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夫 从课堂实录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赵亚夫 从课堂实录看教学设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8-10-05 14:1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从课堂实录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赵亚夫
2007.12.27 广东 湛江一、历史教学理应凸显学科特色 问题的提出:
针对学科性提出的“成人化”和“专业化”问题
针对说教式的历史教学提出的“不像历史课的课才是好课”的问题
新课程中大量涌现出了“非学科化”的历史课历史学科学科性的基本特征一是叙事性——历史教学最基础的东西。它既要求叙事要清晰、具体,又要求尽可能地还原“事情”、“事物”的本来面貌,特别反对无端的演义以及因“为现实服务”的目的而使历史的内容当代化。
二是思辨性——历史教学的基本追求。重点是强调对历史的认识,以及对历史学习价值的揭示。强调历史思辨空间的深度和广度。据此,我们学习的“历史”若真的有价值,那一定程度上是由个性化的历史认识赋予的——符合(相对的)客观性、科学性的认识。
历史教学作为历史教育的重要载体,理应依据历史事实阐发历史认识。 历史事实构成历史教学的基本元素,只有在这些元素是实在的、可信的、丰富的前提下,历史认识才可能是有效和有价值的。为了充实历史事实,历史教师的功夫首先体现在历史知识的积累方面,其次是指导历史学习的才艺,有了这样的基础,再辅助从教育学或教学论中所获得的技术,才能达到学科教育的理想标准。
现在是:过多强调“教育”层面的理念或技艺,而过于忽略了学科的自身特点——包括主动放弃对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及对诱发学科思维和认识的基本知识架构的无理破坏。结果是:即使是一些“公认”的优质课程也浮于藻饰,设计奢华,没有重点,游离主题。二、课堂实录分析及其解决策略 师:这一周,全世界的主流媒体都在轰炸式报道着一件事情,这就是2004年美国大选。本周三,随着布什成功连任,美国大选尘埃落定。不过,人们对美国政治的关注不会停止。我们先“一看美国政治”——谈谈你对美国政治的初步印象。
生1:感觉美国的两党政治民主色彩更浓一些,各政党都需要通过完善自己来赢得民心,无形之中可以使国民取得更多的利益。
生2:美国的政治虽然有民主的一面,但却内外有别,标准不一样,对美国以外的国家,他们就常常采用强权和武力。
生3:我的感觉是,美国的政治实际上是金钱政治,拿大选来说就一直随着“烧钱”的过程。问题:这个开头到底是为谁设计的?这是否就是一个改头换面的传统导入呢? 理由一:教师如此设计的着眼点是要在“教学上创新”,而没有顾及到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思维水平。
理由二:学生的发言,在实质上是帮助教师导入新课,他们无意中成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 师:那么,作为世界第一大强国,美国的政治体制是怎样形成的?它到底是一种虚伪的假象,还是民主的一种模式?或者像布什所说:“世界民主自由最明亮的灯塔”呢?(略)这堂课,我们就要到历史当中去寻找答案。(出示课件/四张PPT 。)
“1607年第一批英国人来到北美”;“1620年‘五月花’号”;“北美移民定居点”;“北美13块殖民地”。(配上音乐和画外音。接下来有个简短的师生对话。)
师:美国的前身是什么?
生:北美13块殖民地。
师:居民来源主要是什么人?
生:英国来的移民。
师:从这一历程就可以发现,美国的先民带有怎样的思想色彩?
