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山西省太原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山西省太原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2-25 08:1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下方答题栏内.
1.(2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凡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定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即领事馆)照办”。英国据此取得的侵略权益是(  )
A.开埠通商权 B.关税协商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领事裁判权
2.(2分)“这次历时十四年,纵横十八省的伟大运动,把历代农民运动推向最高峰……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深远影响。”这一“伟大运动”(  )
A.提出了“平均地权”的口号
B.获得知识分子群体的支持
C.客观上推动清政府的变革
D.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3.(2分)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采取的应对之策符合近代化趋势的是(  )
A.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B.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C.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4.(2分)《吴玉章回忆录》记载:“我还记得消息传到我家乡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痛哭不止,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文中所述战争带来的影响是(  )
A.中国开始卷入世界市场 B.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C.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D.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5.(2分)如表是不同史料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  )
史料 出处
团民“均自备口粮,毫无滋扰” 《民教相仇都门见闻录》《刘以桐,义和团民》
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 《奉案杂存》《劳乃宣,力主剿灭义和团的官员》
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 《中国近代史料丛刊》《刚毅,主张利用义和团的官员》
A.上述史料还原历史真相 B.历史叙述具有主观色彩
C.亲历者的叙述真实可靠 D.阶级立场决定历史叙述
6.(2分)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 11 国宣战,宣战诏书下至地方时,邮政大臣盛宣怀下令各地电信局将清廷宣战诏书扣押,并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闻此讯,覆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反映了(  )
A.侵略者与地方督抚相互勾结
B.地方督抚脱离清政府而独立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削弱
D.清廷政治腐败导致众叛亲离
7.(2分)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这一规定(  )
A.践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体现防范袁世凯专权的意图
C.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实现
D.维护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8.(2分)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后来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和罢课活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和约。这充分说明(  )
A.工人阶级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
B.五四运动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C.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彻底胜利
D.国人民族意识国家观念的增强
9.(2分)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强调:“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895 年,恩格斯在他生前最后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  )
A.无法指导当时工人运动 B.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C.放弃了暴力夺权的主张 D.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10.(2分)“阿芙乐尔号”是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巡洋舰,它今天停泊在北涅瓦河北岸的纳希莫夫海军学校前,向游客诉说着百年的沧桑史。与这一纪念物相关的事件是(  )
A.巴黎公社 B.俄国二月革命
C.俄国七月流血事件 D.俄国十月革命
11.(2分)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在此毛泽东主张中共应(  )
A.独立掌握革命武装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实现工作重心转移 D.粉碎国民党“围剿”
12.(2分)湘赣某区域曾出现大量标语:“建设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劳苦的工农群众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筹款子建立革命根据地!”这一历史场景可能出现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3.(2分)从 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 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倡议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这反映了(  )
A.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B.国共双方的矛盾已经解决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4.(2分)如图是飞虎队队员在执行任务时,缝在制服上的皮质求救血符。其上有中华民国国旗、中缅印战场标志和美国星条旗的图案。旗子下方写着繁体中文“来华助战洋人(美国),军民一体救护”。与这一血符相关的史实是(  )

A.美国支持国民党打内战 B.美国参加太平洋战争
C.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D.中国远征军入緬作战
15.(2分)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上述情景发生于(  )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6.(2分)1953年10月19日发选民证,李杏生满面光彩,仿佛年轻了十岁。小组里的人都争着谈感想,李杏生说:“话我是讲不来的。当家作主就要拿出主人翁的态度来,我要尽量使用这双手,修车修好,平车平好。做到尽量保证车子不出毛病。”材料反映的制度建设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17.(2分)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进入 21 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 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表明中国(  )
