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2-26 07:2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周天子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国王),又是天下同姓(姬姓)的大宗。政治上的共主与血缘上的大宗紧密结合,成为“封建”的精髓。这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家国一体 B.血缘纽带 C.等级严格 D.地方分权
2.(2分)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交通的发展 B.疆域的拓展
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2分)秦始皇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规定:只有皇帝一人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这些规定的最重要的目的是(  )
A.便于发布命令 B.增强皇帝的神圣感
C.便于控制兵权 D.否定周王的权威
4.(2分)唐初进士只考时务策一门,策问中加人儒家经典和历史方面的内容,在定成绩时还要看策文 的辞藻。这一做法(  )
A.严重束缚当时读书人思想
B.立足于提升官员文化素养
C.有利于提高官员综合素质
D.彰显选官的公平公正原则
5.(2分)元朝设置行省时,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白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汉中以及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不将它们划人四川而划人陕西。可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  )
A.传达行政命令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防止地方割据 D.扩大国家的疆域
6.(2分)始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以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但该书中始终 没有将“内阁”单列章,而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  )
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B.内阁权力来自于皇帝
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编纂者对内阁存偏见
7.(2分)雍正皇帝特许部分官员上奏密折,缮写时须亲自为之,一切听闻皆可上报。奏折要直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其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君主专制制度 B.保证政令的畅通与保密
C.提高清朝行政效率 D.加强对行政官员的监察
8.(2分)伯利克里说:“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任何提拔,当任公职,这就对他优点的赏赐,跟特权是两码事。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这种思想贯彻到执政上(  )
A.使五百人议事会对所有公民开放
B.可以有效地制约野心家的专制
C.有助于所有公民积极地参政议政
D.保障了雅典所有人的合法权利
9.(2分)罗马法规定:“被继承人死亡时,财产由最近的继承人所有,凡是权利相等的人,包括妇女都可均分。死者有权在生前指定朋友作为遗产分割人。”这体现了罗马法(  )
A.保护公民的财产所有权 B.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C.保留了原始野蛮的习俗 D.规定妇女享有政治权利
10.(2分)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任期:1997﹣2007年)曾说,伊丽莎白女王就是“不安全的世界中一个代表团结的符号”。这表明英国君主立宪体制之下,国王的作用在于(  )
A.凝聚民族精神 B.确定内阁人选
C.开展国务活动 D.推动世界和平
11.(2分)1877年,支持君主制的法国总统麦克马洪依据宪法提前解体由共和派占优势的众议院,但 选举中共和派再次获胜。1879年,麦克马洪辞职。继任总统格列维发表声明称:“我永远 不和由立法机构所代表的全民意志相对立”。这表明法国(  )
A.总统掌握国家实权 B.共和派能体现民意
C.两党政治失去意义 D.共和制度逐步巩固
12.(2分)1871年德意志建立起来的民主政治有其自身特点,如图揭示了其民主制度的特征是(  )

A.德国的民主进程任重而道远
B.德国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
C.德皇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
D.德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政体
13.(2分)有学者指出,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南京条约》对中国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  )
A.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B.导致了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C.引发了中国内部的革命运动
D.刺激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意识
14.(2分)“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 汪汪的眼的民族,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这场灾难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15.(2分)据记载,1859年洪仁讦的《资政新篇》颁行后,李秀成等一些重要领导人对其“所著各书”,“皆不屑看也”。这主要是由于(  )
A.李秀成等将领没有文化 B.洪仁开的书籍缺乏新意
C.频繁战争使其无暇读书 D.该书没有体现农民需求
16.(2分)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要灭亡中国,《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扶植清政府,又重新回到了“以华治华”,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更加腐败,甘愿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
B.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激化
C.帝国主义力量的相对削弱
D.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7.(2分)傅斯年是五四游行的总指挥,他在运动后不久说:“若说这五四运动单是爱国运动,我便不赞一词了;我对这五四运动所以重视的,为它的出发点是直接行动,是唤起公众责任心的运 动。”傅斯年意在说明五四运动(  )