生:追求民主。
师:看来,到达新大陆之初,北美居民就有了朦胧的理想,那就是追求平等和自由,而且还好像有了朦胧的准则——在法律和规章的保障下生活。
(出第一个主题“根本大法:联邦宪法的制定”。) 问题:四张PPT出的比较突兀,与前面的学习活动不能自然衔接,与后面的学习内容没有直接关系;从画外音(略)到教师回应学生的问题,其中的“追求民主”、“追求平等和自由”、“理想”、“准则”等评价,似与历史事实尚有较大距离;画外音已明确提示了教师下面要让学生回答的问题,学生的答案没有任何思维含量。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呢? 第一,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不连贯,依然采用传统方法把课题截然分为几个段落,但是传统的做法是以教科书内容相当系统为基础的。现在,这个基础则被瓦解了;
第二,教师对课题的基本精神把握不足,并忽略了对基本知识的梳理,致使零碎的知识不能支起“政治理念”的大帽子;
第三,教师没有深究史实,而是有些想当然地赋予了北美早期移民伟大理想,把复杂的历史简单化了。 在“根本大法:联邦宪法的制定”中,教师设计了三个子目: 背景:建国初面临的新问题
制定: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
发展:宪法前10条修正案
单就目录看,其教学的逻辑线索是清楚的。
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出示了三段材料,分别说明:独立后的政府无力;最高领导层对最高权力机构形式的分歧;华盛顿的态度。应该说,教师抓住了材料的典型性(尽管两条源自教科书)。 可是在教学组织上,问题就出来了。
在背景部分,没有关注“邦联”这一概念对引申课题的重要性,只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寻找到“松散、有限”两个关键词。那么,这两个词于“建国初面临的新问题”是何种关系,下面的三段材料如何印证它发生变化的必然趋势,教师都没有设计有质量的历史思考问题。
另外,学生在解释材料时所说“保护关税”“商品倾销”等问题,已超出教科书文本进入到另一个论题,教师是否注意到它的学习指导价值?(没有!教师忙着出另一个材料。)
学生说:华盛顿“希望建立中央集权的政府”,这又是个挑战性话题!(教师依然没有做任何交代,又给出下一个材料。)
学生进一步说:“美国已出现了君主制的危险”,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可能吗”,他们为什么这样想?也许我们会答:因为华盛顿的信很明确,所以不必深究。这就又回到传统教学法上去了,教师只关把学生领到智慧的门口,但决不主张他们自己进去。因为教学的思考永远是教师的思路,历史的逻辑也不过是教师的或教科书的逻辑而已。 问题:显然,上述铺垫不太可能让“制度”和“发展”这两个子目的内容更精彩、更有质量。 比如,在谈及“三权分立”内容时,教师主要依据教科书上的图示做了简单概述,然后就去组织“讨论”。学生讨论的话题涉及安然公司的倒闭和水门事件,教师为之加上了出兵伊拉克,几乎把200多年的美国政治史都搅在一起,学生观点有了交锋,课也上的热闹。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学生要理解的18世纪的美国制定“三权分立”“分权制衡”制度所必须的内容吗?热闹争辩之后是对1789年宪法草草收场,这不能不说此乃本课的一大缺憾。 必须关注的问题是:“根本大法:联邦宪法的制定”,既是教科书内容的开始,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而教师除了交代一些教科书内容外,基本上没有深挖,倒是在教学方法上用功不小。 与“根本大法”相连带的重点话题是“国家结构:联邦制”。
所以,教科书的内容安排是“联邦宪法的制定”和“维护联邦统一的斗争”,逻辑上是创立新制度和发展新制度。“两党制”的内容,则既体现发展的历程,也成为发展的结果。
这一点,显然教师在备课时没有给予特别的关注,多少有些割裂了教科书结构(没有吃透学科内容),把宪法、制度、政党处理成了平行关系。于是,在“国家结构:联邦制”一节中,比较生硬地把学习内容停留在了教科书表象上,而且还无缘无故地插了一段温家宝总理访美时的演讲 。温家宝总理访美时的演讲:“我想你们一定熟悉林肯总统的一句话,他在演说中曾经说过,一个‘自相分裂的家庭是站立不住的’。”
师:“他(指总理)相信经历过南北战争的美国人民,会充分理解中国人民反对台湾分裂、捍卫国家统一的决心。”“一段相通的历史就这样拉近了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距离。任何政治体制的建立都会伴随矛盾和纷争,不同的利益、政见集体组成了不同的政党。随着历史的发展,民主党和共和党构成了美国政党政治的两大支柱。”(过渡到下一题目)
显然,教师这里插入的话题很不恰当。第一,它模糊了学习的重点;第二,它转移了学习主题;第三,它使原本可以自然过渡的话题变得牵强附会。 在“两党制”一节中,教师带着学生一下子又跳到当今的美国的大选,由学生展示了三份材料,说明:民主党、共和党一直控制着美国的政治舞台(1968年,1992年);分权制衡无处不在(2000年);政治选举与金钱政治(2004年)。暂且不说,学生为什么要准备这样的材料,为什么教师要出示这样的材料,以及类似的材料是否能够说明历史问题和两党制的实质。
仅从教学设计的全局着眼:
这是为了呼应开头学生提出的观点吗?
为什么会有政党存在,学生明白吗?
政党在现代政治中的作用,学生理解吗?
两党制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关心吗?
