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福建省三明市2018-2019学年高三(上)期末历史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福建省三明市2018-2019学年高三(上)期末历史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2-25 08:5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福建省三明市高三(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32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选错或不答得0分)
1.(1.5分)《国语》曾记载:“故有虞氏谛(音帝,祭祀)黄帝而祖颛顼;……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穆天子传》卷二也记载:周穆王“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丰隆之葬,以诏后世”。这反映了中国早期(  )
A.贵族政治逐步形成 B.宗法制度逐渐确立
C.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 D.已有民族认同意识
2.(1.5分)截至2017年底,全球146个国家(地区)共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孔子学院已然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被誉为“迄今为止中国出口的最好最妙的文化产品。”材料反映了(  )
A..孔子学院涵盖了主要的发达国家
B..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融入世界
C..孔子学院提供了互惠双赢的模式
D.中国文化赋予了国际化元素
3.(1.5分)《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命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材料反映了秦始皇旨在(  )
A.改革前代的历法及服色 B.极力丰富皇帝制度内涵
C.炮制一整套的繁文缛节 D.赋予秦朝建立的合法性
4.(1.5分)据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唐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B.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
C.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
D.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
5.(1.5分)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  )
A.宋朝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微宗废除
C.商业发展严重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
D.商品经济的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
6.(1.5分)明代的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其中策一项,对其内容明确界定:“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回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得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据此可知明代的科举考试(  )
A.形式日益走向僵化
B.考核内容侧重“经世致用”之学
C.儒学遭到严格限制
D.要求考生所学知识全面务实
7.(1.5分)据粗略统计,在“三言”“二拍”近200篇作品里,以市民为主人公或涉及市民的作品约近70篇,其中“三言”33篇,约占四分之一;“二拍”34篇几近二分之一。作品以如此铺张的笔墨描写“市井细民”,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实属罕见。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城市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市民成为明代文学的新主角
C.市民阶层力量发展壮大
D.小说是明代文学的主流体裁
8.(1.5分)对中华文明东移南迁有着明显影响的四个寒冷期为:西周时期、五胡十六国时期、宋辽夏金时期、明清时期。以下结论合理的是(  )
A.西周时期:中国史上最大一次民族迁徙﹣﹣“五胡乱华”
B.五胡十六国时期:对蒙古民族的南下和西进影响十分大
C.宋辽夏金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起始的一个重要时期
D.明清时期:东北许多民族纷纷向南迁徙,逐渐从事农耕
9.(1.5分)道光十三年(1833年),英王任命律劳卑为贸易监督,代表英国政府处理英商对华贸易。律劳卑于道光十四年农历六月抵澳门,乘军舰直抵黄埔内港,又改乘商船,不经通报和允许直抵广州。这一行为表明英国(  )
A.与中国建立了平等外交
B.无视中国主权侵入中国海域
C.强迫中国对其开放市场
D.取得了在华自由航行的权力
10.(1.5分)太平天国对旧的文风加以改革,要求“要实叙其事”,“语文确凿”,一切奏章文谕“更当朴实明晓”,反对拘泥于“八股六韵”和“空言无补”的时文;提倡“文以纪实,浮文所在必删;言贵从心,巧言由来当禁”的朴实通俗的新文风。据此推断太平天国时期(  )
A.维护拜上帝会的教义教规
B.实为提倡白话文的先声
C.仍然采用森严的等级制度
D.彻底否定传统儒家学说
11.(1.5分)甲午战后的评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材料旨在说明(  )
A.洋务事业在甲午战争后有显著发展
B.批判洋务派单纯学习西方技术
C.洋务运动的旗号被光绪新政所取代
D.洋务企业与民族工业相互渗透
12.(1.5分)从光绪21年到光绪24年,各省商股开办的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厂矿企业有70多个。到光绪25年,中国自办纱厂的纱锭总数已多达336722枚。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B.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明显缓和
C.清政府的原有政策发生变动
D.与改良主义的内容有吻合之处
13.(1.5分)民国成立后,一些地主、富农开始把目光投向经商致富。1912年,全国各地农村成立的垦殖公司71家,资金635万元;1922年,仅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八省统计,垦殖公司就由59家扩增到100家,资金达到1245万元。材料表明(  )
A.农业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
B.农村生活方式发生质变
C.封建土地所有制基本被消灭
D.主要是政治动荡的结果
