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浙江省浙南联盟(温州九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浙江省浙南联盟(温州九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2-25 09:0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浙江省浙南联盟(温州九校)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2分)《礼记》中记载,“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在西周,只有武王才有祭祀文王的特权,周公只有在武王的统率之下,才能参加文王的祭典。材料说明(  )
A.周公贤能不及武王 B.武王位于大宗地位
C.武王权力高度集中 D.周公对武王定期朝贡
2.(2分)“ 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趾,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材料中“ ”部分应填(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明太祖 D.雍正帝
3.(2分)下列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不属于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划的是(  )
A.秦朝的“郡” B.唐代的“道”
C.宋朝的“州” D.元朝的“行省”
4.(2分)“唐宋诸代的诏敕,宰相一定要盖章,没有宰相的盖章,就不成为诏书,而军机处的设立,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材料说明(  )
①唐宋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
②军机处决策权的扩大
③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④中央逐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2分)与下图所示战舰相关史实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松岛号”是黄海海战中日本舰队的旗舰
B.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撞向“吉野号”
C.“松岛号”在黄海海战中丧失了作战能力
D.“致远舰”与“松岛号”在威海卫战役中再次展开决战
6.(2分)1937年7月 17日的庐山谈话会上,蒋介石表示:“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这一讲话(  )
A.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的序幕
B.说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C.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D.有利于国共合作抗日的形成
7.(2分)“经过近一天的激战,八路军将日军全部歼灭。这是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歼敌的第一场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是对哪一战役的描述(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枣宜会战 D.百团大战
8.(2分)“它是在革命思潮高涨的形势下,留日学生中的革命志士拥戴孙中山为领袖,风云际会,乘时奋飞的历史壮举,是孙中山十多年组党实践经验的升华。”这里的“壮举”指(  )
A.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B.武昌起义的爆发
C.中华民国的成立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9.(2分)1921年10月10日,梁启超以《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为题发表演说,认为“咱们十个年头的中华民国,的确是异常进步。”其中“进步”表现在(  )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制定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D.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0.(2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成长和俄国革命的影响,已经迅速地变成了一个觉悟了的独立的政治力量了”。无产阶级的这一变化始于(  )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南昌起义 D.新中国成立
11.(2分)1927年9月6日,宋庆龄秘密访问苏联时阐述了当时的中国形势:“革命虽然因为有人背叛而遭致巨大的挫折,中国进入了反动时期,但这只是暂时的,革命力量仍然存在,正在斗争,必然会取得最后胜利。”“当时的中国形势”是(  )
A.蒋介石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B.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被推翻
C.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已经开辟
12.(2分)美国著名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评论某个事件时写道:“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该事件(  )
A.结束了右倾机会主义在中央的统治
B.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消除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
D.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13.(2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这是因为新中国的成立(  )
①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
②开始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④为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2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都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重要政治制度。以下属于两种制度共同点的是(  )
①地方享有高度自治权
②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③是历史传统与现实条件的有机结合
④进一步维护和促进了国家统一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5.(2分)“十一届三中全会使重新确立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有了组织上的保证,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重新回到党中央的领导岗位。”这里的“组织保证”指(  )
A.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把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C.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D.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6.(2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这一制度(  )
A.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B.使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初见端倪
C.是直接选拔政府官员的有效途径
D.有利于提高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
