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世界经济的奇迹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总量。产量居世界首位的主要工农业产品的名称,我国经济总量、经济增长的速度居世界的位次,西部大开发中已经施工的重点项目的名称。理解我国经济的发展被称为“世界经济奇迹”的原因;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了解西部大开发战略出台的原因、内容;理解党中央对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实施的振兴战略。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分析数据、制作图表以及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运用相关的历史材料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深学生对党的英明决策的理解,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增强学生报效祖国、建设祖国的信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1.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2.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
二、难点1.对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理解2.对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原因的分析
教材分析
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一)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教材从三个方面加以叙述:第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00多亿元增至2003年的116000多亿元,年增长率近10%,无论同发达国家还是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这种增长速度都是空前的,这种高速度是“世界经济的奇迹”。第二,一些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首位。三是我国的经济总量已届世界第六位。教材中的4个图表,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我国工业产值的增加,我国经济增长率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位次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钢、煤、原油的增长.说明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教材小字部分从以下几方面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具体成就:
l.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世界奇迹。
2.我国的钢产量年产从1996年起,连续突破l亿吨大关,跃居世界首位。2003年更是达到2.2亿吨,令世界瞩目。
3.大庆油田稳产高产27年,比国外同类油田的稳产时间多出10多年,又是世界一大奇迹。
4.未来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长江三峡工程已于1994年在我国开工,且已经实现首期发电。
5.铁路建设成就以“欧亚大路桥”和京九铁路的建成为代表。
6.我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2003年已跃居世界第二位。
(二)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教材是从以下两方面来叙述的:
第一,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教师可适当地对“可持续发展”作一些介绍。
1.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的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2.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因为它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可持续发展不光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因此,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球生态韵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3)可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并创造一个保障人们享有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可总结为三个特征;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孤立追求经济持续必然导致经济崩溃;孤立追求社会持续不能遏制全球环境的衰退。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
3.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几种观点
有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点就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核心就是生态与经济相协调。另一种看法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资源的持续利用,首先必须解决好资源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既要保证当代人的合理需求,又要为后代人留下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应重视资源在各地区各部门和每个人之间的合理分配问题,重点要解决贫困。贫困落后是造成资源闲置或浪费的根本原因。还有人认为,发展应当十分注重扩大自下而上空间,保证生存基础,改善生存条件,提高生存质量。与此同时,人们应支持和促进本国现代经济的发展能力,避免物质基础遭到破坏。有的学者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1)适度的消费水平,为此,要控制人口,同时要提倡与资源条件相适应的消费水平,反对无节制的超前消费; c2)采用能耗少和物耗小的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3)实行资源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实行无废料生产;(4)对可再生生物资源,在开发利用的同时,采用人工措施促使其增殖;尽量采用替代资源,以减少稀缺资源的消耗。
第二,介绍了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的具体表现。
经过十年努力,中国在探索适合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集中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经济发展方面,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ll万亿元,成为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和世界第四大贸易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社会发展方面,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科技教育事业取得积极进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消除贫困、防灾减灾、医疗卫生、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国家用于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的投入明显增加,能源消费结构逐步优化,重点江河水域的水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得到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有所突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通过开展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工作,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取得成效。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方面,各部门、各地方已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各类规划和计划之中,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有明显提高,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并正在得到不断完善和落实。
