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春秋》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说课稿
惠安广海中学 陈素琼
(一)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梨园春秋》是高中历史必修3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的最后一课。 编者把本课内容放在本单元最后一课,既是把它当作本单元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想以本课作为对前面四个部分的一个总结,要求学生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的认识中国古代文艺发展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并加深学生对政治经济的发展与思想文化发展关系的认识.
2、知识体系: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的戏曲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教材共分三目:大傩之舞、南戏与杂剧以及徽班进京,以此向学生展示我国古代辉煌的戏曲艺术成就。
3、课标要求与重难点分析:
课标要求:“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的基础,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戏曲产生发展的原因和京剧的形成与发展成就。 基于学生对我国古代戏剧发展历程了解很少的状况,结合课标要求,我把本课的难点确定为两个方面:一是戏剧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二是京剧的形成与发展成就。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不强,对以上两个问题的理解会存在一定难度,把这两个问题确定为本课难点是合适的。
(二)教学方法:
1、设计思想:
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及其学习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学生需要学习什么,能够学习什么和怎样去学习,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利用多媒体的直观优势,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作用。并注意发挥教师重要的导向作用,设计一些有思考力度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产生与发展,说明其艺术成就,理解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与戏剧文化盛衰的关系。通过材料阅读和观察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情境设置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戏曲知识及多媒体的直观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在新课学习过程中分析戏曲发展原因及其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渗透学习掌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A、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确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B、通过启发学生分析戏曲艺术的发展现状及思考未来发展之路,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3、教学方法的使用与分析:
由于时代的发展,大多数学生对戏曲的了解甚少,更谈不上喜欢。所以在本课教学中,应注意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设置适当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学习情境,运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分组讨论法。让学生介入历史,设身处地感受历史,合作探究给学生以学的主动权,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体验,主动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3)启发性教学法。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学法分析:
采用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以此落实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达成。
5、使用的教具主要有多媒体平台和课件。
(三)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是设置3个环节:梨园的昨天—新课讲授、梨园的今天—知识拓展、梨园的明天—知识延伸。
教学
内容
教学
环节
活动时间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
指导学生预习
阅读课文,列出本课的知识框架。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园的昨天
戏曲 知识
新课导入
5
分钟
1、介绍“梨园”一词的由来及王国维对“戏曲”的解释,让学生对“梨园春秋”这一课题有一初步了解。
2、设问: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中国哪几门传统艺术?今天我们将来了解另一门传统艺术——戏曲。
3、播放戏曲(高甲戏)选段,让学生辨别这是中国戏曲中的哪一剧种。
4、过渡:中国的地方剧数目众多,戏曲的发展由来已久。那么中国戏曲的根在哪呢?或者说它的源头在哪呢?”(由此导入新课。)
根据已有的戏剧知识参与师生互动。
从介绍戏曲小知识和列举学生较为熟悉的地方剧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步步引导学生了解戏剧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古代戏曲的发展轨迹
正课学习
10
分钟
设问1:什么是傩?傩与戏曲有什么共同点? 傩怎样演变成戏曲?
设问2:南戏主要流行于哪一区域?为什么在这一地区戏曲获得了很大发展?
设问3:元代的社会发展状况如何?为什么许多元代的文人纷纷将一腔才情宣泄在戏曲创作当中?
积极进行
问题探究,
主动建构
良好的认
知结构。
1、熟悉课文的基本知识。
?
2、了解中国戏曲的发展脉络。
徽班进京
正课学习
12
分钟
情景创设:播放京剧选段。
过渡:元杂剧之后,直至今天,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当数哪个剧种啊?
设问1:京剧有个“京”字,那么它是北京地区土生土长的戏曲形式吗?为什么叫京剧?
设问2:为什么地方戏都到北京表演?
设问3:假设你是徽班的班主,你要怎样才能使你的徽班在北京站住脚跟,吸引观众,并获得进一步发展?
