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极其历史性转折(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

文档属性

名称 二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极其历史性转折(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8-10-04 18:20:00

文档简介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
课标要求: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化大革命”中我国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史实。
(2)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认识其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转折意义。
(3)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理解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从而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搜集整理“文化大革命”时期有关践踏民主和法制的史料,分析“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的表现;学会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
(2访问或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过程和成就。学习历史调查的一般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感悟“文化大革命”的危害,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通过感受当代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伟大成就,加深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之情。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民主与法制方面主要成就。
难点:“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那我们先来回忆一下看,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国家性质和根本制度是什么?
生: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根本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师:很好。我们知道,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经济形势十分的严峻,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国民经济恢复以后,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什么啊?
师生:一化三改造(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师:到了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初步建立起来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怎样发展,这是摆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节课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情况。
【幻灯片】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师: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那就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八大的内容作为阅读材料,不做重点,那请同学们先看一下书本上内容。
【幻灯片】中共八大的“决议”
师:中共八大的内容有哪些?
生:①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形势:当时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主要矛盾:已经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
②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③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任务
师: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及社会主义建设有正确的指导作用。但是由于党内“左”的错误不断发展,中共八大的方针政策并没有得到贯彻。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逐渐发展成矛头指向党的领导层的政治运动。于是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
师:那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幻灯片】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师生:①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越来越严重,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②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经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为此,他想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③那时候,林彪、江青、康生一伙野心家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师:如果让你们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文化大革命”,你们觉得用哪个字最合适?
生:乱
师:不错,“文化大革命”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乱”,它是一场内乱。那么,“文化大革命”究竟有多乱,乱到什么程度?我请同学来谈谈对“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些认识看。(师生互动)
师:那刚才请同学谈了谈对文化大革命认识,那接下来我们看一段视频,看看 “文化大革命”是怎么样发动起来的?它给党和国家带来了哪些危害?
【播放视频】非常岁月——失控的局面(4分35秒)
师:刚才我们看了视频,我们知道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是什么?
生:1965年,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
师:《海瑞罢官》是当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在1960年为了响应毛泽东提倡海瑞精神的建议写的历史剧。姚文元却无中生有地攻击吴晗写这个剧本是代表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不久,毛泽东同一些人谈话时说:“姚文元的文章也很好,点了名……但是没有打中要害。要害问题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1959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于是第二年初,文化领域掀起了过火的政治批判运动。(1959年7月,在庐山会议期间,因为反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左”倾错误,为民请愿,毛泽东就认为彭德怀的上书实际上是反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是向他和党中央的领导“下战书”,是右倾的表现,于是开展了对彭德怀的批判,免去了他的国防部长的职务。)
师:“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是什么?
生: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这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师:那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以后,接下来又是如何发展的呢?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发展过程,首先,成立了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它是由哪些人组成的啊?(陈伯达、康生、江青、张春桥等组成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为实际上不受中共中央政治局约束的、领导“文化大革命”的指挥机构。接着红卫兵运动开始在全国兴起。
【幻灯片】红卫兵 红卫兵的迫害
师:这是毛泽东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的照片。(下一张)红卫兵批斗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师:到了1967年1月,发生了哪个事件,使得“文化大革命”运动达到了一个高潮?
生:“一月革命”
师:1967年从上海开始的夺权风暴,造成党政机关陷于瘫痪,整个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
师: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有一大批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干部被揪斗、打击、迫害。其中有一个成为了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同学们知道是谁吗?
生:刘少奇
师:对,就是刘少奇,林彪、江青一伙把刘少奇定为所谓的“叛徒、内奸、工贼”,在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作出将其永远开除党的决定。
【幻灯片】刘少奇
师:接下来,同学们看一下书本,看看文革时期,民主政治遭受到了哪些迫害?
师生:①成立了革命委员会(1968年9月先后建立起来的,是一个集党、政、军和立法、司法大权于一身的权力机构,形成党政合一、政企合一的一元化领导体制。)
【幻灯片】各地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师:放幻灯片(1~10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同学们从历届人大召开的时间看出了些什么规律?或者说发现了什么?
生:①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8年时间里,全国人大极其常务委员会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也被迫停止了活动。
师:人民代表大会无法正常召开,实际上剥夺了人民的什么权利啊?
生: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5年召开一次。
师生:还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各级政协相继停止了一切活动。
师:接下来我们看看文革的性质。“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生:“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师:“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无视法律、破坏法律。公民的人身权利得不到保障,宪法的尊严遭到践踏,党政机关无法行使权力。这些情况导致人民无法安定地生产、生活,无法正常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国家建设遭到严重损失。“文化大革命”酿成了一场历史的悲剧,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悲剧的重演呢?
生:(思考、回答)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师:民主法制建设应从哪些方面加强?请同学们结合“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情况,讨论、思考“文化大革命”前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
生:(讨论、思考、回答)
【幻灯片】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师:(总结)“文化大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是毛泽东对社会发展的形势做出错误的判断,做出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决定,这表明国家在决策方面缺乏法律的制约。“文化大革命”期间,宪法的尊严遭到践踏,人民代表大会无法正常行使权力,红卫兵和造反派无视法律,肆意破坏社会秩序,表明民主法制建设不健全,人们的法律意识淡薄。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必须要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国家的决策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避免因决策失误给国家、人民带来损失。同时,还应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遵法守法、自觉维护法律的意识。正是由于这些深刻的教训,“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大力加强了民主法制的建设,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幻灯片】历史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由于没有能够及时地在根本思想上清理“左”的错误,党和家的政治工作一度处于徘徊中前进的局面。邓小平同志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成为中国共产党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邓小平的重要谈话主要讲了些什么内容啊?(提示“八个字”)
