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档属性

名称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01-19 10:4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内容。知道“大跃进”运动的主要内容及造成的严重恶果。了解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的原因及全面调整国民经济的具体办法。评析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性质、后果。
二、能力与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对“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有着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思考:这场运动为什么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到挫折 作为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应该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 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历史问题、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的严重失误,使学生正确认识这段教训惨痛的历史。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永远牢记“实事求是”这一真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我国完成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
二、难点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历史教训
教材分析
在中共八大精神的鼓舞下。全国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1958年中国共产党又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其目的是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但由于在政治方面对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严重扩大化,在经济方面严重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和我国的基本国情。从195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致使我国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了1959年-1961年三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时期,但中国共产党及时纠正了“左”的错误,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5年我国完成了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国民经济困难状况不仅得到根本扭转,而且在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大跃进”运动
在本目中,教材首先介绍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指出了它产生的时间、基本内容及其目的。接着教材指出在执行总路线的过程中.由手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导致了“大跃进”运动的产生。并列举出了这场运动的主要表现:农业方面的“大跃进”的浮夸风和工业方面的“大跃进”全民大办钢铁。教材以一段小字并配合图片《早稻亩产3万斤的浮夸报道》《河南信阳市郊的土高炉群》交代了这场运动中浮夸风和大办钢铁的具体表现。接着介绍了“大跃进”运动的持续的时间。对于“大跃进”的评价,教材重点叙述了“大跃进”运动的消极影响(打乱了国民经济的正常秩序)及其表现(农田荒废,生产衰退等),同时对全国人民高度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加以肯定。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
本目首先介绍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的时代背景:1958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在决议中指出了人民公社的性质。并对人民公社寄予厚望——认为人民公社是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组织形式,应当说决议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强烈要求,无疑,如果成功,这将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上的又一次意义非凡的历程。为此教材配置《毛泽东视察河南农村》的图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接着教材介绍,由于受当时盲目乐观和急躁情绪的影响。没有认真地进行试验,在短短两三个月时间里。便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人民公社化的高潮。在所有制方面搞“一大二公”,在分配制上搞“一平二调”,大大超越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国情,也违背了经济的客观规律和原则。最后,教材交代了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影响: “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关于人民公社化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制方面搞“一大二公”,分配制上搞“一平二调”等,教材用了一段小字进行专门的阐释。以此加强说明这种超越我国生产力水平的、违背经济规律的做法必然造成严重后果。
三、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与发展
本目中。教材以两段小字简单介绍了造成1959年到1961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原因及其具体表现。面对如此严重的情况。为了摆脱困境,党中央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全面调整,坚持的方针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并配置了图片《1961年周恩来在河北邯郸向农民调查征求对公共食堂等的意见》《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会场》。关于具体措施教材用了近一整段内容介绍,加强农业战线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同时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调整发展速度。到1965年,我国完成了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我国在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改善。