中国科技部官员提醒说,未来二十年,中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但由于中国人口多,人均自然资源基础薄弱,中国可持续发展既面临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因此,今后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全面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十年前的今天,中国政府审议通过“可持续发展”为中心议题的《中国21世纪议程》,成为世界上首个制定和实施2l世纪议程的国家。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可持续发展”正式确定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战略之一。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教材是从以下四方面叙述的:
一是介绍了党中央1999年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原因。
西部大开发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确分析当前形势,总揽全局,作出的面向21世纪的重大决策。1.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适时调整与部署。适应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是我国经济建设取得成效的一条极为宝贵的经验。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在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分析与判断的基础上,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所作出的适时调整与部署。在市场供求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要保证21世纪的长远发展,必须实行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发展方针。全国人口中近1/4居住在西部地区,只有加快西部的发展,提高西部民众的收人水平,使庞大的潜在需求变成现实的市场需求,才能为经济增长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2.西部大开发是实现国家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强有力的保证。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全国各地区的共同发展。只有东部地区发展,而西部地区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况,将影响全国经济的发展,拖整个经济发展的后腿。3.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资源分布与要素禀赋各异,相互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北煤南运、西油南输、西电东送、西棉东调、南菜北运……表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很高的关联度,加快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对基础原材料和动力的需要,使整个经济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4.西部大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西部地区居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江的上游,是国家生态屏障之所在。只有加快西部发展,使居于高山深谷者尽快从“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中走出,大江大河及其中游、下游地区的安全,全国生态环境的改善才有保证。5.西部大开发是实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的重要保证。我国55个少数民族,大部分聚居于西部和陆地边境地区,加快西部经济发展,使愈来愈多的民族聚居地区和边境地区走上繁荣之路,是巩固、加强民族大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保持边境安宁与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基础。
第二,介绍国内根据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情况。
第三,介绍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的同时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点的情况。
第四,介绍了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发展的促进作用。
有关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教材主要讲了以下内容:2003年,党中央作出了实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决定,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发展。2003-2004年,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对各个项目进行了结构调整和改造。在国家实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东北地区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教材主要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例加以说明。
另外,教材小字部分还介绍了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历史与现状,对实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背景作了补充说明。
辅栏释义
“想想”(从1979年一1997年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率的比较中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些数据说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中,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其经济的年均增长率居世界第一位,不仅超过了所有的发展中国家,而且还超过了所有的发达国家,被誉为“世界经济的奇迹”。
“想想”(为什么要把实现可持续发展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原因有三:(1)可持续发展显示了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即环境和发展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环境保护需要经济发展所能够提供的资金和技术,环境保护的好坏也是衡量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和资源的支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2)人类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后代人拥有与当代人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当代人必须留给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必要资本,包括环境资本。虽然不能确切判定后代人需要什么,但后代人肯定还将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因此,保护和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也就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是当代人应尽的责任。(3)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改革“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思想到行动要有改变。
