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万年牢 课件(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 万年牢 课件(4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2-26 20:3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0张PPT。第二单元6 万年牢 新凤霞 (1927—1998),原名杨淑敏,天津人。她六岁学京剧,十二岁学评剧。1949年后历任北京实验评剧团团长,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评剧团副团长。主要作品有《新凤霞的回忆》《以苦为乐》《人缘》等。
1.认识8个生字。
2.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重点)
3.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难点)
4.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要求会认的字一字多音同音字词读写错混提示1.“巷”读“xiàng”,不读“gǎng”;“赚”是翘舌音,读“zhuàn”,不读“zuàn”。
2.“津”中“聿”下面是两横,不要写成“ ”;“晾”的左边是“日”,不要漏写了中间一横。新词解释亏心:感觉到自己的言行违背正理。
受益:得到好处,受到利益。
节奏:比喻均匀的、有规律的工作进
程。课文指“我”给父亲递葫芦时,
快慢掌握得特合适,速度特均匀,既
不用等,也不会积压。
损伤:损害,伤害。
均匀: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时间的间隔相等。
教导:教育指导。
邀请:请别人到自己的地方来或到约定的地方去。
耽误:因拖延或错过时机而误事。
传授:把学问、技艺教给别人。
生意经:做生意的方法或门路。
走街串巷:指为了生计,四方奔走。近反义词近义词:
干净——洁净 耽误——耽搁
均匀——匀称 认真——仔细
传授——教授 公平——公正
教导——教育 可靠——可信反义词:
干净——肮脏 漂亮——丑陋
认真——马虎 满意——不满
熟练——生疏 公平——不公
耽误——及时 实实在在——弄虚作假词义辨析 耽误——延误
课文解读 我父亲是走街串巷(xiàng)①卖糖葫芦的。他做的糖葫芦在天津(jīn)非常有名。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主要写了父亲做的糖葫芦在天津很有名。
父亲的糖葫芦做得好,用的都是最好的材料。早
晨起来,父亲去市上买来红果、海棠(táng)、山药、红小豆等,先把这些东西洗干净。
冰糖葫芦是一种中国传统美食,它是将野果用竹签串成串后蘸上麦芽糖稀,糖稀遇风迅速变硬。这也是北方冬天常见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被冻硬,吃起来又酸又甜,还很冰。知识链接 [句解:说明父亲采购当天最新鲜的果品为材料,对买来的材料还要经过严格的挑选。]红果、海棠去了把(bà)儿和尾,有一点儿掉皮损(sǔn)伤的都要挑出来,选出上好的在阳光下晾(liàng)晒。青丝、玫瑰也是要上等的。蘸糖葫芦必须用冰糖,绵白糖不行,蘸出来不亮。煮糖用铜锅,铁锅煮出的糖发黑。[句解:“有一点儿”“选出上好的”“要上等的”“必须”这些都反映了父亲做糖葫芦选料精良,做事是那么的实在和认真。]
段析:父亲做事认真、实在、一丝不苟。 小时候,我给父亲当帮手,把炉火闷(mēn)好,
再把一块大理石板洗擦干净,擦上油备用。串糖葫芦
的竹签(qiān),由我一根根削(xiāo)好、洗净、晾干,然后一捆捆放在父亲手边。[句解:写了“我”在制作过程中的细致工作,说明了父亲对制作糖葫芦要求严格,没有一点掺假。]父亲把糖煮开,等能拉出丝来,火候就算到家了。父亲把锅端下来,放在备好的架子上。我在一边往父亲手里递串好的葫芦,父亲接过来在糖锅里滚蘸,蘸好了一手递给我,一手接过我递过去的没蘸的。 [句解:突出刻画了父亲制作工艺的一丝不苟,令“我”敬佩。这里为下文埋下伏笔。]我的节奏掌握得正好,一点儿不耽(dān)误,父亲很高兴。②③
段析:做糖葫芦的过程细腻娴(xián)熟,“我”与父亲配合默契(qì)。
父亲教我在石板上甩(shuǎi)出“糖风”来,那是在糖葫芦尖上薄薄的一片糖。过年的糖葫芦,要甩出长长的糖风。父亲甩的可漂亮了,好像聚宝盆上的光圈。 [句解:比喻句。用“聚宝盆上的光圈”比喻父亲甩出的“糖风”,反映出父亲技艺高超,无与伦比。]父亲说:“我的糖葫芦糖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④
段析:本段主要写父亲手艺高超,能甩出很好的“糖风”来,做得一手好“万年牢”。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父亲做糖葫芦选用最好的材料,讲究制作的工艺、手艺高超和保证产品质量。
父亲的认真劲儿,在卖糖葫芦的人当中出了名,人称“小辫儿糖四”,因为清代父亲受过宫廷(tíng)里做糖货的师傅(fù)传授,一直留着辫子提篮叫卖糖葫芦。[句解:父亲因为认真,成了卖糖葫芦中的名人,他靠着诚信和一丝不苟,受到了人们对他的认可和赞扬。]后来天津南市旧日租界的一家大字号,托人邀(yāo)请父亲去他们柜上做糖葫芦,每月有工钱,虽然不多,总比走街串巷强多了。段析:父亲的手艺出了名,被一家老板邀请去当伙计,每月有工钱。
