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7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8-08-25 16:1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导 言
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亡的教训,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成为迫切的要求。儒家学说因顺应、维护社会新秩序需要而取得“独尊”的思想统治地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一、西汉初的统治思想——
黄老之学2.黄老思想黄帝像(1)形成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1.背景: 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黄老之学适应了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因而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2)内容:黄帝老子①哲学:②政治: 认为君主应 “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的观点。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这里说的“无为” 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 “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3.效果 汉初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了元气,出现了“文景之治”。经六、七十年的努力,国力渐渐增强。 汉初的“无为而治”为汉武帝时期的“有为”政治打下了坚实基础。
汉景帝景帝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1)由于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政策,使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郡守、王国)的矛盾日益尖锐;(2)国力的强盛使统治者不再安于“无为”。他们开始要求强化中央集权,意欲向外发展;2.儒家思想独尊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进“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2) 汉武帝所采纳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董仲舒的《春秋繁露》3.董仲舒的新儒学的内容:(1)形成:
新儒学的思想体系是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学说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
(2)内容: 它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在天人关系上, 董仲舒首先强调“君权神授”,应“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提出 “天”对地上统治者经常用符瑞、灾异等表示愿望或谴责。因此,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针对汉武帝的征问,董仲舒连上三篇策论作答,因首篇专谈“天人关系”,故史称“天人三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它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统治地位。
中国古代思想专制也由此开始不断加强。4.独尊儒术的影响 有关“黄老之学”的材料:
 材料一:黄老之学是道家中的两派,即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它的基础是早期道家理论,同时它又兼采法、儒、名、阴阳等各家学说。其内容主要包括治身、治国两方面。
 材料二:稷下道家(属黄老之学)改造了《老子》的道,把“道”看作是客观存在的天地万物的总规律,进而依据道之规律,指出人们应顺应自然规律,把虚静确定为养生的根本方法。所谓虚静,就是使心“无藏”“无求”“无设”“无虑”,不为“忧乐喜怒欲利”所困,使心灵虚静空明,无执无为。
 社会生活中也有其客观规律性:“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李(理)也”。所以,虚静不仅是养生之道,而且也是治国之道。君主如何虚静而无为,关健在于时治国工具的操作与运用,《心术上》把治国之具归之为“义”“礼”“法”等。“义”的功能是“各处其宜”,使君臣、父子各安其位,各尽其职。“礼”的功能是“贵贱有等,亲疏有体”,把君臣、父子等人伦关系制度化。“法”的功能是“简物小大一道”运用“杀戮禁诛”的强例手段把人们的行为统一起来。“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稷下道家认为,君主只需善于操作和运用这些工具,根本用不上特别的行为,仰可实现平治天下的目标。
—改编自《一源三流:先秦道家的思想分际-兼论文化功能的差异》  
阅读材料,结合书本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黄老之学”从本原上是属于哪家学派?
(2)道家学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黄老之学与道家有何区别?
(3)黄老之学有哪些主要思想?有什么特点?
(4)它盛行于何时?它为什么成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居于支配地位?
黄老政治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社会效果?解析与探究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边境)廪庾(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泛指雌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        ——《中国古代史》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年怎样的经济状况?由此统治者采纳了什么统治思想?
(2)材料二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怎样的经济状况?
(3)材料三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存在着哪些问题?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请思考:(1)据材料一,董仲舒提出了什么观点?
(2)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什么现点?
(3)据材料三,董仲舒提出了什么观点?
(4)这些思想是如何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
(5)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与孔孟儒家思想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新儒学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地》)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春秋繁露·深察民号》)材料二:“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
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祸。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深化·探究2、 对西汉初年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正确的是
A.要求统治者以“清静无为”的方式稳定统治
B.要求统治者不要统治人民
C.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享受荣华
D.要求统治者把人民的疾苦放在首位1、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
①人只能顺从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②倡导“待时而动” ③倡导“因时制宜” ④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3、汉武帝时的思想大一统是由哪种思想实现的( )
A.孔子的儒学
B.孟子的儒学
C.黄老之学
D.董仲舒的新儒学
4、董仲舒的新儒学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作用的是( )
A.“天人感应”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君权神授”
D.“制天命而用之”DA5、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
A.“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主张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6、董仲舒对儒学做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 )
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发扬光大儒学
C.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
D.使儒学适应政治统一的需要DD7、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是( )
A.强调实行“仁政”
B.提出“以政为德”说
C.提出“天人感应”说
D.提出“民贵君轻”论
8、“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形成,最主要的意义是( )
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B.促进了儒家文化的发展
C.推行了礼治德化教育
D.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