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2-22 22:2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七课
1
战国七雄




















三 家 分 晋


田氏代齐







秦,咸阳,今陕西咸阳

燕,蓟,今北京房山区

齐,临淄、今山东淄博

赵,邯郸,今河北邯郸

魏,大梁,今河南开封

韩,郑,今河南新郑

楚,郢,今湖北荆州








战国形势图
庞涓
孙膑
围魏救赵
桂陵之战






桂陵
救命啊!


桂陵




围魏救赵发生在公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八万,包围赵国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率军解邯郸之围,孙膑却率军进兵魏国。这是孙膑采取的避实击虚的方针,置魏军于被动地位。魏国内部空虚,都城大梁告急,庞涓赶忙从赵撤军,回师自救,当疲惫之师魏军行至桂陵时,被早已埋伏在此的齐军打得大败,生擒魏将庞涓,不久被放回国,再度为将。孙膑妙计,花最少的力气获得最大的成功。围魏救赵之役从此成为经典的战例,千百年来不断被人们研究,借鉴和传颂。

庞涓
孙膑



公元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仍以孙膑为军师,魏国又派庞涓带兵10万迎战。孙膑主动后撤,采用减灶计(第一天,在撤出营地留下的军灶,足够10万人吃饭用;第二天留下的军灶只5万人吃饭用,第三天只够3万人吃饭用)。庞涓察看军灶变化,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于是,他轻敌猛进,追到马陵。那时天已大黑,魏军点火,见一棵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主力被歼灭,庞涓拔剑自刎。从此,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起来,孙膑名扬天下。
减灶计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前260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决战。战争中,赵王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导致赵军惨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东方六国再无法抵御秦的进攻,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反间计、纸上谈兵

城濮之战
(春秋时期) 长平之战
(战国时期)
军队规模 晋:2万 楚:4万 秦活埋赵军40多万

持续时间 一天之内 三年
用兵谋略 退避三舍 反间计
战争结局 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赵军大败,东方六国再无法抵御秦的进攻

比一比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有什么不同点?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不同点
春秋
战国
目的 规模 影响


称霸
兼并
统一
军队少;时间短。
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时间长。
出现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国家逐渐
趋向统一

战国兼并战争的评价

1
负面影响

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2
客观作用

1促进政治改革、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2、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2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背景:
(1)经济(根本):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为适应这一先进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
(2)政治: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

(3)军事(目的):为富国强兵,从而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商鞅,出生于卫国,姓公孙。因此又称卫鞅,公孙鞅。“少好刑名之学”,熟悉变法理论和实践。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投奔秦国,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开始推行变法。因功受封于商,所以又称商鞅。
立木取信
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秦孝公
改革派
旧贵族
百 姓
商鞅
商鞅舌战图

改革充满阻力,但历史发展必须要变革。
经济: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土地。
政治:


1.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军队战斗力增强

加强中央集权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变法内容 作用 影响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如何你是秦国一位农民,你对商鞅变法持什么态度?为什么?如果你是位旧贵族又会怎么样?





判断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思考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 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思考:
商鞅虽死
秦法未亡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成功的原因:
1、商鞅变法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要求推翻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因此,商鞅变法适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坚决支持;
3、商鞅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并制订了一系列具体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商鞅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1、实现抱负应不怕挫折和牺牲;
2、应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和献身精神。
3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美丽的都江堰

建造:


结构:



功能与影响:
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李冰父子
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
本课知识结构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的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特点
评价:破坏性;客观作用
商鞅变法

背景
意义
内容

废分封,行郡县,废世袭特权
废井田,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建造
结构
功能和影响







填一填
1.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的是( )
①韩 ②赵 ③楚 ④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练一练
B
2.对诸侯争霸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促进了民族融合
B.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C.加剧了民族分裂的趋势
D.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C
练一练
3.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有重要影响的是( ) 
A.允许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练一练
D
4.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的水利工程,它的修建者是( )
A.李冰
B.商鞅
C.秦始皇
D.李春

练一练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