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文档属性

名称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01-20 08:5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1.记住第一次提出办特区主张的人物和时间、五大经济特区的名称、所属省份和设立时间;记住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20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20世纪90年代扩大开放的窗口城市。知道我国对外开放的几种主要模式。
2.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经济特区的特点、成就及其影响。理解20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地区的地理分布特点,20世纪90年代新开放地区的分布特点,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二、能力和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与对比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7个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地理分布特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历史空间感。
2.通过对比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前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对外开放的成果。提高学生运用比较方法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深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通过重点剖析深圳、浦东两大窗口城市,让学生逐步熟悉历史学习和研究中的个案分析法。
5.通过归纳“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壮举。激发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了解对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学生明白: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3.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得出邓小平理论是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的结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经济特区的设置、开放上海浦东、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二、难点
经济特区之“特”、经济特区的作用。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有如下两条:“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本课据此编写,共分两目。第一目写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和经济特区的设置.也可视为是对外开放的开端和试验阶段。第二目写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形成。
本课的标题为“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教师审题时应当辨明以下六个问题:1.“开放的中国”是指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国。2.何谓“开放” 中国的开放政策,包括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两个方面。对内开放是指国内各地之间相互开放,特别是落后地区要向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放。内陆地区要向沿海地区开放。对外开放是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它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3.对外开放是以经济开放为基础的.包括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其对象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其地域是东西南北中全方位开放:其产业也是逐步走向全面开放。4.对外开放是渐进式开放,按照“重点突破、梯度推进、整体发展”的思路,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发区一内地”的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5.对外开放不仅包括“引进来”,还包括“走出去”。6.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践是在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始终遵循着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原则。邓小平批判地继承了马恩列斯毛的对外开放思想,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理论。同时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也是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和日趋完善的,对外开放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一、经济特区的设置
1.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
中国的汉唐宋元明(前期)时期,一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既使中华文明远播世界,又使中华文明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彩。遗憾的是,从明朝中后期到鸦片战争前的300多年的闭关自守,导致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建国后,毛泽东强调“自力更生、力争外援”,希望利用一切可能与西方发展经济关系。但是,由于国际形势不允许,以及“左”的影响。我国实际上长期处于孤立封闭的状态。
教材导言写到:“1978年,邓小平提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这就奠定了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思想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这就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途径上,确立了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方针。
2.经济特区的设置及其特点
采用什么战略来对外开放呢 是均衡推进,还是重点突破 显然,中国选择了后者,让沿海地区先行一步,创办经济特区。教材指出,1979年4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第一次提出了办特区的主张.希望借此“杀出一条血路来”。同年7月,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并确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厦门划出一定区域试办。1980年3月“出口特区”更名为“经济特区”。1980年8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和《福建省厦门经济特区条例》,从法律上批准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划定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至此,中国已建立了5个经济特区,总面积3.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领土总面积的0.35%,人口总计915万,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 O.8%。
为什么首先选择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对外开放 教材小字提及了“毗邻港澳”、“重要侨乡”两个关键点。前者是地理因素,交通便利,毗邻港澳,利于招商引资、扩大外贸:后者是人文因素,这几处是重要侨乡,利于吸引侨人侨资。此外,还有自然因素、历史因素等,如物产丰富、风光秀丽、对外资的吸引力较强。
何谓经济特区 教材表述为:“在不损害主权的前提下,国家对经济特区采取与内地不同的、更加开放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即是说,中国的经济特区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行使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允许外国公司、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而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地区。因此。中国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也不是香港、澳门式“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它仍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方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只是在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总之,正如邓小平所说:“特区姓‘社’不姓‘资’。”