17.(2分)“台湾和祖国大陆,在经济上本来是一个整体。这些年来,经济联系不幸中断。现在……我们相互之间完全应当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该内容最有可能出自(  )
A.《告台湾同胞书》
B.《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C.“九二共识”
D.《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18.(2分)1974年,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特别联大上再次强调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是因为(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提出来的
B.重返联合国是当时中国外交的重大课题
C.改革开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平等性和开放性
19.(2分)1972年2月,当日本人看到中美首脑会晤的电视节目时,众议员古井喜实说:“北京机场首先向美国总统而不是日本首相开放……日本必须尽快地与中国恢复邦交”。这反映了(  )
A.日本舆论一致要求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
B.中国第三次建交高潮开始兴起
C.中美关系改善对日本产生影响
D.中日建交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
20.(2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7年来,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为指引,成员国密切合作、相互支持,整体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吸引力越来越大,“朋友圈”越来越广,成为地区和国际合作的典范。材料不能说明上海合作组织(  )
A.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
B.推动区域合作新发展
C.有着强大的凝聚力
D.是当今世界合作程度最深的国际组织
21.(2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公元前5世纪时,雅典使斯巴达和其他所有的希腊城邦黯然失色。”当时的雅典(  )
A.实现了公民地位的平等
B.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
C.制定了古代世界最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D.消除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22.(2分)“吸收了公民法和外来法的合理因素,……它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关于所有权和债权方面的规范,很少涉及婚姻、家庭和继承等内容。”材料中的“它”指古代罗马人的(  )
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23.(2分)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如债权人有数人时,得分割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纵未按债额比例切块,亦不以为罪。”可见《十二铜表法》(  )
A.私法规范较为完善
B.消除了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
C.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D.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24.(2分)美国的先贤们认为:“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以下各项最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
A.把五个黑人折合为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
B.国会复议被总统否决的法案,若以2/3的多数通过此法,即为有效
C.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选出
D.总统由选举产生,每届任期四年
25.(2分)“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为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向政府提交了三次请愿书,把自己的要求以《人民宪章》的形式发表”。这一幕最有可能发生在(  )
A.1831年的法国里昂 B.1836﹣1848年的英国
C.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 D.1834年的法国里昂
26.(2分)“经济复兴会产生溢出效应,它将在心理上恢复西欧对美国乃至西方阵营的信心,并对苏联形成压力,马歇尔计划最大的胜利恰恰是心理上的”。材料反映马歇尔计划(  )
A.推动了欧洲国家经济的复兴
B.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
C.干涉了其他国家的内政
D.直接导致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27.(2分)“当时法德的和解不可能从政治领域开始,而只有从经济领域找到合作的突破口,才能逐步走向政治和解,这是一种共识。”这一“共识”推动了(  )
A.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的签订
B.1955年《友好互助条约》的签订
C.1951年《巴黎条约》的签订
D.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
28.(2分)有历史学家认为,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进取精神无论是在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还是物质文明都在唐代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展。以下对唐朝物质文明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出现可控制耕土深浅和便于收获的曲辕犁
B.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C.杜甫诗“君家白碗胜霜雪”赞美了邢窑的白瓷
D.草市逐渐演变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29.(2分)王国维《西域井渠考》:“西域本无此法,及汉通西域,以塞外乏水,且沙土善崩,故以井渠法施之塞下。”材料所说的井渠是(  )
A.战国时期郑国主持开凿而成
B.汉代关中农民所创造
C.今流行于新疆一带的灌溉工具
D.东汉南阳太守杜诗所发明
30.(2分)如表为中国茶叶、生丝出口数量统计表(单位:担)。表格数据反映出(  )
1830﹣﹣1833年 1868年 19世纪70年代末
茶叶 年平均328000 1440000 2000000
生丝 年平均8000 57000 80000
A.我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C.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31.(2分)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因此他(  )
A.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
B.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C.在无锡创办宝兴面粉厂
D.在南通创办大生纱产
32.(2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有过曲折和失误,其中“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去抓经济建设,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指的是(  )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33.(2分)与图所示省份相关的历史史实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唐宋以来龙泉窑以其产品质量闻名天下
B.元朝时归江浙行省管辖
C.1895年杭州被迫开辟为通商口岸
D.1985年宁波、温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
