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七年级下第六七八九单元测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第六七八九单元测验(含答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8-09-16 19:4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安源区第三学校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学习主题测试卷
年级 班姓名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50分。(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隋朝建立于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18年
2.隋朝是在灭了下列哪个政权后统一中国的
A.南朝 B.唐朝 C.东晋 D.陈朝
3.古代皇帝一般都有自己的年号。下列哪一个是隋文帝的年号
A.武德 B.开皇 C.贞观 D.大业
4.下列有关唐太宗的叙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A.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B.他的年号是“大业”
C.他注意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D.他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
5.为改善民族关系,唐太宗实行什么政策
A.发动战争 B.和亲 C.恩威并施 D.驱逐出国
6.武则天于哪一年称帝
A.618年 B.626年 C.690年 D.712年
7.亲自动手编订并颁发农书,指导农业生产的唐朝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8.唐玄宗开元年间用人的基本原则是
A.任人唯亲 B.任用贤能 C.任用奸臣 D.随意用人
9.倡导节俭的唐朝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0.开元年间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1.从三国到南北朝,政府主要用什么制度来选拔官员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九品中正制
12.我国科举制正式创立于
A.隋炀帝时 B.唐太宗时 C.唐玄宗时 D.隋文帝时
13.下列制度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九品中正制④科举制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14.唐朝皇帝都重视科举,尤其是看重哪一科
A.明经科 B.进士科 C.特科 D.武科
15、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分科考试 B.择优录用 C.分科考试,择优录用 D.择优录用
16.唐朝时,吐蕃生活在
A.云贵高原 B.青藏高原 C.蒙古高原 D.黄土高原
17.7世纪前期统一吐蕃各部的杰出首领是
A.唐太宗 B.松赞干布 C.唐中宗 D.尺带珠丹
18.“和同为一家”反映的是唐朝与哪个民族关系日益密切
A.蒙古 B.南诏 C.吐蕃 D.回纥
19.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是
A.蒙古 B.南诏 C.吐蕃 D.回纥
20.帮助唐军收复长安、洛阳的少数民族军队是
A.蒙古 B.南诏 C.吐蕃 D.回纥
21.日本官方曾十多次派遣使节到唐朝访问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外交关系 B.援助中国 C.征服中国 D.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
22.下列哪一位不是日本人
A.空海 B.阿倍仲麻吕 C.吉备真备 D.鉴真
23.东渡日本的唐朝高僧的法名是
A.空海 B.阿倍仲麻吕 C.吉备真备 D.鉴真
24.佛教的发源地是
A.日本 B.中国 C.天竺 D.朝鲜
25.我国古代著名的高僧、旅行家和佛经翻译家是
A.空海 B.鉴真 C.玄奘 D.晁衡
二、材料解析题:第26题6分,第27、28题各7分,共计2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2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⑴“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标志是什么?(2分)
⑵国家繁荣与开放的必要前提是什么?(2分)
⑶隋唐时期,为国家的统一和盛世局面的出现,哪两位皇帝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⑴这段材料的主要意思是什么?(3分)是唐朝哪位皇帝说的?(1分)
⑵他对少数民族实行了什么政策?(2分)
⑶这位皇帝被各族首领拥戴为什么?(1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⑴这是《资治通鉴》对唐朝哪位皇帝的评价?(1分)
⑵这位皇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是什么?(2分)
⑶被这位皇帝发现和提拔的著名人物是哪两位?(2分)
⑷该皇帝统治期间,唐朝的经济文化如何?(2分)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计30分。
29.唐玄宗和唐太宗都唐朝著名的皇帝,在治理国家方面,这两位皇帝的统治有哪些相同点?在这些相同点中,你认为哪一点对社会发展最为重要?