经济特区“特”在何处 主要指它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教材的表述是:“特区实行市场经济。利用侨资外资进行建设。国家还为外商提供优惠的政策待遇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具体而言。它在经济上的基本特征主要表觋在四个方面:一、特区建设资金以引进外资为主,所有制结构以“三资”企业为主,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二、特区的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下实行以国际市场调节为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三、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管理体制。授予特区政府较大经济管理权限。四、对前来特区投资的外商,在税收、出入境等方面实施优惠待遇和灵活措施。
3.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首先.教材用小字对比了1980年与2003年的深圳,辅之以深圳、汕头市容照片,雄辩地说明了“经济特区的创办,极大地促进特区经济的发展”(教材原文),建设成就举世瞩目。(编者附注: 2004年深圳市生产总值高达3422.80亿元,人均5.93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万元)。
其次,经济特区的成功。推动对外开放走向扩大和深化。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确立后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是对外开放的试验田,事关整个对外开放政策的兴衰进退。当时国内对办特区议论颇多.担心是搞资本主义,个别同志甚至把它比拟为旧中国的租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良好形势解除了人们的疑虑。1984年邓小平视察时对举办经济特区的肯定评价和对经济特区功能作用的明确要求,更增强了人们的信心。因此,经济特区的成功,对于推进整个对外开放战略意义重大,正如教材所说:“经济特区的建立。推动着我国对外开放韵大潮。”
另外,特区试验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经验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能的。它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起了示范作用、导向作用。
二、对外开放的扩大
本目涉及“沿海”和“内地”这一对概念。沿海地区的范围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澳门和回归以后的台湾应包括在内);其余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则为内地。这一划分的标准是1982年国家计委、统计局发出的《关于沿海和内地划分问题的通知》,划分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处理沿海和内地的关系。加强沿海与内地之间的经济联合与技术合作。
1.扩大沿海对外开放
经济特区建设的成功,促使党中央不断把对外开放推向前进。1984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接受邓小平的建议,决定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城市。开放的内容“主要是给政策”:一是扩大沿海开放城市的经济管理自主权:二是对前来投资和提供先进技术的外商给予优惠政策。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标志着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由点向线推进,贯通南北海岸线。
从1985年2月起,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开辟了珠江三角洲等7个沿海经济开放区,由南到北、由线到面、由沿海向内地梯度推进。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由此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发区”的格局。
2.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浦东位于上海黄浦江东畔,因之得名。浦东濒临东海和西太平洋,背倚长江三角洲,处在中国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的交汇处。浦东新区总面积533.4平方千米,1990年4月对外开放。
教材首先指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20世纪90年代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部署和典型表现,浦东新区成为当时扩大开放的窗口城市。
接着指出开放浦东的目的,是通过浦东的开发开放,促进上海经济发展,进而发挥龙头效应,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起飞。使之成为继沿海地区后中国又一重要的对外开放地带。
最后指出开放浦东的意义。教材运用一段小字和三幅照片,形象地说明了开发开放给浦东带来的深刻的变化;并运用“史海拾贝”栏目,以“龙尾”重庆随着“龙头”上海起舞为例,生动地说明了浦东新区辐射和带动了重庆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腾飞。
3.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对外开放让沿海地区先行,是必要的,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也带来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差距的拉大。解决该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扩大内地对外开放。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强调要抓住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根据南方谈话的精神,中央政治局决议在全国范围推进对外开放。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正式出台。
教材指出,内地的对外开放模式包括沿江开放、沿边开放和内陆省会城市开放.它们都享受沿海开放城市同样的政策。教材图片“西北地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真实地反映了西北地区人民渴望开放、迎接开放、投身开放的激情与豪情。
至此,我国“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发区一内地”的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教材运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示意图直观形象地展示了该格局及其形成过程。
4.对外开放的成就
教材从两方面来概括对外开放的成就:
首先,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一、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11547.4亿美元,其中外贸出口5933.6亿美元,上升到世界第三位。二、全国最封闭的西藏也走向了世界,“已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其次,“给我国带来了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一、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4年12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08941个,合同外资金额10966.0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621.01亿美元。二、“20多年来,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企业带动了10多万家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改造,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对外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它与改革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教学建议
一、本课教材重史实的叙述和史料的充实,理论性的分析比较简略。例如。选择深圳等作为开放的突破口的原因,教材仅在小字部分提及了“毗邻港澳”“重要侨乡”两个词语。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教材虽然交代了“极大地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和“推动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大潮”两个方面,但是比较分散。教材写得比较简略,但不表示不重要。这为学生的思考留出了足够的空间。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空间,启发学生去思考。
二、本课教材列举了很多颇有说服力
的统计数据。由于教科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个别数据相对滞后。本书根据国家统计局、商务部、海关总署和《政府工作报告》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04年底),在,“教材分析”和“教学资料”中作了补充,供教师备课时参考。
三、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因此,导入新课时不能不强调教材引言第一句话:“1978年,邓小平提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提供四个导入新课的参考方案:
1.重温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农村和城市改革的辉煌成就,强调对外开放与改革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