辅栏释义
“说说”(你对“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一口号的看法):从思维能力的角度讲,通过这一“说”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无论说什么,只要言之有理,均可成立。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讲,主要引导学生懂得“实事求是”,不能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经济发展问题上,主观因素的作用是有限的。我们不能超越客观情况所允许的条件,去做那些实在做不到的事情,只能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惩罚。
“说说” (人民公社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组织):即说出人民公社的性质。它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基层单位,它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
“议议” (在没有经过试验的情况下。短短两三个月时间,全国农村就实现人民公社化。这种做法正确吗 为什么 ):首先必须明确指出,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情况看,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是期望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依靠高度集中的权力,不断提高和扩大公有制,缩小商品生产,实行分配制度上的平均主义,迅速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并很快过渡到共产主义。实践证明,这种盲目求公,急于求成不仅不可能实现,
反而使生产力迅速下降。
“想想” (人民公社既然实行“吃饭不要钱”,为什么还要说它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呢):人民公社的成立,实行公社所有,在全公社的范围内以行政手段在所有制方面搞“一大二公”。在分配上搞“一平二调”,过早消灭个体所有制, “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实行平均主义,在“生活集体化”的过程中。农民的部分生活资料被无偿剥夺,违背了农民的心愿,严重挫伤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议议” (我国胜利完成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说明了什么)从思维能力的角度讲,通过这一“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无论说什么,只要言之有理,均可成立。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讲。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完成国民经济调整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共渡难关的结果,这充分说明了全面调整方针和措施的正确与得力,更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教学建议
一、本课的导语,概括了全课的内容以及学习的目的。利用导语导入新课。比较自然。
二、“大跃进”运动
首先要联系上文讲解总路线提出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有一个明确认识,总路线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尝试,其目的是好的,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忽视了客现经济规律,片面强调高指标、高速度,直接导致了“大跃进”运动的产生.应该说是严重失误。在讲解“大跃进”运动的表现过程中应配合图片和小字给学生明确的事实,使学生对“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和全民大办钢铁的影响有深刻认识。在评价“大跃进”运动时,更多的是让学生明白由于急功近利、不坚持“实事求是”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
先结合图片和文字让学生了解《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产生的背景及其要求,明确人民公社的性质;其次通过列举文字中一系列数字让学生清楚这一过程的“脱离实际”。 “欲速则不达”;在对人民公社具体的理解上,对小字的内容要进行补充讲解。使学生对人民公社的认识更加深入:在讲述评价人民公社制度时,指出这种制度严重违背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大刮“共产风”,大搞“穷过渡”,使我国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日益困难。这种严重的后果,对于全体人民来讲,都是一种灾难。
四、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与发展
教材叙述了我国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以及经过贯彻调整方针后国民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教材首先以小字介绍1959年一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并交代了造成困难的原因,及其具体的困难表现,作为小字内容这里可以不作补充讲解。为了摆脱困境,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作为贯彻方针的措施,教材用了一段文字。到1965年我国完成了调整国民经济的任
务,我国在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贯彻调整执行国民经济的目的是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扭转不利的经济形势,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关于完成调整国民经济的计划,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这也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关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教材只作了简单地叙述,教师可引用材料加以补充说明。
五、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当时“大跃进”运动和大办钢铁的历史事件,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具体历史事件让学生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补充一些先进人物的事迹,以对学生进行精神文明教育。
六、讲上述内容时。注意把握分寸、实事求是。同时指出,中国共产党自己起来纠正问题,因而经过1961年至1965年的调整时期,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七、在学习三年困难时期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内容时。教师应强调指出,全国人民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中国人民在最困难的日子里。表现了极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力量。
