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限时练(一)
(限时30分钟 满分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林栗字黄中,登绍兴十二年进士第。孝宗即位,迁屯田员外郎、皇子恭王府直讲。孝宗惩创绍兴权臣之弊,躬揽权纲,不以责任臣下,栗言:“不使大臣持之,则王侯、贵戚得而持之矣。”孝宗称善。改知夔州,夔属郡曰施州,施民谭汝翼者,与知思州田汝弼交恶,会汝弼卒,汝翼帅兵二千人伐其丧。汝弼之子祖周深入报复,兵交于三州之境,施、黔大震。事闻,孝宗亲札赐栗及成都制置使陈岘曰:“谭氏乃夔路豪族,又且首为衅端,如尚不悛,未免加兵,除其元恶。”汝翼调集家丁及役八寨义军,列陈于沱河桥与官军战,溃,汝翼遁去,俘其徒四十有三人,栗取其巨恶者九人诛之。既而汝翼入都诉栗受田氏金,诏以汝翼属吏,省札下夔州。栗亲书奏状缴还并辨其事上大怒寻坐栗身为帅臣擅格上命镌职罢归既而理寺追究事白贷汝翼死幽置绍兴府。居顷之,诏栗累更事任,清介有闻。除秘阁修撰,进集英殿修撰、知隆兴府。召对便殿,奏乞仿唐制置补阙、拾遗左右各一员,不以纠弹为责。从之。除兵部侍郎。朱熹以江西提刑召为兵部郎官,熹既入国门,未就职。栗与熹相见,论《易》与《西铭》不合。至是,栗遣吏部趣之,熹以脚疾请告。栗遂论:“熹本无学术,徒窃张载、程颐之绪余,为浮诞宗主,谓之道学,妄自推尊。望将熹停罢,姑令循省,以为事君无礼者之戒。”上谓其言过当,而大臣畏栗之强,莫敢深论。太常博士叶适独上封事辩之曰:“考栗之辞,始末参验,无一实者。其中‘谓之道学’一语,无实最甚。”于是侍御史胡晋臣劾栗,罢之,出知泉州,又改明州。奉祠以卒,谥简肃。
(节选自《宋史·林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栗亲书奏状缴还/并辨其事/上大怒/寻坐栗身为帅臣/擅格上命/镌职罢归/既而理寺追究/事白/贷汝翼死/幽置绍兴府
B.栗亲书奏状缴还/并辨其事上/大怒/寻坐栗身为帅臣/擅格上命/镌职罢归/既而理寺追究/事白/贷汝翼死/幽置绍兴府
C.栗亲书奏状缴还/并辨其事/上大怒/寻坐栗身为帅臣/擅格上命/镌职罢归/既而理寺追究/事白贷/汝翼死/幽置绍兴府
D.栗亲书奏状缴还/并辨其事上/大怒/寻坐栗身为帅臣/擅格上命/镌职罢归/既而理寺追究/事白贷/汝翼死/幽置绍兴府
解析:选A 回答本题,注重把握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谓语,然后从谓语的角度分析主语、宾语等,然后判断停顿点。根据选项,“栗亲书奏状缴还”为一句。“并辨其事上大怒”中,动词、形容词有“辨”“怒”等,从“辨”分析,宾语是“事”;从“怒”分析,主语是“上”,由此可以知道,此处应为“并辨其事/上大怒”。排除B、D两项。“既而理寺追究事白贷汝翼死”中,“既而”是表时间的状语,前面要停顿;“追究”是动词谓语,后面没有宾语,“追究”后要停顿;“白”是谓语,主语是“事”,“贷”为动词,不能作“事白”的宾语,排除C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元、明、清殿试及第者的统称,分“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三等。
B.进,表官职晋升,与之同义的词有“改、拔、除”,而表贬官的词有“停、罢、出”等。
C.封事,是古代臣子向皇帝上书奏陈秘密之事的奏章,为防止泄露,用皂囊加以密封。
D.简肃,林栗的谥号,是当时朝廷在林栗去世后依据他生前行事所做的褒性评价。
解析:选B B项,“改”的意思是“另行、改任”,但官职未必就是提升,也有可能是降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林栗忠君至诚,敢于直言进谏。在孝宗鉴于绍兴年间权臣擅权之弊而亲自独揽大权时,他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应让臣子承担责任,获得孝宗的赞许。
B.林栗处事理性,办案严而有宽。谭汝翼组织人员对抗朝廷,官军将他打败后,虽然共俘虏了他的部属四十三人,但林栗只挑出九名罪大恶极者给予斩刑。
C.林栗思虑周密,能补制度之缺。在便殿拜见宋孝宗时,他上奏请求仿照唐代制度,设置不以纠察弹劾为职责的左右补阙、左右拾遗各一名,得到采纳。
D.林栗清高耿介,坚持秉公行事。在他担任兵部侍郎时,朱熹调到京城却没有赴任,林栗并不因朱熹声名显赫就网开一面,而是上奏要求将朱熹停职罢免。
解析:选D D项,“秉公行事”错误,原文有“上谓其言过当,而大臣畏栗之强,莫敢深论”,这说明林栗并非“秉公行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汝弼之子祖周深入报复,兵交于三州之境,施、黔大震。(5分)
译文:
(2)栗与熹相见,论《易》与《西铭》不合。至是,栗遣吏部趣之,熹以脚疾请告。(5分)
译文:
参考答案:(1)田汝弼的儿子田祖周(领兵)进入施州境内报仇,战争发生在三州境内,施州、黔州大为震动。(得分点:“报复”“境”“震”各1分,大意2分)