14.(1.5分)阅读《毛泽东大事年表》。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1923年 6月,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4年 1月,参加中国国民党一大,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2月,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委员、组织秘书等职。
1925年 10月,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12月5日,主编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刊物《政治周报》
1926年 1月,参加中国国民党二大;5﹣9月,主持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任所长;在武汉创办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7年 在武汉参加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
A.此时期处于国共两党“党外合作”时期
B.毛泽东长期跟随孙中山
C.此时期正值国共两党“党内合作”时期
D.推动国民党的组织建设
15.(1.5分)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阐明了党的工业经济方针:没收官僚资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对城乡资本主义成分既要容许其“存在及发展”又不能“任其泛滥”。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至乡村
B.坚持新民主主义发展路线
C.规划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蓝图
D.遵循孙中山三民主义主张
16.(1.5分)1954年10月,在会见日本议员访华团时,周恩来即明确提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这反映了中国(  )
A.从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转变
B.延续了革命年代的思维方式
C.冲破了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
D.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17.(1.5分)如表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相关数据。据表格内容可知,当时中国(  )
项目 工业增值 农业增值 钢(万吨) 粮食(亿吨)
计划值 14.7% 4.3% 412 1.9
完成值 18% 4.5% 535 1.95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B.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C.所定目标较为稳妥可靠
D.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18.(1.5分)如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完善
19.(1.5分)2014年1月《嘹望》发表评论:30多年前你们(安徽小岗村)冒着危险将士地“化整为零”承包出去,如今又将土地“化零为整”(农村土地流转)集中起来。这种变化(  )
A.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侵害了农民土地承包的权益
C.加快农村由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转变
D.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
20.(1.5分)2017年“两会”上,外交部长王毅首次提出了“金砖+”的概念,“通过金砖国家同其他发展中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组织进行对话……扩大金砖的‘朋友圈’,把金砖合作打造成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南南合作平台。”其主要目的是(  )
A.扩大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B.克服内部不利因素的制约
C.建立更广泛的伙伴关系
D.领导国际经济和地缘政治
21.(1.5分)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提到:“民众会(公民大会)并不能通过未经议事会准备和未经主席团事先以书面公布的任何法案”,同时“凡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而陪审官的任何投票都应当具有最高权力”。这揭示了古代雅典(  )
A.议事会的权力最大 B.审判流程公开透明
C.公民是城邦的主体 D.具有权力制约思想
22.(1.5分)罗马法的“取得时效”制度是指持续占有使用他人之物,经过法定期间而取得对该物的所有权。根据《十二铜表法》的规定,“取得时效”的使用人必须是罗马市民,外邦人不得适用。这一规定表明(  )
A.贵族掌握了财产特权 B.罗马帝国排斥外来民族
C.法律保护公民财产权 D.万民法具有较高实用性
23.(1.5分)历史上某一运动兴起期间,“新创办的寄宿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全部课程强调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体育锻炼,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这一运动(  )
A.批判了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B.是欧洲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C.使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D.为近现代民主制度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24.(1.5分)十八世纪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学者魁奈曾说:“在所有商业的交易中,出卖者和购买者是相对立的,但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订立契约。他们自己这样调整的利益是和公共的利益相一致的,因为他们自己是他们的利益的唯一最合适的裁判者”。这说明魁奈(  )
A.主张经济自由 B.意在规范市场
C.维护商人利益 D.推崇契约精神
25.(1.5分)史料记载: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中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他们反对各种野蛮或血腥的娛乐方式,试图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典……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一场理性休闲运动。这主要反映了工业革命(  )
