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1张PPT。第五单元 20 景阳冈 1.认识11个生字。读读记记本课新词。
2.朗读课文,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讲讲武松打虎的故事。(重点)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难点)要求会认的字一字多音同音字词读写错混提示1.“踉”读“liàng”,不读“liáng”。“迸”读“bèng”,不读“bīng”。
2.“酥”左部是“酉”,不是“西”。新词解释筛:斟。这里指从壶里往杯子或碗里倒。
岂:表示反问。有“难道”的意思。
哨棒:一种防身用的棍棒。
结伙:跟人结成同伴。本课是指几个人一起行动。
但凡:凡是;只要是。
印信:本课指官府的图章。
酥软:软弱无力。
理会:理睬;过问。
请勿自误:误,受伤害。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
掀他不着:掀不着他。
平生气力:平生,一生。指所有的力气。近反义词近义词:
恰好——正好 滋味——味道
吓唬——恐吓 害怕——恐惧
耻笑——嘲笑 理会——理睬
踉踉跄跄——跌跌撞撞反义词:
奇怪——正常 吓唬——安抚
胆小——大胆 咆哮——呢喃
酥软——坚硬 破烂——完好
踉踉跄跄——平平稳稳词义辨析耻笑——嘲笑
课文解读 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县地面,离县城还远。
正是晌午时候,武松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家酒店,门前挑(tiǎo)着一面旗,上头写着五个字:“三碗不过冈”。①
段析:写武松晌午来到阳谷县一家酒店前。 武松走进店里坐下,把哨棒靠在一边,叫道:“主人家,快拿酒来吃。”只见店家拿了三只碗,一双筷子,一盘熟菜,放在武松面前,满满筛了一碗酒。武松拿起碗来一饮而尽,叫道:“这酒真有气力!主人家,有饱肚的拿些来吃。”[句解:“一饮而尽”这个词语表现了什么?“一饮而尽”写出了武松喝酒时的动作、神态,表现了武松豪爽的性格特征。]店家道:“只有熟牛肉。”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来。”店家切了二斤熟牛肉,装了一大盘子,拿来放在武松面前,再筛一碗酒。武松吃了道:“好酒!”店家又筛了一碗。②
段析:写武松进店喝酒吃肉。 恰好吃了三碗酒,店家再也不来筛了。武松敲着桌子叫
道:“主人家,怎么不来筛酒?”店家道:“客官,要肉就添来。”武松道:“酒也要,肉也再切些来。”店家道:“肉就添来,酒却不添了。”武松道:“这可奇怪了!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店家道:“客官,你应该看见,我门前旗上明明写着‘三碗不过冈’。”武松道:“怎么叫做‘三碗不过冈’?”店家道:“我家的酒虽然是村里的酒,可是比得上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就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因此叫做‘三碗不过冈’。过往客人都知道,只吃三碗,就不再问。”武松笑道:“原来这样。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店家道:“我这酒叫做‘透瓶香’,又叫做‘出门倒’。初入口时只觉得好吃,一会儿就醉倒了。”武松从身边拿出些银子来,叫道:“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③[句解:由武松的动作和语言也可以看出武松性格的倔强和豪爽。]
段析:写三碗酒过后,武松不顾店家劝说,又要店家再筛三碗酒来。
店家无奈,只好又给武松筛酒。武松前后共吃了十八碗。吃完了,提着哨棒就走。店家赶出来叫道:“客官哪里
去?”武松站住了问道:“叫我做什么,我又不少你酒钱!”店家叫道:“我是好意,你回来看看这抄下来的官府的榜文。”武松道:“什么榜文?”店家道:“如今前面景阳冈上有只吊睛白额大虫,天晚了出来伤人,已经伤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官府限期叫猎户去捉。冈下路口都有榜文,教往来客人结伙成队趁午间过冈,其余时候不许过冈。单身客人一定要结伴才能过冈。这时候天快晚了,你还过冈,岂不白白送了自家性命?不如就在我家歇了,等明日凑了三二十人,一齐好过冈。”武松听
了,笑道:“我是清河县人,这条景阳冈少说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店家道:“我是好意救你,你不信,进来看官府的榜文。”武松道:“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是半夜三更要谋我钱财,害我性命,却把大虫吓唬(hǔ)我?”④[句解:当店家好心劝阻武松不要独自晚上过冈,以防猛虎伤害时,武松出语豪壮,一连两个“不怕”把武松浑身是胆的英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性格为下文他勇猛打虎的行为作了铺垫。]店家道:“我是一片好心,你反当做恶意。你不相信我,请你自己走吧!”一面说一面摇着头,走进店里去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武松进店喝酒后,不听店家劝告,执意要过冈的情形。 武松提了哨棒,大踏步走上景阳冈来。大约走了四五里路,来到冈下,看见一棵大树,树干上刮去了皮,一片白,上面写着两行字。武松抬头看时,上面写道:“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趁午间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句解:“请勿自误”的意思是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这里写出了景阳冈上真的有虎,很危险。]武松看了,笑道:“这是店家的诡(guǐ)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武松拖着哨棒走上冈来。⑤这时天快晚了,一轮红日慢慢地落下山去。[句解:到了这里,武松还是不相信真的有虎,真是固执到了极点。而“笑、我怕什么”又一次让我们感觉到了他英勇无畏的豪气。]