分组讨论:在京剧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你认为哪个因素起到决定性作用。(注:老师点评学生意见,但不必给学生一个结论。)
阅读文中相关内容,积极参加分组讨论,并交流意见。
1、让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理解影响京剧形成的重要因素。
2、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梨园的今天
京剧
常识
知识拓展
3
分
钟
补充京剧常识,介绍梅兰芳的京剧成就。
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作交流分享。
1、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2、加强学生对京剧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兴趣。
戏曲发展现状分析
知识拓展
7
分钟
1、听几段戏曲片段,辨别这是何
种剧种。
展示图片,提供相关材料和数
据,引导分析戏曲现状——
喜:戏曲艺术繁花似锦。
忧:戏曲遗产有失传的危险。
(过渡)思:戏曲如何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1、欣赏音乐。
2、思考并参与讨论。
引导学生关注戏曲的发展现状,理解保护民族遗产的重要意义。
梨园的明天
戏曲未来之路展望
知识延伸
7分钟
情景创设:播放《说唱脸谱》,展示相关材料。
讨论:为什么要让京剧这一民族遗产一代一代往下传?怎样才能做到“让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大家都爱看,民族遗产一代一代往下传”?
1、欣赏音乐。
2、参与讨论,进行课后探究。
1、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加强情感教育。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小结
1
分钟
点明这节课在前两个单元中的地位,与第三单元有何联系,引导学生预习下一单元。
激发学生学习下一单元的兴趣。
(四)课后反思:
我认为历史教学不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更是引导学生对历史形成理解、感悟和思考。本课在设计教学时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分析戏曲发展现状,启发学生思考戏曲未来发展之路,在这一点上做得较成功。课后也有不少学生就如何传承保护民族文化这一问题同我进行了交流,可以说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附)板书设计:
《梨园春秋》
一、梨园的昨天(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历程)
(一)、傩戏——戏曲的源头
1、傩的含义
2、傩的发展过程
(二)、宋代南戏—戏曲的形成
1、成因
2、流行区域
3、特色
(三)、元杂剧—戏曲的成熟
1、成因
2、流行区域
3、代表人物
(四)、京剧──戏曲的鼎盛
1、产生背景
2、产生过程:1)契机 2)标志 3)发展
3、历史地位
二、梨园的今天:戏曲艺术发展现状
三、梨园的明天:戏曲未来发展之路
课件38张PPT。梨园春秋高中历史新课标 岳麓版教材 必修三 第11课授课人: 惠安广海中学 陈 素 琼 《课程标准》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产生与发展,说明其艺术成就,理解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与戏剧文化盛衰的关系。通过材料阅读和观察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情境设置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戏曲知识及多媒体的直观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在新课学习过程中分析戏曲发展原因及其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渗透学习掌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A、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确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B、通过启发学生分析戏曲艺术的发展现状及思考未来发展之路,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教学思路:
梨园的昨天: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历程(大傩之舞、 南戏与杂剧、徽班进京 )
梨园的今天:戏曲发展现状分析
梨园的明天:戏曲未来之路展望 梨园春秋梨园的昨天梨园春秋梳理线索:
一、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傩戏
二、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
三、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四、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你知道为什么把戏曲称为“梨园”吗? 《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
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
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
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由此
可知梨园为唐代玄宗时宫廷所设的
训练乐工的机构。梨园的主要职责 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与专司礼乐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乐的内外教坊鼎足而三。后世遂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
园弟子。 戏曲小知识什么是戏曲? 清末学者王国维说:“戏曲者,谓
以歌舞演故事也。”戏曲就是运用音
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一
定长度的故事情节。倾听一曲:你能辨别这是哪一剧种吗?《管甫送》.wmv一、傩戏——戏曲的源头 【思考】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类遇到可怕的事情总把它归于一种无形的力量,认为是“鬼”、“怪”在作祟,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
于是形成了一种巫术仪式
——“傩”。 一、傩戏——戏曲的源头1、 傩,何为傩?《辞海》:古代腊月驱除疫鬼的仪式
《说文解字》:见鬼惊词
余秋雨:“鬼,请你走开吧;神,你看着办吧。 根据傩的解析请你通俗说说中国戏剧的起源及发展是怎么样的?2、傩的发展过程傩先秦汉唐时期的傩仪
傩戏
3、傩与戏曲有什么共同点?傩怎样演变成戏曲?
