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朋友遍天下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了解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史实,以及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并在万隆会议上进行外交斗争的情况。记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和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重大事件,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作用。理解中美、中日建交以及20世纪90年代我国奉行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能力与方法
1.引导学生在掌握中国重大外交政策的基础上,分析外交政策中的“发展变化”与“坚持不变”的外交原则,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
2.组织学生对中美关系由敌对到关系正常化的史实进行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用全面的、宏观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前后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了解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活动,使学生认识外交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关心时政、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
2.通过学习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中国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增强学生对“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流”,也是中国外交宗旨的认识。
3.通过引导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前后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的变化进行比较归因。加强对本学习主题第1课的理解,进一步认识国防建设现代化和人民军队现代化的必要性。
4.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促成外交成就的取得及国际地位提高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外交成就的取得与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外交政策、领导人的决策密切相关,也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以此激发学生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建交。
二、难点
中美关系的演变,中国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材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屈辱外交的历史,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与日俱增。教材通过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建交,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和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等重大事件的叙述,对我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和与日俱增的国际影响作了具体说明。本课涉及较多的内容是反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外交的重大事件。其中,“全方位的外交政策”一目,叙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基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建设的需要,党和国家及时调整了我国的外交政策。坚持奉行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外交政策。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任何国家的友好关系,从而使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周恩来总理的重要外交活动和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发展、推广是本课的主线。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万隆会议
1.本目分三个层次阐明了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策略。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作为我国一项完整的外交原则提出是1953年底,中国和印度两国为印度同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时,由周恩来总理根据《共同纲领》的基本精神首次提出的。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参加谈判的印度代表团时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的原则。这些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双方一致同意在这些原则的前提下进行谈判。1954年4月29日,上述原则被正式写入中印谈判公报,并载入双方签订的《中华人民其和国和印度其和国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的序言中。 (2)1954年,在中印、中缅政府分别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共同倡导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广到所有国家关系中去,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这样,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而且也成为世界各种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处理相互关系的准则。由此,中国外交打开了全新的局面。 (3)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在印度尼西亚首都万隆举行团结反帝的亚非会议,周恩来总理率团出席。会上,我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广泛团结亚非各国朋友,并同美国政府、美蒋特务进行了一系列外交斗争,通过斗争达到了团结的目的。与会代表接受了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倡导,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世界和平的十项原则,它是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推广和发展。这充分说明我国在国际外交领域地位的提高和影响力的提高,同时也说明中国为亚非会议的成功作出了贡献。
