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第六学习主题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分裂与统一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继南北朝之后,我国又出现了大一统的趋势。隋朝 隋朝的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称帝,建立以长安为都城的隋朝,改年号为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
外戚:皇帝母亲或妻子的亲戚。(杨坚的长女被北周宣帝封为皇后)隋文帝——杨坚隋朝统一全国589年,50万隋军渡过长江,一举灭亡江南的陈朝,结束分裂局面,南北重归统一。隋 朝 的 疆 域联系上册的内容,讨论北方统一南方的态势形成的
条件是什么?
1、内迁的少数民族各个方面汉化,南北政权之间的使节来往频繁,南北
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
2、由于战乱,汉人南迁,促使南方经济发展,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3、长期的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广大人民渴望南北统一。
4、开皇之治隋文帝发挥个人的作用,采取措施恢复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加上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北方政治、经济达到发展。
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大大超过南朝,形成了北方统一南方的态势。开皇之治开皇年间,隋文帝勤勉治国,锐意革新。
具体措施:
政治上——改革政权机构,重视选拔人才;
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减轻赋税徭役;
(兴修水利、倡导节俭)隋朝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 “开皇之治” 。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含嘉仓考古发掘
1969年,考古工作者对含嘉仓城进行发掘 ,现已探出粮窖287座,其中最大的窖,窖口18米左右,深12米左右,最小的窖,窖口也有8米左右,深6米左右。该仓建于隋朝,唐朝时仍然使用。隋朝垦田表仓名所在地(今)设置时间太仓陕西西安?
黎阳仓河南浚县583年常平仓河南三门峡市583年广通仓陕西华县583年河阳仓河南孟县583年含嘉仓河南洛阳606年兴洛仓河南巩县606年隋朝官仓含嘉仓粮窖示意图隋朝户籍、人口表隋朝的灭亡隋炀帝——杨广隋炀帝:杨广是文帝次子。589年灭陈,升任太尉,后与杨素等合谋夺取太子之位,604年杀父自立为帝。史称隋炀帝。隋炀帝的暴政隋朝走向“极盛”
开凿运河、设置新仓、重新开通丝绸之路济永渠邗济通沟江南河渠608年605年605年610年涿郡长安洛阳余杭江都隋朝大运河杨广为了游玩和加强对
南方的统治,征调一百
多万民工,历时六年,
修建了一条东北起自涿
郡(今河北省涿县),
东南到苏杭,全长四千
多里的大运河。 自洛阳到江都(今江苏
省扬州市),共设置了
40多座行宫。开凿大运
河,共用了约1亿5千万
个人工,平均当时每户
百姓要出近20个人工,
还有许多开挖运河的民
工累死在河中。 隋炀帝的暴政开凿运河、设置新仓、重新开通丝绸之路
三次派人去流求(今台湾)
流求隋朝走向 “极盛”隋炀帝的暴政“隋朝走向极盛”
营建东都洛阳,不断四出巡游
隋炀帝龙舟模型隋炀帝后凤舟翔螭模型隋朝东都洛阳模型隋炀帝的暴政“隋朝走向极盛”
营建东都洛阳,不断四出巡游
长期对高丽用兵
隋朝高丽隋炀帝滥用民力表隋朝灭亡开凿运河、设置新仓、重新开通丝绸之路
三次派人去流求(今台湾)
营建东都洛阳,不断四出巡游
长期对高丽用兵
农民武装反抗,
统治阶级内部
很多恩也对隋
炀帝不满。隋朝的灭亡与唐朝的建立隋朝官员李渊和儿子李世民在晋阳起兵反隋,率部众攻入关中。618年春,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部下杀死。隋末农民起义军表山西太原晋祠 山西太原晋祠,始建于北魏之前。据说是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造的。617年,李渊父子在晋阳起兵反隋,据说,李渊和次子李世民起兵前,曾去晋祠祈祷过。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高祖李渊唐初·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 温大雅(约572—629年),在李渊太原起兵后,任大将军府记室参军。这部书主要记述了李渊太原起兵至正式登基称帝357天中的史事,成书于唐高祖武德年间。玄武门之变 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迫使李渊让位。
唐高祖窦皇后四子表唐太宗李世民唐长安城示意图玄武门“贞观之治”626年,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成为唐朝的第二个皇帝。他以贞观为年号。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唐太宗吸取历代,特别是隋朝灭亡的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唐太宗认识到秦灭亡于秦始皇及秦二世的暴政。明白“君依于民,民依于国。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亡国”的道理。懂得“为君之道”,明白了怎样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他遵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古训,基本上做到了广开言路。魏征墓(陕西唐昭陵旁)魏征纳谏 魏征(580—643年),字玄成。唐初政治家。李世民即位,喜他直率,擢为谏议大夫。他好犯颜直谏,前后陈谏二百余事,深为太宗器重,迁为尚书左丞。 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措施政治上: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房玄龄 ,唐初大臣。贞观元年为中书令,后改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封梁国公;长期执政,与杜如晦并称贞观贤相,死后陪葬昭(唐太宗)陵。
