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
教
版
四
年
级
下
册
科
学
教
案
第一单元 身边的植物
1、校园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校园里常见的植物。
了解地球上存在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植物也存在不同的差异。
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好奇心,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产生观察植物和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搜集信息。
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植物进行比较,认识植物特征。
【教学难点】: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植物进行比较,认识植物特征。
【教学准备】:植物和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在校道边上栽种着各种各样的植物,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它们各自有哪些特征?在其他地方也能找到它们吗?
二、活动一:认识校园里的植物
1、观察、比较生物园植物上的标识牌,初步认识校园里植物的名称以及分布特点。
2、继续观察并描述植物的名称、形态特点和生长环境。
3、在观察的过程中使用关键词记录并交流。
三、活动二:给校园里的植物分类
1、学生整理活动一所任女士的植物,把分类的范围确定下来,并对植物进行编号,也可以制作成简单的植物卡纸,方便后期的分类操作。
2、梳理选定植物的信息(如形态特征等),并按之前的编号整理和记录,使活动有序进行。
3、通过比较植物之间的相似性,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植物归类,师帮助学生找出作为分类标准的特征。
板书设计:
1、校园植物
植物: 名称 形态特点 生长环境
观察记录
植物类别 植物名称 植物特点
教学反思:
对于把观察到的植物信息记录下来,部分学生并未能很好地完成此项任务,教师应从观察的目标、方法和记录要点等方面对学生给予相应的指导。在学生分类的过程中,还可鼓励学生不只是选择一个特征作为分类标准,可选择另一个特征作为分类标准进行再次分类,学会科学的分类方法。
2 白兰和银杏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初步认识白兰和银杏各组成部分的特征。
2了解白兰和银杏具有许多相同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植物世界是多姿多彩、多种多样的;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教学重点】:
能用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乔木具有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乔木具有的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植物、图片和课件等。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四位主题人物在学校阳台上看到白兰和银杏的树冠顶部。那么它们的树干是否一样呢?
二、活动一:观察白兰和银杏的茎
在观察前制订详细的观察计划
观察和比较两者的茎有什么特点
小组讨论、交流和整理发现
生汇报,师评价
归纳它们的共同特征
引导总结乔木的概念
三、活动二:辨识白兰和银杏
找出白兰和银杏的各个器官
分步进行细致观察,把各器官的形态特点和细节描述用文字、数据和简图记录下来
观察和比较两种植物的外形特点
描述它们茎和叶之间的差异
讨论辨识白兰和银杏的方法
生汇报,师评价
板书设计:
2 白兰和银杏
白兰 银杏
共同之处:植株高大,有明显且坚硬的主干(乔木)
树皮 灰色 灰褐色
叶子 椭圆形 扇形
教学反思:
四年级的学生虽然能用简短的语言描述植物的特点,但是语言缺乏科学性,这需要老师在平时的上课多讲解、多指导,从小培养。
3 月季和茉莉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初步认识月季和茉莉各组成部分的形态特征。
2、初步认识灌木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用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探究学习。
【教学重点】:
能使用科学词汇、图示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
用比较法对不同植物进行比较,找出灌木具有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用比较法对不同植物进行比较,找出灌木具有的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植物、图片和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小区的绿道边,园丁正在修剪茉莉和月季,小朋友发现它们的枝条好密,好像没有主干。那么它们有没有主干呢?
二、活动一:它们有主干吗?
在观察前制订详细的观察计划
观察和比较两者的茎有什么特点
小组讨论、交流和整理发现
生汇报,师评价
归纳它们的共同特征
引导总结灌木的概念
三、认识月季和茉莉
观察和比较两种植物的外形特点
描述它们茎、叶、花之间的差异
讨论辨识白兰和银杏的方法
4、生汇报,师评价
板书设计:
3 月季和茉莉
月季 茉莉
茎的共同特点:矮小,且分支众多,较难找到明显的主干(灌木)
茎 小枝粗壮,圆柱形,有短粗的刺 小枝圆柱形,有柔毛
叶 奇数羽状复叶,宽卵形 叶对生,单叶,圆形、卵状椭圆形
花 四季开花,花朵较大 花朵较小
教学反思:
学生由于在上节课在观察白兰和银杏的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所以,学生在本节课中的描述渐渐科学化、系统化。
4 醡浆草和狗尾草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醡浆草和狗尾草各组成部分的特征。
初步认识草本植物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通过观察、思考和探究有所发现、有所发展的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用比较法对不同植物进行比较,找出草本植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用比较法对不同植物进行比较,找出草本植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植物、图片和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花坛里面生长着狗尾草和醡浆草,两位小朋友被狗尾草狗尾状的花穗所吸引,但是哪一种才是狗尾草的叶子呢?
二、活动一:认识醡浆草和狗尾草
观察并比较书中的插画,了解它们的外形特点
描述两者的茎和叶有什么特点
小组讨论、交流和整理发现
4、生汇报,师评价
5、归纳它们的共同特征
三、活动二:寻觅身边的小草
1、观察书中的插画
2、寻找校园内的草本植物
板书设计:
4 醡浆草和狗尾草
醡浆草 狗尾草
共同特点 植株比较低矮,茎叶都比较柔软
区别 叶 互生,掌状复叶,倒心形 扁平,长三角状狭披针形
花 伞形花序 圆锥花序
教学反思:
在观察身边的小草的时候,学生可对植物进行分类,在分类之前应制定观察计划和做好分类准备:如何进行观察记录?能否用简图来描述和记录植株的整体形状?等等。
5葡萄和爬墙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葡萄和爬墙虎的各组成部分的特征。
2、初步认识藤本植物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与人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贡献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
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搜集信息。
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植物进行比较,找出藤本植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植物进行比较,找出藤本植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植物、图片和课件等。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围墙上爬满了爬墙虎,在靠近围墙的小路上架着葡萄架,长满了葡萄藤。那么这些葡萄藤怎么爬在墙上?它们不是葡萄藤吧?
