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蒸汽”的力量(从唯物史观角度看)课件(3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三 “蒸汽”的力量(从唯物史观角度看)课件(33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9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2-25 08:4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成都市高中历史优质课菜单培训
唯物史观
与中学历史教学
马克思
诞辰200周年
(1818-2018)
年轻人,早晚你会发现我是对的!
1.运用唯物史观的合力论观点分析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
2.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运用相关原理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并从中体会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3.理解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认识到市场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载体。
从唯物史观角度进一步认识“蒸汽”的力量
学习目标
目录
CONTENES
工业革命的背景
工业革命的重大进程
工业革命的影响
19世纪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
从唯物史观角度进一步认识“蒸汽”的力量
1735——1785年间,法国的工业产出增长率和大规模工业至少与英国的发展同样快。1794年法国设立综合技术学校(Ecole Poly-technique)——世界上第一个应用科学学院。至1801年,英国的人口数仍然不到法国的一半,不足11000万,而法国人口当时已经超过了2700万。
——摘编自《剑桥欧洲经济史 第六卷》第一章
工业革命为何首先在英国发生
法国虽然有三倍于英国的人口规模,但它因为国内关税壁垒分割为三个主要贸易区,被非正式的关税、模糊不清的税收与收体制及糟糕的交通状况分割为一个半经济独立的细胞组成的大拼盘。
——摘自《剑桥欧洲经济史 第六卷》第一章
“英国→西欧:比利时、法国→中欧:德国(包括奥地利)→东欧:俄国→日本。与法德同时的还有美国,这样的一条工业化浪潮扩散的路线是颇堪玩味的……为什么不是美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呢 难道比利牛斯山太高了吗 但阿尔卑斯山并不低。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 是地中海太宽了吗 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 ”
—— 摘自《从曼彻斯特到硅谷》
工业革命为何首先在英国发生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合力推动的
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恩格斯借平行四边形形象、生动地解释了历史合力论。
阅读教材30页,结合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产生的原因论证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合力推动的”观点。
工业革命
的条件
劳动力
资金
技术经验
市场
需求
政治前提
能源
领域 具备因素 备注
前提 政治 保障
条件 资金 劳动力 技术 原料 市场
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圈地运动、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
圈地运动的开展
工场手工业发展的积累
本土丰富的煤铁资源
成为最大殖民帝国(外)
圈地运动扩大国内市场(内)
可能性
必要性
下图为18世纪前期世界主要城市劳动力价格与能源价格比值示意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特殊的经济环境催生了工业革命
B. 廉价能源是英国崛起的主因
C. 在北京采用机器利润会更高
D. 工业革命拉大了各国的差距
a
任何伟大文明的进步都是基于人们对挑战中作出的有力反应。16世纪开始,捱过黑死病危机的英国,城市人口呈爆炸性增长。随着17世纪“小冰期”的结束和气候的转暖,生产高度活跃起来,钢铁业、造船业及玻璃、印染、啤酒等制造业大量发展。但伴随着的则是森林锐减、沼泽消失、传统能源供应链断裂。这就是当时英国——一个综合利用动物力、风力、水力、煤力的经济体所面临的重大困境。如何走出困境,就需要动力“提档”和能源“升级”,而动力的“提档”是第一步。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合力推动的
材料二. 英国议会从1750年起颁布了多个嘉奖法令,奖赏发明创造者。许多实业和社会团体也设立与技术发明的有关奖项……在专利制度下,人们对创新成果的独占性由法律所保障,技术发明就会变得有利可图。
—— 姚勤华《近代欧洲诸强科技兴国之路》
材料一.光荣革命以后,英国历史上不再出现重大的暴力冲突,和平渐进的改革成为英国发展的特色。
——钱乘旦、许洁明《大国通史 英国通史》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原理,概括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的保障。
一般指政治法律制度、阶级关系、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
(1)代议制确立之后,英国政局稳定,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2)通过立法,保护私有财产,鼓励技术发明,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棉纺
织业
纺纱
织布
1733.飞梭
1765珍妮机
1768 水力纺纱机
1779骡机
1785水力织布机
1793年轧棉机
动力革新
(蒸汽机)
采煤
冶金
交通
运输
工业革命的重大进程
人类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运用唯物史观原理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人类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试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科学教育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自由主义、自由平等
世界格局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政治变革
法制化建设
工厂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棉纺织业
动力革新
(蒸汽机)
采煤
冶金
交通
运输
生产力
生产关系
请用唯物史观有关观点解读工厂出现的原因。
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
所有制、分配方式、
经营管理方式
工厂制
原来意义上的“制陶工”就不复存在了,存在的只是挖泥工、运泥工、拌土工、制坯工、上釉工、装窑工、烧窑工、上彩工等等,制陶工匠变成了制陶工场的工人,他们必须按固定的工作节奏劳动,服从统一的劳动管理……“工厂化”把英国制陶业改造成欧洲最优秀的陶瓷工业……工厂化数倍地加快了生产速度。
——《英国通史》
人类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试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科学教育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自由主义、自由平等