A.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是彻底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具有思想解放和启蒙作用
18.(2分)1926年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所部,张作霖也退守东北。北伐的历史意义在于(  )
A.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B.中国迎来了安定和平局面
C.从帝国主义国家手中收回了全部侵略权益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19.(2分)1944年5月,毛泽东说“当1935年冬季中央苏区红军长征到陕北时,只剩下七千人,成了‘皮包骨’,长征胜利了,它留下的这点力量,不要看轻了它,它的发展前途是很大的。”毛泽 东强调的是长征(  )
A.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B.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C.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D.使共产党走上了抗日战场
20.(2分)如图是廖冰兄创作的一幅抗战漫画一《不是吹破气球便是气绝而死》(1938年创作)。作者意在说明(  )

A.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了高潮
B.侵华日军改变了对华政策
C.日本侵华战争必败的结局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形成
21.(2分)中共经过抗战八年,从最初的两、三万人发展到甚至具备夺取政权的能力。而国民党恰恰相反,经过八年抗战,蒋介石的威望、国民政府的威望、整个国民政府的统治消失殆尽。这说明抗战胜利后(  )
A.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B.国共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
C.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22.(2分)有人说:“马克思启蒙了数以千计争取自由正义的人民,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之所 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马克思(  )
A.改造空想社会主义 B.发表《共产党宣言》
C.赞扬巴黎公社革命 D.指导十月革命
23.(2分)有学者认为这场革命“是19世纪初期以来工人运动的高峰与总结,它验证了马克思主义暴力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正确性,是无产阶级暴力夺权的一次尝试,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一次城市起义。”这场革命是(  )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巴黎公社
C.俄国二月革命 D.俄国十月革命
24.(2分)有人认为俄国十月革命是一个“偶然事件”,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发动的一次“成功的政变”,其主要依据是(  )
A.俄国是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
B.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早熟
C.俄国社会矛盾尖锐复杂
D.一战加速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5.(2分)1918年2月,列宁在《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法令中说:“所有敌方奸细、投机商人、暴徒、流氓、反革命煽动者、德国间谍,一律就地枪决。”其目的是(  )
A.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B.坚决停战并分配土地
C.渡过战争所导致的经济危机
D.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0分)
26.(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朝建立宰相制度以来,历朝的相权在原则上是不可以独自占有的,秦朝和西汉初 期,虽然只设一相制,但是有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其左右,以分其权共同辅佐皇帝,以后汉代有三公 制,于是相权便一分为三,从此一人独专相权便被多人共有相权的历史趋势所代替,并被历朝所沿 袭,魏晋南北朝时又有了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郎等。
﹣摘编自瑰晓巍、钟卫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研究》
材料二:贞观十一年(637年)以后,在朝廷决策工作中,把宰相参议朝政改为由宰相议定朝政,然后奏闻,皇帝行使批准权。建立起“皇帝专制﹣三省分权﹣政事堂集议”三者相结合的新的 中央集权的体制。政事堂集议也就是宰相决策会议,成了御前决策会议之外的另一个高层次的决 策会议。此种宰相决策会议既以“议定朝政”为职任……它可以充分发挥作为皇帝幕僚的集体宰 相的作用,并对三省分权制具有协调的功能,克服了此前存在的由于中书省与门下省分掌出令和封 驳以致造成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或者相互依违知非不举的弊端。
﹣摘编自俞鹿年《中国政治制度通史?隋唐五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唐朝中央机构的特点及其积极意义。
27.(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民大会上,公民拥有完全平等的政治权利,任何公民都可以对某一事件或政策发 表自己的看法和进行投票或举手表决。表决遵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即得票多的一方的意见和 主张将被采纳而成为大会决议。而在公民大会上制定的每一项新法规、新政策都必须经过陪审法 庭的核准,一旦发现新法规有违原法或者程序上不合格都将被视为无效驳回。
﹣摘编自毛蓉《试论古希腊的民主制》
材料二:纵观英国历史,特别是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英国社会在作出了种种探索和尝 试后,最终选择了这种保留王权形式的资产阶级代议政体﹣君主立宪制。……尽管在君主立宪 制度下,英王仍然是终身和世袭的国家元首,享有宪法赋予的法律上或形式上的巨大权力,但是这 种政体下的国王是“统而不治”、“临朝不理政”。宪法在赋予权力的同时,对王权的行使也加以了 种种限制。通过一系列法案的颁布,逐渐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摘编自丁翌《试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材料三:根据1832年改革法,年值10万英镑房产的选举资格使中产阶级成为选民的主体,1867年改革法案规定:在英格兰城镇选区,凡年纳直接税20克令并付了济贫税的房产所有人具有 选举权。1884年《选举权法》宣布,凡持有年值10万英镑以上的房产、土地或财产的人都具有选举 权。妇女在大选中没有投票权,很多工人因住所经常变化被排除在选民之外,1918年改革法规定:所有21岁以上以及在战争中服过兵役的年满19岁的男子有选举权;so岁以上的妇女有选举权。