2.教材选用了一系列真实的历史图片资料: (1)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受到印度总理尼赫鲁的欢迎,双方亲切交谈。(2)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期间同埃及总统纳赛尔亲切交谈。(3)1959年,毛泽东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朋友欢聚在一起。这些图片资料一是佐证了文字史料的可信度;二是可以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团结亚非拉美国家是我国外交的重点重心。同时在本目还选用了周恩来昂然站立在亚非会议讲台上发言的图片,与美蒋指使特务制造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以及美国在万隆会议期间,利用亚非国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进行挑拨离间的史实形成鲜明对照,展示了新中国的外交形象。
二、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教材简要介绍了在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中国不仅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而且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理应享受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失去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美国敌视中国,操纵联合国,致
使偏踞中国一隅台湾一岛的蒋介石集团长期非法占据联合国席位的结果。
3.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是合情、合理、合法的。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提议,经一周的专题辩论,80个国家的发言,最后公开表决.以压倒多数通过,大会才宣布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的。
4.教材通过对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失而复得的史实讲述,再配以历史照片资料:出席26届联合国大会的中国代表开怀大笑,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并能由衷地为中国外交的胜利而自豪。
三、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1.中美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美国拒不承认我国的合法地位,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又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还发动旨在侵略中国的朝鲜战争。随着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和国际威望的日益提高,美国不得不重新考虑对中国的态度。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的《联合公报》指出:中美两国虽然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存在着本质区别,但都应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解决国际争端。双方认为,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双方都希望减少产生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中国方面认为,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重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美国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撤走,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一个中国,两个政府”及“台湾独立”。美国方面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并表示最终要从台湾撤走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双方同意发展两国之间的科技、文化、体育、新闻等方面的联系和交流。1979年1月,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中美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2.中日建交。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中日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宣布结束两国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并建立外交关系。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并对过去的侵华战争表示反省。日本尊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场。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两国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之间的持久和平友好关系,并继续进行谈判,以便缔结友好和平条约和贸易、航海、航空、渔业等协定。两国政府确认,在相互关系中,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两国政府郑重宣布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
3.教材中既没有谈我国与美国、日本实现关系正常化的原因,也没有具体谈到实现关系正常化后的作用,教材中有的只是中美在亚非会议期间、在联合国会议中的斗争史实的叙述,以及中美邦交正常化的建立。中美关系由对立到缓和的转变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日本曾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为何同他们建立友好邦交关系 学生疑问顿生。教材这样处理,旨在引起学
生的探究欲望,给予师生自主、互动学习的空间。
四、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1.调整外交策略的原因是世界形势的急剧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终结,世界上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国际关系呈现出多极化的发展态势。面对国际风云变幻,中国在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不变的前提下,调整了外交策略。
2.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指向。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的报告中提到:“我们主张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备国平等协商。”这一讲话充分表达了我国的全方位的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和原则,即:(1)发展同任何国家的友好关系,建立不结盟的多边友好关系。(2)特别是要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增强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互助,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3)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的共同发展。