2.回顾我国对外政策的演变,汉唐宋元明(前期)的开放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明朝中后期以来的闭关锁国导致了落后挨打。建国后。由于国际形势严峻,以及“左”的错误影响,我国长期处于封闭孤立的状态。邓小平深刻总结了建国30年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不开放不行”。
3.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片断,活跃课堂气氛,提问歌曲颂扬的是何人何事,巧妙地引出邓小平和对外开放。
4.经济特区或其他开放成效特别明显的地区,可以引导学生介绍家乡的变化并初步分析其原因,突出对外开放。
四、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于对外开放的史实只有一个要求:“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因此“经济特区的设置”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1.建议用活“杀出一条血路来”这句话,引导学生联想当时国民经济的严峻形势,认识对外开放的紧迫性,感悟邓小平寄语特区的殷切希望。由此营造紧张、浓烈的历史氛围,充分吸引和调动学生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
2.经济特区冲破了我国封闭孤立的状态,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教师可设计如上副板书(或幻灯片),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时间和空间观念。
然后结合地图,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首先选择深圳等地对外开放
3.关于特区的“特”,应该紧扣教材并适当高于教材。首先指明“特”是指它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强调“特区实行市场经济”。然后,对学习能力较强的班级和学生,可简单对比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甚至简单对比晚清的“门户开放”与新时期的经济特区,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4.关于特区的作用与影响,教材的表述分散在上下两个子目中,应该引导学生系统认识并归纳在一起。
首先,要灵活运用教材的资料生动对比深圳特区的今昔:
①感性对比:边陲小镇与现代化都市(参阅深圳市容图)
②理性对比:1980年、2004年深圳市国民经济发展指标表
1980年 2004年
常住人口 33.3万 597.6万
生产总值 2.70亿元 3422.80亿元
人均收入 400元 城镇居民2.76万
通过对深圳的个案分析,认识对外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并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逐步熟悉历史学习中的个案分析法。
其次,特区试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起了示范作用导向作用。
再次,特区的成功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展,可结合教材题头图片,补充1984年邓小平深圳题词的故事,凸显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以上三方面均可灵活使用有关的音频视频资料。
5.品味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壮举,激发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
五、 “对外开放的扩大”包括三个层次: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扩展、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和扩大内地对外开放。其中重点是开放浦东。它既是沿海开放的进一步扩展,又奏响了沿江开放、进军内地的序曲。
1.区别开放上海和开放上海浦东。1984年上海已经开辟为沿海开放城市,1990年浦东新区是其进一步开放。
2.引导学生“说说”:“党和国家为什么决定开放浦东 ”明确开发浦东的目的。
3.关于开放浦东的意义.要注意灵活运用教材的一段小字、三幅照片和“史海拾贝”栏目,从浦东新区及上海自身的发展、辐射和带动了重庆以及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腾飞两个方面来认识。
六、“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是一个时间和空间观念强烈的历史概念,因此,建议结合地图,以图表方式来引导学生认识。
时间 开放模式 空间 结论
1980年1988年 5个经济特区 点
20世纪80年代 14个沿海开放城市 线 沿海 我国“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
7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面
20世纪90年代 5个沿江开放城市
18个内陆省会城市 内地
15个沿边开放城市
七、地图的采用、空间概念的培养.在本课教学中至关重要。建议教师:
1.恰当使用本课的“两图三问”: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示意图》《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示意图》,辅栏“看看”(5个经济特区的地理位置)、“看看”(14个沿海开放城市、7个经济开放区的位置),“说说”(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2.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和形成空间概念时。要注意循序渐进:第一步,在地图上找出开放地区或城市的位置;第二步,观察某类开放地区或城市的地理分布特点(东南沿海/沿海/内地);第三步,概括对外开放扩展的层次性f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此处建议使用图表法将其直观化、简明化,请参看“教学建议”第四条之2及第六条。
八、讲完新课后,教师可以补充:我国于2001年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我国将由以前地域的全方位开放。转变为地域和产业的全方位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
九、总结对外开放的成就或者小结本课内容时。应当把对外开放与“农村和城市的改革”联系起来,指出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还可以联系时事,如加入WTO的中国,对外开放又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2004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适应新的形势,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此激励学生“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
辅栏释义
“想想”(国家为什么要对经济特区采取特殊的政策和灵活的措施1:实行对外开放,选择好突破口至关重要。突破口选得好,将顺利打开对外开放的局面.同时消除人们对对外开放的疑虑。在当时的情况下,要利用外资,全面地改革现行经济体制和实行优惠政策不现实。但如果没有体制的改革和优惠政策,又很难吸引外资。因此,国家对经济特区采取特殊的政策和灵活的措施,可以更好地吸引外资和侨资.较好地解决了上述矛盾。
“想想”(深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往往立即回答: “对外开放。”但这是一个简单笼统的答案。教师可启发学生联系新旧知识思考:1.对外开放带给深圳大量外资侨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2.全方位的国内改革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3.深圳人民努力奋斗的结果。
“看看”(5个经济特区的地理位置):培养读图能力。引导学生认识:1.确认厦门属于福建省。汕头、深圳、珠海属于广东省,海南岛属于海南省。2.观察地理分布特点,明确5个经济特区处于东南沿海。
“看看”(14个沿海开放城市、7个经济开放区的位置):树立空间观念,训练学生分析历史地图的能力。1.确认它们都位于沿海地区。2.14个沿海开放城市在5个经济特区的基础上,贯通海岸线。7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则使之由线向面推进。3.明确以上三者构成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对外开放格局。
“说说”(党和国家为什么决定开发浦东):开发浦东的目的,是通过浦东的开发开放,促进上海经济发展,进而发挥其龙头效应。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起飞,使之成为继沿海地区后中国又一重要的对外开放地带。
“说说”(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20世纪80年代,我国先后开辟了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大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长江三角洲等7个沿海经济开放区,构成了沿海开放地带。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先后开发开放浦东新区、重庆等5个沿江城市、成都等17个内陆省会城市和15个边境城市。这样。我国“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就形成了。
活动导引
一、绘制《对外开放示意图》
本课安排开展此活动。既是为了深化学生对于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认识.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绘制历史地图的动手能力。由此,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要求。如内容为对外开放示意图,地点不能错误、脱漏,图例要醒目并易于区分,介绍参考地图,等等。
2.交流评比。首先应考查绘制的准确性、观赏性,评选出优秀作品,加以奖励,并总结共同性优点和普遍性不足。然后请学生对照地图讲述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和格局。