A.制定了最完备的民法典 B.开始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C.经济发展助推法治建设 D.法律制度建设臻于完善
18.(2分)1950年中苏签署为期 30 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79年中国政府发表声明,该条约一年后即告期满,中国将不同苏联继续延长这一条约的期限。一年后该条约废止。这一变化表明(  )
A.中国调整外交策略 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C.中苏关系走向破裂 D.冷战造成世界局势紧张
19.(2分)如表是中国参与的国际组织数据统计表。这表明中国(  )
1989 年 1997 年
政府间国际组织(个) 37 52
非政府国际组织(个) 677 1163
A.外交趋于理性 B.综合国力提升
C.发展多边外交 D.冲破两极格局
20.(2分)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材料所述措施表明(  )
A.战后美国确立经济霸权 B.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C.美苏进入“冷战”时期 D.美国巩固资本主义阵营
21.(2分)“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这表明(  )
A.军备竞赛推动科技发展 B.苏联决定美国科技发展
C.美苏争霸影响世界和平 D.美国综合国力领先苏联
22.(2分)某校几名高一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资料:德国的分裂、朝鲜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
A.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B.不结盟运动兴起
C.恐怖主义肆虐全球 D.多极化趋势加强
23.(2分)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杜鲁门向台湾承诺:“鉴于共产党军队之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到太平洋区域的安全……本人已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这表明美国(  )
A.扩大了朝鲜战争的范围 B.欲实现战略重心的转移
C.准备发动对中国的战争 D.加强对台湾地区的控制
24.(2分)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说:“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这表明推动西欧走向联合的主要因素是(  )
A.冷战时期的国际形势 B.西欧共同文化心理认同
C.实现欧洲统一的梦想 D.西欧经济发展水平相近
25.(2分)过去500年来,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三次权力转移,第一次是西方世界的崛起; 第二次是美国的崛起; 目前世界正经历被称之为“他者的崛起”。一个真正的全球秩序诞生了。“他者的崛起”是指(  )
A.苏联的崛起 B.西欧的崛起 C.中国的崛起 D.多极化趋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中国大事年表节选

材料二:爱国主义是近代中国时代精神的最强音,反侵略斗争中所体现出的英勇无畏精神是近代爱国主义的真实写照。首先,底层人民群众自发奋起,前仆后继反抗外国侵略。他们或者自己武装起来直接与侵略者进行斗争,或者从物质上、精神上积极支援前线的爱国将士,激励他们英勇杀敌。其次,爱国将士驰骋疆场,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此外,广大爱国知识分子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或以笔作枪,口诛笔伐声讨侵略者的暴行,唤起民众的觉倍; 或投笔从戎,奔赴前线,直接投入到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民族战争中去。也正是中国人民发杨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摘编自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探索救国道路的特点。
(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救国道路艰难曲折的原因。
(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最终百年国耻洗雪”的认识。
27.(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民族的觉醒还表现在开始了有意识地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1896年,因为甲午战败的刺激,第一批13人的留学生去了日本。 1905年日本战胜了俄国,大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意外,这一年涌到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一下子达到8000到10000人。这些年轻的留学生放下了看不起日本的身段,要去看看日本是怎样自强的,日本是怎样学习西方的,中国可以从中学到些什么?
﹣﹣摘编自张海鹏《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在1945年战争结束时,230万日本的海外派遣军中有 120万被钉在了中国。在中国的战事耗费了日本战争总开支的35%﹣﹣即340亿美元中的 120亿﹣﹣另外还有396,040名日本人战死,更多数量的日军受伤。在中国一方,中国动员了1,400万人,总伤亡达3,211,419人﹣﹣包括1,319,958人阵亡,1,761,355人受伤,130,126人失踪﹣﹣而且还招致了14,640亿元法币的可怕战争债务。平民的伤亡和财产损失更是难以计算。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 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出现留日热潮的原因。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的史实,并分析这些事件对中日双方造成的共同影响。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背景。
2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苏本是二战中的盟友,然而在战争临近尾声之标,二者在如何重新安排世界的问题上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和冲突,结果导致“冷战”的诞生。……对苏冷战是战后相当长时期内美国外交政策的主线,对西欧实行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严密控制则是贯穿这条主线的重点。……至此,美国不与它国结成永久性同盟的孤立主义传统彻底崩溃,在此后的相当长时期里,美国的命运与整个欧洲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王慧英《从孤立主义到全球主义的演变看美国“重欧轻亚”外交战略的形成》
材料二:《大西洋关系宣言》,亦称《新大西洋宪章》。 20世纪70年代中期重新确立变化了的欧美关系的一份重要国标文件,它的通过集中反映出美国与其欧洲盟国关糸的调整。……全文共 14 项条款,其主要内容是:……美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其与西欧盟国的“平等伙伴”的关系,承认西欧盟国为大西洋联盟所提供的常规力量及核力量的作用和意义,强调欧美关系中的密切磋商、信任及合作的重要性。
﹣﹣摘编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词典》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放弃孤立主义的意图,并列举为此采取的措施。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欧洲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下方答题栏内.
