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高二历史组 牛金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技发展上的主要成就,主要涉及国防、农业、计算机和航天技术等几个领域。国防科技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原子能和火箭等领域的重大突破;作为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中国在杂交水稻技术上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中国和世界解决粮食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化时代,中国在巨型计算机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中国政府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航天技术等高新科技领域也迅速发展,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通过对新中国取得的各项科技成就的掌握,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科技发挥的重大作用,进而深刻理解在现代社会,科技对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相关媒体资料,观看相关图片,培养学生从史料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分析历史资料,找到历史事件的历史依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感情,激发其对现代科学的热爱和兴趣。
教学重点:新中国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发展战略核导弹的意义。
课时:本节教材用一课时。
课标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刚才在课前大家看了一段录像,这段录像是关于什么内容的?(“神七”的发射)继北京奥运会让世界惊艳之后,“神州七号”的启航,也被外媒形象地称为“太空夺金”。 人类航天史上将记下这样一个瞬间:北京时间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00秒,航天员翟志刚身穿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从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浩瀚太空印上自己的足迹.
我们在历史上也曾经辉煌和骄傲过, 你能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从古到今科技所走过的历程吗?
古代(辉煌);近代(衰弱);新中国(振兴)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世界领先;但自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备受欺凌,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开始了民族振兴的伟大历程,
中国的科学技术得到全面发展,神七问天就是凝结着中国人的智慧、光荣、梦想,见证了中华民族科技事业经历的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今天就我们走进这个过程,一起去见证那些的感动中国的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为什么要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半个多世纪前,战火连绵。美国在广岛投下的原子弹,加快了世界大战结束的步伐,也拉开了核竞赛的序幕;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从战争废墟上刚刚站立起来,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麦克阿瑟甚至扬言要在中朝边境建立“核辐射带”……中国需要和平,但和平需要盾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不等条件完全具备就果断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想描绘了一张宏伟壮丽的蓝图。在这种决策指导下,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呢?
1964年的深秋时节,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遍世界的时候,面对大漠戈壁上的擎天云团,一位政治家断言,那不仅仅是火红的云团,更像是举起的拳头,是中国人民用能力和志气攥成的拳头!
中国从1959年决定独立自主研制原子弹,到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仅仅用了5年时间,尔后,只用了32个月的时间又成功爆发了一颗氢弹,其发展速度令全世界惊诧不已。而这是与研制原子弹的中国科学家的杰出贡献分不开的。
那么,中国研制威力巨大的核武器的目的何在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14右面的文字阅读框: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新华社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明确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这个声明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中国研制核武器是为了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和核威胁,保卫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我国在核科学的发展中,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为人类造福的一贯立场。核武器的发展有利有弊,关键看这个国家怎么应用,比如说我们可以把核和平利用,如建立核电站。步入九十年代,我国作出从1996年7月30日起暂停核试验的决定,相继建成了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积极利用核能为人类造福,为社会发展尽力。
原子弹要具有战略攻击能力,还需要能运载导弹核武器的火箭和适合于导弹运载的小型核弹头。1964年6月,中国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这样,中国就拥有了导弹与核弹(也就是原子弹、氢弹)相结合的可用于实战的战略核导弹,从而真正具有核打击能力。
板书:1.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氢弹:1967年6月17日;1966年10月27日,核导弹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发到第一枚导弹核武器诞生,美国用了13年,而中国只用了2年。中国核武器研制领域,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
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从此,一个孕育了“飞天”传说的浪漫国度,一个诞生了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一个曾饱经沧桑的东方大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屹立于国际舞台。
“两弹一星”,抢占了科技制高点,增强了我国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奠定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加强国防能力。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提高了国际地位。
(导入下一标题)两弹一星的研制使我国的国防安全得到一定保障。但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安全问题市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中国人口占了世界的百分之二十,可是耕地面积才占了世界的百分之七,西方曾有人质疑:“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粮食危机?”中国人能不能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呢?有一个人给了我们肯定的回答。下面我们来了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他的“东方魔稻”。
二、“东方魔稻”
袁隆平和南优2号
他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在世人的眼中,伟大的科学家袁隆平需要仰视。他头戴“杂交水稻之父”光环,至74岁获世界大奖11次,荣获首届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个人姓名属无形资产,品牌价值1008.9亿元……生活中的袁隆平,又是什么样子呢?袁隆平看上去比那些富裕起来的农民更像农民:瘦小的身子,高高的颧骨,背微驼,小平头,古铜色的脸庞爬上了些许老人斑,宽阔的额头刻下了岁月的痕迹,晒得黝黑的手臂被稻叶划上了一道道伤痕。
"我们要从零开始,向新的目标前进。"他的愿望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
请听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袁隆平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散智能,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1.突破
袁隆平突破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经典遗传理论禁区,大大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经典遗传学理论,在当时的遗传学界是得到公认的,甚至还被列入美国大学教材。但30多岁的袁隆平大胆怀疑这一传统观点的正确性,并经过反复探索和长期艰辛的试验,成功培育出了“南优2号”和“超级杂交稻”等杂交水稻品种。
请同学们看教材P115本目内容的第二自然段小字。
中国人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吗?教材本目内容的第一自然段最后一段话,用一连串数据,作了有力地回答:自70年代至2001年,中国已累计种植杂交水稻30多亿亩,增产粮食40亿吨,创造经济效益4000多亿元。
袁隆平说:“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杂交水稻所带来的福音正被世界人民享受着。
板书:2.世界推广
杂交水稻在世界推广的过程中,联合国粮农组织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20世纪90年代专门立项支持在世界一些产稻国家发展杂交水稻。杂交水稻技术在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方面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导入下一标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人类步入信息时代。而在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中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呢?
