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文化发展历程 》第一单元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泉州十一中学:王芬香教材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课程标准流程图教材地位与作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如政治理想、道德准则和变革精神等,对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本节内容不仅在本章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整本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分析、掌握战国时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 学以致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预习、按小组收集、整理相关历史材料
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把全班同学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五个方位就座,并各派一代表发言,论述各学派的治国观点
分析、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及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树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吸其精华、弃其糟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战国时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
依据: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重要意义。
依据:一定的文化思想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的反映。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必讲不可,但在教材中没有体现,学生难与归纳。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法学法 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模式”,模拟召开“战国时期齐国治国方针辩论会”,由一学生充当齐国国君齐宣王,学生采用“角色扮演”法分小组扮演各派学者,阐述各家的治国方针。各派学者可以反驳对方的观点。但在整个过程中必须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教学流程图 导入新课(3分钟)
学习新课(30分钟)
新课小结(2分钟)
课堂练习(5分钟) 导入新课:观看动漫,欣赏音乐《五子说》主题曲“与大师坐而论道”:福建石狮籍女歌手乔薇演唱一、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兴起的历史背景 (阅读图片与材料)牛耕的开始井田制开始瓦解铁器的使用
战乱不断背景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政治:战乱不断,分封制崩溃社会:大变革时期,统治者急需人才
人才:“士”的崛起一、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兴起的历史背景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的反映。二、各学派观点(战国时期齐国治 国方针辩论会)稷下学宫的大殿上齐宣王对众学者说:众爱卿,本王想让本国统治长治久安,该怎么做呢?儒家:孟子、荀子墨家:墨子道家:庄子法家:韩非子兵家:
孙膑兴王道,行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省刑罚,薄赋敛。恻隐之心,人之本性。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材料四、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治之经,礼与刑。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
荀子:提炼: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材料分析: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 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与天子。墨子的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葬”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无所恃”周公梦蝶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术者藏于胸中,以遇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
韩非子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孙膑 灵活利用战略战术。 重视人的作用,利用和
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 强调懂得战争的规律。三:影响(从各学派思想主张得出)在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学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的哲学思想、法家的变革精神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小结课堂练习:连连看孙膑严刑峻法你言我语(学以致用)你最欣赏哪位思想家的哪个主张,为什么 ?
看见有同学在学校采摘花草,信奉儒家、道家、法家的不同老师会怎么做?
我所知道的历史故事:《孟母三迁》《周公梦蝶》《围魏救赵 》《朝秦暮楚》课后探究庄子的自然观对今天的“发展与环境”有何借鉴?
法、道、儒家等诸子百家的治国方法对当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何现实意义?教学反思本课最大的亮点是“情境式教学”:学生扮演几千年前的人物进行表演,穿越时间隧道的限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现“学生为主体” 的教育理念。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课 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由于学生性格、性情的问题,在有些环节出现冷场的现象,在以后的活动中应多注意。
谢谢说课教案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岳麓版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 》第一单元第2课
泉州十一中:王芬香 2008 4 23
指导思想:
新的课程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要体的三维课程目标。在教学中,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术争鸣的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如政治理想、道德准则和变革精神等,对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本节内容不仅在本章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整本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掌握战国时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预习、按小组收集、整理相关历史材料;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把全班同学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五个方位就座,并各派一代表发言,论述各学派的治国观点;分析、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及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树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吸其精华、弃其糟粕。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战国时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
依据: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
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重要意义。
依据:一定的文化思想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的反映。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必讲不可,但在教材中没有体现,学生难与归纳。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
5、教法学法: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模式”,模拟召开“战国时期齐国治国方针辩论会”,由老师充当齐国国君齐宣王,学生采用“角色扮演”法分小组扮演各派学者,阐述各家的治国方针。各派学者可以反驳对方的观点。但在整个过程中必须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
导入新课:1、观看动漫,欣赏音乐:《五子说》主题曲“与大师坐而论道”:福建石狮籍女歌手乔薇演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复习旧课、
春秋时期,儒家、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谁?
他们的观点是什么?战国时期各学派有何发展?
学习新课:
一、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兴起的历史背景(根据图片与材料归纳)
1、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
2、政治:分封制崩溃
3、社会:大变革统治者急需人才
4、人才: “士”的崛起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图片与材料归纳得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兴起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以及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树立“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的反映”的观念。
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内容:(表演法,由学生扮演各学派学者)
(一)儒家:
1、孟子:兴王道,行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省刑罚,薄赋敛;恻隐之心,人之本性;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
(二)墨家(墨子)“兼爱”、“非攻”; “尚贤”、“尚同”、 “尚力”;“节用”、“节葬”。
(三)道家(庄子):“齐物”;“逍遥”;“无所恃”;天与人“不相胜”。
(四)法家(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五)兵家(孙膑):强调懂得战争的规律;重视人的作用,利用和
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灵活利用战略战术。
设计理念:学生扮演几千年前的人物进行表演,穿越时间隧道的限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现“生本教育” 的理念。学生的直接体验远比教师教给他们知识更为深刻。也解决了教材的重点。
三、影响(从各学派思想主张中归纳得出,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1、在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学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的哲学思想、法家的变革精神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设计意图: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
引导学生从各学派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中归纳得出,把复杂抽象的概念简单化,从而实现难点突破,也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小结:设计意图:以表格形进行小结,简明扼要,起到纲举目张、总领全局的作用,也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
课堂练习:设计“连连看”和“你言我语”的两个环节,对教材重点进行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强对教材重点的学习和突破。
探究:设计意图:设计两道与当今社会有关的探究题目,让学生树立“学以致用”“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观点,从而实现学习历史最大的功效就是:“史鉴”作用。
教学反思:
本课最大的亮点是“情境式教学”:学生扮演几千年前的人物进行表演,穿越时间隧道的限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现“学生为主体” 的教育理念
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课 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4、由于学生性格、性情的问题,在有些环节出现冷场的现象,在以后的活动中应多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