3.在新的外交策略下,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广泛的外交活动,增进了我国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到2004年3月23日,中国已同世界上166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教学建议
一、导入新课
建议让学生回忆总结,1840~1949年间,中国曾遭受到哪些国家的侵略,中国被迫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由此,得出旧中国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外交史”的结论。然后提出: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和策略来扭转外交局面 由此引人新课的学习。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万隆会议
1.提出的背景建议归纳成以下几点作简要介绍:
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美国发动侵朝战争。
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中国外交向苏联倾斜。
亚非部分国家的独立,需要互相帮助支持。
2.原则提出的经过和具体内容。
五项原则提出的经过和内容,可依据教材作简要介绍,并建议说明以下几点:其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最初提出,是为了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关系。后来,经过我国政府倡导,不仅成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而且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成为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建议引用联合国宪章的有关内容,证明五项原则的适用性、普遍性)。这说明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强大的感召力。其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具有广泛性。同时,不论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大小、社会制度的差异,都一视同仁,具有平等性。总之,中国的外交方向面向世界,以广交朋友、争取友好合作为宗旨。
3.出席万隆会议。
建议强调以下两个方面:
(1)艰巨性。其一,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破坏。如“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爆炸事件。其二,部分亚非国家的疑虑、误解。如出席会议的29国中,仅有7国同中国建交,却有不少国家同台湾方面“建交”。个别国家曾追随美国参加朝鲜战争,与中国人民志愿军打过仗。(2)重要性。其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广泛接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本来是中国在处理同印度、缅甸的双边关系时提出来的。万隆会议上,由于中国的积极推动,大会以五项原则为基础,提出了促进世界和平合作的十项原则。这说明中国的和平外交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其二,树立了新中国的外交形象。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切合实际;中国政府的和平外交政策,合情合理;周恩来总理态度真诚,不卑不亢,处世得当。通过这次国际会议,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周恩来作为杰出的外交家,从此扬名全球,为世人所敬重。
三、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建议首先简要介绍联合国是一个怎样的组织,强调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组织。中国不仅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而且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就为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及恢复的作用作了铺垫。
2.在引导学生分析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归属时,对于国民党非法占有联合国席位应说明:一是台湾国民党集团不是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政权代表者;二是他们之所以长期非法占有联合国席位是美国反对社会主义,反对新中国,敌视新中国,操纵联合国的结果;三是美国长期阻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不得人心,其追随者越来越少。与此相反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是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权。
3.1971年10月25日,历史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庄严时刻,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永载史册。建议教师先查阅当年有关的新闻报道(包括国外反响),用于课堂上的介绍,以求生动、具体、有说服力。从情感教育角度着眼,可介绍表决结果出来后会场上的情景:中国代表和友好国家的代表兴高采烈,与美、日等国的代表沮丧失望,形成鲜明对比。
4.在分析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意义时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1)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成为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将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由于帝国主义和敌对势力的围攻,中国在国际上一度被孤立的局面,从此一去不复返了。事实证明,中国需要联合国这个大家庭,联合国更少不了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中国。建议介绍自1970年中国同加拿大建交以后,同中国建交国家迅速增加
的史实,说明新中国的朋友遍天下。如1970年10月中加建交前,同中国建交的国家为53个,到1974年已超过100个,到2004年已达166个国家。 (2)扩大了第三世界的影响(这一点是拓宽介绍,不必展开,对于什么是第三世界,需作说明)。中国是第三世界的一员,与第三世界国家一贯同命运、共呼吸,互相理解、互相同情、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扩大了第三世界国家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在联合国中,中国一直主持正义,为第三世界争取应有的权益而呼吁,赢得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尊重,被称为“全天候的朋友”。
四、中美、中日建交
