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西
晋东晋南方:北方:十六国并存宋齐梁陈581年(鲜卑族)北魏三
国魏蜀吴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北朝589年南朝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1.分久必合终统一
2.是非功过后人评
3.罄竹难书诛暴君1、隋朝的建立时间: 581年
建立者:杨坚 (隋文帝)
定都: 长安
年号:开皇2、隋朝的统一
589年 ,隋灭陈
南北统一
分久必合终统一 589年隋“沿长江兵分八路全线出兵”,
“仅用四个月”灭陈,完成统一。胭脂井:
陈后主携二妃躲入枯井,也称“辱井”。分久必合终统一隋的统一的原因客观上主观上探究
答疑1.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
2.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1.隋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
2.隋准备充分、战略战术运用得当。3.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分久必合终统一 1、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2、继秦汉之后,中国第二次实现了统一。 隋统一有什么意义?课本标注分久必合终统一1.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创立三省六部制。(1)隋文帝时,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开科举制的先河。(2)隋炀帝创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分久必合终统一(1)找一找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有哪些?
(2)你认为隋朝经济繁荣的原因是什么?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材料一材料二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开皇之治2.经济上:轻徭薄赋。
隋的富庶: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马端临《文献通考》 开皇年间,隋帝国疆域辽阔,国力强盛,
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开皇之治分久必合隋统一
思考隋开通大运河的皇帝、目的、大运河的概况。是非功过后人评
杭州拱宸桥(大运河第一桥)目的:皇帝:概况:隋炀帝 加强南北交通
巩固统治济宁运河图是非功过后人评
史上运河三点:
中心洛阳、
北到涿郡、
南到余杭四段:
永济渠、通济渠 、 邗沟、江南河五水: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是非功过后人评一条:一条贯穿南北的大动脉二长:二千多公里三点:三个城市洛阳涿郡(北京)余杭(杭州)四段: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水:贯穿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水长江钱塘江江都(扬州)长安是非功过后人评目的 :
时间 :
开凿者:
中心 :
起止点:北达 (今 )
????????????? 南至 (今 )
分段(自北往?南)( )( )( )( )
长度:
地位:
作用:605年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洛阳涿郡北京余杭杭州两千多公里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积极: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
经济和文化交流。消极:过渡役使民力,给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 汴河怀古
唐.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汴水
唐.胡曾
千里长河一旦开,
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
惆怅龙舟更不回。是非功过后人评诗
词
运
河两人对大运河的开凿持什么态度?
你是否认同?既肯定开运河的功绩,也指出巡游江都的腐败,比较全面,比较中肯。(肯定)夸大开通运河对隋亡的影响
(否定)想一想:如果你想在现在找一份好工作应该怎么办?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高考上一个好的大学!那如果你穿越到了古代,想做官又应该怎么办?夏商西周
秦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以后世袭制军功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隋唐时期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已成为一种制度,即科举制 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想要做官必须同时具备哪两个条件?1.必须出身高门权贵2.要有地方高官推荐 ——寒门学子难以凭才学做官 ——地方官员把持选才权利如何改变魏晋以来选才制度的弊端? 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而寒门学子难以凭才学做官。只 注 重 门 第2.科举取士制度的初步建立 589年,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废止九品中正制,
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人可以做官
——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凭才学做官 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
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3.科举取士制度的正式确立:进士科
——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1.开创科举取士制度的背景材料:假如你是魏晋时期为朝廷选官的主要负责人,你会选谁去做官?说说你的理由。材料一 学习与探究科举制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这一伟大帝国的各项设施中,没有哪一项能像开科举、从最有才华的青年中选拔政府官员那样,给予其创立者这么大的荣耀……在中国,学而优则仕,人人机会均等。”
——郭施拉《开放的中国》意义1: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的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科举制的历史意义有哪些?材料二意义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学习与探究 科举制的历史意义有哪些?材料三意义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特别是唐诗的繁荣。学习与探究 科举制的历史意义有哪些?材料四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意义4:成为世界上选拔人才的典范。学习与探究科举制诞生的影响:1.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持续了约1300年。问题思考:1、谁开创了科举制度?
2、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有什么重大
不同?隋炀帝 科举制选拔官吏的依据不再是家族名望,而是考试成绩;
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问题思考:1、谁开创了科举制度?
2、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有什么重大
不同?隋炀帝 科举制选拔官吏的依据不再是家族名望,而是考试成绩;
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暴君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乘龙舟出游 三征高丽建东都洛阳 夏桀 商纣王 周厉王 秦二世 隋炀帝时期爆发农民起义,起义首先爆发在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随即蔓延到全国。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材料1:隋炀帝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动辄数百万,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材料2:隋炀帝多次巡游,乘坐高大华丽的龙舟,随行的船只浩浩荡荡,沿途护卫的兵士和拉纤的民工多达数十万,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材料3:隋炀帝屡次发动战争,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工,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滥用民力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思考: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最根本的原因:隋炀帝的暴政
隋的灭亡 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给我们什么启示?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秦隋:都是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
都是统治者残暴无道、政治黑暗
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汉唐: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的教训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都轻徭薄赋,整顿吏治,任用贤良
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4个时间:581年、589年、605年、618年4个地点:长安(隋、唐朝都城)、洛阳(中心) 、
涿郡(北)、余杭(南)2个人物: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
5个事件:隋建立、隋统一、隋灭亡
创立科举制、开通大运河2+4+4+5(课堂小结记忆)
隋 的 兴 亡隋朝的建立:隋朝的统一:目的:时间:________年建立者:________都城:________加强南北交流,巩固政权统治大运河隋的兴亡隋的统一与灭亡581杨坚长安时间:________年589意义:隋朝统一南北时间:从_______年起605三点:以______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洛阳四段:___________、通济渠、________、江南河永济渠邗沟五大河流:海河、_______、淮河、长江、__________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黄河钱塘江科举制:______开始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正式形成: 设立进士科隋炀帝隋文帝隋朝的灭亡:时间:________年618【1】“繁盛一时”四个字是对隋朝统治的高度概括,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统一的王朝,却仅经历两代君主就灭亡了。这种情况类似于(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A 【2】隋朝大运河以哪个城市为中心( )
A.涿郡(北京)
B.余杭(杭州)
C.长安(西安)
D.洛阳D 【3】唐朝诗人皮日休曾说:“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要意义是( )
A.巩固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D.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大统一C 【4】 在中国封建社会,获取秀才、举人、状元功名的主要途径是 ( )
A.参加科举考试
B.辛勤耕作致富
C.作战建立战功
D.经商成为富商巨贾
A【5】 唐朝时,(浙江)衢州人要到洛阳去经商,走水路先后经过的是( )
A.钱塘江—邗沟—江南河
—通济渠
B.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永济渠
C.长江—淮河—黄河— 海河
D.钱塘江—江南河—邗沟—通济渠D【6】唐朝诗人皮日休赞颂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作用是( )
A.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
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加强了民族融合C 济宁古运河,俗称济州河、运粮河,是鲁运河的一部分。京杭大运河流经济宁约230公里,串联了济宁城区、南阳古镇、微山岛、独山岛、南旺分水龙王庙、中都佛苑等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是一条文化内涵丰富、旅游资源密集的文化遗产廊道。济宁是调控中国南北大动脉的枢纽,建有运河上最为先进和知名的水利工程----南旺分水工程,号称"北方都江堰",堪称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元明清三朝均设有最高司运机构河道总督衙门,使济宁成为声名显赫的"运河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