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96张PPT。第12课亚洲民族独立运动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导入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 1869-1948)返回阿塔图尔克·凯末尔(Atatiirk Kemal,1881~1938) 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运动领袖,在印度被尊为“圣雄”。留学英国,曾在南非进行反种族歧视斗争,提出“非暴力抵抗”口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印度倡导对英国殖民政府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长期领导印度国大党。主张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团结合作,提倡社会改良和妇女、“不可接触者”的地位平等。1948年在教派纠纷中,为印度教极右分子刺死。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 1869-1948)1869年,甘地出生于印度的一个中下阶层家庭,家人都是印度教虔诚的信奉者。少年甘地甘地的父亲甘地的母亲甘地的父亲曾任土邦大臣,母亲是虔诚的印度教徒。甘地的律师执业照19岁时,甘地去英国学习法律。他在英国不仅学到了大量的法律知识,还阅读了各种宗教书籍。 在南非时的甘地(1895年) 在英国取得律师资格后不久,甘地去了南非。南非也是英国的殖民地,种族歧视观念根深蒂固。在南非,甘地亲身体验了印度侨民所受到的种种不公正待遇。 甘地在南非的律师事务所英国殖民者的印度仆人在南非时的甘地1894年,甘地发起成立了印度人大会,用全部精力为侨民服务。他组织了一些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甘地本人也因此成为印度侨民的引路人。在南非爆发的英布战争期间,甘地组织野战救护队,照料英国伤兵。这是身着救护队服装的甘地。注:英布战争是英国同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建立的南非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为争夺南非领土和地下资源而进行的一场战争。 甘地与妻子卡斯特巴尔在1910年合影为了抵抗英国的经济侵略,在20多年的时间里,甘地号召所有印度人拒绝使用洋布,而改穿土布衣服。甘地本人身体力行,他在后半生中一直穿着土布衣服。甘地每天抽出半个小时纺线,纺车因此成为甘地的象征。1930年4月6日,甘地在丹地海边俯身抓起一把食盐。 1930年3月,甘地发动“食盐进军”,开始第二次不合作运动。?3月12日,甘地率领70多名崇拜者向海滨丹地进军,沿途宣传,号召人民破坏英国殖民政府的食盐专卖法。当他们的队伍经过时,村民纷纷加入他们的队伍,当到达丹地海滨时,远征的队伍达到几千人之多。各地人民纷纷以海水制盐,这种破坏食盐专卖法的狂热席卷了整个印度。在“食盐进军”途中集会上,甘地在对民众发表演讲1930年3月,印度,在甘地的卡拉迪总部附近举行的声势浩大的示威活动声援甘地。2005年发行的纪念甘地“食盐进军”邮票与国大党主要领袖在一起的甘地 与尼赫鲁在一起(1942年) 哲学思想——真理观
社会政治主张——通过非暴力革命实现印度的自治或独立
经济思想——提倡手工纺织,抵制西方物质文明
社会思想——建立平等和谐的社会
政治斗争策略——非暴力不合作 甘地主义乘坐三等车旅行的甘地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印度的国情,同时宣传自己的思想,甘地多次在全国旅行。虽然已经声名显赫,但甘地始终把自己看作是普通人。他不辞辛苦,常常坐三等列车旅行。 印度“圣雄”甘地绝食的甘地仍在接见信徒甘地一生坐过无数次监狱,绝食斗争17次,最长的一次达21天。 在监狱中的甘地蒙巴顿(Mountbatten) 蒙巴顿(1900—1979),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曾孙,英国前国防参谋长、海军元帅。1913年入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任东南亚盟军最高统帅,指挥缅甸作战。1947—1948年任印度总督,制定《蒙巴顿方案》,使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分别建立两个独立的国家。1959—1965年任英国国防参谋长和参谋长委员会主席。1979年在北爱尔兰游艇中被炸罹难。1947年3月,尼赫鲁等在机场迎接新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到达印度。 1947年,蒙巴顿夫妇在新德里家中接待甘地。 印度和巴基斯坦原本是一个国家,1947年6月根据英国“蒙巴顿方案”分成了两个国家。