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孙权劝学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 孙权劝学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2-25 15:5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 孙权劝学
01  积累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卿(qīng)    岂(qǐ)    邪(yé)
涉(shè) 孰(shú) 遂(suì)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权谓吕蒙曰     谓:对……说,告诉
(2)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当道,当权
(3)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托 以:用 务:事务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岂:难道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5)但当涉猎   涉猎:粗略地阅读
(6)见往事耳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耳:罢了
(7)孰若孤  孰:谁,哪一个 若:比得上
(8)蒙乃始就学  乃:于是,就
(9)及鲁肃过寻阳     及:到,等到 过:经过
(10)卿今者才略  才略:才干和谋略
(11)非复吴下阿蒙  非复:不再是
(12)即更刮目相待  更:重新
(1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知晓
(14)肃遂拜蒙母  遂:于是,就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名称
(2)但当涉猎
古义:只,只是 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B)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解析:A.应为:蒙/辞以军中多务;C.应为: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D.应为: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文学常识填空。
(1)《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体裁)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
(2)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东汉末(朝代)孙权手下的将领。
(4)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的是《易》《书》《诗》《礼》《春秋》。
6.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1)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的句子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而吕蒙开始却以“军中多务”为由,拒绝读书,孙权以自己为例,给吕蒙指出“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的读书方法。
(2)出自本课的两个成语是: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如今当权管事,不能不学习!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原来吴县的阿蒙了!
8.综合性学习。
2018年4月23日是第23个“世界读书日”,学完《孙权劝学》一文后,某校七年级(6)班决定开展以“好读书·读好书”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本次活动的宣传标语,请你将它补充完整。
好读书,读书让生活变得充实;【示例】读好书,读书让思维变得缜密。
(2)下面是学校对三个年级学生读书现状的调查表,分析下表,简述你得出的结论。

初中生随着年级的升高,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逐渐减少,但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3)请你针对以下发言,给班主任老师和同学分别提一条建议,注意语言得体。
甲同学:网络时代,信息量很大,可以看的书很多,但是,面对茫茫书海,我们不知从何下手。
乙同学:我们现在太忙了,要做那么多题目,哪有时间读课外书?
丙同学:我们读过很多书,但读后很容易忘记,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
①向老师提建议:老师您好,我们每周可以专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自由阅读吗?
②向同学提建议:俗语说“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读书要有所选择,你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入手。
02  课内精读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题目。
9.“不可不学”是什么句式?有什么表达效果?
双重否定句,语气坚决,无可置疑,表现了孙权对吕蒙的严格要求,同时严厉中又有关心、厚望之意。
10.下列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希望他了解历史,能从中有所收获。同时,隐隐表现出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11.谈谈你对“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话的理解。
“三日”是概数,这句话的意思是情况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用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12.文中写鲁肃的神态、语言有何作用?【详见本课“学法点津”】
“大惊”描写鲁肃的神态,从侧面表现吕蒙的变化之大,表明通过学习,吕蒙大有长进。鲁肃所说的话是情不自禁的赞叹,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能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都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13.下面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本文详写孙权劝学和鲁肃赞学,而略写吕蒙学习的情况,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B.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的,鲁肃、吕蒙的对话则有调侃的味道,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C.本文通过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的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D.鲁肃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
(解析:C.“正面”应改为“侧面”。)
03  拓展阅读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眉山苏洵,少不喜学,壮岁犹不知书,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举进士,又举茂才,皆不中。曰:“此未足为我学也。”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嘉佑初,与二子轼、辙至京师。欧阳文忠公献其书于朝,士大夫争持其文,二子举进士亦皆在高第。于是,父子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
(节选自《渑水燕谈录》)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但当涉猎       涉猎:粗略地阅读
(2)即更刮目相待 更:重新
(3)与二子轼、辙至京师 至:到
(4)父子名动京师 名:名声
15.请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标两处)
(1)欧阳文忠公/献其书/于朝
(2)父子/名动/京师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为由推托。
(2)此未足为我学也。
这不值得作为我学习的内容。
17.吕蒙和苏洵的学习经历对你有什么启发?
【示例】学习不分早晚,只要认真学习,就会有所收获。
18.古代名人苦读的故事很多,请你再写出两个。
【示例】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等。
附参考译文:
眉山的苏洵,年少的时候不喜欢读书,到了青壮年的时候还不知道要去读书,到了二十七岁时才开始努力读书。参加科举的进士考试,又被地方政府推荐为有才德的人,都没有中。(苏洵)说:“这不值得作为我学习的内容。”(于是)就烧了自己的书,关门读书,五六年时间就对《六经》和各个学派的学说十分有研究。嘉祐初年,和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到京城。欧阳修把他的文章献到了朝堂之上,大臣们争着看他的文章,两个儿子参加科举进士的考试,成绩都在优等。因此,(苏家)父子的名声震动了京城,而苏家三人善于写文章,(人们)把他们叫作“三苏”,苏洵是老苏,苏轼是大苏,苏辙是小苏。
侧面描写
【典型例题】有人认为课文写“鲁肃过寻阳”的情节是赘笔,你赞成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不赞成。写鲁肃与吕蒙论议、结友的情节,侧面烘托了吕蒙的学习取得惊人的进步,也表现了孙权的善劝。
【技法点睛】(1)侧面描写的概念:通过对周围人物的言谈、反映,从侧面来衬托要写的人物。
(2)侧面描写的特点:对人物不是从正面进行庄重严肃的描写,而是从侧面着笔,从旁边入手,对人物进行多角度的映照和多层次的烘托,曲折生动地描写人物。“横看成岭侧成峰”,运用侧面描写,可以使人物描写峰回路转,曲径通幽,情味盎然。
(3)侧面烘托的作用:这种描写,常常用景物烘托描写对象,用其他人物衬托描写对象;或借助其他人物的反映,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人物形象更立体。
【习题链接】见本课第12题。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是本书描写战争的代表作。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将其命名为《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