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2-25 23:02:4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俄国十月革命前的社会状况、二月革命及其后两个政权的并立、《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相关史实。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材料,探究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及其对世界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体会十月革命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素养落实:
1. ?合理解释历史问题,通过时空信息准确对接所学知识,落实时空史观。
2. ?从唯物史观出发,分析革命发生的主客观原因,体会理论与实践相互推动的关系,及史料实证的重要意义。
3. ?感悟革命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共产党建立的重大意义,体会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十月革命爆发的条件及其特点与影响。
难点: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探究十月革命对俄国、世界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过程:
? 导入: 今年(2018年)11月7日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101周年的纪念日。美国的一个基金会在一次公布了他们的年度调查报告,显示出于1981年-1991年间的“千禧一代”中,46%的人希望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在他们的意识中,社会主义意味着收入平等。
那么,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是怎样建立的?
? 学习目标及重难点解读:
1. ?学习这一课,要能够准确说出十月革命发展过程,利用时空信息准确对接所学知识,把时空史观落实到位。
2. ?从唯物史观出发,通过阅读和分析材料,从主观和客观两大方面分析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请同学们务必要高度重视。
3. ?立足家国情怀,感悟十月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并联系改革开放40周年来我国的飞速变化,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性。
学案反馈
知识梳理
一、风雨中的飘摇——革命的进程
为了让大家更真切感受十月革命发展的全过程,我们选取了俄国五个景区,让四位解说员带领大家开始一场革命之旅。
(学生活动)大家首先来到的是位于圣彼得堡宫殿广场的冬宫,它与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中国故宫博物馆并称世界四大博物馆。有人曾做过调查,假如用一分钟时间欣赏冬宫的一件藏品的话,欣赏完所有藏品需要八年的时间。它曾是俄罗斯帝国沙皇的皇宫。
请问大家:你知道沙皇在冬宫的最后一位主任是谁吗?在哪一次革命中被推翻? ? ?沙皇尼古拉二世(血腥的尼古拉二世)二月革命。
? ? 这次革命以推翻沙皇专制为目的(板书:二月革命到沙皇),这次革命是什么性质的?革命后出现了怎样的政局?
(教师总结)二月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连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月革命是以工人和士兵组织进行的武装起义,在起义的过程中他们就组织了自己的权利机关——工兵代表苏维埃。掌握了武装,而起义后成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则掌握着行政大权。这样就形成了两个政权的并存。(回归课本:勾画课本第77页和第78页,两个政权)
临时政府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极力维护旧制度,旧秩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土地、和平、面包的要求。还要把俄国再一次带回到战争中去(什么战争呢?一会儿见分晓)。这再一次引发了人民群众都面临着到底要不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难题。就在这时候,有位伟人终于出现了?
(学生活动2)现在请大家跟随我一起走进塔夫利达宫殿,这个宫殿在二月革命之后成为工兵代表苏维埃的办公地。1917年4月,列宁回国后,在这里发表了一次著名演说。
请问:这次“著名演说”指的是什么?它是在什么情况(背景)下制定的?
请大家会看课本第78页第二自然段内容(板书《四月提纲》指方向),想一想,这部文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教师总结)《四月提纲》针对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提出要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为布尔什维克党致命了方向。那么,各位小伙伴,列宁认为要以哪种方式来实现权利的转移呢?
因为武器在人民手中,认为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剥夺临时政府的权利,这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但事情真如他们想的那样吗?
(学生活动)临时政府为了转移人民的注意力,就在西方战线发动进攻,结果惨败,这再一次引起了士兵、工人的不满,他们强烈要求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布尔什维克认为夺取政权的时机尚不成熟,便引导群众举行和平示威。面对群众游行队伍,临时政府导演了什么事件?此事结果如何?有何影响?
(教师总结)这次事件表明,临时政府开始用武力镇压人民,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了,政权完全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它使列宁和布尔什维克清醒的认识了资产阶级不是可以联合的对象,抛弃了和平方式的幻想(板书:抛幻想)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呢?
(学生活动)阿芙乐尔是“黎明”“曙光”的意思,阿芙乐尔号本身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之所以成为景点,更多是因为它的革命意义。
请问:阿芙乐尔号最大的革命意义是什么?此次革命结果、性质分别是什么?
斯莫尔尼宫在“十月革命”期间,为布尔什维克党军事革命委员会所在地,是十月革命司令部。1917年11月7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会议在此召开,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一切政权归苏维埃。通过了两个重要文件——《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这次会议成立的新政府是什么性质的?此政府的成立有何重大意义?