活动一:观察葡萄和爬墙虎
在观察前制订详细的观察计划
观察和比较两者的茎和叶有什么差异以及它们攀缘方式的差异
小组讨论、交流和整理发现
生汇报,师评价
归纳它们的共同特征
活动二:校园里的“藤”
观察书中的插画
在校园和社区各处寻找类似的植物
做观察记录
板书设计:
5 葡萄和爬山虎
葡萄 爬山虎
攀缘方式 通过卷须攀附在其他物体上生长 通过卷须吸附在物体上生长
共同特点 都长着细长的藤,不能直立生长,借助吸盘、吸附根、卷须、蔓条及茎本身缠绕或攀附在其他物体上生长
教学反思:
部分学生的观察记录依然有点杂论,条理性不强,这需要教师多多指导和训练。
6 睡莲和荷花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睡莲和荷花的各组成部分的特征。
认识水生植物适应环境的形态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环境与植物的密切关系,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制订探究计划。
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植物进行比较,找出水生植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植物进行比较,找出水生植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植物、图片和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四位小朋友在池塘边观赏睡莲和荷花。睡莲和荷花都生长在水里,还有哪些植物也在水里生长呢?它们具有哪些特点?
二、活动一:寻找水生植物
1、认识水生植物
2、观察并描述水生植物的特点
3、对比水生植物,找出它们在水中的生长方式的不同
4、交流并汇报
5、点评
三、活动二:如何适应水生环境
1、继续观察睡莲和荷花的植株
2、比较茎、叶和根的形态
3、找出两者适应水生环境的形态特点
板书设计:
6 睡莲和荷花
睡莲 荷花
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有特殊的通气组织;叶面积通常比较大,有较丰富的叶脉组织
教学反思:
单靠图片并不能很好地对植物进行观察和比较,为了达到教学的良好效果,教师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用本地常见或校园栽种的水生植物进行教学。
7参观植物园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地球上不同种类的植物。
通过参观植物园的活动,初步建立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植物多样性,培养爱护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制定完整的探究计划,进行植物园植物种类调查。
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植物进行比较,认识植物特征。
【教学难点】: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植物进行比较,认识植物特征。
【教学准备】:植物、图片和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植物园门口宣传栏张贴着鸟巢蕨的介绍。四位小朋友准备进园参观。鸟巢蕨真有趣,看鸟巢蕨为什么要去阴生植物区里找?植物园为什么要分区?
二、活动一:植物园的分区
1、出示王莲、鸟巢蕨和光棍树的图片。在植物园,这些植物分别会种植在哪些植物分区?说说你的理由。
2、学生分组交流并进行讨论。
3、学生汇报,老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4、小结
5、观察植物园的平面分区图,讨论植物为什么要分区种植?不同类的植物有哪些特点?它们对环境的要求有哪些?
6、完成观察记录表
7、学生汇报,老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8、播放视频短片,介绍植物园。了解各种植区典型植物的外形特征,完善小组的活动报告。
9、小结
三、活动二:学做植物标识牌
1、在植物园或公园里,植物的种类非常丰富。我们有没有简单的方法快速地了解植物的信息呢?
2、交流寻找解决方法
3、出示不同的植物标识牌图片
4、比较不同的植物挂牌,找出其中包含的信息
5、学生分组交流并填写观察记录
6、学生陈述发现
7、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自己喜欢的植物标识牌
8、展示作品,交流经验和体会
9、小结
10、比较标识牌和植物知识展板的异同
11、讨论如何改进标识牌
12、完善标识牌
板书设计:
7 参观植物园
植物园分区 认识更多的植物
环境 茎的特点 经济、效用 植物标识牌 植物知识展板
教学反思:
有的学生制作的植物标识牌信息量过多,有的信息是多余的,这有必要提醒学生制作植物标识牌的时候要简单清晰、准确易懂、轻巧美观并经久耐用,要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改进制作。
8 网络课堂:有趣的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植物。
了解不同地区生活着各具特色的植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在互联网上交流研究成果的兴趣和习惯,并体验与人分享交流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会使用不同的观察和记录方法进行观察和研究。
能通过多种渠道查阅搜集植物资料。
【教学难点】:学会使用不同的观察和记录方法进行观察和研究;能通过多种渠道查阅搜集植物资料。
【教学准备】:植物、图片和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花店里栽种着各种各样有趣的植物,有“肉肉”的芦荟,有长着小刺的仙人掌,还有形态各异的猪笼草。正因为有了它们,我们才拥有了这生机勃勃的世界。
二、学习主题
1、明确研究的主题
2、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3、通过实地观察,利用文字、照片等方式记录相关主题的植物的外形特点以及有趣的现象
4、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搜集相关资料
5、详细分析和介绍该主题的植物或其有趣的现象
6、整理资料
7、指导学生上传资料
8、学生利用电子演示文档、照片、视频等,与同学们分享
板书设计:
8 网络课堂:有趣的植物
1.确定主题
2.制定方案
3.分工合理
4.认真执行
教学反思:
由于网络课堂在课外展开,为了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做好反馈工作,教师要及时关注、了解各小组学生照片上传的进展情况。这样,教师一方面可以适时地鼓励进度良好的小组,另一方面,也能了解学生在网络课堂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指导。
9 动物需要事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了解动物通过各种方式摄取事物以满足自身需要。
知道动物能从食物中获得营养物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完成科学探究。
【教学重点】:
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作出假设。
通过观察、查阅资料、调查等方式搜集信息。
【教学难点】:了解动物通过各种方式摄取事物以满足自身需要。
【教学准备】:植物、图片和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池塘里,几只鸭子在水里游,其中一只鸭子尾朝上,脑袋和上半身都钻进了水里。这些鸭子在干什么?为什么鸭子的脑袋要钻进水里?