30.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唐朝通过哪些方式来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31.唐朝对外实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对唐朝自身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安源区第三学校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学习主题测试卷
       年级   班姓名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50分。(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契丹国建立于哪一年
A.916年 B.947年 C.960年 D.961年
2.北宋的建立者是
A.阿保机 B.赵匡胤 C.耶律德光 D.元昊
3.西夏政权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契丹族 B.女真族 C.党项族 D.蒙古族
4.西夏的都城是
A.上京 B.东京 C.北京 D.兴庆
5.发生在1004年的著名战役是
A.陈桥兵变 B.澶州之战 C.澶渊之盟 D.赤壁之战
6.1127年灭北宋的政权是
A.南宋 B.辽 C.西夏 D.金
7.在南宋众多的抗金雄师中,谁所率领的军队最为突出
A.赵构 B.岳飞 C.寇准 D.阿骨打
8.南宋的都城临安是今天哪里
A.北京 B.南京 C.杭州 D.苏州
9、辽宋西夏金并立时期南方农业的主要表现在
A.北方发展速度更快 B.南方的耕作技术有很大的提高C.在高山修造梯田 D.南方小麦的产量大幅度增长
10.辽宋夏金并立时期,成为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的是
A.棉花 B.甘蔗 C.烟草 D.剑麻
11.南宋时,哪一行业成为我国古代手工业中一个重要的行业
A.麻纺织业 B.丝纺织业 C.棉纺织业 D.冶铁业
12.南宋时,哪里成为著名的瓷业生产中心
A.临安 B.东京 C.南京 D.景德镇
13.南宋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是
A.汴京 B.成都 C.临安 D.中都
14.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在哪里出现的
A、中国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15.两宋时,哪里成为天下闻名的“粮仓”
①广州  ②杭州  ③苏州  ④湖州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
16.下列有关两宋时代服装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行业的人都统一着装 B.女性服装样式变化最多
C.麻布仍是主要衣料 D.官服与百姓的服饰有明显的区别
17.宋代南方人的主食是
A.米饭 B.面食 C.肉类 D.鱼类
18.我国内地人已完全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惯是在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19.宋代百姓一般以什么作为交通工具
①轿子  ②马车  ③牛车  ④驴车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④
20.北宋最繁华的城市是
A.东京 B.临安 C.兴庆 D.上京
21.北宋东京城内有专门供人娱乐的场所,叫做
A.瓦舍 B.行 C.团 D.瓦子
22.铁木真被蒙古贵族尊推为
A.君主 B.国王 C.成吉思汗 D.皇帝
23.元朝的建立者是
A.铁木真 B.忽必烈 C.文天祥 D.黄道婆
24.元朝时,专门负责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机构是
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澎湖巡检司
25.元朝时,我国形成的新民族是
A.汉族 B.蒙古族 C.藏族 D.回族
二、材料解析题:第26题6分,第27题4分,第28题10分,共计2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⑴南方形成天下闻名的“粮仓”的原因主要有哪些?(2分)
⑵新的手工行业是指什么?(1分)
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什么?(2分)南宋时,发行的纸币称为什么?(1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从三国时期起,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朝中期以后,移动的速度加快。两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简述我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的原因。
28.阅读下列材料:
“一代天骄”结束了蒙古大草原部落间的纷争,建立了强大的蒙古汗国,忽必烈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首领当皇帝的统一王朝。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⑴“一代天骄”是指谁?(1分)他分别于什么时候统一了蒙古和建立蒙古汗国?(2分)
⑵“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首领当皇帝的统一王朝”是指哪个朝代?(1分)它的都城是哪里?(1分)这个王朝是在哪一年统一中国的?(1分)
⑶简述忽必烈的主要活动。(4分)
三、问答题:第29题10分,第30题8分,第31题12分,共计30分。
29.简述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给各方带来的影响。
30.南宋诗人陆游在一篇文章中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
请回答:
⑴“故都”指哪里?是今何处?
⑵国家财政收入依靠“东南财赋”,说明了什么?
