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课件(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课件(5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2-26 20:3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5张PPT。第七单元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学习伽利略大胆怀疑、相信科学、执著追求的精神。(重点)
3.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难点)要求会写的字lüè略
【读音提醒】不要读成“nüè”。
【生字释义】本课指人名。
【辨字组词】略(略微)(侵略)(忽略)
络(luò)(脉络)(网络)(联络)
【巧记有方】田中各处计谋。
【例句展示】天略微有点阴沉,我们带上雨伞吧!
【成语在线】略胜一筹、雄才大略
【谚语链接】轻浮之人,人多忽略。
【歇后语】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计
【书写指导】“田”偏小;“各”的横撇与捺舒展,横
撇长伸至“田”下。biàn辩
【生字释义】说明是非或真假,争论。
【辨字组词】辩(争辩)(辩论)(辩白)
辨(biàn)(分辨)(辨别)(辨认)
【巧记有方】“辛”“辛”苦苦争论(讠)不休。
【例句展示】我们决定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一场辩论。
【成语在线】有口难辩、百口莫辩
【谚语链接】事实胜于雄辩。
【歇后语】饿着肚子辩论——空对空
【书写指导】左边“辛”的竖为撇;“讠”较小;右边“辛”的竖
为悬针竖。fèng奉【读音提醒】不要读成“fèn”。
【生字释义】①恭敬地用手捧着;②献给(多指对上级
或长辈);③信奉,信仰。本课“信奉”的“奉”应取
义项③。
【辨字组词】奉(奉承)(信奉)(奉献)
奏(zòu)(合奏)(奏乐)(奏响)
【巧记有方】春天落日,干劲冲天。
【例句展示】奶奶信奉佛教,所以常常去庙里烧香。
【成语在线】奉若神明、阳奉阴违
【谚语链接】奉承是害你,指教是爱你。
【歇后语】深山小庙的菩萨——没人侍奉
【书写指导】上面的横间隔均匀,撇捺舒展呈覆盖之势,
下面的竖写在竖中线上。wéi违
【生字释义】①背,反,不遵守;②不见面,离别。
本课“违背”的“违”应取义项①。
【辨字组词】违(违背)(违反)(久违)
伟(wěi)(伟大)(伟人)(伟岸)
【巧记有方】伟人走(辶)了。
【例句展示】我们不能违背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
【成语在线】阳奉阴违、事与愿违
【谚语链接】天不可违,时不可失。
【书写指导】“韦”略小,竖为悬针竖;“辶”的平捺长伸呈半包围势。bàng磅 【读音提醒】不要读成“bàn”。
【生字释义】①英美制重量单位;②磅秤。本课的“磅”应取义项①。
【辨字组词】磅(磅秤)(过磅)(一磅)
傍(bàng)(傍晚)(依傍)
【巧记有方】石头在旁边。
【例句展示】三磅相当于多少克?