活动导引
本课的学习活动是讨论“‘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后果和教训”
在活动方式上,可全班讨论,也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一集体总结的模式。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历史现象。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因此活动中注意以下几点:
1.提出要求,学生明确讨论的目的。
2.介绍方法。提倡自主与合作。
3.交流心得体会,达成共识。
测评答案
1.B 2.B
插图说明
一、北京郊区农民高举“三面红旗”参加国庆游行
1958年党中央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接着全国出现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被当时称为“三面红旗”。图为1959年北京郊区农民高举“三面红旗”参加建国10周年的庆祝活动。
二、早稻亩产3万斤的浮夸报道
1958年2月,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提出国民经济全面“大跃进”的口号。6月, 《人民日报》报道了湖北省光化县幸福公社小麦亩产3215斤的“高产”记录,河南遂平县卫星农业社放出小麦亩产3530斤的“卫星”。接着,新华社、 《人民日报》不断报道“高产”奇迹。如安徽高丰社试验田“开放大红花”,早稻亩产16227斤等,这些不切实际的报道,助长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的盛行。图为《人民日报》对湖北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36900斤的报道。
三、河南信阳市郊的土高炉群
195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确定一批工农业生产指标,决定1958年生产钢铁1070吨,即比1957年的钢产量翻一番,作为1958年实现“大跃进”的重要步骤。当时全国只生产400多万吨,要在后4个月完成700万吨,是极其艰巨的任务。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1年之内建成中、小转炉200座,以增加年产1000万吨的能力;建成1.3万座小高炉,以增加年产2000万吨生铁的能力。全国大约出动9000万人,由各地党委第一书记挂帅,大搞“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群(群众运动)”。小土炉、小高
炉遍地开花,9月份已达60万座。在“以钢为纲”口号的推动下,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在全国掀起。图为河南信阳市郊的土高炉群。
四、人民大会堂
位于天安门广场西侧,占地15公顷,总建筑面积达17.18万平方米,“平面呈山字形。主要由大会堂、宴会厅、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三部分组成。大会堂由东面入口,共有固定座位9770个,会场主席台可容纳300人就座。吊顶中央高悬红五角星灯,四周是用镏金制成的光芒和向日葵花瓣。整个会场烘托出一种团结向上的气势。宴会厅由北面入口,设置在二楼,是接待世界各国贵宾和友人的场所,面积达7000平方米,有坐席5000个。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由南面入口,内设常委会会议厅、大会议厅和外国使节接待厅等。人民大会堂于1958年动工兴建,1959年9月落成,是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它的建成,标志着新中国的建筑技术和建设艺术已经达到新的水平。图为人民大会堂的外景。
五、1958年毛泽东在河南农村视察
1958年8月上旬,毛泽东视察河南时,看到新乡七里营挂出了“七里人民公社”的牌子,他对“人民公社”的名称,表示赞同,这一消息经报刊突出宣传后,各地群起效仿,纷纷试办人民公社。图为毛泽东在河南农村视察的情景。
六、1961年周恩来在河北邯郸农村调查
由于1958年以来的“大跃进”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经济生活的正常秩序受到严重破坏。从1959年起,我国农业又连续几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的袭击,加上苏联领导的背信弃义,停止经济技术的援助的影响,致使我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陷入了极其困难的境地,国家和人民遭受了重大损失。以农业为例,劳动力比1957年减少了4000多万人,而且剩下的都是弱劳力。由于粮食产量的减少,致使粮食供应紧张。国家对粮食的征购,大大超过了农民负担的实际能力,严重影响了农村人民的生活,削弱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能力。图为1961年周恩来在河北邯郸农村调查,向农民征求对公共食堂的意见。
七、中国共产党八届九中全会
1961年1月14日--1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批准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并向全国人民宣布:“1961年应当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图为八届九中全会的讨论会场。
教学资料
一、社会主义总路线
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形成,有一个酝酿和形成过程。1955年底,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序言中,批判了右倾保守思想,提出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要多一点,快一点,好一点。1956年元旦《人民日报》社论传达了党中央同意的“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在批判右倾保守,要求各项事业加快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导致了1956年的冒进。基本建设战线拉得过长,原材料供应紧张,生产单纯追求数量,质量下降。党中央和国务院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便着手纠正这种倾向。在周恩来、刘少奇、陈云等同志的主持下,制定了既反右倾保守,又反急躁的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这就是所谓1956年的反冒进。党的领导核心在建设进度问题上存在着分歧。毛泽东同志对降低发展速度不满意。他在1957年10月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批评反冒进进攻掉了多快好省,重新提出了加快建设速度问题。1957年12月12日和1958年元旦,《人民日报》先后发表了《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和《乘风破浪》两篇社论,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口号,表述了总路线的基本构想。1958年1月,中共中央又在南宁召开了部分领导人和部分省市自治区领导人参加的会议。毛泽东同志在会上再次批评了反冒进。3月中共中央在成都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中两条路线和两种方法的比较。关于两条路线,他说“一条是多快好省,一条是少慢差费”。