二、活动一:动物的摄食
1、出示兔子、小猫和鸟觅食的图片
2、讨论和交流这些是什么动物?它们在做什么?
3、汇报
4、小结:摄食的概念
5、观察身边的动物,了解它们通过什么方式摄取食物
6、分组交流并完成观察记录
7、汇报
8、播放动物觅食的视频
9、完善小组的活动报告
10、汇报
11、小结
活动二: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思考为什么动物需要食物?食物可以提供什么给动物?
搜集、分析资料
小组交流并填写讨论记录
展示讨论结果
播放不同的动物觅食获得营养的视频
思考:这些营养物质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查阅资料
小组交流并填写讨论记录
展示讨论结果
10、点评
11、小结
板书设计:
9 动物需要食物
摄取食物的方式 从食物中获得营养物质
教学反思:
因为自身的体验和经验,学生大都清楚食物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但是,他们不一定清楚了解食物里究竟有什么营养物质,以及这些营养物质对动物的生长、运动、维持体温等生理活动的作用。本活动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分析资料,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知道这些营养成分对动物生长发育的意义。
10、动物喜欢吃什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了解动物所需要的食物种类。
了解动物的食性,认识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的区别。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动物,培养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对现象发生的原因作出假设。
能通过归纳和分类的方法,区别动物的不同食性。
【教学难点】:了解动物的食性,认识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的区别。
【教学准备】:植物、图片和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池塘边,翠鸟刚刚捕捉到了一条鱼,正站在树枝上歇息。翠鸟吃鱼的呀!它们吃不吃果子呢?
二、活动一:动物吃什么
1、介绍自己了解的动物,说说它们以什么作为主要食物
2、实地观察常见动物的觅食情况
3、思考要了解动物以什么为食,除了观察它们吃什么,观察它们的粪便是否可行
4、讨论并观察
5、汇报
三、活动二:动物的食性
1、观察周围的动物吃什么食物
2、完成观察记录
3、归纳动物的食性
4、分析更多的动物的食性
5、整理、分析动物的食性
6、对动物的食性进行分类
7、汇报
8、小结
板书设计:
10 动物喜欢吃什么
动物的食性
植物 动物 植物和动物
植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杂食性动物
教学反思:
在活动二中,学生只是观察周边动物进行研究动物的食性,这个了解的范围比较窄,平时学生在生活接触到的动物几乎就是那几种,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动物的食性,从而引出植物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的概念,教师有必要通过视频或者图片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到更好这方面的知识。对于书中未提及到的腐食性动物,教师也可以进行课堂上的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
11动物怎样消化食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动物摄取食物后,会在体内对食物进行消化,并吸收营养物质,同时排出废物
2、认识动物的体内有专门用来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器官。初步了解食物被消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体验合作学习,愿意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推理、概括的方法分析结果,解决
问题。
2、能使用科学词汇陈述结果。
【教学难点】:了解动物的食性,认识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的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在鸟类的繁殖季节,如果观察过鸟类的育雏过程,常常会见到这样的情景:亲鸟除给雏鸟喂食外,还会从鸟巢中衔走一些东西。在教科书的情景中,小朋友们见到了啄木鸟亲鸟从树洞里衔了一块东西飞了出来,而他们剐剐见到亲鸟衔了果子喂雏鸟。喂完雏鸟后,它又衔了什么东西飞走了呢?
二、活动一:吃进去的食物变成了什么
1、阅读教科书的文字,了解动物摄取食物之后是怎样的
2、出示蚕食桑叶的图片
3、观察身边的动物在摄食后的排便情况
4、做记录并交流讨论
5、汇报
三、活动二:食物在哪里被消化
1、查找资料,了解鱼、青蛙等常见动物的消化过程
2、出示青蛙的消化系统示意图
3、食物从口腔进入青蛙消化道内,然后按照食物经过的路线,认识各个消化器官的名称和顺序(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4、认识各个消化器官的作用,从而了解食物在青蛙体内的消化、吸收的过程。
5、归纳小结: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肝脏等器官,组成了青蛙等动物的消化系统。食物在消化道中被分解,有用的物质被吸收,食物残渣形成粪便后被排出体外。
板书设计:
11 动物怎样消化食物
常见脊椎动物的消化系统主要组成部分:口腔、食道、大肠和肝脏等器官。
教学反思:
人和动物吃完东西会排便,这是孩子们已知的生活常识。活动一中学生并未能很好地对动物摄取食物后的排便情况进行描述,所以应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动物食用食物后的排便情况,包括排便的时间、粪便的形态和颜色,以及与食物形态和颜色的差异等,从而推断食物进入动物体后发生的变化。
12 动物需要水分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观察狗、兔等常见动物,了解动物必须喝水的事实
通过观察身边的动物,以及查阅资料,认识水分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动物,培养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能从具体现象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2、能运用观察、查阅资料等方法,认识动物获取水分的方式
【教学难点】:能从具体现象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几位小朋友带着小狗在草地上玩耍。妍妍从狗笼中取出了一瓶水,问波波: “你是要给小狗喂水吗?”观察常见的动物是否需要喝水。
二、活动一:它们也要喝水吗
1、播放各种动物喝水的观察视频
2、交流它们是否需要喝水
3、汇报
二、活动二:它们需要水分
1、播放视频和展示图片
2、交流讨论各种动物对水分的需求
3、归纳
4、思考:水是通过动物的消化系统被吸收到体内的吗?