二、介绍经济特区见闻
介绍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或讲故事、作报告、演讲,或表演快板、相声、小品,或展览文章、照片、多媒体课件。
此项活动可灵活运用,或导入新课,或整合于对应内容。或开展课外活动。但学生在此活动中可能表现出相当大的随意性,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深化。
特区的学校可让学生讲述家乡的变化。
测评答案
1.B
2.答案要点:①对外开放促进了开放城市自身的发展。例如深圳,建国初期是一个只有两条半街、2万多人口的边陲小镇。1979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606元。改革开放20多年来迅速发展为现代化都市。2004年,已有人口597.6万,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422.80亿元,人均5.93万元。②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确立起贸易大国的地位。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11547.4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百余倍。③使我国吸引了大量外资。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08941个,合同外资金额10966.0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621.01亿美元。④使我国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带动了10多万家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改造。
此题答案较为灵活。学生如果从衣食住行、家庭收入消费等直观微观层面回答,教师要进行适当肯定并鼓励他们从对比宏观经济的角度思考。学生若能引用教材典型事例、经济统计数据说明,当予以表扬。若能自行查找最新经济统计数据,与开放前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则应充分肯定,引导学生学习。
插图说明
一、本课题图: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
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其实该题词是2月1日写于广州的,落款写的是他离开深圳的日期(即1月26日)。题词的内容是邓小平在深圳经过两天考察后得出的结论,是他几天来深思熟虑的结果。这一题词,不仅充分肯定了特区的建设成就和方向,同时也是对有关特区的争论作了权威性的总结,为统一全党的认识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我国对外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图为邓小平正在为深圳特区题词。
二、特区深圳之夜
深圳又称鹏城,地处广东省南部,毗邻香港,辽阔海域连接南海及太平洋。总面积为1952.8平方千米,其中经济特区面积为395.81平方千米。1979年3月深圳建市。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将深圳定为“经济特区”。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这是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
开放以来,深圳经济迅猛发展。1979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606元,200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422.80亿元,人均5.93万元。200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472.83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778.46亿美元。截至2003年底,历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金额365.6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51.8亿美元。
三、远眺汕头市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濒临西太平洋国际黄金航道,史称“粤东门户,华南要冲”,是全国著名侨乡。1861年汕头开埠,1921年设市,1981年设立经济特区。全市总面积2064平方千米。2004年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03.8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41.8亿美元。1979年至2003年,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0.0亿美元,出口总额累计337.9亿美元。
四、高420多米的上海金茂大厦
金茂大厦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黄金地段,与著名的外滩风景区隔江相望,竣工于1998年8月28日,仅次于台北101金融大楼(2003年建成,高508米),是目前中国第二,世界第四高楼。金茂大厦已荣获新中国50年上海经典建筑金奖第一名、伊利诺斯最佳结构奖、第20届国际建筑师大会艺术创作成就奖、美国建筑师学会室内建筑奖等多项大奖。大厦由美国S.O.M公司设计,高420.5米,主楼有88层,1-50层为办公用房,51-52层为机电设备层,53-87层为五星级宾馆,88层为观光厅。在观光厅里,外可环览都市风光、浦江丽景,内可俯瞰金茂凯悦大酒店的中庭,还可享受中国最高的“空中邮局”——金茂大厦88层观光厅邮政服务处的特色服务。金茂大厦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与现代高新科技相融合的特点,既是中国,古老塔式建筑的延伸和发展,又是海派建筑风格在浦东的再现。
五、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总面积为28平方千米,规划开发面积为6.8平方千米。它是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后,在上海浦东设立的中国唯一以“金融贸易”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也是我国第一个以资金、商品、信息为主要集散功能的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聚集着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金茂大厦、国际会议中心、滨江大道、中心绿地、杨浦大桥、南浦大桥、浦东国际机场、世纪大道、世纪广场、世纪公园、上海科技城等都市名胜,与外滩金融贸易区隔海相望,构成了上海市的中央商务区。
根据党中央提出的“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的战略部署,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的题词“努力把陆家嘴建设成为面向国际的现代化金融贸易区”为奋斗目标,在“十五”期间基本建成面向国际的现代化金融贸易区的设施框架,在2015年基本形成亚太区域性国际金融贸易中心。
六、上海最大的集装箱码头
这是位于长江南岸的上海港外高桥四期集装箱码头,竣工于2003年2月,取代吴淞港成为上海最大的集装箱码头。码头岸线长1250米,建有4个集装箱泊位,陆域面积达163万平方米,设计年吞吐能力180万标准箱。
上海港是全球集装箱运输量增长速度最快的港口。2004年全年的集装箱吞吐量达1455.4万标准箱,跃居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仅次于我国香港与新加坡港。集装箱发展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提高的表现。我国2004年完成港口集装箱吞吐量6150万标准箱,居世界第一位。
七、西北地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
1992年9月,中国西北地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在西安举行。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鼓舞和中共中央4号文件的推动下,昔日略显荒凉和平静的大西北,涌起强烈要求开放的春潮。该照片真实地反映了西北地区人民渴望开放、迎接开放、投身开放的激情。1993年年初,国务院批准实施西部地区经济规划,采取系列措施促进西北发展。然而当时有限的资金和特殊政策优先给予经济特区和东部沿海,西部开发战略一直只停留在思路上,并未提上议事日程。1999年6月,江泽民发表“西安讲话”,指出“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抓紧研究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从现在起,这将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正式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
八、重庆朝天门码头
重庆直辖市东西最长处470千米,南北最宽处450千米,面积8:24万平方千米。中心城区为长江、嘉陵江所环抱,夹两江、拥群山,万千建筑依山傍水,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素以美丽的“山城”、“江城”著称于世。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嘉陵江来自西北奔向长江。两江交汇之处,朝天门码头安然横卧。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地区,中国东西结合部,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近代百余年来,重庆又经历了因商而兴、内迁而盛、改革腾飞的发展道路。1992年被辟为沿江开放城市,1997年经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为直辖市。
对外开放以来,重庆抓住中央直辖、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三大历史性机遇,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其主要经济指标在西部12个省区中均在前5位以内。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65.39亿元,同比增长12.2%。外贸进出口总值38.57亿美元,增长48.7%。图为朝天门码头新貌。
