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文档属性

名称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4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8-09-16 17:5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第2课 “为秦开帝业”
——商鞅变法新课:问题探究: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课标要求:一、商鞅其人二、变法内容 三、变法特点 一、商鞅其人1、基本情况:公孙鞅、卫鞅、商鞅 (1)姓名:
(2)出身:
(3)理想:2、初涉政坛,怀才不遇:魏惠王 公叔痤3、投奔秦国,主持变法(1)时间:
(2)官职:
(3)准备:卫国贵族 热衷法家,从政 前356年左庶长——大良造舆论准备 ;取信于民 ;去除阻力 二、变法内容 富国——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强兵——增强军事实力,在兼并战争中居于主动经济、军事、政治、思想、风俗1、目的:2、措施:三、变法特点 1、指导思想:法家理论
2、宗旨(根本目的):富国强兵
3、核心:农战——富国强兵
法治——以法律的形式。
4、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5、地位:程度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厉,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五最“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中央集权;摧残了文化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统一度量衡保护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加强国家经济实力便利赋税征收;促进经济文化 ;加强中央集权 1、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维护地主利益,提高积极性;巩固了封土制,变革生产关系—推动封建经济发展1、奖励军功,二十等爵;2、严禁私斗废奴隶主世袭特权;提高战斗力3、废分封,行县制瓦解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1、废除“世卿世禄制”2、严密户籍,实行连坐加强控制人民;深化了社会矛盾 4、以《法经》制定秦律以法律的形式巩固改革内容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等改变陋习,保证税收,促进农业提高战斗力;提供途径;削弱奴隶主势力成功原因:(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4)秦孝公的鼎力支持(实力、态度)(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2)改革符合了秦国的实际情况(5)其它:外部机遇;民风;商鞅个人才干1、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 )
A、废井田,开阡陌
B、实行县制
C、奖励耕战,废除贵族特权
D、限制工商业者活动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与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AD3、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戳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4、《左传》记载,襄公4年(前569年),“土可贾(买)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土地可以买卖
B、土地禁止买卖
C、土地私有出现
D、农业水平提高BC 5、商鞅在变法中被任命为左庶长,这与变法中哪一内容( )
A、奖励军功 B、废除“世卿世禄制”
C、二十等爵制 D、行县制 6、商鞅变法之后,如果你是秦国的宗室子弟,可以通过何种方式进一步进爵?立军功C(1)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思考: 回答:图中所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的哪些相关措施?这些措施能产生哪些积极影响?小结: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如“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什伍连坐”等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治理的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南门徙木——取信于民刑罚太子师傅——法不阿贵 商鞅首先惩办那两位唆使太子违抗新法的老师。结果,公孙贾的脸上被刻上了墨字,公子虔则因屡教不改而被割掉了鼻子。商鞅此举,确实起到了“杀鸡给猴看”的作用。人们看到,就连太子的老师都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于是再也不敢抱有任何侥幸的心理了。 思考: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及形成过程。(1)实质承认:春秋齐国“相地而衰征”
(2)公开承认:春秋鲁国“初税亩”
(3)法律承认:战国秦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重视农业生产,抑制(限制)工商业发展概念:重农抑商1、含义:2、评价:3、启示:(1)对秦国(主要是积极):
①保证了秦的财源和兵员
②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③为后来秦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2)对后世(主要是消极):
①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阻碍了明朝中期后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1)商品经济、农业经济都是社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应协调发展。
(2)应尊重经济发展的规律
战国时的秦国,有个秦国人在秦国人开的店铺里做了一条长裙,她去齐国开的店铺时,又叫这位齐国的裁缝做同样尺寸的裙子,取货时发现,竟然是超短裙。(1)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

(2)为什么要统一度量衡?情景假设:统一度量衡度量衡统一度量衡分封制国君诸侯诸侯国官吏国君地方县吏县制分封制与县制之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分封制与县制比较其缺陷在何处?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的“焚烧诗书”的认识?1、从当时看——肯定。
(1)要变法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
(2)要变法就必须要排斥儒家,“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2、从历史看——否定。
损失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化典籍,摧残了文化,压制了人民的思想。讨论分析: 人在大失败之后,关键性的往事,常会在脑海升起。魏罃先生的叹息,内容不明,可能后悔没有听公叔痤的话重用公孙鞅,但也更可能后悔没有听公叔痤的话杀了公孙鞅。历史上这种叹息,不绝如缕,显示错误的决策,必然付出错误决策的代价。问题只在于反省的内涵,智慧型的,检讨错误后承认自己不够智慧:“我该重用他!”顽劣型的,检讨错误后显示自己更为顽劣:“我该杀了他!”庞涓就是顽劣之尤,临死时对孙膑仍咬牙切齿,他没有后悔不该那样对待老友。
  魏国在战国时代初期,是唯一的超级强国,位置恰恰坐落在物产最富饶的中原地带,文化水准极高。可惜,国家领导人不断伤害自己的国家,逼走吴起,逼反孙膑,最后又轻易丧失可以旋乾转坤的公孙鞅。到了下世纪(前3世纪),更变本加厉,用冤狱和酷刑,把另两位可以旋乾转坤的人物范雎、张仪,驱逐到敌人阵营,于是,魏国就成了烈日下的冰块。人才决定国家的命运,而政府领导人又决定人才的命运。政治虽不属自然科学,小环节也不能丝丝入扣,但大的发展,却是因果不爽。 ——柏杨版《白话资治通鉴·柏杨曰》 范雎(?—前255),战国时魏人,他同商鞅、张仪、李斯先后任秦国丞相,对秦的强大和统一天下起了重大作用。出使齐国为魏中大夫须贾所诬,历经磨难后辗转入秦。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曾高度评价范雎对秦国的建树和贡献:“昭王得范雎,强公室, 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魏昭王使让贾出使齐国,范雎随往,凭雄辩
之才深得齐王敬重。齐王欲留他任客卿,并
赠黄金十斤,牛、酒等物,均谢绝。须贾回
国,不仅不赞扬他的高风亮节,反向相国魏
齐诬告他私受贿赂,出卖情报。魏齐将他拷
打得肋折齿落,体无完肤,又用席裹弃于茅
厕,让宾客往上撒尿。范雎装死,被抛于郊
外。返家后即托好友郑平安将自己藏匿,化
名张禄,并让家人举丧,使魏齐深信自己已死不疑。
半年后,秦昭王派使臣王稽访魏。郑平安设法让范雎暗同王稽会面。王稽发现范雎是难得之才,将他带回秦国。范雎在秦任丞相十多年公元前266年出任秦相,辅佐秦昭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