一个是以信仰印度教为主的印度;另外一个是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的巴基斯坦。两国在独立后曾爆发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在克什米尔地区小型武装冲突几乎从未中断。巴基斯坦国旗 印度国旗 尼赫鲁(Nehru) 尼赫鲁(1889—1964)印度总理(1947—1964),早年留学英国,1918年起任国大党全国委员会委员,1920年参加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8年与鲍斯等创建印度独立同盟,1929年任国大党总书记,并多次当选该党主席。1947年印度独立,任首任总理。为不结盟运动倡导人之一。真纳(Jinnah) 真纳(1876—1948)巴基斯坦立国运动领导人,曾留学英国。1896年加入印度国大党,1913年参加全印穆斯林联盟,两任主席,1934年后为该联盟终身主席。最初主张印度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1920年与国大党决裂。1940年提出“巴基斯坦”计划,主张在印度伊斯兰教徒聚集地区建立伊斯兰国家。1947年巴基斯坦自治领成立时,任总督。在巴基斯坦有“国父”之誉。真纳与甘地在一起甘地在唐宁街10号(1931)同英国政府谈判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主要民族是印度斯坦、泰卢固、孟加拉、泰米尔等民族。
( 根据2001年数据。印度斯坦族占全国人口的46.3%,泰鲁固族占8.6%,孟加拉族占7.7%,马拉地族占7.6%、泰米尔族占7.4%。)着印度斯坦族传统服饰、持传统乐器的音乐家泰米尔文字 印度是一个宗教氛围浓厚的国家,各种各样的寺庙随处可见。主要宗教有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佛教等。宗教对印度社会、文化及国民的生活有深刻的影响。
根据20世纪70年代数据,印度教徒占82.7%,穆斯林11.2%,锡克教徒1.89%,佛教徒0.7%,耆那教徒0.47%,波斯袄教徒0.4%。德里的印度教寺庙印度古老宗教耆那教的神庙德里的印度教寺庙锡克教圣地阿姆利则的金庙 德里的贾玛清真寺是印度最大的清真寺佛教圣地鹿野苑1946年8月,为了平息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的暴力冲突,75岁的甘地拄着拐杖前去安抚各教派教徒。甘地晚年致力于调解印度各教派的矛盾,自己却成了教派冲突的牺牲品。他主张印度教伊斯兰教团结合作,这招致了部分印度教狂热分子的不满。 洒满花瓣的圣雄遗体在火化前一刻供人瞻仰 1948年1月,甘地在做晚祷时,被一个狂热的印度教徒开枪打死。甘地在倒下的瞬间,还以手加额表示宽容凶手。 甘地被刺后,拥挤的街头印度当地的报纸刊登的载有甘地骨灰的灵车通过时的情景 10月2日是甘地诞辰纪念日,许多印度群众会来到位于亚穆纳河畔的甘地陵,缅怀这位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著名领导人。甘地纪念坛甘地纪念坛是圣雄甘地1948年遇刺后举行火化葬礼的地方。印有甘地头像的印度纸币甘地雕像(纽约)甘地雕像(伦敦)甘地雕像(南非的彼得马里茨堡) 《甘地自传》书影返回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在少年军事学校时,穆斯塔法从他的数学老师那里得到了凯末尔的称号,意思是“完美的一员”,从此他就叫穆斯塔法·凯末尔。 阿塔图尔克·凯末尔(Atatiirk Kemal,1881~1938)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凯末尔(左四)同他的军官们在一起1915年,凯末尔在加利波利(Gallipoli)前线战壕视察。在1915年的达达尼尔海峡保卫战中,凯末尔指挥军队,两次击败了英、法联军的进攻,保护了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的安全。凯末尔本人因此名声大振,被誉为“伊斯坦布尔的救星”。 凯末尔题词的为纪念在达达尼尔海峡保卫战中牺牲的军人纪念碑1919年5月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反对占领伊兹密尔(?zmir)的游行集会全国护权协会代表大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土耳其成为战败国,苏丹政府被迫与协约国签订了协议,大片领土被占领,沦为英、法等国的半殖民地。经过凯末尔的努力,1919年9月,全国各地的民族主义组织终于召开了全国护权协会代表大会。 1920年凯末尔宣布与苏丹政府决裂,在安卡拉召开了新的国会——大国民议会,决定成立临时政府,凯末尔任临时总统。