世界格局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政治变革
法制化建设
工厂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人类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试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自由平等……
政治民主化改革、法制化建设
手工工场 机器工厂
自由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教育发展
政治变革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之——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社会形态变革的终极原因。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为何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19世纪下半叶,“政府加快了为民服务的步伐,尤其表现在统一管理大众卫生、教育和食物供给”;“雇主们开始提高工资,改善工作状况。”“经济繁荣发泄了无产阶级的怒火……‘你不可能煽动一个衣食无忧之人闹事’”。这位学者强调(  )
A.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自我调整
B.政府和资本家的积极合作避免了社会动荡
C.工业革命促成经济大发展和工人阶级状况改善
D.西方社会从此开始建立现代意义福利国家
a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政治制度适时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的发展要求,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发展处于量变阶段。
——推动政治变革
“英国议会改革”大事记
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选举权。
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1/ 2的成年男子获得了选举权。
1884年第三次议会改革:男子普选权基本实现。
1918年第四次议会改革: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获得选举权;
1928年第五次议会改革:21岁以上不分种族、性别、社会地位、职业,所有成年公民普选权实现。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通史》
通过政治民主化改革,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打下基础。
工业革命的影响
市场
扩大
寻求新的市场
生产力的变革
生产力迅速上升
——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的影响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寻求新
的市场
结果
19C六七十年代,将世界上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物质条件
生产力大增,有足够的产品进行输出。
技术条件
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
成为各国经济链接的纽带。
重要保障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9世纪中叶,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以及中国“门户开放”。
革新诱发新的需求
阅读学案材料,
归纳十九世纪中期的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
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材料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19世纪中叶,亚、非、拉的多数国家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英、法、美、德等向全世界供应工业产品。50年代英国出口货物中工业制成品占85%,法国占67%。而在进口商品中原材料和食品,在英、法分别占 94% 和 95%。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世界商品行销的空间范围在不断扩大。从非洲海岸、 北美大西洋沿岸、 印度海岸、中国东南沿海逐渐深入到这些地区的内地。1851-1913年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12倍。
——改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思想不断发展。1824年,英普条约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中关税平等;法国奉行资本主义自由贸易原则,大幅降低商品进口关税,废除关税保护政策;1860年法、英两国消除两国间的贸易壁垒……此外,法国与德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订立了类似条约。
——改编自高中历史教材人教版必修二《“蒸汽”力量》
根据材料归纳十九世纪中期的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
阅读学案材料,
归纳十九世纪中期的世界市场有什么特征?
市场空间
商品结构
贸易总额
贸易制度
西欧中心,联系世界
急剧上升,不断扩大
西方产品,东方原料
自由主义,确立原则
欧洲人取得决定性优势的原因,不是大航海时期的掠夺和殖民地资源的相对廉价,而是机械化和劳动力工厂化带来的生产力的惊人增长.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总结提升:
自由贸易机制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为了扩大商品市场,英国取消本国的贸易保护,同欧洲各主要国家订立互惠关税协定,降低原料和工业品的进口税率,取消丝织品进口禁令。四十年代又取消了几百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上千种商品的进口税利率。1846年,英国废除《谷物法》,1849年完全取消《航海条例》。到1875年,英国对制造品平均进口的关税率已经下调为零。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自由贸易能够推行的关键是什么?
关税
微笑曲线
自由贸易机制通过降低关税,
促进了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
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所处地位根源是什么?
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十九世纪中期的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
市场空间
商品结构
贸易总额
贸易制度
西欧中心,联系世界
急剧上升,不断扩大
西方产品,东方原料
自由主义,确立原则
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目录
CONTENES
工业革命的背景
工业革命的重大进程
工业革命的影响
19世纪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
从唯物史观角度进一步认识“蒸汽”的力量
启示: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
不断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经济发展。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贸易交流与协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