教学资料
一、1978年以来进出口额及外商直接投资额(单位:亿美元)
年份 进出口额 出口额 进口额 外商直接投资额
1978 206.4 97.5 108.9 na无)
1979 293.4 136.6 156.8
1980 378.2 182.7 195.5
1981 440.3 220.1 220.2 17.7
1982 416.1 223.2 192.9
1983 436.2 222.3 213.9 9.2
1984 535.5 261.4 274.1 14.2
1985 696.0 273.5 422.5 19.6
1986 738.5 309.4 429.0 22.4
1987 826.5 394.4 432.2 23.1
1988 1027.8 475.2 552.7 31.9
1989 1116.8 525.4 591.4 33.9
1990 1154.4 620,9 533.5 34.9
1991 1357.0 719.1 637.9 43.7
1992 1655.3 84914 805.9 110.1
1993 1957.0 917.4 1039.6 275.2
1994 2366.2 1210.1 1156.2 337.7
1995 2808.6 1487.8 1320.8 375.2
1996 2898.8 1510.5 1388.3 417.3
1997 3251.6 1827.9 1423.7 452.6
1998 3239.5 1837.1 1402.4 454.6
1999 3606.3 1949.3 1657.0 403.2
2000 4743.0 2492.0 2250.9 407.2
2001 5096.5 2661.0 2435.5 468.8
2002 6207.7 3256.0 2951.7 527.4
2003 8509.9 4382.3 4127.6 535.1
2004 11547.4 5933.6 5613.8 606.3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二、深圳特区的建立与邓小平深圳题词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然而,要彻底解放生产力,必须撬动并推开旧体制这块如磐巨石,改革需要一个支点。
1978年4月,国家计委和外贸部组织考察组,对港澳经济进行实地考察。考察之后,向中央建议在深圳与珠海办出口基地和面向港澳的游览区。中央领导同志闻知后深表赞同,并且要求付诸实施。
1979年1月,中央批准交通部香港招商局在深圳的西部海岸租用土地创办蛇口工业区。同年4月5日,中央在京召开工作会议,广东省委汇报了利用广东自身的优势,先走一步,在沿海划出一些地方,单独进行管理,设置类似海外的出口加工区和贸易合作区,以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办企业的想法。
会议间歇,邓小平同志与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他说:“你们上午的那个汇报不错嘛,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广东虽然想先走一步,但却没有想到要办“特区”。邓小平想到了。“特区”是以上所有建议和思想的总结和升华,它显示了邓小平过人的智慧与胆略。
这次会议正式明确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试办出口特区,并指示广东省委先重点抓好深圳。
1980年3月末,国务院在广州召开广东、福建两省工作会议,研究并提出了试办特区的一些重要政策,并同意把原拟的“出口特区”名称改为“经济特区”。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一天,即成为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日。
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和突破。然而,社会上对办特区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搞资本主义。有关特区问题的争论引起了中央领导人的关注。特区创办5年了,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是不是能够成功,邓小平迫切地“要看一看”。
1984年1月24日至2月17日,邓小平去南方,特地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特区。经过考察,他对特区的成就表示满意,并分别为三个特区题词。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不是在深圳而是在广州;题词日期是2月1日,而落款日期却是1月26日。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1月24日到达深圳的当天,邓小平认真听取了深圳市委书记、市长40分钟的汇报,没有插一句话。汇报结束后,当深圳市领导请邓小平同志作指示时,邓小平说,这个地方正在发展,你们谈的这些我都装在脑袋里,我暂不发表意见。在深圳期间,邓小平说话很少,没有明确表态,深圳的领导人也没有请他为深圳题词。
深圳在邓小平心中究竟是什么印象,深圳人非常想知道。当得知邓小平已于1月29日为珠海特区题词“珠海经济特区好”。深圳的领导经过商量认为,邓小平同志也到深圳视察过了,能不能也请他给深圳特区题个词,打个“分”,看“及格”“不及格” 这是深圳人的渴望,是全国人民的需要,国际舆论也很关注。
深圳市领导人决定派人赶往广州,请邓小平题词。2月1日,这一天是大年三十,邓小平经过慎重考虑,挥笔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邓小平1984年1月26日。”题词这天是2月1日,落款写的是他离开深圳的日期1月26日。显然,题词的内容是邓小平在深圳经过两天考察后得出的结论,是他几天来深思熟虑的结果。第二天,正好是大年初一。邓小平为深圳特区的题词,通过深圳电视、广播及报纸公布了。大年初一上午的黄金时间,香港电视台立即转播,并且反复播放。邓小平的题词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这一题词,不仅充分肯定了特区的建设成就和方向,同时也是对有关特区的争论作了权威性的总结。
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后,对特区有了感性认识和许多感想。回京后,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找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商讨办好经济特区和增加对外开放城市的问题。邓小平说,这次我到深圳一看,给我的印象是一片兴旺发达。他指出,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他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邓小平1984年为深圳的题词,可以视为他对深圳特区的首次公开表态。此后,他还有过几次重要表态:一次是1985年6月29日。邓小平说: “深圳经济特区是个试验,路子走得是否对,还要看一看,搞成功是我们的愿望,不成功是一个经验嘛。”还有一次是同年8月1日,他说:“现在我要肯定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第二句话是,经济特区还是一个试验。”另一次是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说: “现在我可以放胆地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所有的怀疑都可以消除了。”1992年邓小平第二次到深圳,与他1984年的题词已相距8年。他明确表示: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
三、1979年~2004年深圳市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工业总产值(亿元) 农业总产值(亿元) 全社会固定投资额(亿元)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出口总额(亿美元) 实际村用外资额(亿美元) 常住人讧数(万人)
1979 1.96 0.71 3,48 0.59 0.17 0.09 0.15 33.29
1980 2.70 0.99 2,97 1.38 0.18 0.1l 0,33 33.29
1981 4.96 2.84 3,54 2.97 0.28 0.17 0.13 36.69
1982 8.26 4.24 3,83 7.38 0.25 0.16 0.92 44.95
1983 13.12 8.43 3.77 10.83 7.86 0.62 1.44 59.52
1984 23.42 19.52 3.85 19.46 10.72 2.65 2.30 74.13
1985 39.02 3l.18 4.53 33.32 13.06 5.63 3.29 88.15
1986 41.65 41.54 5.35 24.86 18.47 7.26 4:89 93.56
1987 55.90 67.36 5,98 28.52 25.58 14,14, 4.04 115.44
1988 86.98 104.14 7,14 43.62 34.43 18.49 4.44 153.14
1989 115.66 159.39 8.00 49.99 37.53 21.74 4.58 191.60
1990 171.67 209.12 9.21 57.92 157.01 81.52 5.19 201.94
1991 236.66 288.79 10.07 79.36 194.76 98.62 5.80 238.53
1992 317.32 404.03 9.99 141.89 235.76 120.00 7.15 260.90
1993 449.29 551.90 9.28 195.05 282.04 142.18 14.32 294.99
1994 615.19 722.99 8.92 230.96 349.83 183.09 17.30 335.51
1995 795.70 900.12 9.01 275.82 387.70 205.27 17.35 345.12
1996 950.04 1068.40 10.29 327.53 390.53 212.08 24.22 358.48
1997 1130.01 1256.28 10.46 393.07 450.09 256.18 28.72 379.64
1998 。1289.28 1660.24 10.92 480.39 452.74 263.96 25.52 394.90
1999 1436.51 2078.10 11.78 569.59 504.28 282.08 27.54 405.13
2000 1665.24 2517.85 12.14 616.25 639.40 345.63 29.68 432.94
2001 1908.15 3097.22 12.50 673i37 689.20 374.80 36.03‘ 468.76
2002 2239.41 3571.26 na 747.15 872.31 465.57 49.02 504.25