﹣摘编自刘成《民主的悖论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政治运行的主要机构及其职能。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是如何确立“议会至上”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英国选举制度变革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革所产生的积极作 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制度建设的认识。
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代议制政体就是这样一种手段,它使社会中现有的一般水平的智力和诚实以及社会中 最有智慧的成员的个人才智和美德,更直接地对政府施加影响,并赋予他们以在政府中较之在任何 其他组织形式下一般具有的更大的影响……一个国家的制度所能组织的这种好品质越多,组织形 式越好,政府也就越好。
﹣[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
材料二:美国宪法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以前的政体模式。共和政体早在古代希腊和罗马就已确 立了,并由政治家在以后的世纪里加以发展。总统制部分地基于英国宪制。《人权法案》是从《独 立宣言》、弗吉尼亚及其它各州的宪法和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演化而来的。但是,将自治、民 主且具有主权的各州联合为一个联邦统一体,则是美国对宪治作出的新的、创造性的贡献。
﹣路易斯?亨金《宪政与权利》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美国实践该观点的做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宪法的来源。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代议制的理解。
29.(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具体形式和时机虽然带有偶然性,但在别无其他选择和面临帝国主义 巨大外来压力的前提下,中国人民要诉诸暴力革命的手段成为中华民族及自身命运的主宰则显然 是一股不可杭拒的历史潮流。从这个意义上讲,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以来政治发展史上的地位就 如同俄国1905年革命、法国1830年和1848年革命等一样,是一次更为彻底的民主主义革命和社 会主义革命的总预演和必要的过渡阶段。
﹣摘编自师泽生、林毅《辛亥革命的价值与启示》
材料二:董必武回忆道:过去我们和孙中山一起搞革命,“革命发展了,孙中山掌握不住了,结 果叫别人搞去了。于是我们就开始研究俄国的方式”,“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由此可见,辛亥革 命的失败对中国的有识之士的触动是非常大的,失败迫使他们去追求更高、更美的理想,也为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展开造就了最初一批马克思主义者。
﹣摘编自李淑兰、宗妍《辛亥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



2018-2019学年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解答】A.分封制下天子既是国王,又是家长,体现家国一体的特点,正确;
B.只是血缘关系,属于一个方面,排除;
C.与材料不符,排除;
D.与材料不符,排除。
故选:A。
2.【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下地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容易出现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郡县制下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从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因此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D。
3.【解答】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皇帝一人才能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这些特有的称谓都突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和专制权威,增强皇帝的神圣感,故B项正确。
AC项包含在B项之中,排除。
D项不符史实,排除。
故选:B。
4.【解答】A.题干所给材料的科举考试内容没有体现出严重束缚当时读书人思想。
B.题干所给材料中不仅是文化素质还有“策文的辞藻”,说明是综合素质。
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可知,唐朝科举考试不仅注重时务策,还注重对于经典文化和历史以及策文的辞藻等方面知识的考察,显然这些考试都属于综合素质的考察,这样做法有助于提高录取官员的综合素质提升。
D.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公平公正”。
故选:C。
5.【解答】A根据材料“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不利于行政命令的传达,故A项错误;
B题干材料未体现提高行政效率,故B项错误;
C根据材料“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汉中和安康应划入四川却划入陕西,制造地方行政管理的麻烦,故C项正确;
D行省制度的实行可能会扩大国家的疆域,但材料没有强调,故C项错误。
故选:C。
6.【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权力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故出现题干所列现象,故C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地位举足轻重,排除A
B不能体现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
官修史书是官方的观点,故排除D。
故选:C。
7.【解答】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雍正皇帝时期实行密折制,皇帝特许的下级官员可直接向皇帝弹劾上级长官,密折奏事使政令完全体现了皇帝的意志,使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极限,由此可知,其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正确。
BC两项不是主要目的,应排除。
密折制不具有监察的职能,故D项错误。
故选:A。
8.【解答】“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任何提拔,当任公职,这就对他优点的赏赐,跟特权是两码事。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表明这种思想贯彻到执政上有助于所有公民积极地参政议政,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9.【解答】依据材料“被继承人死亡时,财产由最近的继承人所有,凡是权利相等的人,包括妇女都可均分。死者有权在生前指定朋友作为遗产分割人”可以看出罗马法注重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故A项正确。