5、讨论交流
6、汇报
板书设计:
12 动物需要水分
动物摄入水分的方式不同
动物需要水分维持生存
教学反思:
在上一节课(《动物怎样消化食物》)里,在介绍食物在动物消化道中的变化时,已经涉及了水分的吸收的问题。在讨论水是不是通过动物的消化系统被吸收到体内的环节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水分跟其他食物一样,也是从口腔进入到消化道中的。但因为水足小分了的物质,不需要消化就能被动物所吸收。在消化道中,水分主要是在小肠和大肠中被动物体所吸收。
13动物需要空气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动物都需要呼吸。
(2)知道常见脊椎动物的呼吸系统的组成。
(3)了解常见脊椎动物的呼吸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观察鲤鱼(或金鱼、鲫鱼)的呼吸现象.了解鱼在水中怎样呼吸
2、观察和了解更多的动物的呼吸现象,认识它们的呼吸器官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体验合作学习,愿意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有证据的推断。
学会用科学词汇、图示的方法对所观察的现象进行整理和分析
【教学难点】:学会用科学词汇、图示的方法对所观察的现象进行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客厅里,几位小朋友围在金鱼缸前。几条金鱼在鱼缸里游动,鱼嘴一张一合,吐着泡泡。琪琪说道:“瞧,金鱼的嘴总是-张一合的!”波波觉得,金鱼好像是在喝水。金鱼是在喝水吗?他们是在呼吸吗?
二、活动一:鱼在水中怎样呼吸
1、阅读书中的文字,了解所有动物都会呼吸
2、思考:鱼是怎样呼吸的?
3、观察水中的鱼,了解鱼在水中呼吸的特点
4、讨论交流
5、汇报
6、进一步观察鱼鳃的结构,清楚了解鳃的特点
7、讨论交流
8、汇报
9、小结
三、活动二:其他动物怎样呼吸
1、播放视频
2、观察这些动物的呼吸特点
3、了解空气通过什么途径进入肺中
4、讨论交流
5、汇报
6、小结
板书设计:
13 动物需要空气
脊椎动物的呼吸方式大体一致
空气进入肺中的途径:空气 鼻腔 气管 肺
教学反思: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认识鱼鳃的结构很容易,再配合视频,拓展学生对其他动物的呼吸器官,加深学生对动物呼吸的认识。
14 养分的输送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动物的全身各个器官分布的血管
2、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心脏在血液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主动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主动与人合作,分享他人的发现,体验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1、能从具体现象的观察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学会进行模拟实验。
【教学难点】:学会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在实验桌前,四个小朋友围在一起,桌面上摆放着青蛙、兔子等动物的知识卡片。妍妍正拿着一幅鱼在食草的图片。因为刚学过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知识,孩子们把它们联系起来,正在议论营养物质和氧是怎样运送到动物全身各处的。
二、活动一:密布全身脑袋血管网
1、阅读教科书的文字,了解营养物质和氧是怎样运送到动物全身各处的
2、播放玻璃猫鱼的视频,观察其体内的骨骼、内脏器官和血管网
3、交流讨论
4、观察鱼和兔的血液循环示意图
5、认识血管的分布、心脏的位置、血液的流动方向,了解血液在循环系统中的“循环”的路线
6、讨论交流
7、小结
三、活动二:心脏的作用
1、认识鱼类心脏的大致结构
2、根据教科书设计的模拟实验进行实验
3、观察现象
4、讨论交流血液是如何在血管中不停地流动的
5、思考心脏在血液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6、汇报
7、小结
板书设计:
14 养分的输送
脊椎动物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
心脏的作用
教学反思:由于教学材料的缺乏,这节课主要采取视频播放,让学生认识营养成分在体内是怎样输送的。
15 动物的运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身边常见的一些典型动物身体的活动,了解其与动物生存的关系
2、观察各种动物的运动器官,了解动物的一些活动是通过运动器官来完成的。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不同,它们的运动器官也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多姿多彩的动物世界,产生观察动物和探索自然的兴趣;关注周围的动物,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动物,培养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动物的运动器官和运动方式。
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
【教学难点】: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在树枝上停栖着一只像极了枯枝的竹节虫。琪琪好奇地问道:“这段小树枝真奇怪,好像会动呢!”彬彬说:“这是一只虫子吧?”因为它会动,所以这不是枯枝,可能是一只虫子。动物都会动吗?为什么动物要动?
二、活动一:动物为什么要动
1、播放多种动物运动的视频
2、观察动物身体的运动,了解其与动物生存的关系
3、思考:动物为什么要运动?
4、讨论交流
5、汇报
三、活动二、动物的运动器官
1、播放各种动物运动的视频
2、观察它们的运动器官
3、讨论交流它们是怎样运动的
4、出示书中鸟和蝙蝠的插图
5、观察这两种动物的飞行器官,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6、汇报
7、出示书中插图
8、观察比较这些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9、讨论并汇报
10、小结
板书设计:
15 动物的运动
鸟类 蝙蝠
飞行器官 翅膀 翼手
小结: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不同,它们的运动器官也不同。
教学反思: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兴趣,再通过有趣的动物视频,让学生认识动物运动的各种器官和运动方式。
16专题探究:鱼鳍的作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探究鱼鳍与与在水中运动方式的关系,认识鱼鳍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动物,培养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动物的运动器官和运动方式。
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
【教学难点】: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用投影仪直接出示探究问题:鲫鱼在游泳时,各种鳍有什么作用??
设计说明:这个探究问题是《水产动物》一节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学生也已经知道了鲫鱼的五种鳍的名称,所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使学生明确任务。?
