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金色的鱼钩 课件(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 金色的鱼钩 课件(5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2-24 23:3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5张PPT。第四单元 15 金色的鱼钩 1.会认12个生字。读记“颧骨、两鬓、红锈”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重点)
3.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难点)要求会认的字一字多音同音字词读写错混提示1.“噎”读“yē”,不能读成“yì”。
2.“颧”字的右边是“页”,不能写成“鸟”。新词解释支吾:说话含混躲闪;用含混的话搪塞。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抽噎:抽咽;一吸一顿地哭泣。
收敛:(笑容、光线等)减弱或消失。
无边无涯:没有边际。
奄奄一息:形容呼吸微弱,濒于死亡。近反义词近义词:
收敛——收束 艰苦——困苦
结实——健壮 脆弱——软弱
照顾——照料 斑白——花白
弥漫——充满 安顿——安排反义词:
严厉——慈祥 饱满——干瘪
粗糙——细腻 衰弱——健壮
服从——反抗 艰苦——舒适
浪费——节约 脆弱——坚强词义辨析 脆弱——软弱
课文解读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①[句解:开头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红军在长征途中过草地时,很多战士得了肠胃病。]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句解:因“我们”三人病情重,老班长来照料“我们”走在后面。]

段析:因“我们”病重,炊事班长留下来照料“我们”,走在后面。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quán)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bìn)都斑白了。[句解:“布满皱纹”证明他经历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两鬓斑白”说明他饱经风霜考验。这里写了老班长的外貌,不到四十岁就有点儿苍老。]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他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句解:“特别亲”说明他一向关爱小同志;“老班长”是一个亲热的称呼,并不仅仅是因为年龄老。]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讲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当时的情况,介绍老班长的外貌和“老班长”称呼的由来。 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一路上,老班长带我们走一阵歇一阵。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着青稞(kē)面给我们做饭。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面吃完了。[句解:“我们”休息时,老班长张罗着做饭,很快青稞面吃完了,“我们”面临断粮的威胁。]饥饿威胁着我们。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句解:“我们”本身就有肠胃病,野菜、草根没营养,又不好消化,这使老班长很着急。]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其实他这些天瘦得比我们还厉害呢。[句解:“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说明老班长愁得睡不着觉。老班长日夜操劳,怎能不越来越瘦?]段析: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长为“我们”营养跟不上发愁。
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给我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钓鱼钩。②[句解:“喜出望外”体现了老班长因为发现鱼而想到可以钓鱼给战士们增加营养的激动心情。由此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尽职尽责。同时点明这个“鱼钩”的来历。]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新鲜的鱼汤。尽管没加作料,可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更鲜美的了,端起碗来吃了个精光。③[句解:“没有比、吃了个精光”说明战士们的生活太苦了,一顿鱼汤成了他们的美味大餐。]

段析:老班长钓鱼给“我们”吃。
以后,老班长尽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把我们安顿好,就带着鱼钩出去了。第二天,他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我们虽然还是一天一天衰弱下去,比起光吃草根野菜来毕竟好多啦。可是老班长自己呢,我从来没见他
吃过一点儿鱼。
段析:从“总能”一词可以看出老班长每天宿营后都去钓鱼。这段最后一句又为“我”发现老班长背着我们咽鱼骨一事埋下伏笔。
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您怎么不吃鱼啊?”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
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tánɡ)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④[句解:从“皱紧”“硬咽”可以看出鱼骨头难以下咽。表现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品质。]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
“不,我全知道了。”我打断了他的话。
老班长转身朝两个小同志睡觉的地方看了一眼,一把把
我搂到身边,轻声说:“小声点儿,小梁!咱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
“可是,你也要爱惜自己啊!”