34.(2分)近代的竹枝词中记载着许多有关近代中国女性日常生活的内容,如“头上青丝发钳烫,西式千湾百曲新”、“身上旗袍绫罗做,最最要紧配称身”、“赤足算是时新样,足踏皮鞋要高跟”等。材料反映出(  )
A.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B.中国女性普遍追求个性解放
C.习俗风尚的改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D.政府推行移风易俗的政策
35.(2分)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信工具有了很大的进步。按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交通和通信工具,正确的是(  )
①公共汽车
②无线电报
③电话
④自行车
A.④③①② B.①②③④ C.④③②① D.①③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6.(10分)内阁制度在东西方国家均有实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明代内阁制度发展与演变程过来看,内阁是有议政权的,……内阁通过票拟、驳正,既可以为君主出谋划策,处理全国政务,解除君主的政务负担;又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统治质量与效率。……自永乐直至明亡,内阁制度始终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明代阁臣尽管比历代秘书咨询官员的权力有所扩大,但基本上还不是宰相。
﹣﹣摘编自杜志明《明代内阁制度的宰相化及其终结》
材料二 16世纪~18世纪初的(英国)内阁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最初只是国王召集大臣共商国事的会议,“光荣革命”后,内阁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一直到英国的乔治一世担任国王期间,由于不会说英语,开始很少参加内阁会议,反而由大臣主持。1721年,英国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出任内阁首相,内阁制正式形成。后来不断发展完善,英国的内阁由议会多数党领袖组阁,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但实际上要对议会负责。
﹣﹣摘编自《浅议中英内阁制度》
(1)依据材料一,分析明代内阁制度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前后英国内阁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对君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7.(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出现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殖民掠夺,非洲和亚太地区在不同程度上丧失独立、主权,被强制纳入全球体系,成为受帝国主义国家压迫和奴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若以1415年葡萄牙侵占非洲西北部的休达城为近代殖民主义的开端,以澳门回归中国作为殖民主义在地球上剩下的几个角落寿终正寝的标志之一的话,那么殖民主义在世界历史上活动的时间竟长达584年。
﹣﹣摘编自《殖民主义的界定》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中国最终“被强制纳入全球体系”的标志性事件。依据材料一,简述澳门回归对中国的意义。
材料二 二战胜利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斗争出现新高潮,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大批涌现,开始了走向联合的道路。从世界格局的角度看,第三世界的成熟与发展,是在雅尔塔格局的框架内发生的。……而历史在接近20世纪尾声的时候,突然结束了两级格局,再次把多级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
﹣﹣摘编自赵立冲《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演变探析》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在雅尔塔格局的框架内”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的表现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说明两极格局结束后中国在“多极世界”中的地位。
38.(10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什么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呢,老祖宗是怎么说的呢?马克思和恩格斯着重在经济方面讲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基本的思想和要求是:首先要消灭资产阶级的私有制,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恩格斯强调:社会主义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
﹣﹣习近平在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
(1)依据材料一,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什么是社会主义?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建设的哪一过程体现了这一认识?
材料二 1978年安徽省发生特大旱灾,山南区干部群众商议的办法是“借地”给村民,每人借三分,谁种谁收,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在中国农村改革大幕拉开之时,邓小平也在不断思考:城市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应该选择在哪里?他想划出一块不大的地方为改革开放探路。……20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始从体制层面触动“计划”二字,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摘编自顾亚奇等《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30年》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安徽“借地”的做法对农村改革的影响,邓小平是如何“为改革开放探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指什么?



2018-2019学年浙江省浙南联盟(温州九校)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解答】结合所学知识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武王是全国大宗,周公相对武王是小宗;据此依据材料“在西周,只有武王才有祭祀文王的特权,周公只有在武王的统率之下,才能参加文王的祭典”可知B正确。
A说法片面,排除。
西周没有形成中央集权,排除C。
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B。
2.【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基础上的独创,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故B正确。
故选:B。
3.【解答】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唐代地方实行道、州、县三级,宋代地方实行路、州、县三级,元代地方实行行省制,以下依次为路、府、州、是。所以宋朝的州不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划,故排除A、B、D项,故选C项。
故选:C。
4.【解答】根据唐宋诸代的诏敕,宰相一定要盖章,没有相的盖章,就不成为诏书可知唐宋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所以①符合题息。
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所以②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D项;
