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

文档属性

名称 《宋明理学》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8-08-25 16:1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2张PPT。第4课宋明理学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一、儒、佛、道三教合一1.背景(1)佛教的传入与影响①公元前六世纪,古印度摩揭陀国的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②西汉末期传入中国。
③它的平和性、圆融性与儒学的中庸之道极为相似;④一些高僧在弘扬佛法的同时也阐发儒学经典,体现了佛教儒学化的倾向。
⑤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已为中国士大夫所广泛接受。禅宗就是中国化了的佛教。洛阳白马寺(2)道教的产生与传播①五斗米道
东汉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道教。他自称 “太清玄元”,并用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奉其道者,须出五斗米,因此在当时称为五斗米道武当山鹤鸣山②太平道
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这是道教早期的两大派别。道教尊老子为教祖,奉《道德经》 等为主要经典③玄学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其代表人物以老庄解释儒家经文,促成儒、道融合。 三教合一图(3)三教合一大趋势的出现 ①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道教的迅速传播,许多知识分子兼修儒、佛或三教并修,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②唐宋之际三教调和之风尤其盛行,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为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2、理学的产生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宋明儒家哲学思想面对佛道的哲学优势,新兴的儒学思潮力图建立起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理学应运而生。二、程朱理学程颢程颐《四书章句集注》朱熹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二程遗书》(1)世界本原
认为“万物皆出于理”,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
这就将个体生命、社会及宇宙的根本道理内在地联系起来。(2)求理的方法
通过格物致知体察天理
(3)对待理欲关系(目的)
主张 “ 存天理,去人欲 ” 1.内容:2.程朱理学官学化(1)宋代,程朱理学曾被斥为“伪学”。
(2)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这样,它最终从民间书院的讲习进入了官方教育与选拔系统,渐渐进入权力中心。
(3)明朝更进一步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成祖亲自主持编纂了以程朱理学为规范的《五经大全》《四书大全》《理性大全》朱熹曾讲过学的江西白鹿洞书院3.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 ①理学把儒家的道德标准上升为“天理”的具体表现(儒家道德从周礼出发,周礼以血缘关系为依据,血缘关系属于自然之理,即天理。.很象西方自然法理论)
②其道德标准强化了封建秩序③适用于小农经济的社会,于是统治者对理学的限制逐渐松弛下来。殿试三、陆王心学1.陆九渊1139—1193 宋理学代表人物之一、心学开创者。
(1)主张:①“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②他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不用学习也能体会。因此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
与求 “理” 格物致知的方法发生分歧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与生俱来)(2)争论: 1176年,双方在江西信州鹅湖寺
进行了一场辩论,史称“鹅湖之会”。陆九渊王守仁(1)主张:
①世界观:
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②人生观:
他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
Ⅰ.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Ⅱ.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在贵州修文阳明洞2.王阳明王守仁(1472—1529),人称阳明先生
心中,不必去外求
Ⅲ .“致良知”就是克服私欲,回复良知,成为圣贤。(2)意义 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发奋立志四、理学的影响1.影响广泛:
宋明理学是儒学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
2.消极影响:
 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3. 积极影响—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1)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①注重气节、品德
②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
(2)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个体
生命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使命,又
凸显人性的庄严
(重整体利益,轻个人利益)贞节牌坊宋 明 理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