31.简述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安源区第三学校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八学习主题测试卷
       年级   班姓名     的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50分。(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368年,朱元璋在哪里称帝,建立了明朝
A.东京 B.应天 C.北京 D.上京
2.下列哪一项不是明朝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A.建立厂卫制度 B.实行八股取士 C. 建立军机处 D.大兴文字狱
3.清朝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蒙古族 B.党项族 C.契丹族 D.女真族
4.清军入关是在哪一年
A.1616年 B.1636年 C.1644年 D.1661年
5.八股取士最早开始于哪一个朝代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6.下列哪些措施严重阻碍了我国文化的发展①科举制度的创立②鉴真东渡③八股取士④文字狱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④
7.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①宣扬国威②加强对外联系③开发南洋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8.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出发地点是
A.上海 B.刘家港 C.张家港 D.广州
9.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B.古里和锡兰 C.苏门答腊和满剌加 D.忽鲁谟斯和阿丹
10.在明朝中后期,华侨为哪里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A.西洋 B.东洋 C.南洋 D.印度
11.在明清时期,最先入侵我国边疆地区的国家是
A.英国 B.日本 C.荷兰 D.沙俄
12.下列对明朝倭患的叙述,正确的是
A.倭寇是指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B.明朝中期,我国沿海倭患严重
C.倭寇只在海上行动 D.戚继光在台州彻底消灭了倭寇
13.17世纪20年代,荷兰殖民者霸占了我国的
A.香港 B.澳门 C.台湾 D.海南
14.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签订于
A.1662年 B.1685年 C.1686年 D.1689年
15.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①郑和下西洋  ②郑成功收复台湾  ③戚继光抗倭  ④雅克萨之战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
16.为保卫祖国边疆,清政府曾两 次在同一个地方成功抗击沙俄,这个地方就是
A.尼布楚 B.雅克萨 C.伊犁 D.库页岛
17.为进一步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清政府设置了
A.西藏将军 B.西藏大臣 C.驻藏大臣 D.西藏都督
18.面对台湾又被侵略的危险,决定用武力统一台湾的清朝皇帝是
A.顺治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19.为了加强对北部和西北边疆的统治,清政府先后设置了
①驻藏大臣  ②乌里雅苏台将军  ③台湾府   ④伊犁将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20.清朝前期,我国疆域北接
A.葱岭 B.外兴安岭 C.库页岛 D.西伯利亚
21.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22.康熙乾隆时期,丝织生产超过苏州、杭州的城市是
A.广州 B.南京 C.无锡 D.松江
23.强大的清王朝迅速走向衰落是在
A.顺治中期以后 B.康熙中期以后 C.雍正中期以后 D.乾隆中期以后
24.长期成为清朝对外贸易港口的是
A.广州 B.南京 C.无锡 D.松江
25.清朝推行的哪一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A.休养生息 B.重农抑商 C.对外开放 D.闭关锁国
二、材料解析题:第26、28题各6分,第27题8分,共计2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明朝初年,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架起了中国与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友好往来的海上桥梁。”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⑴郑和首次远航开始于哪一年?(1分)出发地点在哪里?(1分)他所率领的船队最远到达什么地方?(2分)
⑵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材料二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请回答:
⑴材料一的话谁说的?(1分)此话体现了他的什么思想?(1分)“海波”是指什么?(1分),为平息“海波”,材料中的“我”先后在哪三个省进行抗击?(3分)
⑵材料二的话是谁说的?(1分)他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1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假(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 ——1793年乾隆致英国国王书
请回答:
⑴材料中的“天朝”是指哪一朝?(1分)
⑵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天朝”对外推行什么政策?(2分)应如何评价这一政策?(3分)
三、问答题:第29题10分,第30题9分,第31题11分,共计30分。
29.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权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30.简述明清时期,向世人昭示中华民族反抗侵略、捍卫祖国领土主权的斗争精神的主要表现。
31.清朝前期的统治者为加强对西藏和北部的管理,分别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结果如何?