“议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什么重大意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促进东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边疆的稳定;有利于促进西部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
分析:支持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实现东西部的协调发展,是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方针。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就十分强调要处理好沿海与内地的关系。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一个大局”是“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地区“较快地发展起来”,另“一个大局”是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的时候”,要“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江泽民同志也极为重视西部的开发建设,明确指出: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世纪之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从政治社会因素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按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率先实现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实现了“小康”,从而确保了全国经济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广大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相对较慢,东西部发展差距拉大,并有继续扩大之趋势。这种态势如不及时调整,将有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地区矛盾乃至民族矛盾;同时,国内外敌对势力也竭力利用这一矛盾,采取“西化”、“分化”的策略,企图分裂中国。因此,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缩小东西差距,尽早实现沿海和内地边疆、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富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保障边疆的安全具有深远的政治和社会意义。
第二,从经济因素看,近年来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而广大的中西部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在市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发展步伐,增强其经济实力,将会有效地扩大国内需求,实现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西部大开发也有利于在更广阔的空间内进行结构调整,对于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积极意义。
第三,从生态因素看,西部地区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荒漠化、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加,并迅速向东部推移,这不仅直接影响西部的发展,而且严重威胁东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依靠西部自身的力量将难以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可以调动全国的力量,加大投入,采取各种措施,加强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逐步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确保全国经济社会与环境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
“记记”(我国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主要工农业产品):我国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主要工农业产品有:钢、煤、水泥、化肥、电视机和粮食、棉花、油菜籽、肉类、花生、水果。
“记记”(西部大开发中已经施工的重点项目的名称):西部大开发中已经施工的重点项目有:长江三峡工程、青藏铁路、渝怀铁路、兰成渝输油管道、塔里木河综合治理、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
“说说”(除课文已列举的外,再举例
说明我国工业建设和铁路、公路、桥梁建设的成就1:我国工业建设的成就有: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我国彩电销量全国第一的企业——四川长虹。我国铁路建设的成就有:达(县)-万(州)铁路、成(都)-渝(重庆)高速铁路、贵(州)-毕(节)铁路。
我国的公路建设的成就有:西(昌)-攀(枝花)高速公路、南(充)-广(安)高速公路、渝(重庆)—湛(江)高速公路。
我国的桥梁建设的成就有:长江三峡大桥(重庆奉节)、涪江大桥(四川绵阳)。
“说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为什么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作为根本点):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我国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这是制约西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一大瓶颈。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6%,是我国水能、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的主要蕴藏地和众多农畜土特产品的主产地,更是石油战略后备资源所在地。西部大开发把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就是为了把西部上述资源更充分有效地纳入到国民经济运行中来,以缩小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异。所以,在国家制定的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中,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西部地区地处内陆边疆,自然条件差,区内高原、大山、沙漠众多,为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趋势,恢复草原植被,故在西部大开发中,国家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作为根本点,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退牧还草、治理沙漠化等生态建设工程。
“议议” (为什么要实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
实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既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①支持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能够在较短的时间以较小的代价对一批老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组、改制、改造,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形成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显、机制灵活、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基地,使之逐步成为又一新的经济增长区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②有利于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增加就业机会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③与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相呼应,形成东中西互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是落实新一届政府提出的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的重大举措;④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还有助于带动和促进东北亚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等等。
