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设与文学 课件(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设与文学 课件(1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2-22 20:3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第16课 明朝的科技、
建筑与文学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本草纲目》书影 《本草纲目》是明朝科学家李时珍写的一本科技巨著,是明朝时期出现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的代表之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的最后的科技、文艺辉煌——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探究新知一、科技名著探究新知合作探究1分组合作探究,完成 “明代科技名著”表格。李时珍《天工
开物》手工业药物学 中国17世纪的工
艺百科全书徐光启探究新知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探究新知明朝科技名著《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和《农政全书》书影 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巨著,记录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探究新知二、明长城和北京城探究新知明长城 长城修筑的目的是什么?它的起止点在哪里?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起止地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探究新知比较秦长城和明长城抵御匈奴
的南侵为了抵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西起临洮,
东到辽东东起辽东、
西至嘉峪关探究新知明北京城 明朝的北京城是明成祖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宫城即紫禁城,是北京的中心,即今天的故宫。探究新知故宫和天坛 天坛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余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约9000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天坛,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3万平方米。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探究新知三、小说和艺术探究新知活动探究2分组探究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探究新知 《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
和《西游记》探究新知 汤显祖的《牡丹亭》,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感天动地窦娥冤》《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明清的科学技术、建筑以及小说和艺术,我们感知到明清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大体出于领先地位,然而没落的封建制度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思想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了中国的落后,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的爆发。这段科技发展史值得反思。课堂小结板书提纲一、科技名著
1.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2. 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3.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二、雄伟建筑
1.明长城
2.北京城
三、小说和艺术
1.罗贯中和《三国志通俗演义》
2.施耐庵和《水浒传》
3.吴承恩和《西游记》
4.汤显祖和《牡丹亭》板书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