安源区第三学校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九学习主题测试卷
       
       年级班    姓名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50分。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
A.《佛经》 B.《金刚经》C.《大唐西域记》 D.《四书集注》
2.毕昇的最大贡献是
A.发明了造纸术 B.发明了火药C.发明了指南针 D.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3.世界上最早把指南针用于航海业的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中国 D.日本
4.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是在哪一个朝代的末年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5.下列建筑成就中,哪些是隋朝的
①赵州桥  ②大运河   ③故宫  ④长城  ⑤会通河  ⑥通惠河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 C.③④⑤⑥ D.⑤⑥
6.为缩短江南到大都的航程,元政府开凿了
①大运河  ②会通河   ③灵渠  ④通惠河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7.历代规模最大、防御设施最完善的城防工程是
A.秦长城 B.赵长城 C.燕长城 D.明长城
8.明都北京城的核心是
A.宫城 B.皇城 C.京城 D.外城
9.《本草纲目》的编著者是
A.李春 B.李时珍 C.李白 D.李世民
10.我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是指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资治通鉴》 D.《金刚经》
11.《资治通鉴》是谁主持编写的
A.司马迁 B.赵匡胤 C.司马光 D.司马炎
12.唐朝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
A.杜甫 B.李白 C.高适 D.白居易
13.杜甫的诗被后人称为
A.“诗仙” B.“诗圣” C.“诗史” D.“诗父”
14.南宋豪放词的代表人物是
A.苏轼 B.辛弃疾 C.柳永 D.李清照
15.下列哪一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女词人
A.苏轼 B.辛弃疾 C.柳永 D.李清照
16.古典小说在我国哪一个朝代开始繁荣起来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7.下列哪一部不属于明代“三大奇书”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18.《三国演义》的作者是
A.罗贯中 B.施耐庵 C.吴承恩 D.曹雪芹
19.《西游记》的作者是
A.罗贯中 B.施耐庵 C.吴承恩 D.曹雪芹
20.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古典小说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21.龙门石窟位于
A.河南境内 B.甘肃境内 C.四川境内 D.重庆境内
22.下列有关石窟艺术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石窟艺术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B.龙门石窟充分体现了我国高超的雕刻艺术
C.唐朝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为石窟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D.石窟艺术是产生于我国的传统艺术
23.讲求形式,严格规范,其书法成为后世学习楷模的著名书法家是
A.苏轼和赵孟頫 B.颜真卿和柳公权 C.苏轼和颜真卿 D.赵孟頫和柳公权
24.人物画在唐朝进入黄金时期,其代表画家是①张择端②吴道子③阎立本④徐渭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25.在宋元时期达到高峰的画种是
A.人物画 B.山水画 C.宗教画 D.风俗画
二、材料解析题:第26、28题各4分,第28题12分,共计2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英国大文豪、哲学家培根认为它们(中国的三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没有一个帝国、一个教派、或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三大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⑴培根所提到的“中国的三大发明”是指什么?(3分)
⑵培根的见解是否正确?(1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形如彩虹、千年不垮的赵州桥,气势磅礴、金碧辉煌的故宫,延绵万里、坚不可摧的长城,还有横贯南北的大运河,它们为世人所赞叹,被称为中外建筑史上的奇观。”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⑴赵州桥的设计者是谁?(1分)它在世界桥梁史上有何地位?(2分)
⑵故宫是哪两个朝代的皇宫?(1分)它在世界宫殿建筑的地位如何?(2分)
⑶明朝重修长城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明长城西起哪里?(1分)
⑷隋朝大运河以哪里为中心?(1分)起止点分别在哪里?(2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谈书法,人必称晋代风韵、唐代法度、宋代的情感抒发。谈绘画,人必称唐代人物、宋代山水、明清大写意花鸟。”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⑴在唐代的著名画家中,谁被誉为“画圣”?(1分)
⑵宋代书画的最大特色是什么?(2分)
⑵在唐宋的著名书法家中,你最喜欢哪一位?(1分)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计30分。
29.在唐宋明三朝的文化成就中,哪些是属于世界之最的?
30.唐诗的伟大作家是指哪三大诗人?他们各自的诗歌特色是什么?请写出其中一位诗人的名句。
31.明代神话小说《西游记》反映的是唐朝对外交往中的哪一件大事?“西天”到底在哪里?历史上这位人物西行到底有什么历史意义?