“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mǔ),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小梁,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我估计,还要二十多天才能走出去。熬(áo)过这二十多天不简单啊!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
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⑤
“可是,你总该跟我们一起吃一点儿呀!” “不行,太少啦。”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⑥
我再也忍不住了,抢着说:“老班长,以后我帮你一起找。我看得见。”
“不,咱们不是早就分好工了吗?再说,你的病也不轻,
不好好休息会支持不住的。”
我还坚持我的意见。老班长忽然严厉地说:“小梁同志,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
段析:写了“我”和老班长的对话。

望着他那十分严峻的脸,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
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每个搪瓷碗里只有
小半条猫鱼,上面漂着一丁点儿野菜。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ài)!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了!”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⑦[句解: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当时沉重的心情。]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liǎn)了笑容,眉头拧成疙(gē)瘩(dɑ)。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句解:老班长的表情变化,进一步表现了他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上一段“我”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段析:老班长为了伤员能吃好,能顺利走出草地不惜付出自己的一切,同时还始终保持乐观的情绪;而小梁由于知道内情,深为老班长精神所感动,同时也为老班长的身体担心。对比描写突出了老班长的高大形象,进一步说明老班长的精神感人至深。
第二部分(第3?22自然段):写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长想方设法钓鱼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而他自己没吃过一点儿鱼。挨了一天又一天,渐渐接近草地的边了,我们的病却越来越重。我还能勉强挺着走路,那两个小同志连直起腰来的力气也没有了。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⑧我们就这样扶一段,搀(chān)一段,终于走到草地边上。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峰已经看得见了。
这天上午,老班长快活地说⑨:“同志们,咱们在这儿停一下,好好弄点儿吃的,鼓一鼓劲,一口气走出草地去。”说罢,他就拿起鱼钩找水塘去了。
我们的精神特别好,四处去找野菜,拾干草,好像过节似的。但是过了好久,还不见老班长回来。我们四面寻找,最后在一个水塘旁边找到了他,他已经昏迷不醒了。
段析:第25段写“我们”在水塘边找到了昏迷不醒的老班长。
我们都着慌了。过雪山的时候有过不少这样的例子,战士用惊人的毅力支持着自己的生命,但是一倒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要挽救老班长,最好的办法是让他赶快吃些东西。我们立即分了工,我去钓鱼,剩下的一个人照料老班长,一个人生火。[句解:写为救老班长“我们”分工忙碌。]
我蹲在水边,心里不停地念叨:“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⑩可是越性急,鱼越不上钩。等了好久,好容易看到漂在水面的芦秆动了一下,赶紧掣起钓竿,总算钓上来一条两三寸长的小鱼。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段析:第28段写老班长拒绝进食,鼓励“我们”走出草地。
“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我几乎要哭出来。[句解:体现了革命战友之间真挚而深厚的情感。]
“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⑿[句解:两个“没”字说明老班长临终没忘记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也没忘记一个共产党员忠于职守的职责。多么可亲可敬的老班长啊!]
老班长用粗糙的手抚摸着我的头。突然间,他的手垂了下去。
“老班长!老班长!”我们叫起来。但是老班长,他,他的眼睛慢慢地闭上了。[句解:“老班长!”这是撕心裂肺的呼唤,“我们”想把老班长从死亡边缘拉回来,但是一切都晚了。]
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yē)着,很久很久。
第三部分(第23?33自然段):讲走到草地边缘,老班长牺牲了。
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句解:“小心地包、贴身”这些词语说明鱼钩是老班长的唯一遗物,“我们”很珍惜。一个小小的鱼钩,象征着老班长那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句解:这句写了“我”的打算,让“鱼钩”精神传承下去。]在这个长满了红锈(xiù)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⒀[句解:“金色的光芒”表示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这句话揭示了课文的主题。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记录着他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他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第四部分(第34自然段):讲“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保存起来,让“鱼钩”精神永放光芒。
松潘草地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曾经越过人迹罕至的松潘草地。松潘草地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纵横300余千米,海拔在3500米以上。它是块大草甸、沼泽地。上面看上去是一片水草,底下却是烂泥塘,行人稍不小心,陷下去就再也爬不上来了。而且草地的气候变化莫测,忽风忽雨,忽霜忽雪,或者是一场大冰雹,环境极为恶劣。知识链接释疑解惑①文章开头交代时间、地点,当时的情况有什么好处?