2003 2860.51 5073.77 na 946.49 1173.99 629.62 50.42 557.41
2004 3422.80 / / 1090.14 1472.83 778.46 // 597.55
注:①数据来源于深圳政府在线(www.sz.gov.cn)·鹏城经济
②2002年——2004年工业总产值按当年现行价格计算
四、海南建省与海南经济特区的建立
海南岛位于中国南端,面积3.4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的第二大岛,它像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南海浩瀚的碧波之中,被世人称誉为“南海明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海南和全国各地一样,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继中国东南沿海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初见成效之后。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开始思考\筹划开发海南的问题。
1980年7月,国务院召开海南岛问题座谈会,主题是加速海南岛的建设。会议提出,当前主要靠发挥政策的威力,放宽政策,把经济搞活;对外经济活动可参照深圳、珠海市的办法。
1983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揭开了海南岛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序幕。
1984年1月24日至2月17日。邓小平考察了深圳、珠海、厦门经济特区。在厦门,邓小平登上鼓浪屿,隔海远眺台湾岛,联想起相对落后的海南岛,他陷入了沉思。海南与台湾是祖国的两大宝岛,海南面积只比台湾小2000平方千米,与台湾在地理、自然环境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但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由于长期在战火威胁之下,海南没有投资开发,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内地大多数地区。1987年海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39元,仅为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83%,全岛近六分之一的人口还处于贫困线以下。如何消除差距 特区的实践已向人们显示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威力,如果对海南岛实行特殊政策,就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改变整个海南的面貌,使海南迎头赶上。这对祖国的统一大业,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同志就扩大开放和特区工作问题发表了重要谈话。他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点,增加几个港口城市.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在谈话中,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 “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
同年5月,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海南岛,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经济政策。中国进入了被邓小平同志称为“全面的改革”的时期;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撤销广东省海南行政公署,成立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的建议,通过关于海南行政区建制的决定;同年10月,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86年8月,国务院发出通知,赋予海南行政区以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实行计划单列。
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意见和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对加快海南改革开放和开发建设的步伐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同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南共联盟中央主席团委员斯特凡·科罗舍茨时,第一次公开提出了创立海南经济特区的思想:“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
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提出的《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海南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31个省和中国最大的也是唯一的省级建制的经济特区诞生。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这一决心是邓小平同志下的。这不仅仅是邓小平同志对海南岛开发建设的殷切期望,而且是他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
海南经济特区建立后,沿海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从南到北包括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5个经济开放区293个市县、2.8亿人口、42.6万平方千米面积的宽阔对外开放地带,基本上所有沿海市县都进入对外开放行列,沿海对外开放格局最终形成。
海南经济特区的建立,给海南经济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自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经济总量迅猛增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790.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4%。海南建省以来,不仅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人均指标也得到迅速提升。2002年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8055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7年增长2.9倍。年均递增9.5%。按现行汇率折算,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73美元,依据国际标准,经济发展水平已实现从低收入水平跨入中下收入行列,经济发展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
五、“上海是我们的王牌”:邓小平对上海发展的战略指导
“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这话是邓小平在1990年3月说的。为什么他要在这个时候说这样的话呢 他是把这作为“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条件更好,可以更广大地开源”的“一个大措施”提出来的。确实,上海发展的历史性大机遇正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
在20世纪整个80年代,尽管经国务院于1985年2月批转的上海市政府《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提纲》把上海的作用定位在“全国四个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但是实际上,上海却始终处于后卫的位置。在十年里,上海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仅有1980年和1981年超过全国平均增长率,其余8年均低于全国平均增长率。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上海改革开放的步子远远落后于南方的先行地区。为什么经济特区首先选择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而没有同时选择在上海呢 这不是没有一定理由的。因为办经济特区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是个试验,路子走得是否对,还要看一看”,“搞成功是我们的愿望,不成功是一个经验嘛”。所以,为了回避重大风险,经济特区首先在对全国经济大局影响不大的地区举办。而上海历来是中央财政的一个重要来源,长期以来上海的财政总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18%左右;又是全国工业消费品的重要供应基地,许多产品都占有很大的份额。这样,上海在改革开放初期,理应从大局出发,充当支援改革开放的后卫的角色。如果一开始就让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那么,一旦出现差池,后果堪忧。这样巨大的风险在当时是难以承受的。
到了20世纪90年代,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初创立南方4个经济特区开始,经过80年代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以至创立海南岛经济特区,逐步形成了中国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另一方面,经过10年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结构需要调整和提升,逐步增加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大型企业在对外开放中的比重。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海在中国改革开放全局中的位置由后卫走向前锋,不仅具有迫切的需要,而且主客观条件也成熟了。