(二)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假设??先将一条活鱼放入玻璃缸中,采用鱼缸投影活鱼,让学生仔细观察鱼在游泳时各种鳍的动作,此时学生被牢牢吸引。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鱼在向前、上浮、下潜、转弯、停留在一定水层时,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和尾鳍分别是怎样摆动的。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引导学生作出假设:五种鳍都能使鱼体保持平衡,胸鳍、腹鳍能使鱼的身体平稳地侧立在水中,还有帮助鱼体拐弯的作用;尾鳍是鱼体前进的动力来源,并保证前进方向。?
设计说明:实物投影放大,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激起兴趣,使他们能仔细观察。?
(三)设计实验??同学们参照技能卡,明确要确定鲫鱼在游泳时各种鳍的作用,就要设法使所观察的鳍失去原有的作用。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须提醒同学们前提是不伤害鱼)。最后选取大?家一致认可的方案:用绳缚住鱼鳍,观察鱼体的运动情况。?
设计说明:让学生体验协同合作,养成热爱动物的习惯。?
(四)完成实验?
实验用具:三只大玻璃缸、三条大小基本一致的活鲫鱼、木板条、线绳?
实验过程:1在三只大玻璃缸上分别标上A、B、C,然后灌水。水的高度为缸高的三分之二左右;?
2对三条鲫鱼作如下处理:将第一条鲫鱼的胸鳍和腹鳍用绳子绑在躯干上,捆绑结实,不要使线松脱。然后放入A缸的水中。为了对比,观察一段时间后,松开线,使鱼恢复自由,再观察这时鱼的游泳情况。?
将第二条鲫鱼的背鳍和臀鳍绑在躯干上,放入B缸的水中。?用两片又轻又平的木片,把第三条鲫鱼的尾和尾鳍夹住,用线绳将两块板绑紧,使鱼的尾部和尾鳍不能左右摆动。放入C缸的水中。?
3观察并记录每条鲫鱼的运动情况以及身体平衡情况。?
预期结果:A缸中的鲫鱼能够向前运动,但鱼体翻滚,无法平衡身体,东倒西歪,有时还腹部朝上。松开线后,胸鳍和腹鳍就像船桨似的不停地划水,使劲划左边的鳍,身体就向右转,划右边的鳍,身体就向左转,所以胸鳍和腹鳍既能使鱼的身体平稳地侧立在水中,还有帮助鱼体拐弯的作用。B缸中的鲫鱼游泳时,行进的路线不能保持平直,身体也有些歪斜,可见这两种鳍对鱼的身体也有平衡的作用。C缸中的鲫鱼前进得非常缓慢,拐弯也很不灵活。可见鱼的尾部和尾鳍对鱼的游泳来说,其作用至关重要,既是动力的来源,又像船舵一样决定着前进的方向。?
设计说明:实物观察,理性思维。?
(五)得出结论:鲫鱼在水中运动时,胸鳍、腹鳍能使鱼的身体平稳地侧立在水中,还有帮助鱼体拐弯的作用;背鳍、臀鳍有保持鱼体平衡的作用;尾鳍是鱼体前进的动力来源,并保证前进方向。?
教学反思:?
在本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措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创设教学情境。借助鲜活的生物,生动的画面,老师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眼看,手动,口说,耳听,脑思。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使学生在一次次解惑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
第3单元 运动和力
17、车动了吗?
【教学目标】:
通过生活经验,让学生感知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需要选择其他物体作参照。
【教学重点】:
感知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需要选择其他物体作参照
【教学难点】: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小芳和小兰坐公车去动物园玩,小芳说:“我怎么没有感觉车已经开了?”小兰却说:“车站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的车开了。”为什么她们一个人说车没开,一个人说车开了?引出疑惑,车动了吗?
活动一:以什么作参照
在平稳行使的车上,当以车外的线路牌作参照时,你能感觉车在运动吗?如果不看车外,而且以车内的线路牌作参照,你能感觉车在运动吗?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讨论发言。
以生活中的体验让学生回忆乘坐火车时,怎么知道火车动了?乘坐电梯时,怎样知道电梯运行了?
从而引导学生明确: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先要选择其他物体作参照。
活动二、哪些物体发生了运动
出示课本第45页的图片,让学生比较两幅图,哪些物体发生了运动?判断依据是什么?
板书设计:
17车动了吗?
以车内物体为参照物,车没动
以车外物体为参照物,车动了
教学反思: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切入,让学生感知物体是否运动,必须选择适当的参照物。
18运动的方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有滑动、滚动、转动、振动。
过程与方法:
会分析描述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能够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各种运动方式的特点。?
能够根据物体运动时不同的运动方式将物体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中观察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从中感受分析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有滑动、滚动、转动、振动。
【教学难点】:能够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各种运动方式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学生通过玩风车观察风车的运动,讨论:风车是怎样运动的。?
2.学生交流、汇报?
3.师提问:谁来说一说风车是怎样运动的?(学生可能答:风车的叶片是围绕一个中心点在做旋转运动)
二、活动一:让兵乓球做各种运动。
运用工具袋里的兵乓球,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让乒乓球做出各种运动,并描述乒乓球室怎样运动的。
活动二、了解运动的方式。
学生实验后让学生总结出物体运动的方式,教师用课件进一步演示各种运动的特点。
板书设计:
18运动的方式
滑动
物体运动的方式: 滚动
转动
振动
教学反思: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认识物体运动的方式,强调学生的讨论和总结。
19运动的快与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定时间内观察运动变化多少;观察一定运动变化所用时间多少。
认识一般常见的交通工具的速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的方法学会判断物体的运动快慢,能够根据运动方式选择恰当的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方法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借助实验比较,明确运动快慢有两种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小车、秒表、课件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学校运动会刚进行完跑步比赛,琪琪和波波在看成绩公布栏的短跑成绩。教师提出问题:艳艳和波波都拿了短跑的第一名。那谁跑得更快呢?有什么方法比较谁跑得更快?