(2)林栗与朱熹相见,谈论《易》与《西铭》意见不一致。到这时,林栗派遣吏部官员催促朱熹上任,朱熹以脚病请假。(得分点:“论”“趣”“请告”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林栗字黄中,绍兴十二年进士及第。孝宗即位,林栗升任屯田员外郎、皇子恭王府直讲。孝宗鉴于绍兴年间权臣擅权之弊,亲自独揽大权,不把职责任务交给臣下,林栗说:“不让大臣掌权,那么王侯、贵戚就得到而控制权力了。”孝宗大为称赞。改任夔州知州,夔州有一属郡叫施州,施州有叫谭汝翼的人,与思州知州田汝弼关系不和,等到田汝弼去世,谭汝翼带领二千人趁丧攻伐。田汝弼的儿子田祖周(领兵)进入施州境内报仇,战争发生在三州境内,施州、黔州大为震动。事情传至朝廷,孝宗亲自写信给林栗及成都制置使陈岘说:“谭氏是夔州的豪族,又首先挑起事端,如果仍不悔改,不妨用兵,铲除为首作恶的人。”谭汝翼调集家丁及在八寨服役的义军,在沱河桥列阵与官军作战,被打败后,谭汝翼逃走,俘虏他的党徒四十三人,林栗挑出九名罪大恶极者处斩。不久谭汝翼入京状告林栗接受田氏贿赂,皇帝下诏把谭汝翼交给执法官吏处理,省中的文书下达夔州。林栗亲自起草奏状缴还(省中文书),并为这件事辩白。皇帝大怒。不久林栗以身为帅臣,擅自抵制皇帝命令获罪,降职罢官归家。事后大理寺追查究问,事情被弄清楚了,赦免谭汝翼死罪,拘禁于绍兴府。没过多久,皇帝下诏称林栗多次变更职务,有清高耿直的名声。林栗官拜秘阁修撰,晋升为集英殿修撰、隆兴府知府。皇帝在偏殿召见林栗,林栗上奏乞请仿唐制设置左右补阙、左右拾遗各一名,不以纠察弹劾为职责。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林栗被任命为兵部侍郎。朱熹以江西提刑之职被召回朝廷任兵部郎官,他进入京城后,却没有上任。林栗与朱熹相见,谈论《易》与《西铭》意见不一致。到这时,林栗派遣吏部官员催促朱熹上任,朱熹以脚病请假。林栗于是上奏:“朱熹本来不懂学术,只是窃取张载、程颐学说之残余,为虚浮夸诞的宗主,说这是道学,妄自尊大。希望将朱熹停职罢官,暂且令他遵命反省,作为侍奉君主不遵礼法的人的鉴戒。” 皇帝认为林栗言过其实,而大臣畏怕林栗的强横,不敢深入争论。太常博士叶适独自上封事争辩这件事说:“考察林栗的言论,始末对照验证,没有一处属实。其中‘说这是道学’一语,最不属实。”于是侍御史胡晋臣弹劾林栗,林栗被罢免,离朝任泉州知州,又改任明州知州。后来任宫观使之职直至去世,谥号简肃。
二、古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送唐明府赴溧水
韦应物
三为百里宰①,已过十余年。
只叹官如旧,旋闻邑屡迁。
鱼盐滨海利,姜蔗傍湖田。
到此安氓俗,琴堂②又晏然。
[注] ①百里宰:古时一县的辖区约有百里,后称一县为“百里”,县令则称“百里宰”。②琴堂:官署。《吕氏春秋·察贤》:“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后遂称州、府、县署为琴堂。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题目中的“送”字表明了事件,“明府”点明朋友身份,“溧水”则是朋友所赴之地。
B.首联的“三”和“十余年”,写朋友担任县令时间很长,突出了唐明府的忧伤与无奈。
C.颔联的“只”字表现了作者对朋友久不升迁的同情,“屡”表现朋友官职调动频率高。
D.虽然尾联不是对作者自己为官情况的叙写,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他在为官方面的态度。
解析:选B B项,错在“突出了唐明府的忧伤与无奈”。首联是作者对朋友情况的客观描述,不是在写唐明府的忧伤与无奈。
6.末尾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答:
参考答案:(1)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真切勉励之情,他希望好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2分)(2)是通过对朋友定能通过勤勉工作打造出良好的社会局面的展望来表达的:上句写他使当地的社会风气变得祥和安宁,下句写他使县衙变得安宁平静。这是作者对朋友的勉励。(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了一场激战,战斗中只听得“ ”,收兵后,呈现在眼中的则是“ ”的悲壮场面。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阕写了“ ”这样一个生活细节,烘托出了周瑜“ ”的年轻将领形象。
(3)《劝学》中的“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答案:(1)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2)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3)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