1.【解答】结合所学,领事裁判权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材料中的“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符合领事裁判权。故D项正确。
ABC项都与材料中的领事裁判权不符,排除。
故选:D。
2.【解答】根据材料,近代这场农民运动“历时十四年”“纵横十八省”“把历代农民运动推向最高峰”,结合所学可知,它是太平天国运动。A项是辛亥革命中三民主义内容,故排除;
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运动,没有获得知识分子群体支持,故B排除;
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开始认识到西方技术的先进,掀起了洋务运动,故C项正确;
太平天国运动作为农民运动,提出了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虽然把农民运动推向最高峰,但其经济上的小农经济思想仍与世界资本主义潮流不符,故D排除。
故选:C。
3.【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通过向西方学习,不断推动近代化模式,其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过程,其中洋务运动属于器物的学习,辛亥革命属于制度的学习,新文化运动属于文化的学习,故C正确。
BCD无法体现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排除。
故选:C。
4.【解答】从材料中的,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可以看出,不是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影响,而是被东方小日本打败了,所以反映的应该是甲午战争以后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甲午战争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故选:D。
5.【解答】依据表格中的史料和出处可以看出反映的是不同阶级对义和团运动的叙述,说明历史叙述具有主观色彩,故B项正确。
史料不一定能真实还原历史真相,故A项错误。
C项中的是真实可靠说法有误,排除。
D项中的决定说法绝对化,排除。
故选:B。
6.【解答】依据材料“宣战诏书下至地方时,邮政大臣盛宣怀下令各地电信局将清廷宣战诏书扣押,并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可知,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地方不服从中央命令,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削弱,故C项正确。
AB两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局部地方不服从中央命令不能说明清廷政治腐败导致众叛亲离,故D项错误。
故选:C。
7.【解答】材料“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明显是限制临时大总统的权力,故B正确。
A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C说法片面,排除。
D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B。
8.【解答】依据材料“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后来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和罢课活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和约”可以看出五四运动促使各阶层的反帝运动,说明国人民族意识国家观念的增强,故D项正确。
AB两项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
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斗争只是取得初步胜利,故C项错误。
故选:D。
9.【解答】依据材料中1848年和1895年的言语可以看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故B项正确。
AC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
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故选:B。
10.【解答】依据材料“阿芙乐尔号”可知,反映的是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即十月革命,故D项正确。
A项是法国无产阶级运动,排除。
BC两项与“阿芙乐尔号”无关,排除。
故选:D。
11.【解答】依据材料“实行武装割据”、“要以乡村为中心”以及时间可知,反映了毛泽东主张由城市向乡村转移,即工作重心转移,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12.【解答】从材料中的建立革命根据地,建设工农兵苏维埃政府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出,这应该是土地革命时期,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表现。
故选:B。
13.【解答】根据所学,由于日本人侵略,民族矛盾上升,1935年华北事变,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共在瓦窑堡会议上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的方针。而材料中国民党在935年冬也开始与中共秘谈抗日问题,说明民族矛盾上升,国共之间代表的阶级矛盾下降,因此A项正确;
B项“矛盾已经解决”说法错误,排除;
C项是1939年9月才建立的,故排除;
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全国已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故D排除。
故选:A。
14.【解答】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相互支持配合,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因此材料中反映的是中美在中缅印战场上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互相配合的内容,故C正确;
AB项与中缅印战场无关,故排除;
D项与材料中“来华助战洋人”不符,故排除。
故选:C。
15.【解答】从材料中的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可以看出,解放战争已经扩展到了国统区,结合1947年的解放战争的基本事实,我们可知,这一年主要是进行了战略反攻,其标志性的事件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故选:A。
16.【解答】依据材料“当家作主”可知,反映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即人民当家作主,故A项正确。
B项涉及的是民族关系,排除。
C项涉及的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排除。
D项涉及的是基础民主,排除。
故选:A。
17.【解答】A.“最完备的民法典”描述过于绝对,排除。
B.开始确立依法治国方略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错误。
C.中国法制的发展根源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正确。
D.“臻于完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故选:C。
18.【解答】建国后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50年中国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为其30年。1979年条约即将到期,中国宣布期满后不再延期,体现了中国在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背景下外交政策的调整,故A正确。
B出现在美苏两极格局瓦解后 排除B。
中苏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走向破裂,排除C。
冷战涉及的主要是美苏两国,故排除D。
故选:A。