BC两项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
妇女不是公民,不受罗马法的保护,故D项错误。
故选:A。
10.【解答】结合材料表述“不安全的世界中一个代表团结的符号”,可知国王的作用是“积极的”,而且是对本国来说,即凝聚民族精神。可知B、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11.【解答】“但是在选举中,共和派再次击败保皇派”“我永远不与宪法机构所代表的国民意志作对“表明法国议会斗争推动民主进程,使共和制得到巩固,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12.【解答】根据图片信息可知,1871年德意志建立起来的民主政治具有军国主义色彩和封建主义残余,揭示了其民主制度的特征是德国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是不完善的民主,B正确;
图片信息无法体现“民主进程任重而道远”“德皇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德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政体,排除ACD。
故选:B。
13.【解答】A.破坏主权和领土完整,与改变社会性质相比较就是次要的。
B.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由主权国家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对中国最大的影响。
C.《南京条约》并没有引发中国内部的革命运动。
D.《南京条约》在中国民间影响不大,没有激起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意识。
故选:B。
14.【解答】从材料之中的万园之园化为灰烬可以看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火烧圆明园。
故选:B。
15.【解答】A.李秀成是太平天国的军事将领,反映的是一些领导人的特点并不是反应他自己的特征,不能体现出,没有文化。
B.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资政新篇》对太平天国来讲是完全新的内容,不能说没有新意。
C.战争环境是客观因素,不是主要原因。
D.主要是由于《资政新篇》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他不符合农民的要求。
故选:D。
16.【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列强对华油瓜分为主,转向以华制华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义和团运动所导致的,义和团运动使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企图,而不是清政府更加腐败。
B.放弃瓜分中国的企图,并不是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
C.帝国主义力量在甲午战争以后是不断的增强,并不是削弱。
D.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帝力量的强大,迫使列强在八国联军侵华以后,放弃对中国的瓜分。
故选:D。
17.【解答】“唤起公众责任心的运动”体现出民众的参与和自觉意识,说明五四运动起到了社会动员作用,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18.【解答】依据材料“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所部,张作霖也退守东北”可以看出北伐战争的主要意义是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故A项正确。
北伐战争并没有完全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中国没有迎来安定和平局面,没有收回全部侵略权益,也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故BCD三项错误。
故选:A。
19.【解答】材料反映的是红军长征结束以后,力量受到很大的削弱,但是保留了精干力量,所以材料的意思是强调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故选:A。
20.【解答】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中,日本被描绘成拼命吹气球的小丑,气球上侵略者面目狰狞,大嘴仿佛要一下子吞食中国,但“不是吹破气球,便是气绝而死”; 因为1938年日本侵略者就遭到国民党军队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夹击,伤亡惨重;淞沪会战使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化为泡影﹣﹣气球吹破;而即使气球不破,日本也无法解决战争中国内资源短缺,财力枯竭的境况,其战线拉得越长,灭亡也就越快,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了高潮,而是寓意日本侵华战争必败的结局,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侵华日军改变了对华政策,而是寓意日本侵华战争必败的结局,排除B。
材料寓意日本侵华战争必败的结局,没有涉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形成的信息,排除D。
故选:C。
21.【解答】A.材料不是反映出国共双方的关系,而是反映他们的实力特征。
B.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国共双方的军事实力特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C.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的统治仍然存在。
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应该是解放战争以后,而不是抗战胜利。
故选:B。
22.【解答】“马克思启蒙了数以千计争取自由正义的人民,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主要是因为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使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23.【解答】A.选项没有涉及到暴力夺权;
B.“19世纪初期以来工人运动的高峰与总结”“是无产阶级暴力夺权的一次尝试”“特定条件下的一次城市起义”都表面这次运动是巴黎公社,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C.选项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
D.选项不符合“第一次”。
故选:B。
24.【解答】A.材料是强调俄国十月革命的偶然性,而俄国不是一个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他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B.应该是强调客观原因,而不是主观原因,无产阶级政党早熟是主观因素。
C.社会矛盾尖锐复杂是客观现实,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因素。