段析:写武松上了冈,还是不相信店家的话。
武松趁着酒兴,只管走上冈来。不到半里路,看见一座破烂的山神庙。走到庙前,看见庙门上贴着一张榜文,上面盖着官府的印信。武松读了才知道真的有虎。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样。”⑥[句解:这是一处心理描写,很细致贴切。武松已经知道真的有虎,但出于自尊和面子,他不愿回去。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武松一面走,一面把毡笠儿掀在脊梁上,把哨棒插在腰间。回头一看,红日渐渐地坠下去了。
段析:写武松知道有虎,还是执意要上冈。
这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天容易黑。武松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段析:写武松的自言自语。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写武松知道真的有虎后,仍继续上冈。
武松走了一程,酒力发作,热起来了,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敞开,踉(liàng)踉跄(qiàng)跄,奔过乱树林来。[句解:“踉踉跄跄,奔过乱树林来”是对武松醉酒的动作描写,为下文徒手打虎做铺垫,更表现出武松英勇机智、无所畏惧的性格。]见一块光滑的大青石,武松把哨棒靠在一边,躺下来想睡一觉。忽然起了一阵狂风。那一阵风过了,只听见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句解:“起了一阵狂风”衬托出了老虎出来时的气势之大,让人不觉紧张起来。]
段析:写酒力发作,武松刚要在大青石上睡觉,忽然从树后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
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cuān)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kuà)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pī)雳(lì),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⑦
段析:写武松三闪,躲过猛虎的袭击。
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xiè)了一半。那只大虫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回来。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只听见一声响,簌(sù)地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下来。定睛一看,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却打在树上,把那条哨棒折(shé)做两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段析:写武松用哨棒打虎,情急之下,却打在了树上,哨棒折成两截。
那只大虫咆哮着,发起性来,翻身又扑过来。[句解:“发起性来”说明老虎抓不住武松,失去了耐心,疯狂地扑过来。]武松又一跳,退了十步远。[句解:“一跳”就“退了十步远”,可见武松功夫很好,身手敏捷。]那只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句解:“恰好”说明这是武松没有想到的,给武松打虎创造了一次机会。]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那只大虫想要挣扎,武松使尽气力按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只大虫咆哮起采,不住地扒身底下的泥,扒起了两堆黄泥,成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
只大虫一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只大虫叫武松弄得没有一些气力了。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打了五六十拳,那只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一点儿也不能动弹了,只剩下口里喘气。[句解:描写老虎不同部位迸出鲜血,说明老虎已经被武松打死。]
