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8-10-16 15:29:00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嫦娥奔月嫦娥一号1970年中华第一星——“东方红—1”号卫星1975年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返回式一号 长征号系列火箭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第一枚导弹核武器“东风一号”及发射现场各种新型导弹武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超级杂交水稻及优质米积极协助世界其他国家发展水稻种植1993年获美国菲因斯特基金“拯救饥饿奖”和2004年获“世界粮食奖”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演变因特网将孤立的电脑用户与全世界联系在一起互联网日益方便,人们不仅可以从网上获得信息,还可购物。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向科学进军”, 1949年成立以郭沫若为院长的中国科学院,逐步建成了由中央各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制订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做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材料二 20 世纪中期以后,以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的世界性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为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取得“两弹一星”的重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都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岳麓版新课程高中历史必修Ⅲ
《文化发展历程·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创新说课设计
泉州培元中学 陈 跃
【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课程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岳麓版新课程高中历史必修Ⅲ第28课的内容,从知识体系和内容的承接上看,它客观地展现了作为现代世界科技与文化的重要分支――中华民族科技的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民族科技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科技事业取得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本节课是通过对民族科技成就的介绍、取得如此成就的主要原因以及民族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的分析,使学生感受民族科技力量的伟大。
本节课教学内容从选材上,更注重代表性,并且收录了我国民族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其依据
■ 教学重点:1、建国以来我国民族科技成就的主要表现
2、民族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依据:一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既能让学生领略我国民族科技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又能树立学生良好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学难点:1、建国以来我国民族科技成就的主要表现
2、建国以来民族科技取得发展的主要原因
(依据:一是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效的掌握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二是学生的实际情况,虽然本部分的内容学生较为熟悉,但如何依据提供材料分析事件的主要原因还是较有难度的)
(三)教材处理
1、整体把握: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本课有个完整的知识认知结构,更好的突破重、难点,拟就本课设立三个探究课题:一是建国以来我国民族科技走过怎样的发展历程,取得怎样的成就?二是建国以来我国民族科技取得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三是我国民族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起到怎样的促进作用?
2、多渠道搜集整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和素材,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培养学生课内外学习相结合,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基本素养。
※第二部分:具体教学目标
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具体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民族科技发展上的主要成就,如两弹一星、杂交水稻、银河系列巨能计算机、神舟号飞船等;了解相关科学家的爱国事迹和奉献精神;认识到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民族科技进步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过程与方法】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参与课堂教学,运用视频和图片资料,再现情景,感受历史;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使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民族科技成就的认识,了解民族科技的进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为祖国振兴发奋读书的志向。
※第三部分:教学策略
(一)教法运用
鉴于本课内容细多,记忆难度较大的特点,在授课中拟采用师生互动的点拨启发式教学,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图片和材料为突破口,以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为主线,层层剖析,引导学生亲自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具体教学中表现为“引导-探究-点拨-总结”。
(二)学法指导
1、为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效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参与者,拟采用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分组讨论、信息阅读提取归纳等方法,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2、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发挥小组协作,自主探究。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总结方法。
※第四部分:教学创新设计
(一)新课导入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辉煌,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缔造出遥遥领先于世界的四大发明,为世界的文明发展历程作出重大的贡献。然而到了近代,中国的科技却逐渐落后于世界,特别是1840年列强用坚船利炮大开我国大门之后,我国更是备受凌辱。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和人民便开始了民族振兴的伟大历程,其中科学技术领域也取得了卓著的成就,民族科技之光再次在中华大地上闪耀。那么50多年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到底取得怎样的成就呢?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呢?这样的科技成就对于我国新世纪的现代化建设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8课
〔依据:直接导入新课,明确正题主要内容,简单明快,且突出我国民族科技的伟大复兴之路〕
(二)过程设计
【探究课题一】 建国以来我国民族科技走过怎样的发展历程,取得怎样的成就?
1、首先将本课所涉及的民族科技成就主分为四大领域:一是空间技术领域,二是国防科技领域,三是农业科技领域,四是计算机信息领域。
〔依据: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理解教材,框架明确,条理清晰〕
〔过渡语〕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乘着旅游专列跟随我们四位解说员到科技博物馆共同领略一下50多年来我国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吧。
2、①“空间技术领域”部分。由小组Ⅰ某同学扮演科技博物馆解说员,结合教材和搜集到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等进行现场的讲解,重点介绍我国从民族梦想“嫦娥奔月”到“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的成功发射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所取得的民族科技成就。
②“国防科技领域”部分。由小组Ⅱ某同学扮演科技博物馆解说员,结合教材和相关图片进行现场讲解,突出介绍“两弹”及其相关科学家如邓稼先、钱学森等的爱国事迹。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刚刚起步,经济还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我国政府毅然决定把科研重点首先放在国防领域?二是我国对待战略核武器的态度是什么?
③“农业科研领域”部分。由小组Ⅲ某同学扮演科技博物馆解说员,结合教材和相关图片进行现场讲解,重点介绍袁隆平的先进科研事迹及其重大的农业科研成果。
④“计算机信息领域”部分。由小组Ⅳ某同学扮演科技博物馆解说员,结合教材和相关图片进行现场讲解,重点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引导思考网络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辩证作用。
〔依据:以上是本课的重难点,创设情境和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缔造学生良好的科技创新意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探究课题二】 建国以来我国民族科技取得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展示两段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总结归纳建国以来我国民族科技取得重大发展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20 世纪中期以后,以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的世界性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为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取得“两弹一星”的重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都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向科学进军”,1949 年 11 月,成立了以郭沫若为院长的中国科学院,逐步建成了由中央各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1956 年,中国制定《 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把发展以原子弹、导弹为代表的尖端科技放在突出位置。1978 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制订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做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
〔依据:这是本课的难点,虽然课标没有明确要求,但依据材料分析事件的原因这是基本的解题能力要求,所以通过本部分授课旨在更好的给予学生以完整的知识构架,积极引领学生参与课堂,活跃思维,同时亦能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探究课题三】 我国民族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起到怎样的促进作用?
本部分将采取小组探究合作的形式进行研讨,在结合教材和教师指导的基础上,由小组同学进行归纳总结出我国民族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依据:采取小组探究合作的形式既丰富了本节课的授课方式,活跃课堂,又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延伸
开展“科技在我身边”主题历史小论文征集活动。
〔活动说明:组织历史小论文写作,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的进一步延伸。通过活动,有助于学生学生深刻体会民族科技的发展以及民族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特别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上的产生的巨大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同时,通过新的历史评价体系,进行情境教育,有助于予培养学生探究当代历史、探究身边历史的兴趣〕
※第五部分: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授课过程中最大程度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丰富、灵活的教学方式也使得整个课堂活跃且尽然有序,十分有效的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同时,在结构上也大胆的进行整合,更显条理性。课堂延伸的方式也极具创造性。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前后的承接上应更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