做大买卖的老板都有一套生意经,变着法儿多赚(zhuàn)钱,父亲对老板定价太高心里不满意,对老板的行为也看不下去。[句解:从“不满意”“看不下去”可以看出老板的生意经与父亲凭着良心做买卖格格不入。]他还像过去那样认真选料,一点儿不马虎。老板嫌(xián)他扔得太多,让他少扔点儿、掺(chān)点儿假,他不听。老板给他派的下手,他也不满意,嫌那个下手不熟练,动作太慢。他常说:“还不如我闺(guī)女呢,太慢了!” 干了不到一年,父亲就辞去了这份工作,仍然提篮叫卖。[句解:父亲在选料和制作过程中都与老板有分歧,因为父亲是个实在人,不愿听人摆布,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所以父亲只有辞去这份工作。]自己吃苦不怕,他说,凭着良心做买卖才是正路,不能做亏心买卖。“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⑤。”
段析:父亲给老板打工,坚持原则,不改初衷,因而干了不到一年,父亲就辞去了这份工作,仍然提篮叫卖。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主要讲父亲认为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所以从大铺子里辞职,哪怕吃苦也自己干。
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⑥,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父亲的教导使我一生受益。⑦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写父亲的好品格教育了下一代。释疑解惑① 这里“走街串巷”说明了什么?
“走街串巷”说明了父亲的工作很辛苦。②第3自然段最后提到父亲很高兴,父亲为什么高兴?这里说明了父亲的什么特点?
父亲高兴是因为“我”配合默契,没有影响他工作的进程以及产品的质量。这说明他做事严谨、认真,为人实在,生怕顾客吃亏。③第3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这段主要写糖葫芦的制作工序:闷火→洗擦石板、擦红油→准备竹签串糖葫芦→煮糖→拉丝→滚蘸,从中体会到父亲的糖葫芦不但选料讲究,而且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④第4自然段中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
这句话中的“万年牢”是指父亲所做的糖葫芦工艺高、质量好,体现在蘸的糖均匀,还不怕冷、热、潮。这样的产品靠的是实在和诚信,必定会成为经久不衰的产品,因此称它为“万年牢”。⑤第6自然段中的“万年牢”又是指什么?
这句话中的“万年牢”是指好的产品会受到顾客信赖,赢得众多的回头客,生意会越来越兴旺。⑥第7自然段中是文章第几次提到“万牢”?这儿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文中“万年牢”有着怎样的内在关系呢?
这是文章第三次提到“万年牢”。这里的“万年牢”被父亲从做生意的万年牢引申到做人的道德准则上来。一个具有诚实可靠品质的人也是万年牢。文中三处“万年牢”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人品。⑦课文围绕“万年牢”,写了父亲的哪几件事?
写了父亲的两件事,一是父亲制作糖葫芦手艺高,质量好;二是父亲为了公平买卖而辞去了柜台工作,仍旧沿街叫卖。本文主要讲父亲做糖葫芦手艺高超、品质可靠,后来受雇于老板,因不满老板欺骗顾客的行为而辞掉工作的事。反映了父亲做事实在和认真,不做亏心买卖的商业道德。让我们从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真诚为人和做事的道德风范。1.一语双关,耐人寻味。文章的题目“万年牢”既指糖葫芦的质量“万年牢”,又指做人也要“万年牢”。
2.作者紧紧围绕题目由浅入深从三方面写出“万年牢”的含义。
3.语言朴实,内容具体、真实、感人。“我”的父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做糖葫芦的手工艺者,却能真诚地为人、做事,宁愿走街串巷做辛苦的小买卖,也不舒服地赚亏心钱。我们不能不从心底佩服这样的父亲,他所教导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子女,也给所有人树立了一个道德榜样。课内:
晾晒 火候 节奏 耽误
均匀 传授 走街串巷
明明白白 快快乐乐
清清楚楚 整整齐齐 舒舒服服课外:
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
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市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 ——周恩来
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
——松下幸之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