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5张PPT。第一单元2 记金华的双龙洞 叶圣陶 (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生于江苏苏州。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文化教育界的巨匠。作品有散文集《脚步集》,小说集《火灾》,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有正确读写“浙江、油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重点)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难点)要求会写的字zhè浙
【生字释义】①浙江,古水名,又叫“之
江”“曲江”,即今钱塘江,是浙江省第一大河
流;②指浙江省。本课“浙江”的“浙”应取义
项②。
【辨字组词】浙(浙江)(浙菜)
逝(shì)(逝世)(消逝)(逝去)
【巧记有方】水边折纸。
【例句展示】浙江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好地方。
【谚语链接】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折”略瘦,“扌”的
竖钩起笔较高。
tóng桐
【生字释义】本课指植物名。
【辨字组词】桐(桐树)(梧桐)(油桐)
铜(tóng)(铜板)(铜钱)
【巧记有方】目(木)标相(同)。
【例句展示】校园里有三棵高大的梧桐树,像卫士一样守护着
我们的校园。
【谚语链接】家有梧桐树,自有凤凰来。
【歇后语】桐油罐子——难洗净
【书写指导】“木”瘦长,竖起笔较高;“同”的第一笔竖现
实性在竖中线上。cù簇【生字释义】①丛聚,聚成一团;②量词,用于
聚成团的东西。本课“一簇”的“簇”应取义项②。
【辨字组词】簇(簇拥)(一簇)
族(zú)(民族)(族权)(族人)
【巧记有方】竹子( )家庭。
【例句展示】这棵大榕树真茂盛,树叶一簇堆在另
一簇上,不留一点缝隙。
【成语在线】花团锦簇
【谚语链接】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书写指导】注意字的间架结构。nóng浓
【生字释义】①含某种成分多,跟“淡”相对,②深厚,不淡薄;③程度深。本课的“浓”应取义项①。
【辨字组词】浓(浓淡)(浓烟)(浓密)
农(nóng)(农民)(农场)(农村)
【巧记有方】农民加水(氵)。
【例句展示】壁画的颜色浓淡各不相同,但都传神逼真。
【成语在线】浓妆淡抹
【谚语链接】浓霜偏打无根草,祸来直奔福轻人。
【歇后语】滚水泡茶——又浓又香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农”的撇起笔较高。tún臀 【生字释义】屁股。
【辨字组词】臀(臀部)(臀尖)(双臀)
臂(bì)(臂膀)(手臂)(臂力)
【巧记有方】殿下一块肉(月)。
【例句展示】小明生病了,在臀部打了一针。
【书写指导】上部宽扁,下部窄而立。shāo稍【生字释义】副词,略微。
【辨字组词】稍(稍微)(稍许)(稍稍)
梢(shāo)(树梢)(眉梢)(辫梢)
【巧记有方】禾旁挂小月。
【例句展示】做计算题时,稍微大意一点儿就容易出错。
【成语在线】稍纵即逝
【书写指导】“禾”的横略向右上斜,捺变为点;“肖”
的第一笔竖略长。é额【生字释义】①俗叫“脑门子”,眉上发下的部分;②规定的数量;③牌匾。本课“额角”的“额”应取义项①。
【辨字组词】额(额头)(额角)(额外)
颂(sòng)(歌颂)(赞颂)(颂词)
【巧记有方】客人书一页。
【例句展示】汗水不断地从父亲的额角滴落下来。
【成语在线】焦头烂额
【谚语链接】额头上长眼睛——眼界高
【书写指导】注意笔画间的穿插迎让;“客”的捺变为点。cā擦
【生字释义】①抹,揩拭;②摩,擦;③贴近。本课
“擦伤”的“擦”应取义项②。
【辨字组词】擦(擦洗)(擦掉)(擦伤)
察(chá)(观察)(察看)(视察)
【巧记有方】提手(扌)到眉手,仔细观察。
【例句展示】弟弟不小心摔了一跤,把鼻子也擦伤了。
【成语在线】摩拳擦掌、擦肩而过
【谚语链接】柜上挂一帕,得空擦一擦。
【歇后语】擦火柴点电灯——其实不然(燃)
【书写指导】“扌”窄且稍上,“察”字中部稍张开。wān蜿【读音提醒】不要读成“wǎn”。
【生字释义】蜿蜒,蛇爬行的样子。
【辨字组词】蜿(蜿蜒)(蜿蜒曲折)
碗(wǎn)(饭碗)(石碗)(瓷碗)
【巧记有方】虫儿弯曲是蜿蜒。
【例句展示】一条蜿蜒的小路,直通山顶。
【成语在线】蜿蜒盘旋、蜿蜒起伏
【书写指导】“虫”窄且上;“宛”的“宀”不宜宽,
下面略向外溢。yán蜒【生字释义】蜿蜒,蛇爬行的样子。
【辨字组词】蜒(蜿蜒)(道路蜿蜒)
蜓(tíng)(蜻蜓)(蜻蜓点水)
【巧记有方】虫儿延长。
【例句展示】我站在高山上,望着蜿蜒东去的流水。
【书写指导】“虫”略小偏小;“延”的捺长伸呈半包
围势。r?乳【生字释义】①乳房,分泌奶汁的器官;②乳房中分泌
出来的白色奶汁;③像乳的东西;④生,繁殖;⑤初生
的,幼小的。本课“石钟乳”的“乳”应取义项③。
【辨字组词】乳(乳汁)(哺乳)(石钟乳)
浮(fú)(浮动)(漂浮)(浮起)
【巧记有方】浮中无水(氵)一钓钩(乚)。
【例句展示】岩洞内各种各样的石钟乳不计其数。
【成语在线】水乳交融
【歇后语】豆腐腐乳——越弄越糊涂
【书写指导】左部第一笔平撇要短;右部的竖弯钩瘦长。jù据【生字释义】①凭依,倚仗;②介词,依据;③占;④
可以用作证明的事物,凭证。本课“依据”的“据”应
取义项②。
【辨字组词】据(根据)(依据)(据说)
剧(jù)(剧本)(剧变)(剧烈)
【巧记有方】提手(扌)锯掉金(钅)。
【例句展示】以恐龙化石作为依据,科学家认为恐龙的
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演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成语在线】据理力争、据为己有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扌”竖钩起笔较高;“居”