1.建议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敌视中国的历史事例。再分析中美建交是中美双方调整外交政策,求同存异,要求建立正常关系的必然结果。(1)必要性。美国方面: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既同苏联激烈争霸,又陷于越南战争的泥坑,力不从心,急于摆脱困境,需要借助中国。中国方面:中国当时的外交既高呼反帝(主要指美国)又突出反修(主要指苏联),客观上树敌过多,事实上力不胜任。加之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内动荡,外交工作多受牵制,因而需要调整外交战略。 (2)可能性。美国方面:1969年新上台的尼克松总统开始调整对华政策,谋求改善对华关系。如尼克松在就职演说中首次称呼中国的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以示外交尊重。美国还主动要求恢复双方在华沙的大使级谈判,进行官方接触。中国方面:中国领导人审时度势,从世界和平和本国安全的角度考虑,及时调整对美政策。如毛泽东接见美国作家斯诺,借机发出外交信号,还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美友好交往的闸门。周恩来总理作了细致、周到的安排,显示出中国的诚意。
2.中美关系改善的基本点:一是两国愿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两国关系。二是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
3.建交的实现是中国外交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成果。中国在与美国谈判的过程中,既坚持大节(“一个中国”)、坚持原则(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断交、撤军、废约”是中美建交的前提),又照顾现实(同意美国与台湾保持商务、文化和其他非官方的关系)。建交的成功是中国进一步打开外交局面的大好机遇。中美两个大国结束关系不正常的历史,对国际政坛震动巨大。此后,引起连锁反应,中国迎来了同外国建交的一个高潮(如中日恢复邦交、中国同联邦德国建交)。这极大地改善了我国的国际环境,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4.中日建交。建议由学生依据课本作简要了解。教师应指出,由于受美国及国际形势的影响,日本积极主动同中国缓和邦交关系。
中国为了摆脱苏联及受苏联控制的周边国家亲苏的局面,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
5.应指出的是,不论中美还是中日关系都是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建立的外交关系,因此,矛盾和分歧不可避免,我
国力争在斗争中求团结,在交往中求发展。
五、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中国政府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如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并全面参与该组织的各项活动。
稳定周边睦邻关系。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需要一批真诚友好的合作伙伴。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如中国同亚洲的韩国、以色列建交,同越南、印度改善关系,同俄罗斯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一些友好邻邦加强传统合作。以上的外交活动可以由学生举具体事例进一步说明。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中国政府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如中国倡导并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发展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区域性合作关系;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事务,如参与2001年“九一一”事件后的国际反恐怖斗争。
最后建议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中,中国外交政策重要的发展历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求同存异一全方位和平外交的提出和运用,使中国结束了“屈辱外交”的历史,以崭新的外交形象活跃在世界舞台上。这是我国政治、经济、科学、国防等综合国力提高的结果,是中国外交原则和外交策略的胜利。
辅栏释义
一、“说说”(什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二、“想想”(美国为什么要千方百计破坏亚非会议的召开):美国希望在亚洲继续推行霸权政策,而“亚非会议”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自行召开的一次会议,亚非人民团结反帝是大会的重要内容。同时,美国也更害怕红色中国在亚洲扩大影响,还试图继续扶蒋反共,借机实现其控制中国的目的。
三、“想想”(中国为亚非会议的成功召开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周恩来在大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倡议,得到与会者的广泛认同,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世界和平的“十项原则”,表现了亚非人民团结反帝、反殖民主义的精神,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四、“议议”(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是什么 有什么重大意义):原因: (1)中国不仅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而且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理应享受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 (2)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联合国内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呼声日益高涨。 (3)在联合国中,追随美国反对中国的国家越来越少。意义:(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2)中国成为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想想”(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有什么重大意义):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美中苏三角外交的态势开始形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决定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美中和解使苏联不得不加紧同美国和西欧实行缓和的政策,迫使日本急切地要求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终于推动日中两国于1972年9月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正如美国尼克松总统在离开中国前夕的宴会上祝酒时说的,他对中国的七天访问是“改变世界的一周”。总之,中美、中日建交不仅是加强了三国间的友好合作与交流,也促进了世界和平局势的稳定与发展。
六、“想想”(我国为什么要奉行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其一,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苏两极格局解体,国际关系趋向多极化。世界人民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
其二,由于国内建设的需要。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需要一批真诚友好的合作伙伴。