A.改变了人们的政治地位 B.引起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C.加重了人们的工作强度 D.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26.(1.5分)美国制宪会议召开过程中,富兰克林说:如果我们要做张大桌子,可是发现相拼的两块木板边缘不相配,通常匠人就得两头分别去掉一些,才能拼得合适。材料旨在强调(  )
A.制宪会议困难重重 B.权力的争取需要妥协
C.极力捍卫自身权利 D.高度尊重他人的权力
27.(1.5分)1933年,罗斯福利用广播向美国人民宣称:“把钱放在经过整顿、重新开业的银行里,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仅3天后便有574家银行恢复营业。美国银行家称之为“收音机拯救美国金融”。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新媒体运用对社会起到积极作用
B.信息化时代有利社会经济的转型
C.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觉悟提高
D.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经济发展水平
28.(1.5分)20世纪30年代,“非共产主义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曾排着队去莫斯科探寻‘计划’的秘密”。莫斯科“计划”(  )
A.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B.是战胜一切法西斯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
C.是新兴独立国家借鉴的模式
D.推动西方国家向宏观调控的现代经济过渡
29.(1.5分)有学者认为,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这主要指(  )
A.美苏分别形成对立的思维模式
B.美苏分别形成两大经济集团
C.冷战对苏联的伤害超过了美国
D.美苏划定了东西方地理界线
30.(1.5分)进入21世纪,有着30多年斗争历史的不结盟运动并没有衰落下去,在经过成员国多次争论后,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逐步把工作重心调整到促进自身经济发展、营造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国际大环境等问题上来。材料旨在说明不结盟运动(  )
A.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B.是冷战时期的特殊产物
C.内部的凝聚力急剧下降 D.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31.(1.5分)近年来,美国迪士尼的《疯狂动物城》《奇幻森林》等电脑动画电影给中国观众带来一场场视觉盛宴,体现了信息技术与电影艺术结合的非凡效果。以下有关信息技术和电影艺术发展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影艺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都诞生于美国
B.电脑动画发展证明,人工智能可部分取代人类的创作劳动
C.美国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影片擅长以幽默的语言打动观众
D.电影艺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产生了互联网技术
32.(1.5分)有历史学者曾以忧时伤世的感情袒露自己在抗战孤岛﹣﹣香港,读宋人著作的心灵感受,对两宋交替之际“汴京围困屈降诸卷,所述人事利害之回环,国论是非之纷错,殆极世态诡变之至奇。……乃取当日身历目睹之事,以相印证,则忽豁然心通意会。”这说明(  )
A.问题意识有助于廓清扑朔迷离的历史与现实是非
B.家国情怀往往影响对历史与现实相关事件的理解
C.历史学家的历史观往往贯穿于对现实的把握与选择
D.历史学者需坚守自己的专业范围不为现实利害所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33题12分,第34题13分,第35题12分,第36题15分,共52分)
3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秦统一货币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深远意义?
材料二
1 1931年鄂东银行贰串文券,正面印有马克思像,背面印有“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国民党政府!拥护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农民银行!”等口号。
2 1931年江西工农银行银元券壹元券,正面左右印有马克思和列宁头像,右侧印有“增加工农生产”,左侧印有“发展社会经济”口号。
3 1934年川陕省工农银行铜元票三串文券,正面印有“土地归农民”,“政权归苏维埃”口号。背面印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坚决保卫赤区”口号和列宁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革命根据地货币的发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4.(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99年西雅图反对世界贸易组织的大规模骚乱以来,凡遇到一些重要国际会议,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均举行反全球化的示威游行。如:2001年的魁北克美洲国家组织会议、哥德堡欧盟峰会和热那亚八国集团峰会,都遭到了反对全球化的抗议和示威;在第”届世界经济论坛开幕的同时,由反全球化斗士参加的世界经济论坛也在召开。
﹣﹣摘自蒙雨《探析“反全球化”的趋势及发展中国家的选择》
(1)材料一反映了反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是什么?主要力量反全球化的方式有哪些?
材料二 亚太国家(的反全球化态度):温和的反全球化立场……虽然金融危机引发了亚洲反全球化的情绪,但整体上东亚国家对全球化冲击的反应比较温和,政策上也比较理性。
拉美国家(的反全球化态度):发展中国家反全球化的领头羊。拉美率先举起了反全球化大旗……巴西连续三次举办“世界社会论坛”,这使国际社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拉美在反全球化中的特殊地位。
非洲国家(的反全球化态度):处于“前反全球化时期”。在全球化尚未充分展开的地方,其反全球化运动往往也难成气候……
转轨国家(的反全球化态度):反全球化风潮中平静的港湾……在来不及体味全球化的甘苦喜忧的情况下,反全球化触动不了他们(苏联所辖国家及东欧国家)的心弦……他们对全球化的主流观点是利大于弊,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总体评价是积极肯定的。
﹣﹣摘自李丹:《反全球化运动的地域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上述国家反全球化运动的特点及表现?中国应如何应对全球化?
