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黄河颂
知 识 积 累
字音字形
气魄(pò) 建筑(zhù) 宛转(wǎn?) 劈开(pī) 浊流(zhuó) 山巅(diān) 澎湃(pài)
哺育(bǔ) 屏障(zhàng) 滋长(zī) 力挽狂澜(lán) 歌曲(?qǔ) 九曲连环(qū)
词语释义
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气魄:气势,魄力。
山巅:山顶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哺育:喂养,通过教育培养
摇篮:原指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现可比喻某种文化、运动等的发源地
宛转:辗转,形容弯弯曲曲地延伸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浩浩荡荡:原指水势浩大,漫无边际。泛指广阔或壮大。
一泻万丈:原指江河水流迅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文中指前者
惊涛澎湃: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九曲连环:形容黄河的流势盘旋往复
内容主旨
(1)在《黄河颂》这首诗中,诗人用第二人称称呼黄河,而不是直接称为“黄河”或“她”,这样写的好处是为了拉近人物之间的关系,让人感觉作者是直接与黄河对话,这样对黄河的赞颂更有说服力,而用“她或“黄河”都无此作用。
(2)诗人从自然特征、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河的热爱和赞美。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及我们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重点难点
“望黄河滚滚”中的“望”统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是实写?哪些内容是想象?写出了黄河的哪些特点?“望”为什么不能换成“看”?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作用?
“望”统领的内容: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实写的内容: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想象的内容: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望”不能换成“看”。因为“望”的范围更宽广些,作者站在高山之巅,不仅可以远望近看,还可以想象,而“看”的范围比较窄小。
“啊!黄河!”一句在诗中出现了三次,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历史贡献),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地理优势),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中 考 对 接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劈开(pī) 澎湃(bài) 山巅(diān) B.浊流(zhú) 扮演(bàn) 构筑(zhù)
C.哺育(pǔ) 发源(yuán) 屏障(zhang) D.体魄(pò) 宛转(wǎn) 流泻(xiè)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气势) B.掀起万丈狂澜(巨大的波浪)
C.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幔帐) D.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比喻文化的发源地)
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B.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C.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D.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第二节,一个“望”字统领下文,虚实结合,章法严谨。
B.诗中“啊!黄河!”的反复出现,把诗歌主体分成了三大部分。
C.本诗写得明快雄健,以长句为主,长短结合,自由奔放且错落有致
D.全诗都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黄河,使感情抒发得更为直接、真切、浓烈。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B.爷爷有一根光亮光亮的水烟袋,一抽烟,就喊:“火”!京京赶紧拿来纸捻子,点着火,递到爷爷手上。
C.于是,一幕从来没有演出过的残酷的求生悲剧就开始了:病人一路爬着;病狼一路跛行着;两个生命在荒原里拖着垂死的躯壳,相互猎取着对方的生命
D.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年轻的时候,当过义和团、会耍大刀、拳脚上也有两下子。
6.请补写出下列描写黄河的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__,奔流到海不复回。
(2)___________________,将登太行雪满山。
(3)九曲黄河万里沙,___________________。
(4)黄河远上白云间,___________________。
7.体会诗歌用词精妙的地方,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好在哪里。
(1)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
(2)(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3)啊!黄河!你一泻万丈……
二、阅读提升
(2018·福建)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好沉的一杯土
石英
①在这里,旧的皇历是更不灵了。
②原本我以为,黄河口的土是粗糙的、贫的。因为在我幼小时,大人们就告诉我:那是个盐碱沙荒、十年九不收的地方。
③但当我实地来到这黄河入海处,亲眼领略了它的豪迈气势和不凡的资质后,我便意外地发现:这里不仅地阔,而且土肥,攥在手里,酥细得像润了油,却又不腻而匀和;凑近鼻沟下一闻,别有一种清香。以我年轻时在老家从事农桑的经验,这样的土质,任管种蔬菜还是种庄稼都是很理想的。
④果然,在后首那块干松的地段,好一片秋禾!风过时,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那千支万条谷穗的金笔,在漫野里尽情描绘秋熟的图景。
⑤再往前,更接近河口的一片土地,许是刚冲积成不久,还没有好好利用。如此潮润的沃土,瞅着都会口舌生津,谅也不会长时被闲置的。
⑥我是个庄户底儿,颇有些“爱土成性”,走着走着,禁不住又珍惜地捧起一抔土来,觉得好沉重,真的——比一般的土要有分量。“你的手感不一样吧?”我们的老向导、四十年的治黄专家王总工程师看出来了,接着他以充满诗意的幽默口吻向我解释,“这土确实有点特殊:黄河口虽说在山东,这里的泥沙却不全姓鲁,它们有的姓甘,有的姓秦,有的姓晋,有的姓豫,大都是外来户。你手里攥着九个省区呢,怎能不重?”
