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鸦片战争》。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的内容,是教材专题“侵略和反抗”的开篇章。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必然交汇。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开始。因此本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有贯穿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是学习八年级上册的基础和前提。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学生情况,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英国先后用“商品” “鸦片” “大炮”打开中国国门的史实;掌握林则徐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虎门销烟的壮举 ;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能否归罪于林则徐禁烟?”和理解《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危害,使学生逐步掌握通过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让学生结合《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上台讲述鸦片战争的大致经过,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让学生写一篇“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小论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加工各种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不惜走私鸦片和挑起战争,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惟利是图的本质;应该让学生学习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使学生树立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以上目标与教学程序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虎门销烟 中英《南京条约》
难点: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虎门销烟是导致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对于分析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有着重要的作用;中英《南京条约》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同英国签订的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因此确定为重点。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对《课程标准》的研读,《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点学生很难理解,因此确定为难点。
二、说教法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鉴于此,教法的制定要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学习,学会学习。结合本课的实际情况和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的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我采用了如下的教法。
1.直观教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增加直观性和趣味性。
2.启发式教学法
在教学中,我精心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小组讨论法
在本课教学中,我组织一些分组讨论的活动,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及创新意识。
三、说学法
“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是新课程学生观的一个重要观点,为此培养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1.学会读图识图
指导学生阅读图表,让学生学会从图表中获取有效历史知识的方法。
2.学会发现问题
教师多设计些富有启发性的连环式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觉得看似简单的课文却问题重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自学打下基础。
3.学会搜集资料
课前让学生查阅、搜集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整理、分析、加工各种材料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引入新知—讲授新知—巩固新知—读史明智
1、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激发情感,唤起学习动机,从而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依据这一点,我用幻灯片展示美丽的罂粟花和鸦片图片,让学生知道鸦片是怎样提炼成的。然后教师指出:罂粟花是美丽的,它本身也没有罪过,“可是中国近代一百年的屈辱历史却是从它身上开始的”,导入新课。
2、讲授新知:
(1)背景分析
①出示一张表格让学生清楚的了解鸦片战争前中国和英国的状况,从而让学生知道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十九世纪中期爆发战争。这样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并诱导学生思考的深入,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②在学生了解了鸦片战争的背景下提问学生:大家注意到没有英国最早并不是想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国门,而是用正当的商品,如:呢绒、布匹,但是为什么英国的商品在中国很难卖出去呢?英国资产阶级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的?
这样连环式的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运用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知识回答第一问,结合课本内容回答第二问,培养学生联系旧知识解答问题及从文中获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③用幻灯片展示鸦片输入毒害人民的图片并让学生朗读《炮子谣》,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吸毒现象,分组讨论: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你有何感想?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又做到了以史为鉴,从而让学生认识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无耻和虚伪,认清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唯利是图的本质,激起学生的高涨情绪。很自然的过渡到下一环节。
⑵禁烟运动
①出示一段材料让学生分析:“道光帝为什么要派林则徐到广东禁烟?”目的让学生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
②播放视频,并让学生结合课本说出林则徐到广东后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收到什么效果?这样设计可以很容易突破重点。接下来用幻灯片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虎门销烟的浮雕,然后让学生评价虎门销烟和林则徐。培养了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⑶鸦片战争
①先让学生探究英国先后用商品、鸦片打开中国国门,均告失败,他们会就此罢休吗?接下来会怎样?我们能把这场战争的爆发归罪于林则徐吗?你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区别“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和“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目的”。
②用幻灯片展示〈〈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鼓励学生自告奋勇结合幻灯片讲述鸦片战争大致经过。(突出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陈化成、葛云飞等抵抗派及其受压制;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道光帝的闭目塞听、左右摇摆;中国军队装备的落后。)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为什么英国只出动一支拥有几十艘舰船、几百门大炮、一万多士兵的侵略军就能轻而易举地打败庞大的清王朝呢?“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给我们留下什么经验教训?”经过讨论导出结束语—— “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并从中得到启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又做到了史政结合。
④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南京条约》四点主要内容的各自危害,并向学生解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设计的目的是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让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中国怎样从一个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尤其是重点、难点,并引导学生总结从鸦片战争得出经验教训,其中最大的教训是:落后就要挨打,从而使本节课的学习得到最后的升华。
4、读史明智:
教育是为现实服务的,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课下搜集毒品的种类,了解毒品的危害。(出示幻灯片)
五、说板书设计:
根本原因: 英 国 为 打 开 中 国 市 场
鸦
手段:商品 鸦片 炮舰
片
导火线:林则徐禁烟 高潮:虎门销烟(1839.6.3)
战
结局:中国战败 签定中英《南京条约(1842.8)
争
危害:中国开始沧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样设计板书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很清楚地了解本课的线索和建构知识体系。
(结束语)我在设计本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放飞思维,为学生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从而感到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