35.(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忻口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保卫太原的中心战役。战役从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历时21天。参加作战的部队有阎锡山的晋绥军、国民党的中央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又称第十八集团军)。这次战役是由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朱德、卫立煌、黄绍竑副之)指挥。忻口战役以我军伤亡10万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2万余人,创造了华北战场歼敌最新的纪录……1944年3月,中国远征军应盟军的强烈要求展开滇西反攻作战,4月,中国远征军确定作战方针“以策应驻印军攻击密支那、打通中印公路为目的”。
﹣﹣摘编自《我的抗战》
结合近现代史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3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由于清政府在甲午战争的惨败,一时内外争献练兵之策,于是北洋则有新建军,南洋则有自强军。不过,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军制改革则是1901年清政府下诏“变法”后开始的。中央军事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总理练兵事务,各省设督练处;1905年,统一全国新军编制为三十六镇;1906年,清政府改兵部为陆军部,统一指挥全国新军。新政开始后,清政府下令全国重要城市设立各种“正规”军事学堂。同时委派大量留学生分赴英、法、德、日等国学习军事……新军比起旧军(如八旗、绿营、湘军等)确实表现出一种新的力量,并且对其后中国的军事改革和政局都有一定的影响。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中央军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中央军制改革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三明市高三(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32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选错或不答得0分)
1.【解答】“有虞氏谛(音帝,祭祀)黄帝而祖颛顼;……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观黄帝之宫,而丰隆之葬,以诏后世”表明虞氏、夏后氏、周穆王都认同黄帝为祖先,说明中国早期已有民族认同意识,故D正确;
A与材料无关,排除;
宗法制度、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材料未体现,故BC错误。
故选:D。
2.【解答】依据材料“全球146个国家(地区)共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迄今为止中国出口的最好最妙的文化产品”等可知B正确。
A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孔子学院”是文化现象,排除C。
D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B。
3.【解答】“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命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表明秦始皇旨在赋予秦朝建立的合法性,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4.【解答】据材料“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到“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说明政府限制土地兼并,有利于保护自耕农经济,故A项正确。
材料“土地买卖文书”反映的农业的土地买卖而不是商业贸易,故B项错误。
据材料“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反映农业土地买卖减少而不能说明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
据材料“西北的高昌国”和“安西都护府”可知材料涉及的都是西北而不是南方经济,故D项错误。
故选:A。
5.【解答】依据材料“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可知城市管理政策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关键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D正确。
A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B项说法片面,排除。
C项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D。
6.【解答】A.材料内容不是突出考试形式的僵化。
B.材料没有强调将儒家经典与现实相结合。
C.从材料中的经义和八股文,可以看出重视儒家经典。
D.从材料中的,对其内容明确界定:“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回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的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可以看出,要求考生要有具体的务实的知识。
故选:D。
7.【解答】A.城市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是材料现象的原因。
B.从材料中以市民为主人公或涉及市民的作品约近70篇可以看出,市民成为明代文学的新主角。
C.市民阶层力量壮大是原因,不是现象。
D.小说是主流载体,材料看不出来。
故选:B。
8.【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寒冰时期是方游牧民族南下起始的一个重要时期,故排除A.公元100年到公元500与中国史上最大一次民族迁徙﹣﹣“五胡乱华”有关,故排除B。
公元1200年到1300年即宋辽金夏时期的寒冰蒙古民族的南下和西进影响十分大,故排除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说法正确。
故选:D。
9.【解答】A.当时中国闭关锁国,中英之间没有建立平等外交。
B.从材料中的不经通报和允许直抵广州,可以看出,当时英国无视中国主权,侵入中国领海。
C.在这看不出,强迫中国对他开放市场。
D.当时鸦片战争还没有爆发,英国没有取得在华自由航行的权利。
故选:B。
10.【解答】A.材料实际上是强调要写白话文,体现不出维护被上帝叫的意思。
B.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太平天国强调写文章要直接尽量用白话,这实际上是提倡白话文的表现。
C.看不出等级森严。
D.没有体现出否定儒家思想。
故选:B。