邓小平指出:“上海在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辐射面宽。”他把上海的优势言简意赅地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才资源方面,具有素质好的人才,包括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二是区位方面,处于东部沿海的中段和长江的出海口。长江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8.9%,而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都占全国的将近40%。特别是下游的长江三角洲,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仅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而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0%,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上海的辐射。由此。邓小平认为,开发上海是关系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乃至对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就是他把上海看成是中国的一张“王牌”,能推动中国的发展走上一条“捷径”的原因。
“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浦西老市区面积狭小,只有149平方千米,历年来基础设施欠账很多,城市建设杂乱无章,被严重的住房、交通、环境等问题所困扰。如果仅在老城区的改革上下工夫,就会事倍功半。当时的上海浦东还是荒僻的乡村,民谚说“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但浦东地区以其濒临东海,北依长江,紧靠上海老市区的优越地理位置,并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新的改革试点的首选地。正因如此,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上海已开始就开发开放浦东进行各方面的研讨和准备,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迟迟未有实质性的启动。1989年“六四”过后12天,邓小平果断地指出:“现在国际上担心我们会收,我们就要做几件事情,表明我们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变,而且要进一步改革开放。”其中一件具有轰动效应的大事情就是决定开发开放浦东。1990年初,邓小平亲临上海,对浦东开发开放予以极大的关注。回到北京后又叮嘱政治局的领导同志说。我已经退下来了,但还有一件事,我还要说一下,那就是上海的浦东开发,你们要多关心。正是由于邓小平的强有力推动,党中央、国务院于同年4月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揭开了这一“跨世纪工程”的大幕。
邓小平充分肯定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意义,他在1991年初视察上海时指出:“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开发晚了。就要利用后发优势,努力赶上去。邓小平1992年初视察上海时对浦东开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说:“可以借鉴广东深圳的经验,把浦东搞好一点,现代化一点。”他还明确表示,我相信浦东开发可以后来居上。从后来上海十多年的发展看,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确实成为上海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自1992年以来,上海国内生产总值连续12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
六、开发开放浦东新区
在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如火如荼进行之际,具有得天独厚位置的上海的开放也被提到议事日程。实际上开发浦东和开放上海的设想已经酝酿已久。1980年前后,上海和北京的许多有识之士就提出了开发浦东的各种设想。之后。上海市委和市政府的几届领导曾经反复研究浦东开发的大政方针,并组织专家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论证。198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向国务院上报的《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纲要》的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开发浦东的问题。国务院在1985年2月的批复中明确指出要创造条件开发浦东,筹划新市区的建设。1986年10月。国务院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中提出: “当前特别要注意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浦东新区,使浦东成为现代化的新区。”为了落实国务院的两次批示,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987年7月成立了开发浦东咨询小组。1990年2月26日,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开发开放浦东的请示》。同年3月邓小平同志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中国的关键就是看能不能争取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抓上海”的战略构想:“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市搞起来是一条捷径。”之后的3月底到4月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姚依林同志受党中央、国务院的委托带领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到上海市,对开发浦东进行专项调查研究。4月15日到18日,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到上海市视察工作,并于18日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199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发和开放浦东问题的批复》,并在批复中指出,“开发和开放浦东是深化改革、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的重大部署……是一件关系全局的大事,一定要切实办好”。1992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在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要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以此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新飞跃。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开发和开放浦东的殷切希望。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浦东和上海市经济的发展,目前上海已经成为国际上较为知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并由此带动了上海市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
七、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
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是我图对外开放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成果。
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利用资本主义世界责金、技术的经济特区,历史上没有先例,这是一项创造性的实践。经济特区的建立,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第一,特区经济的快速增长给全国的经济发展以鼓舞与启示。
1992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工业产值达785.7亿元,农业产值59.2亿元,社会零售商品总额255亿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60多倍,10多倍和30多倍。海南1992年与1987年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倍,达到人均2000元。经济特区的巨大成就引起全国注目,增强了人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它在开展外引内联,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以及拓展出口为导向牵动经济的提高,追踪市场需求推动科技进步以更新产品,采用现代农艺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相应发展第三产业以支持第一、第二产业等方面,给人们以重要启示。
第二,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特区是全国吸收利用外资的热点。1992年在五个经济特区,外商实际投入90亿美元,约占全国外商实际投资的29%,外贸出口达124亿美元,约占全国出口总值的1/7,涌现出了一百多个技术和管理先进、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创汇大户,成为全国出口的新基地。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先行探索和示范作用。