⑦我始而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再一琢磨,或许还真有道理,但究竟是科学上的依据,还是哲理上的深远含义?科学上的道理,土质的某种特殊性,还有待请教;引我深思的倒是他所说的“攥着九个省区”这句话,确实是够有分量的,其中不但有地理上的广阔,更有历史的重负,大河不舍昼夜滔奔流,融雪纳雨,诸种情味,和着千年万载艰辛的汗珠。经过漫长历史淘滤,轻浮的、劣质的分子被冲出河口,混杂于海水中;能够落下来的便执着地痴恋于河口,不肯随逐流。这些分子多是精华,它们当然最凝重。
⑧这土,在手里是无声的,我却觉得它储留、凝结着我们这个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大遥远的且不说,七十多年前,就有黄泛区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哭泣,更有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雄浑声浪……
⑨我更深深感悟到:我手里攥着的不是一杯普通的土,一时竟舍不得扔弃它—它值得我珍惜并作为一种精神的动力。这时我不仅觉得它的分量沉重,而且攥得好苦。
⑩但不论是何种滋味,过去的毕竟已成为过去。现在,我闻到的是风赠秋熟的醇香;眼前,是驰向海口的两栖机动勘测船。王总兴致勃勃地向我透露:三年以内就将结束这里“有水无航,有油无厂,有口无港”的局面。“到那时,你再来看!”
?他的语气是那么坚定,那么充满信心;不需怀疑,他过去四十年间的治黄成绩就是金质“信用卡”。
?至此,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土,被攥成紧紧的一团,我随手把它揉碎,轻松地撒开去,土星儿均匀地铺在地面上,幻觉中,我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新洲远景图……
(略有删改)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我”对黄河口的土的情感为行文线索,思路清晰。
B.第⑥段王总诗意的话语,丰富了“我”对黄河口土的认识。
C.文章使用“闻”“捧”“攥”等词语,写出“我”爱土成性。
D.文章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议论,语言朴素,充满哲理。
9.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0.第⑨段写“我”将土“攥得好苦”,第②段写“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我”心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11.作者为什么认为黄河口的土“好沉”?请简要分析。
三、综合运用
12.灿若星辰的古诗词中处处展现着语文的身姿,请仿写下列句子。
语文就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语文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
语文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018·泰安模拟)根据下面的文字,给“草莓族”下个定义(不超过50个字)。
“草莓族”,现在多用来形容一部分1980年后出生的年轻人,他们像草莓一样,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却承受不了挫折,一碰即烂,不善于团队合作,主动性及积极性均较上一代差。开始投入职场的“草莓族”,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工作时往往没什么定性,只要有更好玩的工作,或是较高薪水的工作,就会见异思迁。
四、写作练笔
14.这首诗大量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如“颂黄河”部分,诗人先把黄河比喻成“中华民族的摇篮”,借以赞颂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接着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最后,诗人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把对黄河的赞颂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请你以长江为描写对象,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对它的赞颂之情。(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 解析:A.“湃”的准确读音“péng pài”。B.“浊流”的读音是“zhuó liú.“哺育”的准确读音“bǔ yù”。
2.C 解析:有误,屏障指屏风或阻挡之物,也有保护遮蔽的含义。
3.D 解析:A.把黄河比喻成臂膀,比喻修辞,“千万条”夸张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黄河支流多。B.“万丈狂澜”夸张修辞。C.把黄河比喻成摇篮,比喻修辞,写出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4.C 解析:有误,《黄河颂》以短句为主,写出了豪迈、雄健的气势。
5.A 解析:B.直接引用,感叹号应该放在双引号内;C.表示解释说明用破折号,冒号改为破折号,两个分号都改成逗号;D.顿号用于句中并列的词、词组之间较小的停顿。如果停顿较大就用逗号,所有的顿号改为逗号。
6.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2)欲渡黄河冰塞川
(3)浪淘风簸自天 (4)一片孤城万仞山
7.(1)“望”能显现出整首诗的阔大意境。
(2)用“劈成”能够渲染出黄河贯穿于中原大地的宏大气势。
(3)用“泻”字可以形象地表现黄河水滚滚奔腾、不可阻挡的气势。
8.D
9.紧承上文;欲扬先抑;强调印象中黄河口土质的粗糙、贫瘠;与下文写土的肥沃、清香形成对比。
10.沉重的历史已经过去;新中国治黄成绩显著;新洲的美好前景指日可待。
11.来源地域广阔,汇聚九省区沙土精华;凝结中华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有历史厚重感;历经淘滤,不随波逐流,成为精神动力。
12.示例: 语文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语文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悠闲。
13.草莓族是指承受挫折能力差、不善于团队合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差、工作定性差的80后年轻人。
1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