他认为,“反冒进是一个方针性的错误”。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八大二次会议,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倡议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反映了全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和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强烈要求。它的基本点包含了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反映了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一些思想原则,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条总路线很不完善,它忽视了客观规律,包含有主观主义的“左”倾思想,因此,在执行中必然会出现偏差。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实质是高速度。速度高于一切,速度就是一切.这是总路线的基本思想。八大二次会议党中央的工作报告中说:“我国正经历着一天等于二十年的伟大时期,建设速度问题,是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摆在我们面前的最主要的问题。”1958年6月21日《人民日报》社论《力争高速度》中写道:“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速度问题是建设路线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方针问题”。诚然在客观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力争前进的速度快一些,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速度的快慢并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而总路线忽视客观条件和客观物质基础,盲目追求高速度,其结果是破坏了综合平衡,打乱了正常秩序,欲速则不达。为了追求高速度,总路线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以为只要有了人的觉悟,有了党的领导,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这也是脱离实际的。在经济发展问题上,主观因素的作用是有限,我们不能超越客观情况所允许的条件,去做那些实在做不到的事情,只能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要碰钉子。在如何调动人的主观积极性上,总路线片面强调这个思想作用,强调开展政治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强调开展“四大”,利用搞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的方法来搞经济建设,忽视了经济的方法和经济规律的作用。总路线之所以产生忽视经济规律,盲目追求高速度的错误是因为党在指导思想上偏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出现了主观主义倾向。当时,党的领导者被连续不断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不能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研究中国的实际情况,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程度估计过高,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估计不足,因此没能够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制定出正确的路线。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惩罚。在总路线的指导下,产生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其结果不但没有得到高速度,反而造成了低速度;不但没有多快好省,反而造成了少慢差费。这条从良好的愿望出发制定出来的总路线,由于脱离了实际,因此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损失,这个历史教训,是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的。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大跃进”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957年冬天到1958年春,全国农村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毛泽东考虑到当时以大兴水利为特点的农业生产建设和发展状况,在3月召开的成都会议上提出了把小型农业生产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合并为大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议。4月8日,中央发出了《关于把小型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随后,一些地区根据中央精神,先后开展并社的试点工作。在并社过程中,各地采取了“共产主义公社”“大社”“集体农庄”“社会主义大院”等不同的名称。1958年8月上旬,毛泽东在河北、河南、山东等地视察,提出: “还是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结合在一起,便于领导。”8月31日,这一讲话在报刊上发表之后,全国各地相继效仿。从此,小社并大社的工作便形成直接人民公社的热潮。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全面开展并形成高潮,是北戴河会议后。北戴河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指出:人民公社是小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有些地方可以较快,三四年内就可以完成,有些地方可以较慢,需要五六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人民公社是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组织形式,它将发展成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过渡的基层单位,可以预计,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探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这就完全忽视了党在合作化运动中实行的群众自愿、典型试验、逐步推广、分期分批发展的正确经验。1958年9月10日,正式公布《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人民公社化运动进入全面高潮。到8月下旬,河南省已有99.8%的农户入社,从而实现公社化。从8月开始,河北省徐水县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支持下,进行了共产主义试点,把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全部改组成全民所有制,一切财产归全民所有,并积极筹备实行工资制和供给制。