(教师总结)感谢四位解说员的精彩分享,通过参观,我们了解了十月革命发展的全过程,让人心潮澎湃。十月革命分为二个阶段: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那么他们有什么不同?给大家留一分钟时间,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辩一辩: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有哪些不同?
十月革命又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起义胜利后,革命很快从首都扩展到其他中小城市,并从城市扩展到广大农村。到1981年,90%以上的地区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是“代表会议”的意思,全俄苏维埃代表会议是最高权力机关,是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的,因此,苏俄是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权。
(过渡)马克思曾说:“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才有可能实现,并且是多国同时发生。”因此有人认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存在仅74年就结束了,这足以证明十月革命不是正确的选择。那么,十月革命到底是不是历史的必然?它又有哪些特征呢?请大家拿出导学案,小组探究“合作探究”和“探一探”。
二、风雨前的飘摇——革命的背景
(学生合作探究、点评)
(教师总结)请大家把课本翻回到第77页。(回归课本)
材料一说 俄国是资本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大家有没有想过俄国为什么会落后?1861年彼得一世改革废除农奴制,但是保存了大量封建农奴制参与,这使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发展中遭遇了国内市场狭小的窘境。所以,资本主义不得不依赖封建制度,通过对外殖民扩张拓宽海外市场。这就是课本上“资本主义临时政府维护旧制度,旧秩序”的秘密所在。再者,19世纪末,俄国已进入帝国时代,但是外国资本控制着诸如冶金、煤、炭等工业部门,这就使俄国不得不依赖着西欧资本主义国家。
一战中,1500万壮丁被强征入伍,前线接连实力,伤亡惨重,而后方经济崩溃,政府统治危机严重,人民强烈不满。于是,就起而反对沙皇专制统治,这才有了二月革命的爆发。
综上所述,俄国十月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那么,它又有哪些特征呢?
探一探:俄国的十月革命有何特征?
? (1)从理论的角度看,
(2)从革命的道路看,
(3)从革命的阶段性看,
(4)从革命实现的方式看,
过渡:经过今天在俄国的这一趟旅途,相信大家对十月革命爆发后的原因有了深刻理解,也能感受到革命过程的跌宕起伏,那么今天,我们也来为十月革命举办一场记者会,请我们的小记者采访一下大家对十月革命的感悟。
三、风雨后的感悟——革命的影响
历史不是记忆的负担,它蕴含着可以照亮未来行程的智慧之光。经过这次的苏(俄)联之旅,你认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有哪些重要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从对俄国、世界、马克思主义等方面谈十月革命的影响,小记者总结。
(播放视频)150秒回顾改革开放40年.
?(教师总结)改革开放40年,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不仅仅靠的是中国人民的辛苦努力,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板书
? (主板书)
一、 革命的进程
1. ?二月革命倒沙皇
2. ?《四月提纲》指方向
3. ?“七月事件”抛幻想
4. ?十月革命现曙光
二、 革命的背景
1. ?客观:经济上、社会上、导火线
2. ?主观:无产阶级力量壮大、理论
三、 革命的影响
1. ?对俄国
2. ?对世界(对中国)
3.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
? (副板书)?
苏维埃:“代表会议”;布尔什维克:多数派;孟什维克:少数派
? ? ? 俄罗斯帝国(1721-1917年)
? ? ? 苏俄(1917-1922年)
? ? ? 苏联(1922-1991年)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革命胜利并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实践,在本单元地位十分重要,学生虽在初中学习过,但是对革命爆发的背景及影响知之甚少。基于此,在设计本节课时,分为三大部分:革命的进程以五个景点为立足点,让学生通过参观各景点,感受革命的血雨腥风;革命的背景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因此,在这部分是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的。学生通过阅读文字、图表信息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并借此落实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革命的影响采用前后呼应的方式,通过举办“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01周年”记者会,带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谈参观后的感想,总结得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知识梳理完后,播放小视频,回首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取得的巨大进步,让学生在为祖国取得的飞速进步深感骄傲的同时,思考:是什么推动着中国不断向前?从而深刻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从整体而言,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各部分过渡自然,一气呵成。但同时也需要从以下方面做出调整:1.教师应高度关注学生表现,及时调动课堂氛围,在学生因紧张等原因导致出现过渡生硬时,应及时给予鼓励。2.课堂时间把握上要详略得当,避免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