11.【解答】A.材料反映的,在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获得了巨大进步,能够体现出洋务事业,在甲午战争以后获得显著发展。
B.材料没有体现出批判洋务运动单纯学习西方技术。
C.材料看不出光绪新政。
D.材料没有体现出和民族工业的相互渗透。
故选:A。
12.【解答】“从光绪21年到光绪24年,各省商股开办的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厂矿企业有70多个。到光绪25年,中国自办纱厂的纱锭总数已多达336722枚”主要是由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13.【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材料看不出农村生活方式的质变。
C.材料也没有体现出封建土地制度被消灭。
D.材料的现象和政治动荡没有关系。
故选:A。
14.【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当时是党内合作。
B.毛泽东并没有长期追随孙中山。
C.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是党内合作。
D.材料体现不出推动国民党组织建设的发展。
故选:C。
15.【解答】A.七届二中全会是1949年召开,当时中共的工作重心应该是由农村转向城市。
B.从材料中的没收官僚资本以及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可以看出,仍然坚持的是新民主主义的路线,即反封建。
C.材料中没有规划出工业化的蓝图。
D.材料体现不出遵循三民主义的主张。
故选:B。
16.【解答】“1954年10月”“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结合所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知,周恩来主张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结合“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映了中国的外交思想从强调意识形态的“革命外交”转向了注重国家利益的国家外交,故A正确,B项错误;
冲破西方方国家的包围封锁是中美关系缓和,故C错误;
日本和美国不是发展中国家,故D错误。
故选:A。
17.【解答】A.一五计划期间没有进行国民经济调整。
B.材料看不出,优先发展重工业。
C.从材料可以看出一五计划的计划目标都超额完成了,说明一五计划所制定的目标较为稳妥可靠。
D.材料看不出,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故选:C。
18.【解答】从图中可知,进出口、贸易总额均呈上升趋势,主要是因为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完善,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19.【解答】“30多年前你们(安徽小岗村)冒着危险将士地“化整为零”承包出去,如今又将土地“化零为整”(农村土地流转)集中起来”表明这种变化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20.【解答】A.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是要打造朋友圈,而不是要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B.材料没有体现出,要克服内部因素。
C.从材料中的扩大朋友圈,建立南南合作平台,可以看出是要建立广泛的伙伴关系。
D.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要领导国际经济和地缘政治。
故选:C。
21.【解答】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公民大会受到议事会的限制,议事会受到陪审法庭的限制,说明雅典具有权力制约思想,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22.【解答】根据“持续占有使用他人之物,经过法定期间而取得对该物的所有权”“必须是罗马市民,外邦人不得适用”表明法律保护公民财产权,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23.【解答】结合材料“新创办的寄宿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全部课程强调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体育锻炼,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要求以人为中心,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是欧洲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故B正确;
A是智者学派,排除;
C是宗教改革,排除;
D是启蒙运动,排除。
故选:B。
24.【解答】魁奈的话中前半段主张由出卖者和购买者自己订立契约,后半段说“他们自己是他们的利益的唯一最合适的裁判者”说明他主张经济自由。结合所学可知,魁奈从自然法的观点,提出自由放任的主张,他代表新兴资产阶级要求自由贸易,认为只有自由和私人利益才能使国家欣欣向荣,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BCD三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故选:A。
25.【解答】材料反映了人们更加注重明确限定的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增加、中产阶级(资产阶级)的地位提高、反对野蛮等信息,这些都发生在19世纪初的欧洲,说明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大机器生产是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故D正确。
ABC与材料中心思想不符,排除。
故选:D。
26.【解答】材料的内容是富兰克林,用生活中的例子来比喻,要达成一个共同的目的,需要舍弃一些要求,要相互妥协。
故选:B。
27.【解答】“把钱放在经过整顿、重新开业的银行里,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仅3天后便有574家银行恢复营业”表明新媒体运用对社会起到积极作用,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28.【解答】联系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经济危机,这场危机让西方国家认识到一味的实行自由放纵的经济政策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的,因此西方国家开始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所以材料体现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推动推动西方国家向宏观调控的现代经济过渡。所以D符合题意。
故选:D。
