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2-25 12:3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兴趣激发
戚继光的惧内
戚继光的妻子王氏,将门虎女,野史上说她“威猛,晓畅军机,常分麾佐公成功”,有关戚继光怕老婆的典型事例,最被广为传颂的是这样三件事:
一是戚继光被部下所激,命亲兵接老婆入军营。帐内众将皆盔明甲亮,手执利刃,一派杀气腾腾,想给其妻一个下马威。不一会儿,其妻抵达营帐,见了这等阵势,却无丝毫恐惧之色,反而目光威严,对着戚继光喝道:“唤我何事?”戚继光闻言,胆战心惊,扑通一声跪下说道:“特请夫人阅兵。”
二是戚继光架不住部下的怂恿,冲入家里想用利剑吓唬一下老婆,以振夫纲。当时其妻午睡刚醒,立马怒吼:“你拿着宝剑想要干什么?”戚将军吓得浑身哆嗦,宝剑掉地,匆忙应答:“我想给夫人杀只鸡吃。”夫人一听开口说:“以后杀鸡再不要大声嚷嚷。”戚继光连连称是。
三是王夫人所产下的几个孩子都夭折了,于是戚继光背着夫人偷偷的纳了陈姓、沈姓、杨姓三个小妾一共生了5个儿子。本来夫人不知道一直相安无事,那晓得有人不慎漏了口风,被王夫人知道了,大白天的顺手拿了把刀,要找戚继光算账。听到这个消息的戚继光在衣服里面穿好铠甲后就去到王夫人的卧室里去找她,一见面就嚎嚎大哭说无孝有三,无子为大,没有儿子的压力太大了。王夫人见状也心软了,把刀扔了后也嚎嚎大哭起来,后来从妾生的儿子里过继了一个作为自己的儿子来养,事情才平息下来。
学习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飞航海壮举,理解认识其历史影响。
2、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感受其爱国精神和人格魅力。
一、郑和下西洋
阅读70-72页,回答下列问题:
1、郑和是谁?西洋指什么地方?
2、是谁派郑和下西洋的?下西洋的的目的是什么?
3、简述郑和下西洋的概况。(起止时间、次数、出发地、满载的物品、到达范围、特点及意义)
4、讨论:郑和航海中国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一、郑和下西洋
郑 和
郑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回族,出身于世代穆斯林家庭,小名三保,明初入宫为宦官,又称三宝太监。1405年,明成祖朱棣命他率领船队出使西洋,总计28年间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最后一次航行时,年已六旬,回国不久病逝。
谁派郑和下西洋?西洋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目的是什么?
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
西洋指的是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
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1)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即宣扬明朝的国威。
(2)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2.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时间
次数
出发地
携带物品
到达范围
特点
意义
2.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时间 1405——1433年
次数 先后7次
出发地 刘家港
携带物品 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特点 时间早,次数多,规模大,到达范围广,设备先进,影响深远
意义 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和欧洲航海家航海情况对比表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时间 1405—1433 1492—1504 1497—1498
人数 7次 4次 1次
次数 每次约2.7人 1000—1500人 160人
船数 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多艘) 17艘 4艘
船只
大小 长151.8米,宽61.6米 长24.5米,宽6米 长34米,宽8米
到达
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 印度
设备 航海图、罗盘针 罗盘针 罗盘针
3.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郑和的船只与哥伦布的船只比较图

郑和宝船

哥伦布旗舰
根据上述图表,讨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郑和率领的船队规模庞大,人数众多,技术先进,时间早,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课堂讨论
假若你是郑和船队的船员,你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1.巨大的风浪,恶劣多变的海上天气。
2.缺少淡水、食物等。
3.在航海途中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4.海上迷路的可能。
课堂讨论
二、戚继光抗倭
阅读教材第72页最后两段内容,找出下列问题:
1.倭寇是什么人?
2.为什么明朝中期倭患严重?
3.倭患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
4.明政府派到浙东抗倭的将领是谁?组建抗倭部队的名称是什么?他的主要事迹有哪些?结果如何?
戚继光

戚继光:字元敬,登州(今山东蓬莱)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他本人也与俞大猷等同为抗倭名将,声名远扬。
抗倭的主要地区:
浙江、福建、广东
对比“岳家军”和“戚家军”,指出二者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以纪律严明、英勇善战而著称。
不同点:抗击对象不同。“岳家军”对抗的是我们国内的少数民族,他们与对抗对象之间属于民族内部矛盾。而“戚家军”对抗的是外国人,他们与对抗对象之间属于国家之间的矛盾。
材料一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材料二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1)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2)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
学习戚继光淡泊名利,抵抗侵略,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
结合材料,思考:如何评价戚继光?他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987年4月,中葡两国在北京就澳门问题正式签署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葡萄牙殖民者是何时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的?
中葡两国政府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板书设计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目的
概况
特点
条件
意义
原因
经过
结果
评价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