题主要反映了有唐宋到清代中央制度的变化,没有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军机处的出现反映了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所以③符台题意,④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
故选:A。
5.【解答】A.结合黄海大战的基本事实,我们可知,“松岛号”是黄海海战中日本舰队的旗舰。
B.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撞向“吉野号”是正确的。
C.“松岛号”在黄海海战中丧失了作战能力也是正确的。
D.致远舰在甲午战争的黄海大战中,已经沉没了,不可能再在威海战役中出现。
故选:D。
6.【解答】从材料时间看,抗战已全面爆发,从内容看,蒋介石表示抗战的态度比较坚决,因而有利于国共合作抗日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故D项符合;
A项是1936年底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故排除;
B项是1935年日本侵略制造华北事变,故排除;
C项是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开始,故排除。
故选:D。
7.【解答】根据材料中八路军的这场战斗,“这是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歼敌的第一场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联系所学,这是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故A正确;
BCD项与材料中“这是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歼敌的第一场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不符,故排除。
故选:A。
8.【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个组织是在日本成立的,而且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是孙中山组织成立的,所以同盟会符合这一特点。
B.材料反映的是组织的建设,而不是武装起义。
C.材料反映是在日本的留学生组成的组织,不是中华民国的成立。
D.材料没有涉及到法律制度的建设。
故选:A。
9.【解答】A.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没有推翻整个封建制度。
B.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发展,这是材料中进步的意思。
C.辛亥革命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并不彻底。
D.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应该是在辛亥革命之前。
故选:B。
10.【解答】材料是强调中国无产阶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这应该是五四运动的意义。
故选:B。
11.【解答】A.从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大革命已经失败了,发动715反革命政变的是汪精卫。
B.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最终被推翻,是在1928年。
C.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符合当时的形势特征。
D.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当时还没有开辟。
故选:C。
12.【解答】从材料中的,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可以看出,这应该是遵义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故选:D。
13.【解答】③是邓小平的功绩,排除;
①②④均符合题意,故①②④正确。
故选:D。
14.【解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是历史传统与现实条件的有机结合,进一步维护和促进了国家统一,故③④正确;
①是特别行政区,排除;
②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
故选:D。
15.【解答】“十一届三中全会使重新确立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有了组织上的保证,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重新回到党中央的领导岗位”表明这里的“组织保证”指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16.【解答】A.反映的是基层民主,而不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社会主义民主初见端倪,应该是在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材料中的基层民主应该是改革开放以后。
C.材料中的基层民主是村民自治。而不是政府选拔官员。
D.材料中的基层民主有利于提高人民有序参与政治的能力,有助于村民自治的发展。
故选:D。
17.【解答】“台湾和祖国大陆,在经济上本来是一个整体。这些年来,经济联系不幸中断。现在……我们相互之间完全应当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表明该内容最有可能出自《告台湾同胞书》,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18.【解答】“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平等性和开放性,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19.【解答】“北京机场首先向美国总统而不是日本首相开放……日本必须尽快地与中国恢复邦交”表明中美关系改善对日本产生影响,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20.【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上海合作组织,想起了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体现了平等互助合作的性质特征。
B.上海合作组织推动了区域合作的新发展,是新型的国际组织。
C.从材料可以看出,上海合作组织也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D.上海合作组织不是当今世界合作程度最深的国际组织,欧盟的合作程度比他深。
故选:D。
21.【解答】“公元前5世纪时,雅典使斯巴达和其他所有的希腊城邦黯然失色”主要是由于当时是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22.【解答】根据所学,在罗马法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罗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公民法的适用范围主要局限于罗马公民之间,不足以解决帝国疆域内出现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公元前3世纪时,在公司法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吸收外来法律的合理因素,罗马逐渐形成了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这就是有名的万民法。故C正确;
习惯法是公民法的前身,材料“吸收了公民法和外来法的合理因素”说明明显不是公民法,自然法是法律理念,不是具体的法律,故ABD排除。
故选:C。
23.【解答】依据材料“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如债权人有数人时,得分割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纵未按债额比例切块,亦不以为罪”可以看出材料强调对者债权人私有财产的保护,故C项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其完善,故A项错误。
B项说法绝对化,排除。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律,故D项错误。
故选:C。
24.【解答】把五个黑人折合为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是美国1787年完法中的后内容,没有体现权力的制衡,故排除A项;
国会复议被总统否决的法案,若以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此法,即为有效,体现了国会与总统之间的相互制的,符合题意,故选B。