29.【解答】A.对立的思维模式体现不出材料中的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特点。
B.两大集团的形成,体现不出材料中的不对称的特征。
C.冷战对苏联和美国产生的影响不一样,能够体现出材料中的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特点。
D.地理分界线说明不了,不对称和不完全。
故选:C。
30.【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不结盟运动有30多年的斗争历史,21世纪他们形成了新的发展目标,体现了不结盟运动,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的特点。
B.材料看不出是冷战的特殊产物。
C.材料没有体现出内部凝聚力的急剧下降。
D.材料看不出,完成了历史使命。
故选:A。
31.【解答】A.电影艺术诞生于法国。
B.电脑动画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工智能在有一些方面可以替代人类劳动。
C.材料体现不出卓别林的艺术特征。
D.互联网技术的产生与电影艺术没有直接关系。
故选:B。
32.【解答】本题据材料提到,抗战孤岛﹣﹣香港,读宋人著作的心灵感受,对两宋交替之际“汴京围困屈降诸卷,……乃取当日身历目睹之事,以相印证,则忽豁然心通意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和两宋交替性质不同,该学者的思想说明家国情怀往往影响对历史与现实相关事件的理解,故B正确;
该学者的思想没有廓清扑朔迷离的历史与现实是非,故A排除;
材料主旨不在于历史学家的历史观往往贯穿于对现实的把握与选择,故C排除;
材料也无法体现历史学者需坚守自己的专业范围不为现实利害所扰,故D排除。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33题12分,第34题13分,第35题12分,第36题15分,共52分)
33.【解答】(1)第一小问,从图中可知,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
(2)结合所学知识,促进了工农业生产和商业的发展;支持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提高了中共在群众中的威信: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经验,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故答案为:
(1)趋势: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影响: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
(2)影响:促进了工农业生产和商业的发展;支持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提高了中共在群众中的威信: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经验,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34.【解答】(1)从材料可以看出,反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是发达国家,其主要的方式包括骚乱、示威、抗议、召开论坛。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反全球化运动的特点主要有不同类型国家反全球化有很大差异,亚太国家﹣﹣温和,理性;拉美国家﹣﹣先锋、超前、激进;非洲国家﹣﹣尚未找到全球化的感觉,无所适从;原苏联和东欧转轨国家﹣﹣刚刚摆脱旧体系的羁绊,对全球化仅有微词而已。中国应对全球化的态度应该是积极的,采取的是趋利避害的措施。
故答案为:
(1)主要力量:发达国家(或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斗争方式:骚乱、示威、抗议、召开论坛(答出其中2点)
(2)特点:不同类型国家反全球化有很大差异。表现:亚太国家﹣﹣温和,理性;拉美国家﹣﹣先锋、超前、激进;非洲国家﹣﹣尚未找到全球化的感觉,无所适从;原苏联和东欧转轨国家﹣﹣刚刚摆脱旧体系的羁绊,对全球化仅有微词而已,(答出其中3点)应对:积极应对,趋利避害。
35.【解答】材料中一方面反映了太原会战的基本事实,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国远征军作战,一方面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抗战的特点,另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在评价的时候,结合当时这两次战争的影响来说明。
故答案为:
示例一:
情节:参加作战的部队有阎锡山的晋绥军、国民党的中央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台作抗日。
概述和评价: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紧侵略中国。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抗日呼声高涨,抗日救亡运动不断发展,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地区,国民政府被迫宣战,并于9月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全民族的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示例二:
情节:中国远征军配合盟军展开滇西反攻作战。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
概述和评价:随着二战的爆发和进一步扩大,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发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中国是重要成员国之一;中国牵制了大量日军,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要贡献,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6.【解答】(1)结合所学知识,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末“新政”的推动;西方军事管理体制的影响;提高清政府军事能力的需要;新式军队发展的需要。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军事近代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推动了中国军制的近代化;有利于提高清政府的国防实力;有利于提高中央军事管理的能力;对中国后来的军事改革和政局产生重要影响。
故答案为:
(1)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末“新政”的推动;西方军事管理体制的影响;提高清政府军事能力的需要;新式军队发展的需要。
(2)特点:中国军事近代化。
影响:推动了中国军制的近代化;有利于提高清政府的国防实力;有利于提高中央军事管理的能力;对中国后来的军事改革和政局产生重要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