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日本悉尼美国英国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一.遣唐使 含义:日本派遣到唐朝的使者
目的:为了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1.遣唐使的含义及目的《弘法大师行状绘词》
日本教王护国寺所藏,画面描绘了日本僧人渡海入唐的情形。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大唐是个文明发达、值得珍视的国家,应该常去学习)。次数:
成员:
规模:
特点:
十多批庞大,少则二百人,多则五六百人使节、留学生和留学僧等成员多元化一.遣唐使2.遣唐使的概况一.遣唐使 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影响日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相关史事 遣唐使还将中国的风俗习惯传到日本,如五月初五的“端午(阳)节”、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等,就是那时候从中国传去的,有些节日一直流传至今。日本京都与唐都长安日本的茶道源于……二.鉴真东渡时期:
经过:
目的:
影响:唐玄宗时期六次东渡(前5次都没有成功,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到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二.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鉴真东渡日本,前后用了12年,随行的有36人献出生命。鉴真虽失明,但百折不挠,到日本时,已是66岁高龄。他在日本10年,极受尊敬和爱戴。今天,鉴真主持修建的的唐招提寺,以及寺内的的鉴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相关史事鉴真设计的唐招提寺玄奘西行玄 奘
唐代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幼年家贫,父母早丧,13岁出家,20岁在成都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627年他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645年正月,玄奘带着657部佛经回到长安。后20年间从事佛经翻译工作。三.玄奘西行三.玄奘西行时期:贞观初年 在玄奘西行之前,国人称印度为天竺。此外,印度还有“身毒”“贤豆”等叫法。玄奘在求法时发现这些称呼都不准确,认为译为“印度”比较合适。他回国后,这一译法逐渐流行,沿用至今。相关史事(1)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2)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3)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三.玄奘西行玄奘像2.概况3.贡献
玄奘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的异同僧人僧人日本天竺千难万险, 九死一生。结伴独行六次航行,
五次失败,
历尽磨难。弘扬佛法求取佛经唐朝与大食的友好往来知识拓展 唐朝时,大食(我国古代称阿拉伯为大食)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先后有40多次。大食的商人经陆路和海路来到中国,贩卖珠宝、香料和药材等。有不少人在中国长期定居,有的人还在唐朝的朝廷中任职。来华的阿拉伯人将伊斯兰教传人中国。当时的长安、广州等地修建有清真寺。怀圣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二:隋唐对外交往活跃……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论从史出 材料三: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 想一想:
为什么唐朝时对外交往如此广泛和活跃呢?1)唐朝国力强盛,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辽阔的疆域和和睦的民族关系;
3)唐朝海陆交通发达,为对外交往提供了条件;
4)唐朝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①范围广泛,有连续性
②交往领域全面(政治、经济、文化)
③交往内容明显不同(输出:制度、文化、
生产关系;
传入:土特产、物种、艺术)
④交往渠道众多
⑤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唐朝对外交往的作用唐朝对外关系发展使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进了亚洲及世界文明的进步;
同时通过对外交往,唐朝学习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科技,进一步促使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也丰富了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我们可以触摸到一丝大唐气息……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知识小结1.隋唐时期,中日交往的著名人物是( )
A. 玄奘 B.戒贤 C.鉴真 D.戒日王
2.在唐朝时,朝鲜被称为 ( )
A.百济 B.新罗 C.高丽 D.天竺
3.关于鉴真东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鉴真东渡到日本广泛传播了中国文化
B.鉴真像被放在那烂陀寺
C.鉴真东渡日本带去了中国的医药技术
D.鉴真在日本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十年
思考题:CBB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中国繁荣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是唐朝外交兴盛的重要原因
B. 新罗的选官制度传到了中国
C.中国的音乐在新罗、日本很受欢迎
D.中国的饮茶的风俗来源于日本茶道
5. 请比较鉴真和玄奘有什么共同之处吗?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