教师或许的确想过这些问题。 对两党制特征的处理 在柔和的音乐声中,屏幕连续展示学生所收集的图文作品:
“投票吧,我帮助你的孩子”;
“热情的选民”;
“程序公正也是一种公正”;
“作秀也是常有的”;
“布什的后背”;
“昨夜11时老师信箱的页面”。
(二看美国政治——新体制到底“新”在哪里?/出示英国和美国比较表)问题:其视觉冲击波,可谓一轮又一轮。遗憾的是,此过程和方法,使教师再次放弃了这一设计中所能够引发的有价值的问题研讨,展示的目的依然回到了事先预备的结论性答案。 由此抛出“二看美国政治——美国的新体制到底‘新’在哪里”,就显得太晚了,因为这时的它,不是解决问题的主心骨,反倒成了“教学方法”的附庸。
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这一节始终就不在这个主题上,一涉及“新”的概念,就拿现代美国政治做招牌,学生在近200年的历史时段中,“历史的观点”缺乏一个相对稳定的历史立脚点;
第二,英国和美国的政治比较项过于简单,这种简单化的处理让学生对现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理解处于懵懂状态。 问题:从教学效果回馈教学设计,笔者认为,该课之所以重点不突出,主要因为备课环节没有吃透教科书,该课之所以缺少历史性,主要因为知识的积累和分析没有做到位。又因在教学设计时,过多关注了课的结构搭建,过多偏爱制造方法的效果,以致的确烘托了整体的教学效果,但教学目标实在模糊。 三看“美国政治——美国的政治体制对政治文明的建设有哪些启迪?” 生:进行政治文明建设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美国的政治制度离不开长期的民主传统,离不开雄厚的经济实力,无视国情,一味地照搬照抄在政治文明建设中是行不通的。
生:我反对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不能只强调本国国情,无视历史进步的趋势和规律。民主优于专制、法制优于人治这是不争的事实,发展中国更应该敏锐地捕捉时代的发展的步伐,创造条件跟上历史的潮流。
生:“对照美国大选中的选民,我联想到(下略)。”问题:仅从学生回答的内容看,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判断:学生没有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理应理解(历史)的“新制度”上,而是放在了是否值得借鉴方面;
学生没有将“政治文明”融入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而是放在了中国的立场上来裁判。
到此,笔者可以断言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结构都存在较大的问题,才导致这堂历史课缺少历史的味道、历史的思考。为了证实这个判断,我们采录教师“随机进行引导,概括形成理性认识”的结束语。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有启发性、建设性。进行政治文明建设必须认清民主、法制的历史潮流,这是不争的前进方向;进行政治文明建设也必须立足国情,一些照搬西方政治模式的国家在发展速度、综合国力、社会稳定程度上无法与走本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相媲美,同样是不争的事实;进行政治文明建设要在借鉴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这是我们必然的历史选择。
师:看到同学们激烈的讨论,老师不由想起这样一种变化:过去,当让往届的同学们为天京变乱等政治难题提供解决方案时,大家的答案不过是:擒贼先擒王、拉拢腐蚀、分化瓦解等权谋和手腕。而现在学过“政治文明历程”后,同学们的答案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感受到解决政治难题还有更加先进的方法,那就是注重政治制度的建设。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政治文明建设,这就是我们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政治文明建设的意图之所在,也是我们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用意之所在。”(下课) 无疑,教师把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完全混淆了,这就犯了历史教学的大忌讳。至此,我们知道了这堂课的最大问题,当出在了最后的两个“不争”、一个“必然”和两个“意图之所在”方面。
据此,尽管教师的思路不可谓不开阔,立意不可谓不深刻,设计不可谓不周到,过程不可谓不曲折,方法不可谓不丰富,信仰不可谓不正确,但是我们还是要问,这一切努力作用于学生对学习主题的理解了吗?都服务于学生的历史意识养成了吗?那“不争”和“必然”有无代替学生思考的功能?两个“意图之所在”有无限定学生说话的嫌疑?最后,我们需要反思的是,这是一节历史课吗?我们的眼里真的做到有历史、有学生吗? 三、我的看法——教学设计的定位教学设计应该植根于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不是生搬硬套它们将教学复杂化。恰恰相反,应该借此使历史教学更实际、更有趣、更有挑战性。
教学设计研究应该突破程式化的、经验总结式的研究模式,瞄准典型案例、典型人物做多种范式的教学研究。
教学设计不是专门的理论研究,它应该在具体的教学问题方面下功夫,理论是通过方法—技术—技艺(但不能用技能技巧概括)表现出来的。简单说,它研究操作方面的问题,即“怎样教,才更好”的问题。三、我的看法——教师们有困惑的主要原因教学设计与过度备课;
教学设计的程式化与个性化;
教学设计的评价标准;
教学设计需要新的理论支撑,新的认识,新的结构。三、我的看法——教师需要矫正的观点教学设计的展示对象?应该是学生。
教学设计追求什么?应该简洁、生动。
教学设计急需解决的问题: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以上观点很不成熟,请各位前辈、同仁不吝赐教。教师们需要优良的设计
优良的教学设计才是有价值的教学
但是,我们需要追问学科的“法原理”究竟如何,学科的“法指导”如何的问题谢谢大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