D.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加速了十月革命的爆发,体现了材料中的偶然性特点。
故选:D。
25.【解答】依据材料“1918年2月”可知,处于十月革命后,依据材料“所有敌方奸细、投机商人、暴徒、流氓、反革命煽动者、德国间谍,一律就地枪决”可知,强调的是对反对革命和威胁新生政权的人的处罚,说明在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故D项正确。
A项是在1917年4月提出,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停战并分配土地,故B项错误。
1918年时还没有渡过战争所导致的经济危机,故C项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0分)
26.【解答】(1)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宰相制度从数量上讲,经历了由一个到多个的转变,从职权上来说从独占到共享。
(2)唐朝时期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度,既巩固了君主专制,又实行集体决策制度,而且职责分明,相互监督,这样能够降低决策的失误,同时提高行政效率。
故答案为:
(1)趋势:宰相数量由一相制发展到多相制;相权由一相独占到群相共有;中央其他部门不断分割相权。(任答两点,言之成理即可)
(2)特点:君主专制;集体决策;职责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答出其中任意三点)
积极意义:降低决策失误的几率;提高行政效率。
27.【解答】(1)由材料一信息“表决遵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即得票多的一方的意见和主张将被采纳而成为大会决议。而在公民大会上制定的每一项新法规、新政策都必须经过陪审法庭的核准,一旦发现新法规有违原法或者程序上不合格都将被视为无效驳回”得出雅典民主政治运行的主要机构及其职能是: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对公民大会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2)由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选举范围不断扩大,选举资格不断降低。“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缓和、调整不同利益集团内部的矛盾;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世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范例等角度回答。
(3)依据材料三信息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制度建设需要不断发展完善;民主制度建设须与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民主制度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民主制度建设要以法制建设为保障等等角度思考。
故答案为:
(1)主要机构及其职能: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对公民大会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2)确立: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打击了王权;以立法的形式限制了王权;通过代议制政体确立议会的最高立法权。
(3)内容:选举范围不断扩大,选举资格不断降低(对选民的财产限制,逐步取消;对妇女的选举权的限制逐步取消;年龄降低)。
积极作用:有利于缓和、调整不同利益集团内部的矛盾;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世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范例。
认识:民主制度建设需要不断发展完善;民主制度建设须与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民主制度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民主制度建设要以法制建设为保障。
28.【解答】(1)根据材料一提到,社会中现有的一般水平的智力和诚实以及社会中最有智慧的成员的个人才智和美德,更直接地对政府施加影响,并赋予他们以在政府中较之在任何其他组织形式下一般具有的更大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代议制的优势及好的政府的标准。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列举美国实践该观点的做法:颁布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共和政体;确立三权分立体制;坚持人民主权原则。
(2)依据材料一“共和政体早在古代希腊和罗马就已确立了”“源于英国宪制。《人权法案》是从《独立宣言》、弗吉尼亚及其它各州的宪法和英国1689 年的《权利法案》”的信息并结合美国政治家智慧和启蒙运动思想等角度思考回答。
(3)本题要求学生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代议制的理解。据材料提到,一个国家的制度所能组织的这种好品质越多,组织形式越好,政府也就越好…,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代议制必须与国情相结合,适时调整,不断完善发展;代议制能够保证国家长治久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故答案为:
(1)观点:代议制的优势及好的政府的标准。
做法:制订并颁布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共和政体;确立三权分立体制;坚持人民主权原则。
(1)①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共和政体。②英国的宪政。 ③《独立宣言》。④弗吉尼亚及其它各州的宪法。⑤英国 1689 年的《权利法案》。⑥美国政治家的智慧。⑦启蒙思想。
(3)理解:代议制是理想上最好的政府形式;代议制必须与国情相结合,适时调整,不断完善发展;代议制能够保证国家长治久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9.【解答】(1)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就可以概括出来。
(2)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从材料和书本知识中也能够得出。
故答案为:
(1)原因: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王朝统治腐朽,维新变法的失败说明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创建了革命团体和资产阶级政党,为开展革命奠定组织基础,四川保路运动,为革命爆发创造有利时机。
(2)积极影响: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加快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为即将到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基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