C、D项分别体现了议员和总统的选举规则,均末体现权力的相互制约,故排除
故选:B。
25.【解答】“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为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向政府提交了三次请愿书,把自己的要求以《人民宪章》的形式发表”是1836﹣﹣1848年间,英国工人运动掀起的一场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久的运动,即宪章运动,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26.【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不是强调经济作用,而是强调对苏联的压力。
B.从材料可以看出,强调对苏联的压力,说明马歇尔计划是遏制苏联的手段之一,是冷战的组成部分。
C.材料没有体现出干涉其他国家内政。
D.两极格局对峙形成,最终是由于华约组织的建立。
故选:B。
27.【解答】材料反映的是法德走向和解,材料强调法德和解是从经济上开始的,而法德和解经济上的表现,主要第一步应该是1951年《巴黎条约》的签订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
故选:C。
28.【解答】曲辕犁并非收获工具,排除A。
“六部”属于精神文明,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甫赞美是大邑的白瓷,排除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草市市逐渐演变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故D正确。
故选:D。
29.【解答】A与题干无关,排除。
B由题干“西域本无此法,及汉通西域,……故以井渠法施之塞下”,可知井渠为汉代农民所创造,正确。
C与题干中“西域”不符,排除。
D杜诗发明了水排,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选:B。
30.【解答】依据题干表格可知,1830﹣19世纪70年代末中国茶叶、生丝出口数量均在增长,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A项正确。
甲午战后是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B。
中国自然经济并没有完全解题,排除C。
材料没涉及中国民族工业,排除D。
故选:A。
31.【解答】依据题干信息“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可知张謇主张实业救国。结合所学可知,张謇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状元实业家,他主张实业救国,创办大生纱厂,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其余三项均不符合张謇的活动,应排除。
故选:D。
32.【解答】“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去抓经济建设,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指的是“大跃进”运动,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33.【解答】1984年宁波、温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故D错误,符合题意;
ABC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4.【解答】“头上青丝发钳烫,西式千湾百曲新”、“身上旗袍绫罗做,最最要紧配称身”、“赤足算是时新样,足踏皮鞋要高跟”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35.【解答】①1907年06月27日中国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从青岛市区开往往麦克伦堡。
②1899年 广州在国内最早使用无线电通信 我国最早使用无线电通信的地区是广州。
③1875年,招商局请上海英国工部局技术协助,架设从总局(上海三马路)至虹口码头电缆,这是中国人自己架设的第一条专用电话线。
④清同治七年(1868年)11月,上海首次由欧洲运来几辆自行车。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6.【解答】(1)依据材料“内阁通过票拟、驳正,既可以为君主出谋划策,处理全国政务,解除君主的政务负担;又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统治质量与效率”、“明代阁臣尽管比历代秘书咨询官员的权力有所扩大,但基本上还不是宰相”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减轻了皇帝的政务负担;提高了政治统治的质量与效率;制衡了六部的权力;强化了君主专制。
(2)关于变化:依据材料“内阁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后来不断发展完善,英国的内阁由议会多数党领袖组阁,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但实际上要对议会负责”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行政权从国王转移到内阁;内阁由对国王负责转向对议会负责;由国王召集大臣组阁到议会多数党领袖组阁。关于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首相通过采取相关措施控制一切大权,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状态。
故答案为:
(1)减轻了皇帝的政务负担;提高了政治统治的质量与效率;制衡了六部的权力;强化了君主专制。
(2)变化:行政权从国王转移到内阁;内阁由对国王负责转向对议会负责;由国王召集大臣组阁到议会多数党领袖组阁。最终影响:首相控制国家大权,国王“统而不治”。
37.【解答】(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香港回归后,澳门是中国土地上最后一块外国占领的领土,其回归标志着殖民主义活动在中国的结束。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的重要事件,主要指第一次没有西方列强参加的万隆会议和排除美苏的不结盟运动。它们的共同作用都是冲击了当时的国际秩序。在两极格局结束后,中国是推动多极化发展的重要一极。
故答案为:
(1)标志性事件: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意义: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或标志着殖民主义活动在中国的结束)。
(2)表现:万隆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地位:中国已经成为政治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或“中国是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38.【解答】(1)第一问从“基本的思想和要求是:首先要消灭资产阶级的私有制,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恩格斯强调:社会主义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可以归纳概括出答案: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第二问结合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的内容从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个角度作答。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揭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设立经济特区。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故答案为:
(1)认为: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
过程:进行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影响:揭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
举措:设立经济特区。
新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