段析:写武松赤手空拳勇斗猛虎。 武松放了手,去树边找那条打折的哨棒,只怕大虫不死,用棒子又打了一回,眼看那大虫气儿都没了,才丢开哨棒。[句解:“只怕”说明武松心有余悸,担心猛虎还有喘息的可能,体现了武松的谨慎。]武松心里想道:“我就把这只死大虫拖下冈去。”就血泊里用双手来提,哪里提得动!原来武松使尽了气力,手脚都酥软了。⑧[句解:这句话点明了武松刚刚经历了一场搏斗后,已经筋疲力尽了。]
段析:写武松打死了老虎,自己也累得手脚酥软。
第三部分(第8?12自然段):写武松打虎的经过。
武松回到青石上坐了半歇,想道:“天色看看黑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还是先下冈去,明早再来理会。”⑨[句解:这是对武松的心理描写,真实地对武松这个英雄人物作了补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武松在石头边找到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步挨下冈来。[句解:一个“挨”字形象地写出了武松在与猛虎搏斗后筋疲力尽、手脚酥软的状态。]
段析:写武松打虎后下冈。
第四部分(第13自然段):写武松打虎后下冈。为什么称老虎为大虫
古代的人把所有动物都叫“虫”,无论天上飞的,还是地上走的、爬的,或者是水中游的。鱼叫水虫,鸟叫羽虫,龟叫介虫。那些没有羽毛、鳞片和甲壳等遮盖东西的动物,则以裸虫相称。高大健壮、性情勇猛、享有“百兽之王”之称的老虎,古人习惯称它为“大虫”。知识链接释疑解惑①此处为什么要交代“三碗不过冈”?
为下文作铺垫,“三碗不过冈”是后文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的原因。②这几句从哪两个方面对武松进行了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从语言和动作两个方面描写,表现了武松豪爽的性格特征。③店家这番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塑造武松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店家向武松解释“三碗不过冈”的原因,写客人吃三碗就醉,且过不得山冈与后文武松过冈打虎形成鲜明的对比。④武松为什么要执意过冈呢?同时表现了武松怎样的性格?
他认为店家吓唬自己,是为了让自己留宿挣自己的钱。这表现了武松的固执倔强,也说明了武松的勇敢豪迈。⑤你读了第5自然段武松由“提”哨棒到“拖”哨棒,你体会到了什么?
“拖”着更省力;武松的酒力发作了;武松的戒心开始松懈了。⑥武松看到榜文,知道冈上真得有老虎,表现怎样?为什么这样?
稍微犹豫后,继续上冈。一是怕店家取笑他。二是对自己战胜老虎有很大的信心。表现了武松的倔强和勇敢无畏。⑦这一段着重描写了什么内容?
写大虫进攻的“三招”和武松沉着应战的“三闪”。“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准确刻画了武松在遭到大虫的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的动作。突出地表现了人物的机警敏捷。凸现了武松的有勇有谋、智勇双全。“蹿、掀、吼”写出了虎的气势,写虎是为了写人,虎如此有气势,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加了不得了。这是反衬的手法。⑧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武松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武松是一个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人。⑨文章最后描写了武松的心理活动;对武松的形象有损吗?为什么?
没有,武松毕竟是个凡人,赤手空拳打死一只老虎相当不易,此时他已经精疲力竭了。如果再有老虎来,根本就打不动了。所以这样写更真实也让读者更信服。丝毫无损他的英雄形象。这篇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1.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来突出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的特点。
2.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更形象生动。如写武松打虎:“双手抡起哨棒……从半空劈下来”等,形象地展现了武松力大无比,武艺超群。写老虎用“蹿”“吼声”“震”等词,写出了老虎的强悍、凶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样的精神同样可以应用在学习和生活中。让我们学习武松精神,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带上智慧这把利剑,捎上勇敢这把战刀,战胜困难,勇往直前吧!课内:
客官 哨棒 胡说 但凡 官司 酥软 霹雳
饥渴 一饮而尽 三碗不过冈 半夜三更
结伙成队 请勿自误 踉踉跄跄 吊睛白额
又饥又渴 一扑 一掀 一剪 一闪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课外:
出自《水浒传》的歇后语:
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史进认师傅——甘拜下风
林冲上山——官逼民反
孙二娘开店——谋财害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