提出1959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并开始向共产主义过渡,于是“共产风”迅速蔓延开来。人民公社化运动从9月开始进入高潮,在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里,不断有省宣布实现农村公社化。10月底,全国便实行公社化。原有74万农业社改组成为2.6万个人民公社,有1.2亿农户入社,占总户的99%以上。在一些地方按照各自的情况,将小社适当合并,反映了农民为兴修水利、发展生产而进行联合的要求。但是究竟适宜什么样的联合形式,本应认真调查、试验。当时,在大部分地区还未提出这种要求的情况下,在全国农村普遍地发动组织人民公社,超越了群众的要求和觉悟水平。由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过急发动,带来了新的问题与不良后果。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一大”就是规模大。全国平均28.5个合作社变成一个公社,有的甚至一个县一个公社;“二公”就是公有化程度高,原合作社的集体财产和社员的全部自留地及私有房产、牲畜、林木等,统归公社所有。单干户加入公社,除留下少量家畜、家禽以外,应将所有土地及个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全部转为公有,生产队(相当于高级社)负责组织生产,大队进行经济核算,但由公社统一负责盈亏。一切听从公社统一指挥和调遣。管理体制上,实行政社合一,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制度,使得人民公社既是政社合一的农村基层政权机构,又是集体经济组织。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办“一大二公”为特征的人民公社,只能建立在简单的劳动协作和搞平均主义的基础上,、随之而来的则是“一平二调”为特征的共产风盛行起来。“一平二调”,即贫富拉平,平均分配物资。无偿调拨生产队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还要实行工资制、粮食供给制,强调共产主义因素。这就违背了等价交换、按劳分配的原则,破坏了农业生产,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到处人心惶惶,出现了杀鸡、杀猪、卖牲口、砍树、藏粮等情况。在“大跃进”的口号下,不少地方命令群众昼夜苦战,否认农作物的种植要因地制宜,又大搞深翻密植,虚报产量,致使命令主义、瞎指挥和浮夸风大为发展。结果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正常秩序,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困难。实践证明,人民公社这种政社合一的体制,不利于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生产自主权和经营权,束缚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瞎指挥、命令主义成风。造成了党不管党,政不管政,党政不分的严重状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1983年1月2日。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指出: “人民公社的体制,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革。这就是实行生产责任制,特别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政社分设。”这一决议结束了人民公社这种政社合一体制。
三、1958年后“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
1958年后“左”倾错误在党内进一步发展。本来是为了总结“大跃进”运动以来的经验教训,纠正工作中的严重失误的庐山会议,结果反而成为进一步发展“左”倾错误的会议。
1959年7月2日至0 8月16日,中共中央在江西庐山先后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即庐山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中央和国家机关一些部委的负责人。在讨论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防部长彭德怀在西北组作了几次发言,并于7月13日晚给毛泽东写了一封长信,14日抄送给毛泽东。他在信中发表了他对1958年以来“左”的错误及其经验教训的意见。他的信分两部分,前面部分充分肯定了1958年以来的成绩。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是世界各国所未有的,总路线是正确的,成绩是伟大的。信的后面部分着重指出了“大跃进”运动引起各方面的比例失调,影响到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他批评了当时工作作风存在的严重浮夸风和在思想方面表现出想一步就跨入共产主义的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他认为这是与党长期以来形成的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的作风不相容的。他希望系统地总结一下工作的成绩和教训,以明辨是非,提高认识,但一般不要追究个人的责任。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信的本意是想给毛泽东提供一些情况,希望由毛泽东主席出面讲一讲,以扩大影响。16日,毛泽东在彭德怀的信加上“彭德怀同志的意见书”并印发与会同志讨论。在讨论中,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黄克诚,政治局候补委员、外交部副部长张闻天,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等不少与会者对彭德怀的观点发表了赞同意见。但毛泽东不能正确对待彭德怀的意见,在23日的大会中,点名批评了彭德怀,认为彭德怀的信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动摇性”,是向党进攻,还把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所发表的支持彭德怀的观点当作“右倾机会主义”。这样,政治局扩大会议转入了对所谓“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反党集团”的斗争。扩大会议还决定,立即召开党的八届八中全会,进一步清算“以彭德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8月2日一16日,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在庐山举行。会议开始时,毛泽东在讲话中认为,庐山会议不是反“左”的问题,而是反右的问题。会议继续对彭德怀等的批判,指责彭德怀的信是“右倾机会主义向党的进攻,妄图篡党夺权的纲领”。还无根据地认为彭德怀等结成了反党集团,还把这些同志历史上的一些问题一起批判。8月16日,全会通过了《关于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彭德怀等人的正确意见被指责为主观唯心主义和经验主义。
八届八中全会还通过了《为保卫总路线、反对右倾机会主义而斗争》的决议,错误地得出“右倾机会主义已经成为当前党的主要危险”的结论。庐山会议后。党内掀起了一场“反右倾”斗争,使党的民主生活、实事求是的作风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左”的错误观点、做法反而被当作正确的东西加以肯定,从而使“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了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