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文科综合全国卷I历史试题评析
湖北曾都一中 杨湘玲
处于新旧交替时期的2008年的高考,已然呈现向新高考过渡的特点,为新高考的变脸投石问路。
一、试卷结构分析:
1、题型结构 :选择题(12道)题量、分值不变,主观题37题学科内综合题(32分)、39题跨学科综合(20分)分值不变,完全保持了以往题型结构,但选择题命题形式已彻底改变以往的专题式组题形式,使试卷的命题视野更加开阔,主干知识的覆盖面更广。
2、知识结构:中国古代史40分(选择题1道4分,主观题37题16分(第2、4问与世界史内容各计半),主观题39题20分);中国近代现代史24分(选择题6道24分);世界近代现代史36分(选择题5道20分;主观题37题16分)。与往年一样,三大板块的分值区别主要体现在选择题部分,主观题命题范围仍然在中国古代史与世界史。
二、试卷特点分析:
1、试题编排次序注重古今中外的时序性和空间性的特点。
除12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常识(古代地名中的“阴”的方位指示)外,13题至23题内容涉及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梁启超否定“科技万能说”、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二战时期的中国外交成果、新中国成立、工业文明、明治维新、世界经济危机、两极格局、二战后朝鲜半岛局势,编排次序注重古今中外的时序性和空间性的特点。这与新教材编排理念如出一辙。
2.今年的选择题取消了以往的专题式组题形式,使试卷的命题视野更加开阔,主干知识的覆盖面更广。
去年高考历史科的选择题已经有题组减少的趋势,不过还是保留了一个题组。今年则没有再设立题组,全部都独立成题。往年题组多,学生都会感觉很多知识点没有考到。现在不设立题组,考查的面会更宽,但也要求今后的考生要更全面地复习、应考。
3、试题命制重视运用鲜活的情景材料,典雅清新。
今年试题在情境性选择题的增多、精心选用及巧妙设计方面,过渡性、方向性非常明显。12道选择题几乎全是情境题,情境材料涉及报纸评论、学者观点、生活场景、历史图片等、37题、39题非选择题更是容量巨大的图表资料、文献资料摘录。试卷中几乎没有一题是对教材内容直接发问的,都需要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学科知识,进行一定的思考后才能作答,其实体现新高考必然以情境题为主的特点。不过,这些材料的呈现方式比较常规化,主要是文字、图片及表格三种形式,都是平时出题时常用的,所以考生在做题时不会感觉很慌乱。
4.考查主干知识
往年历史卷常常会出现一些很偏的题目,但今年除第12题要考生判断中国古代地名中,“阴”、“阳”与相邻山水的关系,考查的是考生历史素养外,其他考的都是主干知识。考点涉及中国近代化问题、科技、政治民主现代化、国家统一、改革等问题。课堂上学到什么,就考查什么,这对指导今后的教学很有帮助。今年的历史是“付出与回报最成正比”的一科。虽然和历年高考一样,历史卷考点多而琐碎,但并没有太难、太怪的题目,比较能测试出学生的综合水平。
5.今年的题目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了新课改的要求。如选择题第16、18、21、22题。历史试题的整体设计融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融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如22题德国的分裂与统一、23题朝鲜半岛的状况、第39题土尔扈特回归祖国,是通过对民族问题的史实来考查,让学生养成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祖国统一的认同感,为祖国统一做贡献,发扬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的优秀传统。
6、四种史观并存,体现多元化视角。
试题命制中以文明史观为主基调及命题着眼点,兼顾整体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同时也没有完全抛弃或排斥传统的革命史范式。第14题官督商办的中国民用企业、第16题陕甘宁边区的民主选举制度、第20题日本的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第37题中国科举制度与英国文官制度,体现了尊重、理解并吸收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的文明史观。第13题的在华美国人士评论中国近代著作,第17题美国《时代》周刊的评论,第21题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注重全球视野,考察中国与世界,局部地区与世界的关联,突出考察了用整体史观来理解历史的思维。 第15题梁启超批判““科学万能说””、第19题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第20题日本文化开化政策的影响则是现代化范式下的新颖视角考察,特别是15题对“科技是把双刃剑”理解的考核,选材之别致,让人惊呼,堪称杰作。当然,革命史范式考察也很重,如18题“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第22题德国柏林墙与国家的统一、第23题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朝鲜半岛状况、第39题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等。多种史观范式的考察将在以后的高考继续保持不变。
7、不回避热点问题,反映出鲜明的时代气息..