【歇后语】一脚踏上磅秤台——举足轻重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石”略瘦小,且偏上,“旁”上收下放。shuān拴【读音提醒】不要读成“suān”。
【生字释义】用绳子系上。
【辨字组词】拴(拴紧)(拴住)(拴牢)
栓(shuān)(木栓)(栓子)(枪栓)
【巧记有方】把手(扌)系在全上面。
【例句展示】八只大铁牛被绳子牢牢拴住。
【谚语链接】拴得住驴嘴马嘴,拴不住人嘴。
【歇后语】拴上绳套的猴子——任人摆布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全”的撇略收,捺舒展,横
的间隔均匀。tuō拖【生字释义】①拉着物体使挨着地面或另一物体的表面移动;②拖延,拉长时间。本课“拖住”的“拖”应取义项②。
【辨字组词】拖(拖车)(拖走)(拖住)
施(shī)(施舍)(措施)(施肥)
【巧记有方】施工方已走( ),只剩下助手(扌)。
【例句展示】小男孩拖住那男人的手,半天没松开。
【成语在线】拖泥带水、拖家带口
【谚语链接】一人有福,拖带满屋。
【歇后语】西装配拖鞋——不伦不类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也”的竖弯钩略宽,竖为悬针较短。shì释
【读音提醒】不要读成“sì”。
【生字释义】①说明,解说;②消散;③放开,放下。本课
“解释”的“释”应取义项①。
【辨字组词】释(解释)(释然)(注释)
译(yì)(翻译)(译文)(译制)
【巧记有方】泽边无水,生米禾(釆)。
【例句展示】老师教我们解释生词。
【成语在线】如释重负、爱不释手
【歇后语】娃娃拿到新玩具——爱不释手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注意笔画间的穿插迎让。xuān宣
【生字释义】①发表,公开说出;②疏通。本课“宣布”的
“宣”应取义项①。
【辨字组词】宣(宣传)(宣誓)(宣布)
喧(xuān)(喧哗)(喧闹)(喧腾)
【巧记有方】喧闹无口变宣扬。
【例句展示】学校宣布了春游的时间。
【成语在线】心照不宣、照本宣科
【歇后语】宣统坐江山——只有三年
【书写指导】“宀”略宽,“日”扁小,最后一横较长稳住
重心。sà萨
【读音提醒】不要读成“shà”。
【生字释义】本课指地名。
【辨字组词】萨(姓萨)(拉萨)(菩萨)
药(yào)(中药)(药物)(药品)
【巧记有方】草帽下面产生左耳。
【例句展示】拉萨的天空是湛蓝的。
【谚语链接】各家各法,各庙各菩萨。
【歇后语】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书写指导】“艹”扁宽有覆盖之势;“产”的撇长伸至
“阝”下。wàng妄
【读音提醒】不要读成“wàn”。
【生字释义】乱,荒诞不合理。
【辨字组词】妄(妄图)(妄想)(妄求)
忘(wàng)(忘记)(忘怀)(遗忘)
【巧记有方】盲目出走(亡)遇上“女”友。
【例句展示】犯罪分子真是胆大妄为,大白天也敢抢银行。
【成语在线】痴心妄想、胆大妄为
【谚语链接】一句也不敢多说,一步也不敢妄行。
【歇后语】小鬼梦里做皇上——痴心妄想
【书写指导】“亡”扁小,托压竖中线上;“女”偏宽,横
较长托住上面。zhí执
【读音提醒】不要读成“zí”。
【生字释义】①拿着,掌握;②行,施行;③坚持。本课
“固执”的“执”应取义项③。
【辨字组词】执(执行)(争执)(执笔)
热(rè)(热爱)(热烈)(热情)
【巧记有方】手(扌)拿药丸。
【例句展示】这个人不听劝告,真有点固执。
【成语在线】执迷不悟、固执己见
【歇后语】审判员入狱——执法犯法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丸”的撇舒展。一字多音同音字词读写错混提示1.“违”读“wéi”,不要读成“wěi”;“萨”读“sà”,不要读成“shà”。
2.“辩”中间是“讠”,不是“ ”,也不是“瓜”。新词解释信奉:信仰并崇拜。
违背:违反,不遵守。
固执:坚持己见,不肯改变。
真理:真实的道理,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试验: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
不容更改:指不容许变更。
胆大妄为: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近反义词近义词:
违背——违反 固执——执拗
信奉——信仰 惊讶——惊奇
寻常——平常 消息——音信
胆大妄为——肆无忌惮反义词:
寻常——异常 违背——遵循
怀疑——相信 信奉——质疑
伟大——渺小 公开——秘密词义辨析 信奉——信仰 课文解读 伽(jiā)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句解:这句话说明了伽利略口才非常好,知识丰富。]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句解:“很不寻常”说明了伽利略爱思考。这几句为下文的大胆质疑作了铺垫。]
段析:同学们都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伽利略在学校念书时就被称为“辩论家”,经常提出很不寻常的问题。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①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句解:“不容更改”一词突出了亚里士多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很高,人们将他的话当作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wéi)背人类的真理吗?”②
段析:本段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表现了人们对权威的迷信。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句解:这句话照应了开头伽利略爱提问题的习惯,千百年来都没有人怀疑过的话,伽利略却发现了其中的问题,表现了他不迷信权威,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句解:伽利略以假设亚里士多德的话正确为前提,通过严密推理分析,得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说
明伽利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③
段析:本段写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关于铁球下落的结论产生怀疑。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这一部分写当时的科学界都信奉亚里士多德,而伽利略却对他的观点产生了怀疑。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dí)确说错了。[句解:“反复”“许多”说明伽利略做的试验次数之多,也说明了伽利略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④[句解:试验的目的是要打破当时科学界盲目崇拜、迷信权威的思想,让人们形成对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
