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8-10-27 14:3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PAGE
必修1专题一 第 8 页 共 8 页 胡杭军(南马高中) 2008.7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标内容]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要求]
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要求 知道夏朝与周朝的建立;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说明 夏朝建立表明“家天下”制度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政治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周王朝的主要政治制度,维护了当时周王朝的统治,也突出反映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商朝的政治文化”、“西周的礼乐文化”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学习要求 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创立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说明 课程标准的内容有“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属于“识记”层次要求。但学生在学习时应依据“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这条主线,来把握这一课的学习深度和广度。“挟书律”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学习要求 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措施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州的设置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知道世官制、察举制,了解科举制的实行。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说明 本课知识点较多,主要是通过学习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些史实,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法令出一”一目和“中央监察机构”等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四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学习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及演变,了解清朝军机处设置及评价。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从专制到民主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
说明 本课是这一专题的最后一课,因此,除了学习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的一些主要新变化之外,还可对本专题作总结性的学习,如归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含义,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等。“清朝的边疆政策”、“近代化浪潮与清末政治”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一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教学目标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宗法制与今天“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祭祖与修谱等现象的联系。
4.从分封制到郡县制认识地方管理体制的演变与特点。
5.结合秦的统一认识现代祖国统一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理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及其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宗法制度内容及其与分封制、礼乐制度关系的理解。
2.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距今大约五千年前,国家出现,我国开始具备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在夏商政治制度建立与发展的基础上,西周形成了一整套以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为特征的中央到地方的管理体系。
1、分封制
分封原因:“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分封对象:同姓亲族、异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
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是诸侯的共同主人。诸侯是周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还要定期朝见天子纳贡,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分封作用: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开拓了疆域;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后来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日益壮大,诸侯国之间出现兼并,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转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特点: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管理世袭相承。
2、宗法制
含义:由尊祖敬宗而来,源于父系家长制,宗族子孙传承和分配财产和土地及政权的制度,形成世卿世禄。它以血缘为纽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初年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母贵)不以长”的传统。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尊贵,也被称为宗子。凡是嫡长子承位可奉祀始祖的都被称为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
目的:巩固等级森严,尊卑有序的秩序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血缘与政治结合
体系:大宗、小宗(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作用: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维护贵族集团的世代利益稳固内部统治)
项目 主要内容
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矛盾。
核心 嫡长子继承
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②大宗、小宗体系③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
实质 根据血缘亲疏,确立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作用 ①保障贵族垄断地位与特权(“世卿世禄”)。②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国”“家”一体。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在家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严格等级,家国一体、互为表里。
☆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你能结合当今社会现实分析一下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吗?
探究思路和方向:
1.“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祭祖与修谱等现象;
2.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
3.任人唯亲、唯上是从的作风;
4.干部职务终身制。
积极作用是亲情浓厚,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民族凝聚力。消极影响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缺乏普世的博爱及平等意识,这与现代的民主和法制意识有些违背。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六王毕,四海一” 秦疆域统一
皇权至高无上
秦汉政治 秦的官僚机构(中央) 秦制度统一 “大一统”
海内为郡县(地方)
挟书律 秦思想统一
秦汉政治特点:①走向“大一统”②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
1、“六王毕,四海一”——“大一统”地理格局的形成
过程:秦始皇于公元前230——221年间,先后灭掉赵、燕、魏、楚、齐等国,完成统一大业。公元前215年,秦将蒙恬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公元前220——214年,征讨岭南地区时开凿了灵渠,也是该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作用:秦朝的统一,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大一统”政体的形成
(1)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县”隶属于“郡”,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置的行政机构称为“道”。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西汉王朝继续推行郡县制,并力图消灭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
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基础不同)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员性质和待遇不同)
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与中央关系及影响不同)
分封制是贵族政治,郡县制是官僚政治。(性质不同)
(2)确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
皇权独尊: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
皇权终身:“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位世袭:“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3)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左、右丞相:“百官之首”、全国政务;御史大夫(副丞相):律令图籍、监察百官(位低权重);太尉:军务(虚有其位)
特色:三权分立、位高权重、内外兼管、不得世袭、军权皇控
九卿:负责各重要部门的具体事务,不过实际职官之数并不止干九个,主要有:奉常(汉代定名为太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郎中令(汉代定名为光禄勋),主管宫廷戍卫和皇帝的侍从警卫;卫尉,主管宫门屯卫;太仆,主管宫廷车马;廷尉,主管司法;典客(汉代定名为大鸿肿),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主管皇室事务;治粟内史(汉代定名为大司农),主管国家财政;少府,主管皇室财政。此外,还有与以上地位完全相当或稍次的列卿,如中尉(汉代定名为执金吾),主管京师治安;将作少府(汉代定名为将作大匠),主管宫廷修建等。