的撇为竖撇。源yuán【生字释义】①水流所流出的地方;②事物的根由,来路。本课“上源”的“源”应取义项①。
【辨字组词】源(水源)(源头)(源泉)
原(yuán)(原来)(原理)(原谅)
【巧记有方】原来在水(氵)边。
【例句展示】书籍是知识的源泉。
【成语在线】源源不断、源远流长
【谚语链接】木有本,水有源。
【歇后语】西瓜地里散步——左右逢源(圆)
【书写指导】“氵”要略呈弧形且稍上;“原”的长撇要长伸到“氵”下。一字多音同音字词读写错混提示1.“簇”是平舌音,读“cù”;“臀”读“tún”,不读“diàn”。
2.“蜒”右部是“延”,不是“廷”;“擦”右部中间的“ ”不要写成“ ”。新词解释呈:课文指显出、呈现的意思。
明艳:明净鲜艳。明,洁净明亮。艳,色泽鲜明好看。“明艳”在课文中反映出山上景物的特点。
新绿:植物刚长出的新叶。
气势:人或物表现出来的力量和气魄。本课形容山高大雄伟。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
突兀:(山)高高耸立。
蜿蜒:弯弯曲曲。
盘曲:盘旋曲折。
名目:事物的名称。
森郁:形容树木茂盛繁荣。
山势:山起伏不平的样子。
石笋:洞顶的水滴落在地上,石灰
质逐渐聚集起来,越积越高,形成直立的笋状柱体,叫石笋。映山红:又称杜鹃花,常绿或落叶灌木。多为红色花朵,花冠阔,漏斗形。
石钟乳:岩洞中的石灰质溶解在水里,水中的石灰质一点儿一点儿地聚集起来,在洞顶逐渐形成冰锥状物体,这就叫石钟乳,也叫钟乳石。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近反义词近义词:
似乎——好像 明艳——明丽
稍微——略微 大约——大概
聚集——汇集 宽广——宽敞
昏暗——阴暗 蜿蜒——曲折
拥挤——堵塞 变化多端——变化万千
依据——根据 欣赏——观赏 反义词:
浓——淡 缓——急
明艳——暗淡 漆黑——明亮
蜿蜒——笔直 聚集——分散
宽广——狭窄 拥挤——松散
变化多端——整齐划一词义辨析 拥挤——拥堵
课文解读 4月14日,我在浙(zhè)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这一段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地点和游览的对象。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①[句解:“开满”一词说明映山红很多,到处都是。“有精神”写出了山上的映山红比盆栽的杜鹃长得壮,长得旺,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映山红的喜爱之情。]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山上沙土呈(chéng)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句解:“或浓或淡”一词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红花绿叶相衬,景色很美。]
段析:介绍了作者沿途所见的山、花、树,各有特色,景色美丽。一路迎着溪流。[句解:“迎”字说明作者是逆着溪流而上。说明水流的方向与作者行进的方向刚好相反。]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②[句解:“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明写的是溪流,实际上也说明了双龙洞周围的地势环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段析:沿途的溪流的样子和声音“随着山势”时时在变化。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主要讲了作者在路上的见闻,写出了山、水、花、树的特点。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句解:介绍了外洞的特点,用数字说明,形象具体,使人顿觉外洞的确很大,空广而开阔。]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段析:这一段再次提到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就告诉我们,沿途见到的溪流就是从这里往外流的。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主要写了作者游览外洞所见的情景。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句解:说明了这里正接近水源泉。与前文照应。]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句解:设问句,说明孔隙很小。]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tún)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句解: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孔隙的窄小。]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shāo)微抬起一点儿③,准会撞破额(é)角,擦伤鼻子。[句解:“要是……准……”写出了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进洞的真实感受。]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情形。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句解:这两句写出了作者进入内洞的感受,表现了内洞“黑”的特点。]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wān)蜒(yán)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句解:这句话暗示了“双龙洞”名字的由来。]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④
