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新政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罗斯福新政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8-08-28 22:1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罗斯福新政
张晓娜
【课程标准】
列举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罗斯福新政出台的背景;掌握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实质、特点和影响。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利用相关材料,培养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罗斯福生平的介绍,学习他自强不息、锐意改革的精神;同时让学生认识正视并解决较困难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新政”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对“新政”的评价,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教学方法】
本课条理比较清晰,主要涉及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影响,所以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引导—启发式”教学法为主,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通过切身认识去体味历史过程和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复习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以及给美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图片展示经济危机下的工人、农场主、资本家,学生分组模拟三幅图片中的人物,把自己置身于大危机下,解读所示人物的心声。在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下,各个阶层的利益都受到严重损害,而当时的胡佛政府非但不能带领人民走出危机,在其“自由放任”思想的指导下反而使美国的经济危机进一步恶化。就在这时美国人民迎来了新一届的总统大选……
推进新课:
一、临危受命
(过渡)生活每况愈下的美国人民用他们手中的选票表达了对胡佛及其政府的不满。
多媒体展示大选的投票结果,学生说出另外这个具有明显优势的候选人是罗斯福。
通过课前准备,请同学谈谈你对罗斯福的了解,多媒体展示其个人经历,通过对其身患小儿麻痹,但毅然重返政坛的经历介绍,让学生认识罗斯福身残志坚,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罗斯福于1933年3月4日宣誓就职,多媒体展示罗斯福的一段就职演讲:
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的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敌人入侵时一样。
——罗斯福的就职演说
设问:罗斯福把经济大危机下的美国视为进入什么状态?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找到答案:紧急战争状态。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罗斯福提出了总统要求拥有“广泛的行政权”,那么:“广泛的行政权”指的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新政内容。
二、实施“新政”
(过渡)罗斯福针对严重的经济危机,上台后就着手开始了一些列的改革,主要介绍四大方面,即整顿财政金融、复兴工业、调整农业、兴办公共工程,此外还通过了一系列的社会立法。
多媒体总体呈现: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正要表现及罗斯福应对危机摆脱困境的措施。
1、新政的内容:
1) 回忆经济危机首先是从哪个经济领域开始的?金融领域。罗斯福一上台首先着手这方面的改革。
多媒体展示材料: 1933年3月6日,罗斯福就职后的第三天就下令全国银行一律休假四天,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授权总统对银行进行审理,凡有偿付能力的银行才允许开业,同时,由国家拨款30亿美元贷款给大银行,支持其开业,并成立联邦储备保险公司,对存款实行政府保险。
教师简单对材料内容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注意强调突出总统、国家、政府等名词。
同时,显示一段胡佛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最好的经济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最好的政府是不干预经济的政府。
通过两段材料的对比,可以看出罗斯福政府与胡佛政府相比较,面对经济危机所表现出什么不同态度? 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加强政府对金融领域的干预。
那么,通过政府对金融领域的干预收到了什么成效呢?
多媒体展示“只过了3天,美国有574家银行开业,几天里,银行回收了3亿元的黄金和黄金兑换券,就任不到11天,全国3/4的银行重新开业。4月,银行存款额超过了提取额。”
存款额超过提取额,这表明金融危机暂时停止。
2) 复兴工业:多媒体3则展示材料:
罗斯福政府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由它协调国家、企业主和劳工之间的相互关系,共同拟定公平竞争法规……
规定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
《工资工时法》规定了企业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规定每周工作40小时,每小时40美分最低工资。
回忆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
有针对性地对材料中“公平竞争”,“规定企业生产规模”,“规定最高工时”等短语片段进行分析,启发学生思考,这种做法是想调整经济领域中的哪一个环节?学生思考回答:防止盲目竞争,限制规模,避免生产过剩。也就是对生产环节进行国家干预。
通过分析“规定价格水平”,工人的“最低工资”,很明显可以看出是在解决消费环节的矛盾,提高群众的购买能力。
为了让企业接受国家的这一系列法令 ,在美国掀起了一场蓝鹰运动, 多媒体展示蓝鹰标志,对蓝鹰运动简单介绍,由此引导学生分析罗斯福新政在工业生产领域体现出什么特点:加强政府对工业生产的干预。
3) 调整农业:多媒体展示背景资料,让学生切实感受经济危机给农业带来的灾难性打击: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
设问:面对这一问题,罗斯福政府采取什么措施?