杜如晦,唐初大臣。太宗即位后,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封蔡国公;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制订典章制度,时人号称“房谋杜断”。
长孙无忌在唐太宗时任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等职,封齐国公,又徙赵国公。贞观年间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永徽 二年(651年)奉命对唐律逐条解释,撰成《律疏》(宋以后称《唐律疏议》)三十卷。这批大臣能干廉洁、敢于直言、办事效率高,在协助皇帝治理国家的过程
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唐太宗的治国方略唐朝三省六部制度图表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措施经济上: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唐太宗有力推行唐初创立的赋役制度,允许农民交纳一定的实物来替代劳役。筒车(模型)曲辕犁(示意图)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措施法律上:简法轻刑,修订法律
唐·长孙无忌
《唐律疏义》书影 贞观元年,唐太宗命长孙无忌、房玄龄本着“意在宽乎”的原则对唐初《武德律》进行修改,贞观十一年(637年)形成《贞观律》,《唐律》基本继承隋朝《开皇律》。《贞观律》成为唐律的定本,现存《唐律疏议》所载条文基本上为《贞观律》的条文。 《唐律疏议》完整的保留到了现在,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中国古代法典。唐律共12篇,502条。 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措施教育上: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唐是古代中国最辉煌、最灿烂的一个朝代,唐的政治文化教育对当时
的周边各国,对后世各个朝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唐的科举制度、教
育制度进行探讨很有典型意义。唐朝中央设国子学、太学等学校。唐太宗常到学校视察,下令扩建校舍,
增招生员。他还鼓励少数民族贵族子弟到长安读书。唐朝礼仪教学唐的文教政策以“重振儒术”为标志,
主要表现为:
1、尊孔。官学祭孔由此始。
2、提高儒士地位。
3、皇帝亲临国学观释奠。
4、重视儒经的整理和研究,
颁布《五经正义》。另外,
唐在文教上不只崇儒,而且
提倡佛道。 唐在学校教育制度上亦相当完备,在中国和世界学校教育发展史上都占重要地位,主要表现为:
1、中央直接设大学,并开崇文馆和弘文馆及医学。地方设州县市各学校,并开医学。私学亦繁荣昌盛。
2、学校制度规定了从入学资格,入学年龄及学学习期限到入学手续及仪式请各个方面的内容。
3、从教学计划、学校行政管理、教师与教法、考试、开学和假期请方面规定了完善的学校行政和教学管理制度。 唐代学制呈现如下特点:
1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封建学制体系。
2、学校和科举关系极为密切,选才和育才
密切一致。
3、扩大了国际国内文化教育的交流,甚至
有些留学生在唐中进士,担任了唐朝的官职。 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措施民族政策上:恩威并施,改善民族关系
恩威对顺从唐朝的少数民族上层
加强和他们的联系对不顺从的少数民族
采取出击并灭亡对方和亲封赏对进犯
唐朝的
少数民
族迎击直到
灭亡
对方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唐纪》唐太宗对少数民族恩威并施的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共同拥戴为“天可汗”。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措施政治上: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
经济上: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法律上:简法轻刑,修订法律
教育上: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民族政策上:恩威并施,改善民族关系“贞观之治”的局面由于唐太宗推行开明务实的政策,贞观年间(627——649)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辉煌的政绩也使唐太宗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贞观之治”局面形成原因唐太宗吸取历代,特别是隋朝灭亡的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
唐太宗制定的有利于发展生产、巩固政权的措施直接产生的作用。(5个治国政策)
唐太宗本人的精明、能干、励精图治。
国家统一,广大人民辛勤的劳动。课堂小结“开皇之治”1.隋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及都城)
2.隋文帝的年号
3.隋朝统一南北的时间
4. “开皇之治” 隋朝的灭亡
与唐朝的建立隋朝的灭亡
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李世民即位及其年号
唐太宗广开言路的原因
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政策
“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学习测评1、隋文帝的年号是( )
A、开皇 B、武德
C、贞观 D、大业
2、隋朝和唐朝均建都( )
A、长安 B、洛阳
C、晋阳 D、江都
3、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请说说他为什么著名?
①广开言路,积极纳谏;②从选用良吏、减轻赋役刑法、重视教育、改善民族关系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经济、增强国力的措施,促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