图为大国民议会成员与凯末尔在议会大厦。 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六世(中) 1922年在伊斯坦布尔征服者穆罕默德墓前向安拉祈祷。凯末尔在大国民议会大厦前祈祷 (1922年)1922年任土耳其军总司令时的凯末尔 土耳其民族主义者欢庆1921—1922年希土战争期间土耳其人要求从希腊手中收复士麦拿(现在的伊兹密尔)获得成功。1923年7月,在洛桑出席签订《洛桑条约》的土耳其代表团。土耳其独立纪念碑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宣告成立,凯末尔当选为总统。1923年凯末尔创建了人民共和党,图为人民共和党党旗标志人民共和党的党旗标志上的六个箭头代表凯末尔主义的六大原则:共和主义、民族主义、平民主义、国家主义、世俗主义和改革主义。 凯末尔在小亚细亚半岛组织对外反抗外国侵略、对内推翻苏丹封建帝制的资产阶级革命。由于地理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安卡拉逐渐成了斗争的中心。同时也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革命胜利以后,安卡拉便被定为共和国首都。1923年以凯末尔为封面人物的美国《时代》周刊杂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土耳其人生活情景 凯末尔认为,要使土耳其真正富强起来,就必须向西方学习,进行彻底的改革,破除落后的传统。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他主持进行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废除了土耳其的苏丹?哈里发制度,实行了政教分离制定了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以西方法律为蓝本的民法、刑法和商法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法令,将荒废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在农村成立农业银行和信贷合作社在文化教育方面,在全国建立起各级各类学校,传授现代知识与文明在社会生活方面,废除了各种陈规陋习,使整个社会向世俗化、现代化的方向迈进凯末尔主持的民主化改革凯末尔主义共
和
主
义民
族
主
义平
民
主
义国
家
主
义世
俗
主
义改
革
主
义 在土耳其建国和改革的过程中,凯末尔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治思想理论体系,被称为“凯末尔主义”。 凯末尔出席议会会议后离开议会大厦时情景发表演说的凯末尔一项具有真正革命意义的改革是,用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这于1928年11月正式开始,使土耳其走上了成为中东识字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的道路。凯末尔一而再地下乡,带着粉笔和黑板,向土耳其人民示范新的文字,并讲解各个字母应如何发音。 凯末尔亲自教授土耳其新文字用阿拉伯字母书写的奥斯曼土耳其文字1931年,凯末尔参加一所中学数学课时的情景。凯末尔与儿童在一起1930年,在伊斯坦布尔大学听课出席安卡拉的国家艺术雕塑博物馆开幕式戴礼帽的凯末尔戴“费兹帽” 的凯末尔凯末尔执政后不久,就发起了一次“帽子革命”。当时土耳其男子都戴一种红色圆筒形毡帽,叫做“费兹”帽,具有宗教意义。凯末尔下令,国民不准再戴费兹帽,而要改戴欧式礼帽。 独立后的土耳其在凯末尔的领导下,不断向文明的现代社会迈进。 政治领域:土耳其由一个封建神权国家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外交政策:凯末尔奉行和平主义,提出“同西方和平,同东方也和平”,新生的土耳其赢得了很多国家的尊敬 经济改革:1927年至1939年期间,土耳其的工业发展速度居世界第三位。 文化教育:教育与宗教实现了分离,一批高等院校建立起来,一些技术学校也应社会需要而产生。 凯末尔注重政府在工业基础设施上的大规模投入建设。这是他在听取项目建设方案介绍。1931年,凯末尔宣布实施用铁路将土耳其连接起来的建设计划。安卡拉大学安卡拉大学内的各种教学活动安卡拉大学内的各种教学活动为了解放妇女,凯末尔曾要求内阁部长们的妻子学习跳舞。图为1932年在安卡拉举办的欢迎希腊领导人到访而举办的舞会上。凯末尔与土耳其女飞行员在一起凯末尔在同民众交谈凯末尔同民众在一起1938年11月10日,凯末尔在伊斯坦布尔逝世,享年57岁。 凯末尔的葬礼按最高规格的军事葬礼进行,图为送葬时的情景。 一些西方人评价说:“1918年,土耳其是一个看来已经一败涂地、不可救药的国家。而今天,20年之后,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屹立在欧、亚之间的新国家,经济和文化上一派繁荣,国际地位日益重要,同所有的邻国保持着和睦关系。它获得了一个1600万人口的国家通常所不能得到的尊敬,今天的土耳其是一个欧洲必须刮目相看的大国了。” 凯末尔被土耳其人尊为“国父”安卡拉的凯末尔国父陵园凯末尔的会客厅凯末尔的办公房间纪念凯末尔的活动 接受检阅的土耳其国防部队从国旗及首任总统凯末尔画像前经过返回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