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2张PPT。第八单元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季羡林 (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代表作品有《罗摩衍那》(翻译作品)《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等。1.认识生字,会正确读写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
国风景与风俗特点。(重点)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深刻含义,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难点)要求会写的字jǐ脊
【生字释义】①人和动物背中间的骨头;②物体像脊柱
的部分。本课“脊梁”的“脊”应取义项②。
【辨字组词】脊(脊梁)(屋脊)(脊柱)
背(bèi)(背部)(背面)
【巧记有方】此“人”本领强,骑在“月”亮上,肩扛
四颗星,原来在背上。
【例句展示】傍晚,远处起伏的山梁犹如跃动的兽脊。
【书写指导】撇捺舒展,罩住下部,“月”的竖撇变为竖。w?n莞【读音提醒】不要读成“wán”。
【生字释义】[莞尔]微笑。
【辨字组词】莞(莞尔)(莞尔一笑)
皖(wǎn)(皖南)(皖北)
【巧记有方】“草”(艹)长“完”了。
【例句展示】面对众人的称赞,她莞尔一笑。
【成语在线】莞尔而笑
【书写指导】“元”两横上短下长,竖弯钩有力。 jǐn
锦【生字释义】①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②色彩鲜明华丽。
本课“花团锦簇”的“锦”应取义项①。
【辨字组词】锦(锦鸡)(锦霞)(花团锦簇)
绵(mián)(绵薄)(绵绵细雨)
【巧记有方】一条“白”毛“巾”,左边贴上金(钅)。
【例句展示】苏州的锦缎很有名。
【成语在线】锦上添花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白”扁平,末笔竖为悬针竖。chà姹
【读音提醒】不要读成“zhà”。
【生字释义】美丽。
【辨字组词】姹(姹紫嫣红)
诧(chà)(诧异)(惊诧)
【巧记有方】“女”子站在“宅”子旁。
【例句展示】春天来了,花园里的花朵姹紫嫣红。
【成语在线】姹紫嫣红
【书写指导】“宅”横略短,浮鹅钩充分舒展。yān嫣 【生字释义】美好,鲜艳。
【辨字组词】嫣(嫣然一笑)(姹紫嫣红)
妈(mā)(爸妈)(奶妈)
【巧记有方】一位“女”子“正”交谈,见与一行泪两点(灬)。
【例句展示】她见到我们总爱嫣然一笑。
【成语在线】嫣然一笑
【书写指导】右下四点摆放均匀。xiá暇【生字释义】空闲,没有事的时候。
【辨字组词】暇(得暇)(无暇)(空暇)
瑕(xiá)(白璧无瑕)(瑕不掩瑜)
【巧记有方】假期无人(叚)来值日。
【例句展示】事情太多,一点空暇也没有。
【成语在线】应接不暇
【书写指导】以“叚”为主,横要短,“日”字要窄一些。pō颇【读音提醒】不要读成“bǒ”。
【生字释义】①偏,不正;②很,相当地。本课的“颇”应取义项②。
【辨字组词】颇(颇多)(颇久)(偏颇)
顽(wán)(顽强)(顽固不化)
【巧记有方】“皮”皮看了一“页”书。
【例句展示】爷爷的话颇有道理,小丫听得频频点头。
【歇后语】廉颇背荆条——负荆请罪
【书写指导】左右均等,左高右低,第五笔捺变点。一字多音同音字词读写错混提示1.“脊”读“jǐ”,不读“jí”;“姹”读“chà”,不读“cà”。
2.“脊”上部是“ ”,不是“火”;“嫣”右下部是“ ”,不是“与”。新词解释房东: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
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
姹紫嫣红:形容各种各样的美丽的花。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应接不暇:应接,应付。指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近反义词近义词:
奇特——独特 天性——本性
真切——真实 改变——转变
应接不暇——目不暇接
花团锦簇——繁花似锦反义词:
确实——虚假
真切——朦胧
奇特——平常词义辨析 姹紫嫣红——万紫千红 课文解读 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①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民族。 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句解:中心句总起,下面部分围绕中心展开叙述。]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②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③我曾问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wǎn)尔一笑,说:“正是这样!”[句解:“莞尔一笑”可以看出德国人认为自己的花给别人看是很自然的事。]
段析:回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德国位于欧洲西部,是欧洲联盟的创始会员国之一,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地中海联盟的成员国。德国是欧洲一流国家,亦为世界第二大商品出口国和第三大商品进口国,同时在医学研究、技术创新等多个领域中处于世界前列。1990年在美、英、苏、法四强同意下东德和西德终于达成两德统一。知识链接 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句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写出花势很盛,色彩缤纷;“花的海洋”突出了花多。]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④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回忆自己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爱花和养花的与众不同,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今天我又到了德国,刚一下火车,迎接我们的主人问我:“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句解:这是作者发出的感叹。“奇丽的景色”是指德国“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奇特的民族”是指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句解:作者曾在德国留学十多年,期间时常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祖国。现在时隔四五十年作者又来到德国,见到那家家户户窗口上的鲜花,不由得触景生情,仿佛回到了四五十年前的留学生活,他陶醉在鲜花艳丽之中,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讲述“我”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释疑解惑①作者是如何在本段引出“德国是一个爱花的民族”这一中心的?
作者先写爱美是人的天性,然后由美引出花,再由“爱花的民族”引出“德国是一个爱花的民族”这一中心。句句承接,水到渠成。②这里用对比手法是为了说明什么?
说明德国人养花与中国人养花不同——将花种在外面,为下文作铺垫。③这句话与上一句有什么关系?从中可以读出德国人种花的目的是什么?
这句话承接上一句,进一步点明了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之处。因为花朵都朝外开,那么在屋里看到的“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显然,德国人养花的目的是给别人看的。④根据课文,说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含义?
“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都要有他人,要用实际行动为别人服务,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也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两者之间“我为人人”人是前提,“人人为我”是结果。本文通过作者回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爱花、养花的与众不同,以及几十年后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的这番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美好境界的赞美之情。选材巧妙,别有深意。对一个国家的认识或者说对一个民族的认识绝不是只言片语就可以讲清楚的,但是作者却巧妙地以每家每户窗前的鲜花作为独特视角,让我们透过一扇扇花团锦簇的窗户真切地感受到德国人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触摸到这个民族鲜明的人格特点。如此巧妙的选材,让人叹服。“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句朴实的话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用一种平实的语言教给我们人生的哲理。读着作者平实却不乏生动的语言,我们仿佛徜徉于德国花香四溢的街头,感受这奇特的异域风情。我们也深深地为德国人这种独特的养花方式折服,他们创造出的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耐人寻味的意境其实就是爱心和无私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课内:
天性 脊梁 奇丽 真切 花团 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耐人寻味课外:
关于描写花的诗句: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