教学建议
一、本课宜从复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导入新课。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教师应着重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强调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述“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时把握以下两个环节:
1.用图表的方式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取得的成就,让学生形成我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取得成就,创造了世界经济的奇迹”的印象。这些图表包括: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表》,《我国工业产值比较表》 《1979~1997年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年均增长率比较表》《新中国成立以来钢、煤、原油增长示意图》等等。
2.讲到“可持续发展”的时候,要通过教师的讲述,让学生明确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不仅有利于当前发展,还要立足长远,有利于长远发展),明确实施可持续发展是确保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良性发展的可靠保证;明确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努力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让学生形成实施可持续发展是党和国家为我国长远发展作出的英明决策的印象。
三、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教学时注意以下两点:
1.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让学生了解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的地理区域划分和这些区域所分别包含的省、市、自治区。
2.用数据分析西部地区的现状: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使学生了解,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差异,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东部尚有较大差距,这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一大瓶颈。从而明确,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党和国家为了促
进东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特别是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边疆地区稳定的重大战略举措,激发学生今日努力学习,将来参与国家建设的壮志。
活动导引
本课以“我了解的一项西部大开发工程”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工程为题,召开座谈会。其活动的步骤是:
1.有条件的学生可亲自到一西部大开发工程,如长江三峡工程、二滩水电站、渝怀铁路或东北老工业基地,如鞍钢集团实地调查访问,收集其立项、投资、建设、生产等方面的资料;也可从网上、报刊上收集相关工程的图片、文字资料,在此基础上写出工程情况的介绍。
2.学生之间分组讨论,每小组确立一个讨论主题及中心发言人,重点发言。
3.通过讨论、辩论、实地调查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对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认识。
测评答案
1.B
2.①我国人均生产总值居世界后列;
②科技还不发达;③还存在贫困地区和经济困难的弱势群体,等等。
插图说明
一、长江三峡工程示意图
长江三峡工程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所实施的一项特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它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环保等巨大的综合利用效益,不仅在中国水利建设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水利建设史上也是罕见的。建设三峡工程,是几代中国人的理想。孙中山最早提出在三峡地区筑坝建库的设想,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曾到三峡地区进行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三峡工程的呼声日益高涨。1986年6月,根据中央精神,水利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1989年,他们提出了关于建设三峡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认为建设三峡工程在实践中是必要的,在经济上是可行的。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建设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三峡工程分三期,总工期17年,从1993年开始至2009年结束。1994年12月,三峡工程正式上马。1997年11月实现了大江截流。2002年11月,实现导流明渠截流,该工程于2009年全部建成后,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千米,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千米的峡谷型水库。图为长江三峡工程示意图。
二、昆明~玉溪高速公路
自1988年开始建设高速公路以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向世界前列快速发展。至2003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跃居世界第二。图为建成的昆(明)~玉(溪)高速公路的一段。
三、1996年京九铁路直通旅客列车开通
修建北京至九龙的交通线是中国几代人的夙愿:早在元代就有了从元大都直至九龙的南下驿道;近代以来,孙中山、毛泽东都曾为这一工程提出过计划;进入20世纪90年代,富强起来的中国人民终于实现了这一愿望,一条纵贯南北、绵延数千千米的现代化铁路干线出现在华夏大地上。
1958年,中国开始实际构思修建京九铁路,那时的“京九”指的是北京到九江。1984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签署后,中国正式提出了“大京九”的方案,即将北京至九江铁路延长至香港九龙,并力争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全线贯通。
1993年5月2日,京九铁路全线开工。2l万人的建设大军劈山越水,累计打通隧道56千米。架设桥梁1100多座,修建车站210多个,至1995年l1月,不到三年的时间即告全线贯通。1996年9月1日京九铁路全线开通运营,第二年通过了国家验收。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最长的双线铁路干线。它北起北京西站,南至深圳,连接香港九龙,纵贯9个省市、108个市县,绵延2397千米。
京九铁路开通运营,对缓解南北运输紧张状况,改变铁路运输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完善网络布局,加快沿线革命老区的脱贫致富,以及适应对外开放,维护港澳地区的稳定和繁荣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图为1996年京九铁路直通旅客列车开通时的欢庆场面。
四、宁夏海原县深层打井
1998年,国家为了帮助干旱缺水的西部贫困地区人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实施了“西部特别找水计划”。图为宁夏海原县曹洼乡柴沟门村从200多米深的地层打出了水,村民们取水时的情景。
五、鞍钢新一号高炉出铁现场
在党中央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4年1月份,鞍钢共上缴地方税收8057万元,比2003年同期增长969万元,主要产品产量均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为完成全年生产经营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图为2004年3月7日拍摄的鞍钢新一号高炉出铁现场。