国家颁布《农业调整法》。课件展示:1933年《农业调整法》:减少耕地,缩小现有的耕地面积,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来补贴农民的经济损失。
分析政府劝导销毁农产品这一史实,提问,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稳定农产品价格。
在这里不妨引用中国一句古话“物以稀为贵”。
提出质疑,广大农场主是否愿意这样销毁自己的产品?
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解决疑问,愿意销毁,因为损失由政府补贴。由此,再次体现了新政与以往的经济政策有什么不同:政府加强对农业生产的干预。
4) 兴办公共工程
(过渡)在企业主、农场主的利益得到不同程度的弥补的同时,直至1935年,仍有将近1000万的失业人口,那么罗斯福新政是怎样去应对这个难题的。
多媒体展示:田纳西水利工程中的大坝照片,介绍该工程,引出以工代赈的政策。
设问,政府出资去大规模的兴办公共工程,这样做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解决失业问题。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政府在满足了人民充分就业的要求后,是否对经济领域有所影响,由此在回答出刺激了消费和生产,另外,从政治角度看,还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由浅及深,由表及里地认识以工代赈等措施的深层意义。
同时再一次体现了政府对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干预。
(过渡)以上是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有什么特点呢。
2、新政的特点
再次展示新政有关内容的材料:
材料一:1933年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同时,由国家拨款30亿美元贷款给大银行,支持其开业,并成立“联邦储备保险公司,对存款实行政府保险。 ……
材料二: 《农业调整法》:减少耕地,缩小现有的耕地面积,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来补贴农民的经济损失。
材料三:《全国工业复兴法》……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由国家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
设问:罗斯福“新政”究竟新在何处?
学生回答: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多媒体再次展示罗斯福就职演讲材料,学生此时回答什么是他所提到的“广泛的行政权”。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所谓“广泛行政权”,指拥有行政权的总统,要求拥有立法权的国会制定一系列的法律,通过立法的形式去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3、新政策实质
多媒体展示罗斯福对新政的一段表述: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教 在分析这段材料前可先请同学回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及其不可避免性。在此基础上
设问:
“新应用”指的是什么? 国家干预经济。
“旧民主”指的是什么?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由此可见,罗斯福新政是在什么前提下进行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通过逐渐深入的设问,引导学生得出新政的实质:在不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的局部调整。
(过渡)通过对罗斯福新政实施过程的学习,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新政给美国,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
三、新政的影响
1) 多媒体展示:
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最终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危害程度,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1933年夏和1934年春,美国经济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国民经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到1940年,美国国民收入已恢复到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分析材料,学生得出结论:新政使美国避免了经济崩溃,走出经济危机。
2) 多媒体展示经济危机下美国法西斯图片,以及文字材料:
由于经济逐渐复兴,人民生活好转,社会矛盾缓和,社会趋于稳定,……所以新政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像德、日、意等国那样在危机的影响下走上法西斯道路。正因为如此,有人说“新政挽救了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不是没有道理的。
分析材料,引导出新政作用:新政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维护了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
3) 另外通过前面对行政一系列的分析,我们了解到,罗斯福在经济制度上的创新,即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也是罗斯福新政的深远影响。
本课小结:多媒体展示本课的知识结构图,对本课进行小结。
学习探究:在20世纪的东西方,在不同的社会制度里出现了两位锐意改革的政治家,多媒体展示:这两位伟人(罗斯福和邓小平)的照片以及他们穿越时空的对话:
罗:小邓啊,听说了吗?2008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召开了。
邓:呵呵,当然……
罗:这都多亏了你的改革啊,中国的经济才能如此飞速发展。
邓:过奖过奖,你也很厉害啊,你的改革不仅仅挽救了当年的美国,几乎是挽救了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啊!
设问1.这两次改革分别是什么?2.两位伟人的改革有什么共同点?
两次改革分别是罗斯福新政和中国1978年的改革开放。两次改革的共同点,可以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考虑,比如:敢于直面困难,愈挫愈坚,坚韧不拔的意志;勇于创新,善于借鉴,大胆尝试;以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幸福为己任,等等,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课后习题:通过本课学习,谈谈罗斯福新政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哪些有益的启示?
【板书设计】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
一、临危受命:1933年3月4日 第32任总统
二、实施“新政”
1、内容:金融、工业、农业、公共工程
2、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实质:生产关系局部调整
三、影响:渡过难关、缓和矛盾、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