三、“银河”系列计算机
板书:1.成就
1983年,“银河—Ⅰ”型亿次巨型计算机诞生;1997年“银河—Ⅲ”型百亿次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在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宽敞明亮的机房里,矗立着一个红黄两色相间的大机柜。这就是我国自行设计和研制的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达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I”。它的诞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独立设计和研制巨型计算机的国家。
“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如今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空气动力实验、工程物理、石油勘探、地震数据处理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家气象中心将“银河”巨型机用于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发布5至7天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国家之一。
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是中国信息化浪潮中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之一。那么,中国是如何应对信息化的呢?请看教材P115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最后一段话。
找学生阅读:中国政府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板书:2.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
(导入下一标题)2003年10月15日,这是一个所有炎黄子孙都难以忘怀的日子。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又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四、“神舟”号飞船
“神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列的代号,今年发射的“神舟七号”飞船最大的亮点是什么?第一次实现了中国人的太空行走。
那么,中国第一次实现载人飞行的是“神舟”几号?“神舟”五号。
板书:1.“神舟”五号
请同学们看教材P116右面的插图《中国第一位太空人杨利伟乘“神舟”五号上太空》。
板书:1.“神舟”五号:杨利伟
日跃东方,叩启天穹。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苍茫的内蒙古草原敞开胸怀,深情地拥抱朝阳和朝阳中缓缓降落的中国第一位航天员。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自己的航天员送入太空并成功返回的国家。从进军“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飞行成功,45年风雨,弹指一挥间。45载年轮,印下了中国尖端科技事业所经历的坎坷与辉煌,载录着一个民族在历史大跨越中的自强、自信与自豪。所赢得的世界目光更是令国人热血沸腾、欢欣鼓舞。请看教材P116左面的插图《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活动》。
那么,载人航天到底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板书:2.评价:
找学生阅读教材P116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国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光辉的里程碑。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在未来的5~10年里,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探究一、总结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共同原因
1.国家的独立(保障)
2.党和政府的重视(最主要原因)
3.经济上: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成就科技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4.科学精神: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勇于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精神。
5.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探究二:建国以来科技成就有什么重大作用和意义?
1.加强了国防力量
2.提高了国际地位
3.促进了经济发展
4. 增强了综合国力
5.振奋了民族精神
探究三:
小结: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是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科技增强了我们的实力,实力又会使我们更有能力去推动高新科技的发展,科技与实力构成了今天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音符。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目前已经大大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许多领域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科技在某些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着差距,这就需要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青年现在努力学习,将来为之奋斗。国家的强大,离不开中华儿女的努力。现在我提议,让我们一起说两句话:今天我以祖国为荣!明天让祖国以我为荣!
那么,载人航天工程会带动哪些相关领域的发展呢?我们来做一下教材P116“课中思考题”:想一想,“载人航天工程”将带动我国哪些领域的发展?
提示:答案不是固定和惟一的,可以参考这些方面:载人航天活动是人类扩展活动领域和进一步大规模开发与利用空间资源的重要手段;在空间材料科学方面,也可以取得更多令人鼓舞的成果,通过转移这些高新技术成果,必将带动相关空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改进军事航天系统,带动军事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可以促进卫星技术的发展,带动环境科学、气象学科等科技领域的进步。
惠民一中首届青年教师大比武预赛授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