六、成渝铁路通车典礼
成渝铁路西起成都,东至重庆,途经8个县,50多个乡镇,全长505千米。1950年6月15日动工,1952年7月1日建成通车。成渝铁路的通车,对发展西南各地交通,沟通城乡物质交流,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起了重要作用。图为1952年7月1日,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贺龙在成都为成渝铁路的通车典礼剪彩。
教学资料
一、我国综合国力增强
国内生产总值,这个反映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的指标,我国2000年已达到89404亿元,与建国初期1952年的679亿元、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的3624亿元相比,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分别增长了33.8倍和6.4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800美元,标志着中国整体上摘下“世界低收入国家”的帽子,进入世界中下收入国家行列。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600亿元,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年增长率近10%,增长了32倍。
50多年来,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8.3%。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1979年~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近10%,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大大高于同期发达国家年均2.5%和发展中国家年均5%的经济增长速度,也高于世界平均增长3%左右的速度,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总量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间的差距逐渐缩小。据世界银行统计,199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七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到2000年末,中国与意大利的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已大体相当,而到2003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越意大利,跃居世界第六位。
此外,中国的谷类、棉花、花生、菜籽油、水果、猪羊牛肉、电视机、化肥、水泥、钢等重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稳坐世界头把交椅,发电量和棉布、化学纤维的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二、我国工业在快车道上行驶
旧中国的工业十分落后,整体上处于手工作业的状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工业化进程滚滚向前,以50多年奋斗,走过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00多年的路程,建立起独立的、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实现了从手工业到现代化工业的跨越。
50多年来,工业生产始终行驶在快车道上。工业增加值,1952年仅为119.8亿元,到2000年已达到39570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89.7倍,平均每年增长11.5%,到2003年,增加值达到53612亿元。现在的工业,平均每天可以创造出财富108.4亿元,一天多的时间即可创造出1952年工业全年创造的财富。目前,主要工业产品中,钢、煤、水泥、化肥、电视机产量雄居世界第一位,发电量及棉布、化学纤维居世界第二位,糖、原油分居第三、五位。2003年与1949年相比,钢、原煤、原油由15.8万吨、0.32亿吨、12万吨分别增加到22233万吨、16亿吨、17000万吨,分别增长1300多倍、50倍、1400多倍。电视机、电冰箱、照相机、洗衣机、计算机、空调器等一大批新兴电子产品产量也呈迅猛增长之势,电视机由1958年的0.02万台左右增加到2000年的4501万台;电冰箱由1957年的0.16万台左右增加到2000年的1279万台;房间空调器由1978年的0.02万台增加到2000年的1827万台。
三、我国彻底解决了农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
200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14212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比1952年的342.9亿元和1978年的1018.4亿元增长了3.7倍和1.77倍,平均每年分别增长3.3%和4.7%,农产品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2000年,粮食产量达46218万吨,比1949年增长3.1倍,比1978年增长52%;棉花产量达442万吨,油料产量达2955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8.9倍和10.5倍;水产品产量达4278万吨,比1949年增长94.1倍;猪牛羊肉产量达4838万吨,比1949年增长21.O倍。
长期困扰我国的农产品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主要农产品产量实现了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中国人不仅用占世界7%的耕地成功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而且,中国的谷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猪牛羊肉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
四、我国钢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1949年,全国产钢15.8万吨,仅占当年世界钢产量的0.1%,从1996起我国年钢产量连续超过l亿吨,仅1998年一年的产量,就相当于旧中国最后50年产钢总量的15倍,即钢产量超过1亿吨,树立起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现在,我国一天的钢产量,就是1949年一年钢产量的3.8倍。历经50多年发展,我国已建成世界产量最大的钢铁生产体系,产钢量从新中国初期的世界排名第26位跃升到现在的世界第一。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只有鞍钢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经过半个世纪的新建、扩建和改造,已建成宝钢、鞍钢、首钢、武钢、包钢、马钢、攀钢、本钢、太钢、唐钢等十个重点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五、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跃居世界第二
自1988年开始建设高速公路以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向世界前列快速发展。至1998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6258千米,跃居世界第八;1999年年底,突破l万千米,位居世界第四;2000年年底,达到1.6万千米,居世界第三位;2001年达1.9万千米,居世界第二位;2004年。通车总里程超过3万4千米,继续保持世界第二位。
截至2005年1月,全世界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了23万千米。其中,美国是世界上拥有高速公路最多的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修建了约9万千米的高速公路,约占世界高速公路总里程的一半,连接了美国所有5万人以上的城市。加拿大修建了1.65万千米的高速公路,占公路网总长度的1.8%,居世界第三位。德国高速公路总里程1.1万千米,居世界第四位。1932年,德国建成通车的波恩至科隆高速公路,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目前,德国5万人以上的城市及5万人以下城市的90%通了高速公路。法国目前拥有l万多千米高速公路,位居世界第五位。另外,意大利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为6300多千米;英国为3090千米;日本已修建了6114千米的高速公路。
六、秦山核电站
秦山核电站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1994年一期工程投产,目前正在进行第二期、第三期工程建设,建成后每年可发电17亿度,电力全部输入华东地区。