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师:对,什么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思想和实际相符合,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那实事求是呢?(“实事”就是客观事物,“求”就是探究,“是”就是客观事物的规律和本质。联起来就是探索事物和客观规律和内在本质。)那在当时为什么要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呢?(“文化大革命”刚结束的时候,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由于受到“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束缚,结果引起了全国上下的不满。为了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所以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在随后的1978年12月中共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是什么会议啊?
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就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立为指导思想。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段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
【视频】十一届三中全会(2分51秒)
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三个路线的拨乱反正和一个重大决策)
生: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伴随着思想解放的巨大潮流,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前面提到的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刘少奇冤案也在1980年得到了平反)
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及时果断地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八大的政治报告里早就提到过“我们认为大规模的、疾风骤雨式的阶级斗争已经过去,当前我们主要的内部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但是“文化大革命”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回到了八大那时候的认识,作出了经济建设为重心的决定。)
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第一代领导集体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确定的以毛泽东为首的领导集体)
④会议作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过去农村人民公社的体制,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后来全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这就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2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3、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在我过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师: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是什么?(一个转折三个新)
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
师:很好,那如果以后碰到题目“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应该怎么回答?只要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即三个路线的拨乱反正和一个决策,再将它的历史地位说一下就可以了(三个新——新道路、新时期、新时代)
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了政治建设的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我们根据课本来归纳一下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生:第一,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①1980年,邓小平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同学们看书本第83页的图片,1980年8月,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上,同意一批老一辈革命家不再兼任国务院副总理和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辞职请求,从而在推进国家领导体制改革和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②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④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采。
【幻灯片】依法治国
师:我们来看一下对依法治国的定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师:那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的意义是什么?(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就使法治有了法律保障,进入了法律化的新阶段。
师: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和平时学习、生活有关的法律文献的名称看?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幻灯片】我们身边的法律
师:改革开放以来,制定了大批法律及其与法律有关的规章,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
【幻灯片】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师:(回顾、总结)建国50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是满意的。当然,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的建设也不是完全一帆风顺的,在历史上甚至出现过“文化大革命”那样严重破坏民主和法制的现象。但是,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的支持下,纠正了这些错误,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不断地向前发展。
课件22张PPT。第二节、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良好开端重大挫折伟大转折发展
完善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年9月) 一 良好开端——中共八大 我们党已经领导人民取得了以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的决定性的胜利。这就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了。
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中国“八大” 决议二、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 ——文化大革命1. 原因:
2. 爆发:导火线、标志
3. 过程: 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指挥机构
红卫兵运动——发展
造反夺权——高潮
迫害老同志
4. 对民主政治建设的破坏
5. 性质:
6.经验教训: 第一组图片 在批斗中,刘少奇曾拿出《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悲愤地抗议道: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要罢免我,要通过全国人大,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国家。我个人也是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第二组图片 1967年1月,以王洪文为首的上海工人革命造反司令部等造反派组织召开打倒市委大会,夺取上海市委领导权,接着,全国掀起全面夺权风暴。第三组图片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64~1965)
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75)        第四届全国政协会议
(1964~1965)
第五届全国政协会议
(1978~1983)        第四组图片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1958)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9 1963)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64~1965)
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75)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78—1982)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83—1987)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88—1992)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93—1997)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98—2002)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003—2005)第一组
图片第二组
图片第三组
图片第四组
图片“文革”期间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表现 1.红卫兵运动对公民的基本人权的肆意践踏。2.工人造反派的非法夺权造成党政领导机关陷于瘫痪,整个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破坏;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3.各地革命委员会的建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合作讨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必须要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
国家决策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避免因决策失误给国家、人民带来损失;
应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遵法守法、自觉维护法律的意识。三、历史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主题报告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解放思想:
法制建设:
2. 内容:
思想… 政治… 组织… 决策…
3. 意义:一个转折三个“新”
“左”倾思想思想路线实事求是阶级斗争政治路线经济建设冤假错案组织路线平反昭雪重要决策改革开放伟大转折四、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 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⑴1980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⑵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
⑶1997年 中共十五大 提出依法治国
⑷1999年 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2. 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强调必须解决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体现了新时期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解读历史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1980.8 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解读历史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
1982 .11解读历史中共第十五次代表大会
1997.9 ①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②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解读历史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1999.3 正式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摘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我们身边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制定了大批法律及其与法律有关的规章,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