第九学习主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13: BDCAB DDABB CBC14—25: BDDDA CDADB DB
二、材料解析题:第26、28题各4分,第28题12分,共20分。
26.⑴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每项1分,共3分)
⑵正确。(1分)
27.⑴李春。(1分)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大型石拱桥。(2分)
⑵明清。(1分)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2分)
⑶加强对蒙古族和女真族的防御。(2分)临洮。(1分)
⑷洛阳。(1分)余抗—涿郡。(2分)
28.⑴吴道子。(1分)
⑵抒发个人情怀。(2分)。(每人1分,共2分)
⑶颜真卿、柳公权、苏轼、黄庭坚。(答其中一位即可。1分)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29.唐朝:《金刚经》、火药、莫高窟。(4分)
宋朝:活字印刷术、指南针。(4分)
明朝:故宫。(2分)
30.李白——豪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杜甫——现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白居易——通俗——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诗人各1分,共3分;特色各2分,共6分;其中一个名句得1分,答这三位诗人的其它名句者亦得分)
31.大事:玄奘西行。(2分)
“西天”:天竺(今印度,2分)
意义: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6分)
第八学习主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13: BCDCC CBBAC BBC 14—25: DCBCB CDDBD AD
二、材料解析题:第26、28题各6分,第27题8分,共20分。
26.⑴1405。(1分)刘家港。(1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2分)
⑵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2分)
27.⑴戚继光。(1分)爱国或答“保家卫国”。(1分)倭患。(1分)浙江、福建、广东。(每个1分,共3分)
⑵郑成功。(1分)收复台湾。(1分)
28.⑴清朝。(1分)
⑵政策:闭关锁国。(2分)
评价:在抵御外国侵略起了一定的作用。(1分)但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技,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2分)
三、问答题:第29题10分,第30题9分,第31题11分,共30分。
29.⑴废除丞相制和中书省;
⑵设立内阁;
⑶建立厂卫制度;
⑷八股取士;
⑸大兴文字狱。(每点2分,共10 郑 lt;BR>30.⑴戚继光抗倭;
⑵郑成 κ崭刺ㄍ澹 BR>⑶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每点3分,共9分)
31.⑴管理西藏:
①措施:册封喇嘛教首领;设置驻藏大臣;(每项2分,共4分)
②结果: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分)
⑵管理北部:
①措施:粉碎噶尔丹分裂势力;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2分)
②结果: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3分)
第七学习主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13: ABCDB DBCBA CDC 14—25: ACAAC CADCB CD
二、材料解析题:第26题6分,第27题4分,第28题10分,共20分。
26.⑴气候温和、资源丰富。(2分)
⑵棉纺织业。(1分)
⑶交子。(2分)会子。(1分)
27.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1分)
⑵南方相对安定;(1分)
⑶自然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2分)
28.⑴铁木真。(1分)12世纪。(1分)1206。(1分)
⑵元朝。(1分)大都。(1分)1279。(1分)
⑶①建立元朝;②灭南宋;③推行汉制;④重视农业生产。(每点1分,共4分)
三、问答题:第29题10分,第30题8分,第31题12分,共30分。
29.⑴战争给双方带来损失;(3分)
⑵和好使双方边境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并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4分)
⑶北宋每年向辽夏交纳大量岁币,成为北宋积贫积弱的一个重要因素。(3分)
30.⑴临安。(1分)杭州。(1分)
⑵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4分)南方赋税收入增加,成为南宋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柱。(2分)
31.⑴城市商业繁荣;
⑵出现纸币;
⑶对外贸易活跃;
⑷城市生活丰富多彩。(每点3分,共12分)
第六学习主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13: ADBDC CCBDD DAA 14—25: BCBBC DDDDD CC
二、材料解析题:第26题6分,第27、28题各7分,共20分。
26.⑴589年隋灭陈。(2分)
⑵国家统一。(2分)
27.⑴自古以来,都认为汉族尊贵,边疆少数民族卑贱,我认为都是一样的、平等的。(3分)唐太宗。(1分)
⑵民族平等、恩威并施。(2分)
⑶天可汗。(1分)
28.⑴武则天。(1分)
⑵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2分)
⑶姚崇、宋璟。(每位1分,共2分)
⑷继续发展。(2分)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29.⑴相同点:
①重用人才;②大力发展生产;③简法轻刑;④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每点2分,共8分)
⑵最重要:重用人才或发展生产。(2分)
30.⑴和亲会盟;(2分)⑵册封首领;(2分)
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2分)
⑷扶持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4分)
31.⑴对外政策:开放或答“对外开放”、“海纳百川”。(2分)
⑵主要表现:
①日本遣使来华;②鉴真东渡日本传法;③玄奘西行取经;④学习天竺熬糖法。(每点1分,共4分)
⑶历史意义:
①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发展;②丰富了唐朝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每点2分,共4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