七、我国和平利用原子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七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和管理核电站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八个能够出口核电站的国家。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6年10月27日,我国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成功。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1年8月23日我国自己建造的第一艘核潜艇安全下水、试航成功。“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建立,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早在1970年,周恩来总理就明确指出中国要搞核电站,并为核电站建设制定了“安全、适用、经济、自力更生”的方针。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已有核电站8座、15台核电机组。2003年底,核电投入发电的装机容量占全国总发电装机容量的1.6%:2003年核电发电量达到437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2.3%。
我国核工业在重点发展核电的同时开展了多种经营。核工业中的同位素和辐射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民用领域。目前,民用产品已占我国核工业总产值的80%。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实现了整座核电站的出口.向巴基斯坦出口了整机容量30万千瓦时的核电站。目前,我国核工业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往来。
八、为什么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首先是因为我国西部地区有丰富的资源。全国约有55.2%的宜农荒地和73%的草原面积集中在这里。西部地区拥有全国83.9%的天然气储量、38.6%的煤炭储量、23.9%的铁矿石储量、30.3%的锰矿石保有量、72.6%的铬矿石等等。
其次是因为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差距表现在:第一,经济发展水平和总量上的差距。以1998年为例,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4%,不足中部地区的1/2和东部地区的1/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159元,分别比东部和中部地区低7374元和1240元。第二,西部地区农业比重偏大,工业化进程比较滞后。第三,基础设施方面差距大。西部地区每百平方千米土地面积铁路里程和公路里程分别为0.55千米和6.97千米,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少0.87千米和6.35千米,比东部地区分别少2.76千米和28.5千米。第四,居民收入和生活消费方面的差距。1998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收入430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53元;人均消费性支出3550元,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低782元和1678元。第五,教育、科技、文化方面的差异。1998年,西部地区教育经费投入417.7亿元,占全国教育经费投入的16.5%。人均教育经费投入147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6元。
九、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全线大贯通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2001年6月29日正式开工。青藏铁路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千米,其中,西宁至格尔木814千米已于1979年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2001年开工修建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北起青海省格尔木市,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再经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南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全长1142千米,其中新建线路1110千米。2005年10月15日,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全线大贯通。预计2006年7月全线通车,届时,乘火车从拉萨到北京仅需48小时。今后五年,国家将建设拉萨到日喀则、林芝等地的青藏铁路延伸工程。
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重大意义及其有关政策
2003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的思路;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2003年12月,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成立。
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具有重大意义,具体表现在:
1.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它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 “一五”时期的156个重点项目中58项在东北;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为建设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推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积聚了全国很大一部分工业资产存量和大中型骨干企业,拥有众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是我国重化工业的重‘要基地。也是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2.东北地区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一,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占有较大比重。人口占全国的8.3%,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1.33%;第二,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的位次较为重要。2002年东北三省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的位次:辽宁第7位、黑龙江第13位、吉林第18位;第三,拥有巨大的存量资产。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4187户占全国的10.2%,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1324l亿元占全国的14.9%。
3.拥有一批优势产业和举足轻重的骨干企业
装备制造业:东北三省电站成套设备占全国的1/3;石油化工业、东北三省原油加工量占全国的2/7、东北三省乙烯产量占全国的l/4;冶金工业、钢产量占全国的1/8;船舶制造业、造船产量占全国的1/3;汽车制造业、汽车产量占全国的 l/4等等。
4.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原油产量占全国的2/5,木材提供量占全国的1/2,商品粮占全国的1/3。
5.拥有明显的科教优势和众多的技术人才
普通高校154所占全国11.3%。本科院校78所占全国12.4%,专业技术人才210万人占全国10%。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实施的改革措施有:(1)2004年率先在黑龙江、吉林两省实行全部减免农业税政策; (2)继辽宁之后的黑龙江、吉林两省推开社会保障试点工作; (3)按照增值税改革的方向,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等八大行业允许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税金予以抵扣;(4)对具备条件的部分矿山、油田适当降低资源税税额标准; (5)按照所得税改革方向,实施提高计税工资税前扣除标准等减轻企业税负的有关政策;(6)对部分资源型城市实施城市转型项目扶持;(7)分两次推出160项振兴东北重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