驱动任务: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活动一:怎样比较快慢。
教师组织两个实验,并让学生完成课本的表格。
实验1:测量两辆小车行驶1米所需要的时间,比较哪辆小车运动得更快。并完成课本第48页的实验记录。
实验2:测量两辆小车在15秒内行驶的距离,比较哪辆小车运动得更快。并完成课本第49页的实验记录。
活动二、认识交通工具的速度。
通过活动一的两个实验,学生明白物体运动的快慢与实践、距离是有关系。并通过图片和视频播放常见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小汽车、货车、飞机的速度。
板书设计:
19运动的快与慢
距离相同,小车行驶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时间相同,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速度越快
教学反思: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感悟怎么比较物体的快慢,亲身体验,加深印象。
20让小车动起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推”和“拉”都能启动小车。
知道推力的大小和方向改变可改变小车运动的情况。
知道需要一定大小的拉力才能启动小车。
方法与过程:
能用推的方法让启动、加速、转弯。
进行“小车运动情况与拉力大小是否有关系”的探究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和同学合作,共同探究实验。
【教学重点】:能用推的方法让启动、加速、转弯。
【教学难点】进行“小车运动情况与拉力大小是否有关系”的探究实验。
【教学准备】:小车、课件等。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琪琪和波波在超市里选购物品,波波选了一堆食品放在地上,琪琪推着一辆购物车。教师提问:波波需要把食品放在购物车上,他让琪琪把车推过来。琪琪要把车绕过货架才能到波波那里,那琪琪要怎样用力才能使小车推到目的地?
驱动任务:怎样才让小车启动、加速、转弯?
活动一:推小车
让学生实验操作,用推的方法,怎样使小车实现启动、加速、转弯这些运动状态的改变。
引导学生明白:改变用力的方向,小车就可以转弯。
活动二、拉小车
按照课本的实验操作,要多大的拉力才能使小车动起来。并思考:小车的运动情况与拉力大小有关系吗?
板书设计
20让小车动起来
推小车——改变力的方向
拉小车——加大力的大小
教学反思:通过探究实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1给小车装上橡皮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橡皮筋被拉长时形状改变,产生了弹力。
通过探究知道同样的橡皮筋,在弹性范围内,橡皮经缠绕圈数增多,产生的弹力会增大,若启动同样的小车,小车行驶距离会越远。
过程与方法:
1.在实验感受橡皮筋的弹力。
2.能利用橡皮筋的弹力让小车动起来,并进行“橡皮筋缠绕圈数对小车运动是否影响”的探究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探究橡皮筋小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知道同样的橡皮筋,在弹性范围内,橡皮经缠绕圈数增多,产生的弹力会增大,若启动同样的小车,小车行驶距离会越远。
【教学难点】能利用橡皮筋的弹力让小车动起来,并进行“橡皮筋缠绕圈数对小车运动是否影响”的探究实验。
【教学准备】:橡皮筋、小车、课件等。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波波和彬彬未在桌子边,讨论如何让小车自己动起来。教师提问:怎样让小车自己动起来?
驱动任务:装上橡皮筋让小车自己动起来。
活动一: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运动
让学生拉拉橡皮筋,初步感知弹力。
让学生按照课本的图片给小车装上橡皮筋,转动车轮,让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松开时车轮就会转动。转动车轮时,橡皮筋被拉长,可以观察橡皮筋从粗变细,松开车轮时,可看到橡皮筋从细变粗,同时带动轮子,使轮子转动。
交流汇报
活动二:橡皮筋缠绕圈数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在活动1中学生会发现缠绕橡皮筋后,有的小车行驶的距离远,有的小车行驶的距离近,这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按课本第53页的表格,增加橡皮筋的圈数,观察行驶距离。
交流汇报。
四、课堂小结: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小车行使得越远。
板书设计
21给小车装上橡皮筋
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小车行使得越远。
教学反思: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建构知识。
22 给小车装上云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风力越大,小车行使的距离越远。
知道风帆的角度会影响小车的运动情况。
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风力让小车动起来。
经历改变风力大小和风帆角度的探究实验,能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实证意识。
【教学重点】风力越大,小车行使的距离越远。
【教学难点】风帆的角度会影响小车的运动情况。
【教学准备】:纸风帆、小车、风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琪琪和波波正看着海上航行的帆船,教师引出疑问:风帆能利用风力为船的航行提供动力,那如果给小车装上风帆,能不能利用风力让小车动起来呢?
驱动任务:给小车装上风帆,利用风力让小车动起来。
活动一:利用风力驱动小车。
实验:让学生把风帆安装在小车上,让帆面正对着风扇,打开风扇,小车就动起来。
学生交流汇报。
活动二:改变风力。
实验:让学生用有三挡风力调节风扇的风力吹动小车,并记下小车行使的距离,完成第57页的实验记录。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风力越大,小车行使的距离越远。
活动三:改变风帆角度。
比较实验:在风力不变的前提下,让帆面正对着风扇,记录小车行使的距离。当帆面侧对车风扇时,记录小车行使的距离。
学生讨论汇报:为什么小车行使的距离不同?