可以让读者更清楚事情发生的背景,为下文故事的发生做铺垫。
②班长是怎么想出妙法的?
正因为老班长经常考虑我们的身体状况,所以“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就立刻想到用缝衣针做鱼钩钓鱼给病号补养。从“喜出望外”可以看出老班长对我们的关切程度之深。③鱼汤没有加佐料并不好吃,可为什么“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更鲜美的了”?
因为之前“我们”一直是吃野菜和草根。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能喝到鱼汤已经是很知足了。④这段描写表现出老班长怎样的品质?
从“皱紧”“硬咽”可以看出鱼骨难以下咽。可老班长却自己吃鱼骨头充饥,把鲜美的鱼肉让给战友,表现出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⑤这句话体现了老班长什么样的品质?
体现了老班长忠于党,忠于革命,关心战士,舍己为人的品质。⑥句中两个省略号各有什么作用?
句中第一处省略号表示语句的省略;第二处省略号表示话未说完,就被打断。⑦为什么“我”感到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因为“我”知道鱼来之不易,老班长把仅有的一点儿东西分给三个病号吃,自己却吃草根和鱼骨头来充饥。“我”内心极为沉重,实在不忍心喝下这少之又少的鱼汤。所以觉得手中的搪瓷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⑧从老班长外貌的变化可以体会到什么?
从“皮包骨头”“深深地陷了下去”这些描写,可体会到老班长由于长期忍饥挨饿、日夜操劳,身体极度衰弱。用“虽然……还……”这一关联词语,强调了老班长忠于革命、乐观向上的精神。⑨“老班长快活地说”表现了老班长的什么?
表现了老班长用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停地鼓舞小战士们的斗志和走出草地的信心。⑩用感叹句来描写“我”此时的心理活动有何效果?
连用三个感叹词,写出了“我”当时心急如焚、迫切期待之情。⑾从老班长的话中,你有什么感悟?
从老班长的话语中,我们感悟到他即便剩下最后一口气,仍想着别人,想着完成使命的平凡而伟大的精神。“一定要走出草地去!”是他对战友的鼓舞和祝福。⑿老班长的遗言说明了什么?
说明老班长在生命垂危的时刻还不忘指导员交给的任务,还不忘关心战友,这是多么感人的精神!⒀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却“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灿烂的金色的光芒”是指从这鱼钩上看到的是老班长在艰难困苦中坚定不移地执行党交给他的任务,处处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勇于自我牺牲的高贵品质。因为这鱼钩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所以说它“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中一位炊事班长为了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选择典型材料。典型材料就是能够深刻揭示事物本质,通过特殊反映一般,通过个性反映共性的材料。只有选择典型材料,才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使主题表现得更深刻。如第13自然段老班长向小梁说出自己不吃鱼的原因,表现了老班长对革命工作高度的责任心。第三十自然段老班长鼓励战友一定要走出草地去,体现了他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文章这些材料的安排,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主题。课文中的鱼钩不是一只平凡的鱼钩,它凝聚着老班长忠于革命的拳拳之心。多少革命先辈如同老班长一样,用无尽的热情和血肉之躯架起一座座桥,为革命事业铺就成功之路。他们用鲜血染红了高扬的红旗,他们是值得我们敬仰的人。我们这一代,生活在红旗下,美好日子里不能忘记先烈们的伟绩,我们要继承他们的遗志,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课内:
严厉 收敛 沉重 抚摸 衰弱
回味 瞻仰 勉强 威胁 爱惜
低沉 严峻 脆弱 饱满
喜出望外 热气腾腾 万根钢针
目不转睛 夜色弥漫 无边无涯课外:
关于长征的诗词: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