其三,中国是一个大国,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世界形势向多极化发展时,不论与哪一方结盟都会影响世界格局的变化。因此,不结盟是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策略。
插图说明
一、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受到印度总理尼赫鲁的欢迎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期间,同印、缅两国总理共同倡导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图为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时在机场受到尼赫鲁总理的欢迎,双方亲切交谈的情景。
二、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期间同埃及总统纳赛尔交谈
1955年亚非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广泛接触亚非各国代表。图为周恩来总理同埃及总统纳赛尔交谈。此后,埃及成为非洲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
三、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讲话
1955年4月18日-24日,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的304名代表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又称“万隆会议”。这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下自行召开的一次会议,它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反帝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在会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重申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解决国与国之间互相关系的准则,受到与会国家代表的欢迎。图为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发言的情形。讲台的后面插着与会国家的国旗。
四、出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的中国代表开怀大笑
1971年出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的中国代表团团长是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乔冠华(1913-1983),江苏盐城人。早年留学德国、日本。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副部长、部长等职。1971年率团出席第26届联大。当大会主席宣布欢迎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第一次在联合国大会就座时,他不禁开怀大笑。出席第26届联大的副团长是黄华。
五、美国总统尼克松在机场受到周恩来总理等的欢迎
1972年2月21日,北京时间上午8时54分,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专机飞抵上海虹桥机场作短暂技术停留。11时27分,专机在北京首都机场着陆。1l时30分,尼克松总统和夫人走下飞机。图为尼克松总统向迎候在机场的周恩来总理首先伸出手去,两位领导人实现了“历史性的握手”。尼克松事后说:“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六、毛泽东、周恩来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图为1972年9月27日晚,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外相大平正芳和内阁官房长官二阶堂进。在一个小时的会见中,话题涉及政治、历史、文化、哲学、生活,气氛友好。会见结束时,毛泽东主席将一部《楚辞集注》作为礼物,赠送给田中角荣。
七、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字仪式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
2001年11月11日,当地时间19时20分,卡塔尔首都多哈的喜来登饭店马佳利斯大厅里灯火辉煌,这里成了中国代表团团长、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签署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的会场。会场正前方悬挂着用中英文写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字仪式”的横幅。19时25分,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和世贸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主席、卡塔尔经贸部长卡迈勒等人走进会场。出席签字仪式的还有世贸组织的多名官员和中国代表团的其他成员。19时30分,石广生部长走进会场并庄重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书》文本最后一页上签了名。全场响起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随后,石广生、卡迈勒和穆尔先后发表了简短的讲话。石广生宣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所有法律程序履行完毕。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定,中国将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穆尔在讲话中对中国被审议通过加入世贸组织向中国代表团和全体中国人民表示热烈的祝贺。图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仪式场面。
活动导引
课本安排的学习活动为“收集反映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图片资料”。由于各地各校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加之历史图片资料让学生收集起来比较困难,建议开展活动可以更加灵活,形式更加多样化,如举办电影晚会,组织学生观看《周恩来外交风云》纪录影片。也可以做智力接力:说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再次深化课文主题“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测评答案
1.“战争”指1937-1945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2.中日建交30年来,日本一方面表示对过去侵华的罪行“深刻反省”,另一方面又不断制造违背《联合声明》的历史教科书事件和参拜靖国神社事件。日本右翼分子妄图抹掉这段丑恶的犯罪历史,多次篡改历史教科书,把“侵略”中国写成“进入”中国;日本首相多次参拜供奉战犯亡灵的靖国神社,为战争狂人招魂。对此,遭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强烈谴责。
教学资料
一、联合国及《联合国宪章》