比萨斜塔 斜塔在意大利西部古城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当整座塔体完工后,塔顶中心线已偏离塔体垂直中心线。由于该塔“斜而不塌”,名声大噪。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自由落体试验,使比萨斜塔更有名了。比萨斜塔的斜度在缓慢增加,从1918年起,每年增加倾斜度为1毫米。近百年来,人们对斜塔采取了加固挽救措施,但都无济于事。前
几年科学家们终于找到了办法,保护这一世界名塔。知识链接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句解:人多说明人们十分关注这次试验,更想看到伽利略向权威挑战的结果。]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wàng)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zhí)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句解:人们对伽利略的嘲讽,更加衬托出他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也说明他在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顶着巨大的压力。]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⑤[句解:说明了事实胜于雄辩。伽利略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使人们转变了观念:对权威要尊重,但不应盲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段析:写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从而使大家明白了亚里士多德的话也不是全对的。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并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释疑解惑①第2自然段中的“信奉”能不能改成“相信”?为什么?
不能。“信奉”表明大家将亚里士多德的话视作真理,不容许别人怀疑。“相信”的程度较浅,没有这种表达效果。②连用两个问句说明了什么?
连续两个问句,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科学界狂热崇拜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他的话奉为不容置疑的真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伽利略善于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更表现出了他对真理执著追求的科学态度。③怎样理解第3自然段最后这个问句?
“一个事实”指两个铁球拴在一起,“两个相反的结论”指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话,则会出现快和慢两种现象。前后矛盾,无法解释。④伽利略为什么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人们过于崇拜和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成不容置疑的真理,但他的话的确有错误。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盲目迷信只会阻碍科学的发展。伽利略决定公开试验是为了打破当时科学界盲目崇拜、迷信权威的思想,让人们形成科学的态度。⑤从文中可以看出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
①他是个善于思考的人。他在读书时就能提出老师也难以解答的问题,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②他是个执著追求真理的人。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成真理,而伽利略却不迷信权威,大胆质疑,执著地追求真理。③他是个严谨认真的人。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他反复做了多次试验,并在比萨斜塔公开试验。④他是个勇敢、有毅力的人。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他顶着巨大的压力,毅然进行了试验。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1.线索清楚,说理透彻。课文以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为线索,贯穿全文。
2.对比鲜明。一是用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迷信与伽利略敢于对亚里士多德提出疑问进行对比;二是用试验前后人们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
3.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
4.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年轻的伽利略真是个具有非凡勇气的人。他对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落地情况的论断首先产生了怀疑,并通过质疑、求证、试验的科学方法,最终在人们的嘲笑声中登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驳倒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权威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但不应该盲目迷信。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应该向伽利略学习,敢于挑战权威,大胆怀疑,善于思考,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课内:
辩论 信奉 违背 宣布 固执
伽利略 哲学家 比萨城 胆大妄为课外:
有关真理的名言:
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
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爱因斯坦
最初偏离真理毫厘,到头来就会谬之千里。——亚里士多德
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