教师帮助学生得出结论:风帆的角度会影响小车的运动情况,风帆正对着风吹,小车行驶的距离较远。
板书设计
风力让小车动起来。
风力越大,小车行使的距离越远。
风帆的角度会影响小车的运动情况。
教学反思:通过实验操作,经历改变风力大小和风帆角度的探究实验,收获知识。
23设计与制作:风帆小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能利用风力为装上风帆的小车运动提供动力。
知道制作风帆的材料会影响风帆小车的运动情况。
过程与方法:
能选择适合的材料制作风帆小车。
在设计制作风帆小车的过程中,反思并不断改进自己的设计制作。
在测试中反思自己的设计制作,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产品的设计与制作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教学重点】选择适合的材料制作风帆小车。
【教学难点】在测试中反思自己的设计制作,并不断改进。
【教学准备】:布、纸、塑料膜、剪刀、透明胶、小木棒、小车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彬彬和琪琪在商量如何做一辆能跑得更远的风帆小车。
教师提问:设计与制作风帆小车要考虑用什么材料做风帆,什么材料才适合做风帆,哪种材料的风帆能让小车跑得更远?
学生经过上一节课学生已经知道风力的大小和风帆角度会影响小车的运动情况,在这基础上他们带着以上问题思考,再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与制作风帆小车。
活动一:设计
小组合作讨论并设计,并把想法写下来。从风帆的材料开始设计,可以从材料的轻薄、结实等方面考虑,把设计图画下来。
交流汇报
活动二:制作
根据上一步骤按照设计制作风帆小车。教师让学生用不同的材料做大小、形状一样的风帆,指引学生用对比实验探寻适合做风帆的材料,可提醒学生可以用小棒做支撑。
四、活动三:测试
要求学生用同样大小的风力驱动不同材料的风帆小车,比较哪种材料做的风帆能使小车行使得更远,并把测试情况填入实验记录。
五、活动四:改进
实验后,让学生总结风帆用哪种材料才能使小车行使更远。引导学生对比自己原来的设想,说说哪些想法要进行修正。可从改变风帆大小、形状等方面继续改进风帆小车。
交流汇报。
24运动与摩擦力
设计——制作——测试——改进
纸 改变风力大小
塑料膜 改变形状
布
课后反思: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地位,学生在经历了设计、制作、测试后,深有感受,同时在活动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交流、反思、活动能顺利进行。
24运动与摩擦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
知道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过程与方法:
学会正确使用测力计,并会用测力计测力摩擦力的大小。
进行“接触面的光滑程度与摩擦力大小关系”的探究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探究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愿意继续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重点】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教学难点】接触面的光滑程度与摩擦力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测力器、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琪琪和妍妍在宿舍楼的1楼,看到工人叔叔要把箱子推进电梯前,叔叔先把铺在地上的地毯收起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工人叔叔推箱子前要先把地毯收起来?
学生思考后可能会想:是不是因为地毯表面比较粗糙,推起箱子来比较费劲。
驱动任务:地毯表面很粗糙,如果在上面推箱子会受到什么力的影响?
教师顺势导出课题。
活动一:感受摩擦力
让学生把手放在桌面、地面移动体验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学生说说感受。
教师用课件出示图片:新买的鞋底花纹和旧鞋的鞋底花纹、新轮胎和旧轮胎有什么不同。同时强调物体要相互接触并且物体在运动时才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并与学生归纳“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
三、活动二:摩擦力有多大
认识测力器和并介绍使用方法。教师演示如何用测量器测力笔袋、书包等物体在桌面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然后让学生测力身边的物体在桌面上被拉时所受到的摩擦力,熟练摩擦力的测量操作。
活动三:接触面的观摩程度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
让学生用测量器测力笔袋在桌面(光滑)和地面(粗糙)上拉动时所受的摩擦力,并把数据填在实验记录上。
观察讨论
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小结:同一个物体,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板书设计
测力工具——测量器,单位:牛顿,字母计作:N
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课后反思:在实验活动中,学生乐于探究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愿意继续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第4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
25 认识太阳
教材分析:
这一节课是《地球、太阳和月球》单元的第一课,这部分先从《认识太阳》入手,让学生通过一组测量和观察活动,感受和了解太阳发光发热的现象,初步认识太阳的能量。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是自身能发光发热的星体。
2.科学探究
(1)通过测量阳光下和树荫下的温度,感受温度的差异,从而了解太阳会发热。
(2)通过查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了解更多的太阳知识,并运用气泡图等形式对资料进行梳理。
3.科学态度
(1)了解太阳的知识,对研究太阳产生兴趣。
(2)乐于和同学分享自己所了解到的太阳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通过一组测量和观察活动,感受太阳的能量。
教学难点: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学会用气泡图等形式梳理有关信息。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相关图片和视频)
学生分组:温度计、数据记录表(温度记录、气泡图)
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课本图:从生活情境产生问题:“太阳是个大火球吗?”
驱动任务:感受阳光下和树荫下不同环境中的温度差异。
二、活动1:感受太阳的能量。
1、分组,用温度计测量太阳下的温度并记录。
2、同时测量树荫下的温度并记录。
3、提出:为什么阳光下温度会高一些。
4、交流
5、汇报
三、活动2:我了解的太阳
1、教师利用视频和图片,组织并引导学生用气泡等形式梳理收集到的资料。
2、学生汇报课前收集到关于太阳的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25 认识太阳
阳光下的温度比树荫下高
太阳:太阳巨大、太阳是恒星、太阳的质量很大、
太阳表面温度很高、太阳氢和氦组成……
教学反思:本节课从学生日常感受出发,知道太阳是发光发热的星球,并通过收集数据和观看视频,理解太阳。加深学生对太阳的认识。
26 一天中太阳的位置
教材分析:
这一节课是《地球、太阳和月球》单元的第二课,这一课以阳光下的影子变化为切入点,观察影子变化的规律,并利用观察仪记录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其变化。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一天中不同时刻下影子的方向和长短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知道太阳的视运动规律是东升西落。
(3)知道太阳在一天中的位置变化规律。
2.科学探究
(1)能通过观察、记录,描述一天中阳光下影子的方向和长短的规律变化。
(2)能通过运用适当的工具观察、测量、记录一天中的太阳方向和太阳高度角,分析出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
(3)培养长期坚持观记录的实验能力。
3.科学态度:培养能从身边的自然现象中发现其科学原理的能力,从而产生对自然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一天中阳光下影子的方向和长短的规律变化。
教学难点:观察、测量、记录一天中的太阳方向和太阳高度角,分析出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相关图片和视频)
学生分组:观测仪、量角器、指南针、橡皮泥、棉线、吸管。
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课本图:从生活情境产生问题:“为什么影子会产生变化?他是怎么变化的?”