“三公”和“九卿”采用“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为君主专制服务。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 分工严密,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制,无法独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第二,充分体现“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郎中令等官职是为皇室专设,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还设置宦官
作业:随堂练习
教后记:
第二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教学目标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对当今我国“大部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及作用。
教学重点
1.掌握历代专制主义王朝权力愈益集中的特点,了解这一现象和中国政治形态历史演进的关系。
2.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评价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确立后不断加强,君主主宰国家的一切大权。相权被不断分割,且权利日益削弱,对皇权的威胁也日趋减弱。
2.历代王朝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4.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
一、君权与相权
1.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并最终废除。
2.皇权对相权削弱的历程
朝代 相权变化 启示
秦朝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政,权力很大。 说明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知道废除,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汉朝 初继承秦制,但两汉初丞相权力比秦朝丞相权力大。汉初任用功臣为相,丞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实际上是朝廷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集决策、司法和行政于一身,这样导致丞相与帝王之间在处理国家政事上常发生矛盾。(刘邦和萧何)
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提拔“布衣”为相;设置“中朝”与“外朝”对抗。
唐朝 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将相权一分为三。
宋朝 有中书门下的设置,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分散宰相权力,又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废除丞相制度。(朱元璋废丞相的史实)
3.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
(1)内阁制度的形成
原因:相权的存在制约了皇权的集中和君主专制的加强。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造成了皇帝政务繁多。
宰相的评价:积极作用: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消极作用:相权过大,威胁君权,造成君相矛盾,政局动荡。
时期 名称 职权 特点
明太祖时期 设立殿阁大学士 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 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时期 设立内阁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
明宣宗以后 可以“票拟”对奏疏的处理意见 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首辅权压群臣,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
内阁制的设立反映了反映了明朝专制统治加强,政治制度的逐步成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等。
☆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2)清朝的军机处
原因:直接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根本目的:加强专制统治,巩固清朝政权。
军机处:是作为清代最重要、存在时间最长的中央最高辅弼机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成为凌驾于内阁之上的真正的国家政务中心。
军机处的具体职掌主要是:军机大臣只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撰拟谕旨和处理奏摺;议大政,议后提出处理意见,奏报皇帝裁夺;谳大狱,参与重大案件审拟;参与对重要官员的任免和考核;随侍皇帝出巡,奉旨出京查办事件等。权力所及,均系朝廷军政大事)。
影响:简化手续、行事快捷、提高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
二、中央与地方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沿革
时代 地方行政体制
秦汉 郡、县(道)二级制
唐 道、州(郡、府)、县三级制
宋 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
元 省、路(府)、州(军)、县四级制
行省制: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瑚,后来发展成为地方行政区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省区的规模,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琉球(今台湾)。
2.密折制度
密折制度出现前,地方的信息上达天听存在什么弊端?密折出现后,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什么作用?
三、选官制度
1.选官制度的沿革
历史时期 选官制度 选官标准
先秦时期 世官制 血统、出身(俗语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察举制 德行、才能(如三国时期的曹操就是举孝廉)
隋唐至明清时期 科举制 考试成绩
秦汉与隋唐选拔官员的方式不尽相同,前者实行推举制,后者实行考试方法。想一想,哪种方式更有利于公正、公平地选拔真正的人才?为什么?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
2.对科举制度的评价:
自唐代完善的科举制度,起了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选举用人权,集中于中央,加强了皇权;二是选官的范围比过去广泛了一些。不仅为庶族地主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基础,而且大大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同时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封建的选士任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性。具体说来:积极作用:(1)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2)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士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3)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4)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5)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消极作用:(1)科举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选拔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2)科举制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3)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4)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5)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监察制度(略)
☆全面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1、内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君主专制是指决策的方式,中央集权是指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人独断。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二者相辅相成,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础;前者是后者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群住个人的权威。皇权至高无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
2、产生根源/两大基础
理论基础:法家思想。另一方面,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
经济基础:封建小农经济。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既是封建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因为分散的自然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生产的发展。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生产力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就得到了巩固
3、发展演变
战国形成、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明清强化并渐趋衰弱。
4、发展趋势
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地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在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
三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5、两对矛盾
(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2)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的矛盾: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6、构成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军事制度、选官制度、法律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
7、评价
(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 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2)消极影响:①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在中国迈向近代社会进程中的历史危害尤为严重。评价这一历史现象时,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辩证地分析和探讨,不能一概而论,从而对君主专制制度做出科学地全面地认识和评价。
作业:随堂练习
教后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