一是时政热点。仅祖国统一问题,就占了28分,其中包括选择题22、23题,及综合题第39题。就拿第39题来说,提供的材料体现出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二是周年大事。今年有两道题涉及到周年大事,如选择题第18题,考新中国成立问题。明年是建国60周年,所以考查了开国大典这个知识点。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虽然没有直接考改革开放,但却从选官制度的改革这个角度,去讲改革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三是长效热点。历史备考每年都会关注长效热点,如近代化、科技发展观、民主进程、统一、国家关系、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等,这些热点在今年考题中也有所反映。
8.今年的综合题第39题,在设问的安排上出现了历史、地理交叉设问。
以往,出题者会先设置地理问题,再设历史问题,最后再设政治问题。而今年第39题,第1问和第3问设置地理问题,而第2问和第4问则设置历史问题,一些学生会感觉比较混乱,不知道究竟该用哪个科目的知识来解答。当然,如果学生认真审题,是不会有这方面的问题的
9.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尤其是两道主观题对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都相当高。要想及格并不困难,但要拿到高分,就不太容易了。试题要求学生看懂材料、理解试题要求和考查意图,然后提取有效信息,最后在分析归纳综合的基础上,解决新情境下提出的历史问题。所以对今后的考生来说,要学好基础知识,培养基础能力。答案超越学生认知水平,要求考生个个都是历史学家,违背高中课改精神
三、高考后的反思
1、加强材料题的训练力度。材料题是学生感觉较难的一种题型,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在材料题上出现了解题水平低、解题速度慢进而影响问答题的得分的突出问题。如何提高学生解答材料题的能力对高考至关重要。试题正朝着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的“三新”方向发展,试题在不断运用文献资料、历史照片、大事年表、史学新观点等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来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和诠释历史的能力,不仅有效考查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迁移知识和综合分析等能力,而且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阐释、评价、解决实际问题,这将成为今后历史教学的方向和目标
2、一轮、二轮复习中均重视夯实基础知识、抓纲务本、回归教材,拓展拔高。重视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中反复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反复记忆和训练,。利用讲授、考试、批改、讲评、辅导等各种课堂形式,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概念,只有这样才能从容面对高考。
3、加大考前限时训练和心理素质训练的力度。今年的“三新”(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能力考查,在过多的新面孔面前,造成大部分学生心理很紧张,并且在客观题上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导致主观题没有时间思考或答不完题,因此,考前的限时训练和心理素质训练必须强化,这样,在考场中才能充分发挥和展示学生的水平和能力。
4.多做历年的高考试题,让学生较早的熟悉“高考模式”。 强化对学生高考解题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
说到答卷,学生对有些题目不得分或者得低分,不是知识没掌握,也不是内容不知道,而是在审题时思维缺乏严密的逻辑性,没有扣住题目的要求,造成答非所问的失分。也有同学则是因为表达的粗糙、不到位、不能用学科语言表述所致。审题与表达这两个问题不解决,高考分数断难上去。我觉得,高考试题是最好的思维训练题,在平时的训练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回头看看近几年的高考,从中体会高考“怎么考”,从其答案中体会“怎么答”,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
5、历史高考也越来越走近生活,关注时政,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这也就是说,备考过程中,我们一味地局限于课本是远远不够。拓宽视野,关注新知,也就成为高考的一项必然要求。不但要引导学生关注时政,而且自己也要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关注史学新动态、关注时政热点、关注备考信息。
6、历史教师必须加强对高考试题的研究
多看一些权威人士或权威杂志对高考试卷的评价,以进一步提高高三历史教学效率。如2005—2007年三年,全国1、2卷已经出过五道关于民族问题的或32分或20分的大题目,这是第六道了,表明命题组对民族问题的持续关注一直未变。相对而言,我觉得我们教师更要注意上海高考历史卷,因为上海已进入了第二轮课程改革,其历史试题兼顾基础、能力性强,着眼课改、导向性强,贴近现实、人文特点等,应当是我们文科综合命题的方向。
7、精讲精练,防止题海战术。
8.年级组给我们老师买一套新课标教材,熟悉新教材新理念。刘学兵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