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二节 自然环境(1)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二节 自然环境(1)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及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亚洲的地形特点和河流特点;
2.运用地图及相关资料,简要分析地形与河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运用地图及相关资料,简要分析地形与河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学习过程及指导】
一、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
本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世界区域地理,地理区域有大有小,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熟悉并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本节课首先学习“第一节 自然环境”,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投影)
学习目标运用地图及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亚洲的地形特点和河流特点; 运用地图及相关资料,简要分析地形与河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二、学习新课
1.自学指导(出示投影)
自学指导认真自读课本P6-9,对照下列问题,能找到答案的在课本上圈点勾画,不能找到答案的小组成员讨论交流。约6分钟后检测自学效果,比谁自学效率高。 1.读图6.9,归纳亚洲的地势特点及主要的地形分布。 2.读图6.9,归纳亚洲河流特点:长河____,呈_____;这些河流分别注入哪些大洋?说明地形对其流向的影响。 3.活动P8,读图6.12分析北美洲的地形特征及其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4.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亚洲的“世界之最”。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查
3. 同桌或前后学生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
4. 检测,点拨
(1)思考题 1 ——
A.引导学生读图6.9,先找到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得出亚洲的中部地势最高,然后找出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等,引导学生得出亚洲的地势特点——地面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B. 引导学生复习上学期的知识“地形剖面图”——沿着某条线的地面起伏状况。然后指导学生读图,指名学生说出。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呈“高—低—高”的变化。
(2)思考题 2 ——
A.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河流是由中间向四周流,由“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引导学生加强记忆。
B. 老师先引导回忆亚洲三面濒临的海洋,然后分小组分别找出注入海洋的河流:北部——北冰洋(俄罗斯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等);东部——太平洋(长江、黄河、珠江、湄公河);南部——印度洋(伊洛瓦底江、恒河、印度河);最后老师引导在图上画出来。
C. 让学生分组找出不注入海洋的河流。如:阿姆河、锡尔河。老师引导说明最终他们流入咸水湖。
(3)思考题 3——
A. 老师引导分组讨论,按照刚刚分析亚洲地址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特点。
B. 各小组反馈信息,老师指名填空。地形上看北美洲西部以山地为主——科迪勒拉山系;中部是平原——中央大平原;东部山地和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和拉布拉多高原。
C. 老师出示“北美大陆沿北纬40°纬线的地形剖面图”——“高——低——高”,得出北美洲的地势特点“东西高,中间低”。因此河流和湖泊主要集中在中部,密西西比河,自北向南流。
(4)思考题——
老师点名让学生说出亚洲的“世界之最”。其中需要重点强调的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是湖泊,不是海;陆地的最低点——死海也是湖泊。
5. 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6.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并系统小结。
7. 学生复习巩固,同桌互相检测。
三、当堂训练
检测题一、单项选择: 1.下列河流中,流入太平洋的一组: A. 长江、黄河、黑龙江 B.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C. 湄公河、恒河、印度河 D. 阿姆河、塔里木河、长江 2.亚洲最大的平原是: A.西西伯利亚平原 B.华北平原 C.印度河平原 D.恒河平原 3.下列世界之最,不在亚洲的是: A.世界最大高原 B.世界最大半岛 C.世界最高峰 D.世界最大湖泊 4.下列不是亚洲和北美洲共同具有的地理特征的是 A. 濒临太平洋 、北冰洋 B.位于北半球 C. 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D.跨越热带、温带、寒带二、探究题: 读北纬30°亚洲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甲、乙、丙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分别是 A.伊朗高原 阿拉伯高原 大西洋 B.伊朗高原 青藏高原 太平洋 C.阿拉伯高原 青藏高原 大西洋 D.阿拉伯高原 青藏高原 太平洋
【教学反思】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