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在旧金山举行的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上,50个国家的代表起草了《联合国宪章》。这些代表以中国、苏联、联合王国(英国1和美国的代表以1944年8月至10月在敦巴顿橡树园拟定的建议为基础进行讨论。1945年6月26日,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宪章》。波兰当时没有派代表参加会议,但后来签署了《宪章》,成为51个创始会员国之一。在中国、法国、苏联、联合王国(英国1和美国以及多数其他签字国批准《宪章》之后,联合国于1945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10月24日成为每年庆祝的联合国日。联合国宗旨为: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国际间之友好关系;合作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增进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并构成一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以达成上述共同目的。联合国会员国是主权国家。联合国并非世界政府,不制定法律,但联合国提供帮助解决国际冲突的办法,并就影响我们大家的事项拟定政策。在联合国,会员国无论大小、贫富,无论其政治观点和社会制度为何,都在这一过程中享有发言权和投票权。联合国有六个主要机关。其中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和秘书处五个机关设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第六个主要机关是国际法院,设在荷兰海牙。联合国协助解除了1948年至1949年的柏林危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和1973年中东危机。1988年,联合国主持的和平解决办法结束了两伊战争。翌年,联合国主持的谈判导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1990年:联合国协助恢复了科威特主权,并在结束柬埔寨、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和莫桑比克的内战,恢复海地和塞拉利昂的民选政府以及在解决或遏制其他一些国家的冲突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安全理事会
《联合国宪章》授予安全理事会的主要责任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无论白天黑夜,任何时候只要和平受到威胁,安全理事会都可召开会议。安理会有15个理事国,其中中国、法国、俄罗斯联邦、联合王国和美国五国为常任理事国,其他10个理事国由大会选举产生,任期两年。近年来,各会员国讨论了改变安理会组成的问题,以反映当今政治经济现实。安理会需要有九票赞成才能作出决定。除关于程序问题的表决外,只要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投反对票(否决),安理会就无法作出决定。所有会员国都有义务执行安理会的决定。安理会在审议威胁国际和平的问题时,首先探讨和平解决争端的途径。安理会可提议解决的原则或进行调解,在发生战斗的情况下,安理会设法实现停火。安理会可派遣维持和平特派团帮助各方维持停战,将敌对部队隔开。安理会可采取措施强制执行其决定,安理会可实行经济制裁或命令进行武器禁运。在极少数情况下,安理会授权会员国使用包括集体军事行动在内的“一切必要手段”,以实施其决定。安理会还就秘书长人选和接纳联合国新会员国问题向大会提出建议。
三、“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1955年春天,中国政府决定派出以周恩来总理为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市举行的亚非会议。周恩来原计划乘坐的包机“克什米尔公主号”从香港启德机场起飞,经印尼首都雅加达前往万隆。但飞机在4月11日离开香港4个多小时以后,大约在下午6点半左右因爆炸失事,坠落在北婆罗洲沙捞越古晋以北100海里左右位置,机上人员全部罹难。所幸周恩来临时改变计划,从昆明取道仰光到达雅加达。失事的第二天,中国外交部发表了严辞声明。声明称该事件是一起美国和蒋介石的台湾特务机关导演的谋杀案。
四、“乒乓球外交”
1971年4月,在日本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美国乒乓球队向中国乒乓球队表示希望访华。4月6日,中国乒乓球协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4月14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会见了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全体成员。周恩来说: “你们这次应邀来访,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我们相信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将会得到两国人民大多数的赞成和支持。”
五、尼克松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于1913年1月9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附近的约巴林达镇。爱尔兰人后裔。1934年获惠特尔学院学士学位,后进杜克大学专修法学,1937年获法学学士学位。1937年至1942年在加利福尼亚州惠特尔当律师,1938年6月加入共和党,1942年至1946年在海军服役,升为海军少校。1946年,尼克松当选为美国众议院共和党议员,开始步入政界。1950年当选为美国联邦参议员。1952年,他作为艾森豪威尔的竞选伙伴,当选为美国副总统。1956年他再度当选为美国副总统。1960年在竞选总统中以微弱票差被约翰·肯尼迪击败。竞选失败后,尼克松先后在洛杉矶和纽约从事律师工作。1968年尼克松重返政坛,在当年的美国大选中,他击败民主党人汉弗莱和独立竞选人华莱士.当选为美国第46届(第37任)总统,1973年1月连任第47届总统。1974年8月因“水门事件”被迫辞去总统职务。1994年4月18日傍晚,尼克松在新泽西家中突患中风,当即被送往康奈尔中心急救。21日下午起,他陷入“深度昏迷状态”。22日在纽约康奈尔医疗中心逝世,享年81岁。尼克松于1972年2月首次访华。成为访问中国的第一位美国总统。访华期间中美两国政府发表了著名的《上海公报》。尼克松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并为改善和发展中美两国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尼克松1962年写了《六次危机》一书,记叙他自己的生活经历,自道短长,自言甘苦。退出政坛后,他在隐居式生活中大量阅读,尤其偏爱政治家的著作。读书之余以笔耕为乐,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先后出版了(伲克松回忆录》《真正的战争》《领袖们》《别再有越南》和《1999:不战而胜》《超越和平》。
六、亚太经合组织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立于1989年,其宗旨是通过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APEC现有21个成员,即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中国台北、泰国、美国和越南。此外,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ECC)和南太平洋论坛(SPF)是APEC的观察员。APEC秘书处设在新加坡,工作语言为英文。在成立之初,APEC是一个仅由各成员外交部长和贸易部长参加的部长级区域论坛。从1993年起,每年举行一次经济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以下简称“领导人会议”)。除了领导人会议和部长级会议之外,APEC还举行有关专业部长会议如贸易部长会议、高官会及贸易投资委员会会议等。按惯例,每年主办领导人会议的成员即为该年度领导人会议、部长级年会和高官会的主席。1991年,我国和我国的台湾、香港同时加入APEC。根据加入时签订的《备忘录》规定,台湾以“中国台北”的名义参加APEC,只能派负责经济事务的部长参加领导人会议,不能主办高官会以上级别的会议。为避免出现争议, APEC会议不挂国旗。