段析:本段详细地介绍了作者游内洞的情况。
在洞里走了一转(zhuàn),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句解:在这句话中,用“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来比较,写出内洞的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段析:本段主要写内洞比外洞大得多。
第五部分(第6、7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作者游览内洞的情景。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⑤
段析:写“我”以进洞的方式出洞。
第六部分(第8自然段):主要写“我”游览完双龙洞,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溶洞 是地下水沿着可溶岩层层面、节理或裂缝进行溶蚀,坍(tān)陷扩大而成的洞穴。洞体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洞内有各种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如钟乳石、石笋、石柱,并常有地下河通过。洞内温度变化小,冬暖夏凉。溶洞分两大类型:水平型溶洞和垂直型溶洞。知识链接释疑解惑①作者为什么说山上的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花儿在大自然中可以无拘无束地吸收阳光、雨露,可以自由生长,充满了勃勃生机,向人们展示了它的本性和姿态。作者这样说,表明他对自然的崇尚和赞美。②“时而……时而……”说明了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由于溪流的宽窄不一,才形成流水速度的急缓不同。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描绘出溪流的形和声。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表达了作者当时游兴正浓,对涓涓细流发出的由衷赞叹。
③第5段末的“稍微”“一点儿”说明了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感觉?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的小,非常真切。这句话写出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表达出了作者过孔隙时受“挤压”的感觉,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孔隙的窄小。④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有什么特点?
这句话是作者游览内洞以后,对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的总体概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是非常值得观赏的。用“即使”这个关联词作强调,说明了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绚丽多姿,奇特好看,如果把它们想象成神仙、动物、宫室、器用等后,就更加趣味无穷了。
⑤本文有两条线索,请分别指出来。
一是游览的顺序,即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即漆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本文作者按浏览的先后顺序,通过记叙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及其亲身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自然山川景物的热爱之情。1.这是一篇游记。全文按照游览的顺序,随着地点的转换,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条理清楚。同时,作者又把游览路线和溪流来路两条线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文章的线索更加清晰。
2.作者能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突出了双龙洞的漆黑、奇特、宽大三个特点。通过学习本文,仿佛跟随着叶圣陶老先生畅游了双龙洞。课文的明暗两条线索巧妙的交织在一起,使得全文脉络清楚,景物的方位、特点以及作者的观察角度清晰明了。我们也仿佛置身于双龙洞的奇特景观之中,是一次有趣的旅游。课内:
突兀 拥挤 孔隙 仰卧
稍微 擦伤 蜿蜒 依据课外:
有关双龙洞的对联、诗句:
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洞中方一日,人间已三载。
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入回溪。
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