第三,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我国进行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目标的改革,没有可以参照的现成经验。实行特殊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的特区,正是体制改革方面进行综合性试验的适宜场所。它在改革方面取得的许多成果。如:建筑工程实行招投标承包制、劳动用工实行合同制、干部实行聘任制、设立外汇调剂中心、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和转让、建立劳动保险社会保障体系、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等等,都在内地推广。有些只适宜在特区进行的改革,在思路上也为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四,特区是我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我国的窗口。
我国了解世界方面:
(1)特区的技术窗口作用。经济特区开办以来,从国外引进相当一批先进或比较先进的技术,其中有些技术填补了我国的空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特区的技术窗口作用不仅表现在引进、了解国外先进技术,而且表现在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将其消化、创新、推广等实践活动上。(2)特区的知识窗口作用。经济特区为大量、快速吸取外国的知识提供了机会和空间,通过此窗口,我们可以吸收、掌握和运用适合我国国情的一切有用的知识。(3)特区的管理窗口作用。经济特区是引进外国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的理想中介。在经济特区,可以在合资、合作和独资企业中学到外国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也可以通过涉外企业直接派出人员到外国先进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41特区的对外政策窗口作用。在经济特区,可以按照新事新办、特事特办、立场不变、方法全新的原则进行改革,成为我国实施开放政策的试验场。这样既可以将成功的经验向内地推广,又可以把不成功的东西限制在小范围内,从而降低改革成本。
世界了解我国方面:
经济特区开办以来,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大批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工商人士到特区参观访问,使特区成为外部世界观察社会主义中国的窗口。在这个窗口中,展示了中国政府和人民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示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展示了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所作的努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节选自杨静: 《关于新时期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八、近年来关于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主要内容的研究综述
对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内涵的界定和解释,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向整个世界开放,国内各地区之间相互开放。狭义仅指对国际的经济开放。大部分学术论文和著作都以狭义的
理解作为探讨的范围,或者默认这一界定。
对外开放的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对外开放的目的和实质
高晓梅指出:(1)开放的世界需要开放的中国。(2)实现三步走的宏伟战略目标需要对外开放。(3)缓解资金供求矛盾需要对外开放。(4)提高科学技术水平需要对外开放。黄友进一步提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根本目的在于加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于加速实现“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在于坚持社会主义。
徐树林等提出对外开放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手段。
商彦征、杨帆指出,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是基于中国要不要开放和如何开放这两个问题而提出来的,可划分为“五论”,即作用论:对外开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国策论:把对外开放确立为一项长期基本国策;原则论:对外开放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格局论:设计出开放的基本格局;优势论:强调对外开放要善于利用自己的各种比较优势。其中,作用论是最重要的,是其他四论存在的前提,是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核心。
2.对外开放的战略、政策和措施
(1)关于战略、政策的制定
孙纪成把邓小平对外开放的战略构思描述为:①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②试办经济特区,逐步增加开放城市。③对外开放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④开放改革,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刘会强、郭丽娅认为邓小平在制定全国开放政策的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①先沿海、后内地。这一策略充分考虑了沿海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邓小平地区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②由点到线到面渐次推进。这一策略符合认识规律,是事物波浪式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③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即在开放中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此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发展对外交往。陈叔红认为,开放政策在时间上是“持久不变”的;在空间上是全方位的,对内实行城乡全面开放,对外向全世界开放;在进程上,从农村和特区建设开始,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的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
(2)关于对外开放模式的选择
开放模式的选择是邓小平对外开放战略构思付诸实施的第一步,是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格厨的关键步骤。陈叔红指出,开放之初,由于中国长期封闭,没有开放的经验,不能操之过急。因此邓小平选择了由沿海到内地的推进开放方式。在具体模式的选择上,邓小平考察了世界历史上各国的开放模式后认为,不宜照搬别国的开放模式,在借鉴国外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等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式的经济特区。这一决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首先,我国经济总体战略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发展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因此,不能实行资本主义的自由贸易区。其次,开放一定区域的主要目的不是为出口而加工。而是为了通过吸收、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以带动整个内地的开放。第三,在发展中推动了开放的进程,形成了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刘以昌、刘长龙认为邓,小平确定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整体布局。首先,在对外开放范围上应当是全方位的。其次,在对外开放的形式上应当是多种多样的。第三,在对外开放的步骤上应当是分层次的。我国的对外开放,不是一哄而起,一步到位的,而是分步骤,分层次推进的,是通过建立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沿江、沿边、内陆省区逐步展开的。
黄友认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具体体现在以下五方面:①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在于加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于加速实现“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在于坚持社会主义。②在对外开放的对象上,强调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面的开放,开放的对象是世界上所有的国家。③在对外开放的步骤和布局上,采取的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通过试点逐步扩大,因地制宜多层次发展的开放战略和部暑。④在对外开放的渠道上,重视对外贸易,把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看作是实行对外开放,加速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渠道。⑤在把握对外开放的正确方向上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学者们一致认为,独立自主是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首要原则。此外,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原则,坚持选择性原则,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原则,坚持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坚持“两手抓”的原则等。(节选自纪萱华: 《近年来关于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