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2-22 20:2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习目标 学习难点:郑和下西洋路线和所经过的地方(古今地名对照)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学习重点: 1.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抗倭 学习活动一 自主学习4+4一、学案引导 自主学习 请大家读课文,思考学案课前学习部分。 1.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史·郑和传》根据这句话分析七下西洋的原因。
2.思考郑和下西洋的过程和影响?
3.为什么郑和能成功的实现远航?学习活动二 合作学习要求:
阅读书本
P70-71
1.合作探究。
2.举手展示。4+41.郑和为什么要七下西洋?(目的)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宣扬明朝的国威
寻找失踪的建文帝1、郑和下西洋的起点在哪?起止时间是什么?2、郑和七次下西洋必经的第一个海峡是什么海峡?3、如果你是郑和,要从南海进入印度洋必定经过哪个海峡?5、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些地方?4、地图上的三宝垄是在今天的哪个国家?2.郑和航海的经过2.郑和下西洋过程刘家港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盛况1405~1433年先后7次最大的海船44丈,宽18丈。每次航行大小船只200多艘。每次出海2.7~2.8万人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是什么?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比欧洲航海家航行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
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早,规模大,到达地区广,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3.为什么能实现郑和下西洋物质前提:技术条件:主观因素: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应用郑和的个人因素;优秀的船长、水手的通力合作等。1.倭寇指什么?明朝中期为什么倭患严重?倭患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
2.戚继光为什么能扫平倭寇?
3.“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说明戚继光有什么高尚品德?学习活动三 思考探究要求:
阅读书本
P96-97
1.小组讨论。
2.举手展示。4+4 戚继光:山东蓬莱人。明代杰出军事家,17岁承袭父职,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先后在东南沿海抗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其军队被称为“戚家军”。戚继光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戚家军取得胜利的原因:戚继光有远大志向,爱民的情怀。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卓越的指挥才能和指挥策略。战争是正义的,符合人民的利益。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金业绩,永远载入史册。你认为他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淡泊名利,抵抗侵略,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七下西洋明中后期—国势衰落冲突交往●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由强盛逐渐转向衰弱了 。课堂小结1、印尼有个港口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个地
方叫“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A、靖难之役 B、戚继光抗倭
C、郑和下西洋 D、土木之变
2、下列人物是我国古代民族英雄的是:
A、岳飞 B、戚继光
C、文天祥 D、郑和练一练CB巩固新知3.郑和的舰队最远到达的是( )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B.古里和锡兰  
?C.苏门答腊岛和满刺加  D.占城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谁的诗句( )
A、戚继光 B、郑和 C、郑成功 D、岳飞5、1533年骗取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是
A、荷兰殖民者 B、葡萄牙殖民者
C、英国殖民者 D、西班牙殖民者AAB2、浙江有戚家村,温岭有继光路,这里纪念的英雄的历史功绩是(  )
A、收复台湾B、抗击倭寇
C、抗击沙俄D、出使西域 3、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时间是
 A.1565年 B.1553年 C.1555年 D.1554年
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
A.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B.炫耀明朝的强大
  C.换回西洋各国的珠宝、香料、药材
  D.推销本国的丝绸和青花瓷 B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