驱动任务:阳光下影子的长短和方向有没有变化?
二、活动一:阳光和影子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知道阳光照射物体会产生影子,然后 让学生选定校园的旗杆来观察影子的变化,提醒学生从影子的长短和方向观察变化。
活动二:观测一天中太阳的位置。
从生活经验除法,让学生了解太阳东升西落的运动规律,知道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有变化的。并强调让学生从太阳方向和角度观察。
课件介绍观测仪和使用方法,指导学生制作简易观测仪。
把观测仪放在阳光下,用指南针调整观测仪的方向。和竿影方向相反的就是太阳的方向。
将观测仪竖竿顶端和地面竿影末端连成一条直线,直线与地面所形成的夹角就是当时的太阳高度角。
让学生记录8时、10时、12时、2时、4时太阳的方向和太阳高度角,填好观测记录表。
学生分析数据,认识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太阳从东边升起,再从西边落下,阳光和地面呈的夹角从小到大,再由大变小。
26 一天中太阳的位置
太阳:东升下落
太阳高度角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小。
教学反思: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并通过具体的实验观察和记录,获得知识。培养学生能从身边的自然现象中发现其科学原理的能力,从而产生对自然探究的兴趣。
27 太阳钟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科学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
(2)知道日晷是根据阳光下影子具有规律性变化的原理制成的。
2、科学探究。
(1)能利用简单的材料根据日晷的计时原理制作简单日晷。
(2)能使用自制的简单日晷测量时间。
3、科学态度。
(1)意识到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2)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太阳钟的制作原理。
2、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太阳钟。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电筒。
学生准备:学具袋、圆筒纸盒、细木棍(长竹签)、橡皮泥、记号笔等。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现在几点了?
生:马上说出时间。
师:你们是通过什么知道现在的时间?
生:手表,课室的钟。
师:那么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
生:自由回答。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同时板书:太阳钟。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初步认识太阳钟。
1、介绍牛顿的故事。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日影的移动反映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太阳在天空的运行是匀速的,利用这个规律,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就做过这样一个太阳钟。(教师边演示)他在空地上插根棍子,每隔2小时,在棍影的终点放一块石头做记号,(利用电筒照射光,产生棍影)记下时间。他利用摆石头记影子,又在石头上记时间,看!多简单,多巧妙的太阳钟就做成功了。他做的这个太阳钟据说在村上用了70多年,人们把这个太阳种称之为“牛顿钟”。
认识日晷。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课本第68页的日晷介绍,并重点然是日晷有晷针和晷面组成,晷面上的刻度表示一天中的时刻。并接受古代记录时间的十二时辰。日晷是根据阳光下影子具有规律性变化的原理制成的。
活动二:自制简易太阳钟
引导学生根据日晷的计时原理制作一个简单的太阳钟。根据江门的纬度为22°,指导学生调整晷面倾斜角度。
27 太阳钟
日晷:晷针和晷面
教学反思:通过历史的介绍并结合网络视频,让学生对日晷有了初步的认识,再通过让学生亲自制作太阳钟,在动手实践中加深认识。
28 认识地球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
(2)知道地球的表面由陆地和海洋组成。知道陆地的地形主要有丘陵、山地、高原、盆地五种类型。
(3)了解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组成。
2、科学探究。
(1)能通过探究实验,依据现象推理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
(2)通过观察,能用关键词描述五种地形类型的主要特征。
3、科学态度。
(1)培养对研究地球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并收集相关信息。
(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形情况,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实验知道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组成。。
2、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地形探究兴趣。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小船、雨伞、地球仪、中国地形图、煮熟的鸡蛋、橡皮泥。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海边,几个小朋友在看驶向远方的帆船,帆船离得很远,看不到船身,只能看到船帆,琪琪问:“为什么只看见船帆而看不见船身呢?”
学生之前已经具有“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感念,但怎么能证明呢,引发学生思考“这与地球的球体特征是否有关?”
驱动任务:地球是球体吗?
活动一:了解地球的形状
提问:如果地球是方的,会出现这种情况吗?
让学生模拟平地效果,用伞面模拟球体效果,使用模拟小船从观察者的进出拉向远处。
在桌面模拟实验中,小船会再尽头突然整个消失不见,在伞面消失时船帆还能看见。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并深刻地感受到地球是一个球体。
活动二:认识地表的特征
课件播放图片,认识陆地的地形特征,认识丘陵、山地、高原、平原、盆地等五种地形。
四:活动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视频播放地球的内部结构短片。认识地壳、地幔和地核。
板书:认识地球
地球的表面特征:山地——海拔较高、坡度陡、起伏大
丘陵——坡度和缓、山顶浑圆,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平原——海拔较低、宽广、平坦
高原——海拔较高、边缘陡峭、地面平坦开阔
盆地——四周被山地环绕、中间地势较低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课后反思:实验操作、对比反思,让学生深刻理解地球是球体,再通过图片和视频播放认识地表特征和地球的内部结构,对地形有初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