七、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TO)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其前身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1994年4月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举行的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上正式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总部设在日内瓦莱蒙湖畔的关贸总部大楼内。该组织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是通过实施非歧视、关税减让以及透明公平的贸易政策,来达到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世界贸易组织由部长级会议、总理事会、部长会议下设的专门委员和秘书处等机构组成。它管辖的范围除货物贸易外,还包括长期游离于关贸总协定外的知识产权、投资措施和非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领域。世界贸易组织具有法人地位,它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在促进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方面起着巨大作用。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日期简表(截至2004年3月23日)
(按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及大洋洲次序排列。同一洲的国家以其国名拼音为序)
亚 洲
阿富汗 1955年1月20日
阿拉伯联合首长国 1984年11月1日
阿曼 1978年5月25日
阿塞拜疆 1992年4月2日
巴基斯坦 1951年5月21日
巴勒斯坦 1988年11月20日
巴林 1989年4月18日
朝鲜 1949年10月6日
东帝汶 2002年5月20日
菲律宾 1975年6月9日
格鲁吉亚 1992年6月9日
哈萨克斯坦 1992年1月3日
韩国 1992年8月24日
吉尔吉斯斯坦 1992年1月5日
柬埔寨 1958年7月19日
卡塔尔 1988年7月9日
科威特 1971年3月22日
老挝 1961年4月25日
黎巴嫩 1971年11月9日 、
马尔代夫 1972年lO月14日
马来西亚 1974年5月31日
蒙古 1949年10月16日 ‘
孟加拉国 1975年10月4日
缅甸 1950年6月8日
尼泊尔 1955年8月1日
日本 1972年9月29日
塞浦路斯 1971年12月14日
沙特阿拉伯 1990年7月21日
斯里兰卡 1957年2月7日
塔吉克斯坦 1992年1月4日
泰国 1975年7月1日
土耳其 1971年8月4日
土库曼斯坦 1992年1月6日
文莱 1991年9月30日
鸟兹别克斯坦 1992年1月3日
新加坡 1990年10月3日
叙利亚 1956年8月1日
亚美尼亚 1992年4月6日
也门 1956年9月24日
伊拉克 1958年8月25日
伊朗 1971年8月16日
以色列 1992年1月24日
印度 1950年4月1日
印度尼西亚 1950年4月13日
约旦 1977年4月7日
越南 1950年1月18日
非 洲
阿尔及利亚 1958年12月20日
埃及 1956年5月30日
埃塞俄比亚 1970年11月24日
安哥拉 1983年1月12日
贝宁 1964年11月12日
博茨瓦纳 1975年1月6日
布隆迪 1963年12月21日
赤道几内亚 1970年10月15日
多哥 1972年9月19日
厄立特里亚 1993年5月24日
佛得角 1976年4月25日
刚果共和国 1964年2月22日
刚果民主共和国 1961牟2月20日
吉布提 1979年1月8日
几内亚 1959年lO月4日
几内亚比绍 1974年3月15日
加纳 1960年7月5日
加蓬 1974年4月20日
津巴布韦 1980年4月18日
喀麦隆 1971年3月26日
科摩罗 1975年11月13日
科特迪瓦 1983年3月2日
肯尼亚 1963年12月14日
莱索托 1983年4月30日
利比亚 1978年8月9日
卢旺达 1971年11月12日
马达加斯加 1972年11月6日
马里 1960年lO月25日
毛里求斯 1972年4月15日
毛里塔尼亚 1965年7月19日
摩洛哥 1958年11月1日
莫桑比克 1975年6月25日
纳米比亚 1990年3月22日
南非 1998年1月1日
尼日尔 1974年7月20日
尼日利亚 1971年2月10日
塞拉利昂 1971年7月29日
塞舌尔 1976年6月30日
苏丹 1959年2月4日
索马里 1960牟12月14日
坦桑尼亚 1964年4月26日
突尼斯 1964年1月10日
鸟干达 1962年10月18日
赞比亚 1964年10月29日
中非 1964年9月29日
欧洲
阿尔巴尼亚 1949年11月23日
爱尔兰 1979年6月22日
爱沙尼亚 1991年9月11日
安道尔 1994年6月29日
奥地利 1971年5月28日
白俄罗斯 1992年1月20日
保加利亚 1949年10月4日
比利时 1971年10月25日
冰岛 1971年12月8日
波兰 1949年lO月7日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1995年4月3日
丹麦 1950年5月11日
德国 1972年10月11日
俄罗斯※ 1949年10月3日
法国 1964年1月27日
芬兰 1950卑10月28日
荷兰 1972年5月18日
捷克 1993年1月1日
克罗地亚 1992年5月13日
拉脱维亚 1991年9月12日
立陶宛 1991年9月14日
列支敦士登 1950年9月14日
卢森堡 1972年11月16日
罗马尼亚 1949年10月5日
马耳他 1972年1月31日
马其顿 1993年10月12日
摩尔多瓦 1992年1月30日
塞尔维亚和黑山※※ 1955年1月2日
挪威 1954年10月5日
葡萄牙 1979年2月8日
瑞典 1950年5月9日
瑞士 1950年9月14日
圣马力诺 1971年5月6日
斯洛伐克 1993年1月1日
斯洛文尼亚 1992年5月12日
乌克兰 1992年1月4日
西班牙 1973年3月9日
希腊 1972年6月5日
匈牙利 1949年10月6日
意大利 1970年11月6日
英国 19r72年3月13日
美洲阿根廷1972年2月19日安提瓜和巴布达1983年1月1日巴巴多斯1977年5月30日巴哈马1997年5月23日巴西1974年8月15日玻利维亚1985年7月9日多米尼克2004年3月23日厄瓜多尔1980年1月2日哥伦比亚1980年2月7日古巴1960年9月28日圭亚那1972年6月27日加拿大1970年10月13日美国1979年1月1日秘鲁1971年11月2日墨西哥1972年2月14日圣芦西亚1997年9月1日苏里南1976年5月28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974年6月20日委内瑞拉1974年6月28日乌拉圭1988年2月3日牙买加1972年11月21日智利1970年12月15日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澳大利亚1972年12月21日巴布亚新几内亚1976年10月12日斐济1975年11月5日基里巴斯1980年6月25日库克群岛1997年7月25日瑙鲁2002年7月21日密克罗尼西亚1989年9月11日萨摩亚1975年11月6日汤加1998年11月2日瓦努阿图1982年3月26日新西兰1972年12月22日
※1949年10月3日系中国与苏联的建交日。1991年12月27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钱其琛致电俄罗斯外长,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俄罗斯联邦政府。
※※1955年1月2日系中国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建交日。1992年4月3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宣布,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改任南联盟共和国大使。2003年2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宣布,自2月4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更名为驻塞尔维亚和黑山大使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摩纳哥公国自1995年1月16日起建立领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