19.【解答】材料中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参与的政府间及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越来越多,体现了中国多边外交的理念,故C正确。
A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排除。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不是影响中国参与国际组织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
冲破两极格局应该是在两极格局存在的情况下,中国不受其影响,材料无法看出中国冲破了两极格局,故。排除D。
故选:C。
20.【解答】A.材料体现不出美国权力经济霸权。
B.材料没有反映出两极格局形成。
C.材料也没有体现出进入冷战阶段。
D.从材料中削弱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可以看出是要维护资本主义体系。
故选:D。
21.【解答】根据题干中“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可知是指美苏的军事竞争较量促使科技得以进一步的发展,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22.【解答】“德国的分裂、朝鲜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这些均与冷战有关,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23.【解答】“鉴于共产党军队之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到太平洋区域的安全……本人已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表明美国加强对台湾地区的控制,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24.【解答】A.从材料中的联邦德国阿登纳的讲话内容可以看出,世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是强调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战后欧洲地位明显下降,美国和苏联主导的两极格局已经形成,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欧洲只有加强联合,才能与两极相抗衡,维护自身的应有利益,所以材料中推动欧洲联合的主要因素应该是两极格局下冷战国际关系的特征。
B.共同的文化心理认同在材料中体现不出。
C.实现欧洲统一的梦想不是欧洲联合的背景。
D.西欧经济发展水平相近以材料中的根本变化的世界不相符。
故选:A。
25.【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当今世界呈现出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因此“他者的崛起”是指多极化趋势,故D项正确。
A项在20世纪末已经解体,排除。
BC两项包含在D项中,排除。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解答】(1)结合所学知识,时间长;过程艰难曲折;各阶层广泛参与;向西方学习;救国方式多样;呈现阶段性;反侵略与追求近代化相结合;受西方侵略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列强的不断侵略,缺乏安定环境;专制势力强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传统思想的束缚。
(3)结合所学知识,民族意识的觉醒;全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实现了民族独立,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 1)时间长;过程艰难曲折;各阶层广泛参与;向西方学习;救国方式多样;呈现阶段性;反侵略与追求近代化相结合;受西方侵略影响。
( 2)列强的不断侵略,缺乏安定环境;专制势力强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传统思想的束缚。
( 3)民族意识的觉醒;全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实现了民族独立,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
27.【解答】(1)从材料一的时间和基本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出,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向日本留学的热潮兴起,这主要是由于,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 民族意识觉醒,有识之士救亡图存; 政府的支持和倡导; 日俄战争日本战胜; 日本距离中国近,中日文化习俗相近。
(2)(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的史实结合书本知识来说就可以。
(3)关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背景,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主要有中日民间往来增多; 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 中国力图打破外交困境;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故答案为:
( 1)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 民族意识觉醒,有识之士救亡图存; 政府的支持和倡导; 日俄战争日本战胜; 日本距离中国近,中日文化习俗相近。( 任答 3 点即可)
( 2)史实:“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 1937 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或卢沟桥事变; 南京大屠杀; 731 部队进行细菌实验; 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等)。( 任答 2 点即可) 影响: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导致经济倒退; 严重破坏了中日关系。( 任答 2 点即可)
( 3)中日民间往来增多; 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 中国力图打破外交困境;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任答 3 点即可)
28.【解答】(1)从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战后美国之所以放弃孤立主义的意图,是想遏制苏联,称霸世界,其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冷战措施。
(2)从两则材料可以看出美国对欧洲的态度,从控制欧洲到与欧洲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这主要是由于战后欧洲经济发展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欧洲走向联合,实力明显增强,还有就是美国70年代实力下降,霸主地位衰落,以及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出现。
(3)从材料可以看出,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应该有国家利益,国家力量,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等等。
故答案为:
( 1)意图: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措施:提出“杜鲁门主义”; 推行马歇尔计划; 建立北约; 发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任答 2 点即可)
(2)变化:从控制西欧到与西欧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原因:西欧经济恢复发展,要求摆脱美国控制; 西欧走向联合,实力增强; 70 年代美国霸主地位衰落; 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出现。( 任答 2 点即可)
( 3)国家利益; 国家力量(或综合国力); 意识形态; 社会制度等。( 任答 2 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