穿戴绚丽服饰、载歌载舞是傩和戏曲的共同点。随着宗教色彩的淡化,演员逐渐代替巫师,表演目的由娱神转向娱人,并发展出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和表演艺术,这样巫术仪式就转化成戏曲表演。所以,傩戏是我国最古老的戏曲源头之一。 二、宋代南戏—戏曲的形成1.成因:
2.流行区域:
3.特色:南戏博物馆内收藏的木偶头 指出南戏流行
的区域,为什么
在这一地区戏曲
获得了很大发展? 材料:宋人周密《癸辛杂识》记载,温州乐清县有个叫祖杰的恶霸和尚欺压百姓。乡人告到官府,祖杰行贿于官府,官府不但不治他的罪,反而将告状人治罪下狱。在这种情况下民间艺人将之写成戏文上演,广为宣传,造成社会舆论压力,最后恶霸和尚被治罪。思考:南戏主要流行于社会中的哪个阶层?有什么社会功能?1.成因:
2.流行区域:
3.特色:创作者:
流行于:______
社会功能:二、宋代南戏—戏曲的形成1)商品经济繁荣,出现
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
2)民间表演技艺兴盛东南沿海民间艺人、下层知识分子民间揭露社会黑暗,
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 【探究】 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中,诗文被认为是正统的艺术,而戏曲则被视为旁门左道。故元代以前的戏曲类艺术多为优伶、艺妓等下层人物为之,不受文人们重视,因此也很难产生高品位的作品。到元代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剧作家和高品位的戏曲作品。使元曲成为与唐诗、宋词并称的我国文学史上三大瑰宝之一。
元代的社会发展状况如何?
为什么许多元代的文人纷纷将一腔才情宣泄在戏曲创作当中?三、元杂剧—戏曲的成熟1.成因:
2.流行区域:
3.代表人物:城市经济繁荣;
市民阶层壮大;
知识分子地位低下。北方“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王实甫京剧《贵妃醉酒》选段_.wmv倾听一曲:①京剧是北京地区土生土长的戏曲形式吗?为什么叫京剧?
②为什么地方戏都到北京表演?
四、京剧──戏曲的鼎盛 京剧不是北京的地方戏,而是在众多地方戏曲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逐渐形成的。因为它是在北京形成并最初在北京流行,所以被称为“京剧”。1.产生背景:明清时期,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戏曲的繁荣是为了满足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1.产生背景:
2.产生过程:
1)契机:
2)标志:
3)发展: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代地方戏曲发达庆祝乾隆八十寿辰徽班进京(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假设你是徽班的班主,你要怎样才能使
你的徽班在北京站住脚跟,吸引观众,
并获得进一步发展?四、京剧──戏曲的鼎盛1.产生背景:
2.产生过程:
1)契机:
2)标志:
3)发展: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为我所用
在同治、光绪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四、京剧──戏曲的鼎盛创新 你喜欢我们的“国粹”京剧吗?为什么?
在京剧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你认为哪个因素起到决定性作用。四、京剧──戏曲的鼎盛京剧大师梅兰芳 京剧常识艺术特征——综合性唱念做打艺术特征——写意性舞台布置的写意──一桌二椅人物化妆的写意──戏曲脸谱人物服饰的写意
──长袖善舞舞台行动的写意──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艺术特征梨园的今天梨园春秋 1954年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左为袁雪芬饰祝英台,范瑞娟饰梁山伯) 1958年越剧《红楼梦》
(徐玉兰饰贾宝玉,王文娟饰林黛玉)考考你:你知道下列剧种分别发源于什么地方吗?越剧《红楼梦.wmv黄梅戏《天仙配》(严凤英主演)黄梅戏《女驸马》(韩再芬主演)女附马选段(韩再芬)MTV -评剧《花为媒》剧照,新凤霞主演评剧《刘巧儿》剧照 视频_评剧《花为媒》选段(于文华唱).wmv豫剧《穆桂英挂帅》豫剧著名演员常香玉豫剧《穆桂英挂帅》.wmv川剧绝技“变脸”川剧绝活“吐火” 喜:戏曲艺术繁花似锦
忧:戏曲遗产有失传的危险
思:戏曲的明天在哪里?梨园的明天?梨园春秋说唱脸谱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喳喳哇……说实话京剧脸谱本来确实挺好看可唱的说的全是方言怎么听也不懂慢慢腾腾咿咿呀呀哼上老半天乐队伴奏一听光是锣鼓家伙咙个哩个三大件这怎么能够跟上时代赶上潮流吸引当代小青年
老爷爷你别生气允许我分辩就算是山珍海味老吃也会烦艺术与时代不能离太远要创新要发展哇呀呀……让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大家
都爱看民族遗产一代一代往下传
……
说唱脸谱.mp3 有一种观点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难以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也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所以观众越来越少,只能日渐衰亡。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该原封不动地加以保存。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无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应当加以珍惜和保护,但是它也应当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并符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
对以上的不同观点,你比较倾向于哪一种意见,为什么? 你认为中国戏曲应如何革新发展才能跟上时代潮流?
课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