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G10教育联盟2019年春季高一入学联考 语文试题卷(高一)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G10教育联盟2019年春季高一入学联考 语文试题卷(高一)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2-25 21:2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南G10教育联盟2019年春季高一入学联考 语文试题卷(高一)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陈玉明
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无论是作为一种学说,还是作为一种组织,都烟消云散,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一个长期而普遍的历史事实,墨家的消亡大概也并非偶然的命运安排。只是,原因是什么?
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这方面它与晚起的作为宗教的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似,胡适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视为一种宗教,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作比较。
就外因看,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个别时期除外)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
除开外因,墨家消亡大概有其内在的因由: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
相比之下,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长生不老,成为仙人。所以,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
为什么墨家、佛教同样主张禁欲,而两者命运迥异?这可以从两者的不同之处找到答案:墨家只是一种世俗学说,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作为出世的宗教,佛教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让他们在禁欲的同时能享受心灵的满足,从而把所有的苦难都视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正由于有这种一心灵鸡汤”,虔诚的佛门弟子可以忽略形而下的艰苦,去追求形而上的禅悦。
而墨家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世俗化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
这些都是纯粹世俗的学说。墨家思想中唯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观点是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但这不足以改变整个墨家思想体系的高度世俗化色彩,不足以成为墨家门徒灵魂信仰的基础。而如果不以坚定的信仰为基础,禁欲的生活、无私的行为就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一种学问要想成为广被接受的显学,总得有某种足以吸引信徒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是形而下的物质动机,也可以是形而上的精神慰藉。而墨家恰好这两方面的东西都无法提供,最后只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墨家如要长存,必得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以世俗主义搭配功利主义(如同大多数世俗学说),或以禁欲主义搭配神秘主义(如同大多数宗教学说),庶几方可免于沦亡。
除此之外,墨家还有一个不得不消亡的理由:在大一统的专制君主制下,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必然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专制君主对一切世俗组织都必然心怀警惕,“结党营私”之所以是一个很重的罪名,关键不在于“营私”而在于“结党”。“结党营私”固然不可,“结党营公”就更加显得别有用心。
不过,虽然墨家已成遥远的绝响,但其思想至今依然散发着灿烂的光芒。倘能返本开新,墨学亦未必不能造福于今。
(选自《书屋》,有删节)
1.下列关于“墨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时期,墨家曾经历过刹那辉煌,但最终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B.墨家思想也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比如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
C.统治者之所以要对墨家心怀戒心,是因为墨家的“结党营私”。
D.墨家作为一种学说,己成遥远的绝响。在现实生活中销声匿迹,影响不再了。
2.下列说法,不属于墨家最终消亡原因的一项是(3分) ( )
A.墨家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
B.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使得墨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C.墨家高度世俗化的理论体系,使得其门徒缺乏灵魂信仰的基础。
D.在专制君主制下,统治者会对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心怀戒心。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法家因为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所以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
B.做道教门徒要幸福得多,因为道教不像墨家那样有禁欲方面的规定。
C.佛教也主张禁欲,但远不如墨家那样严酷,佛教徒都在禁欲的同时享受心灵的满足。
D.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和墨家相类似,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本题共3小题,14分)
玉米
刘国芳
老头是市长的父亲,但在花园小区,没有一个人知道老头是市长的父亲。花园小区的住户,都是有身份或者说有钱的人,只有老头和他们格格不入。老头穿一身青布褂子,两只裤脚一只高一只低,脚上穿一双解放鞋。老头住进来好几天了,保安仍不认识他。有时候见老头从外面进来,保安总要大声说:“你进来做什么?”
老头说:“我住这里。”
保安说:“你住这里?”
老头说:“A区B栋303。”
保安不相信老头住这里,但老头说的那么具体,保安只好挥挥手,让老头进去。
小区里很多人看见老头进去,他们的脸色很不好看,等老头走远了,都说:“我们这儿怎么会住进这样一个乡下老头呢?”
老头不管别人说什么,进进出出自在得很。有时候,他会笑一笑,看着小区里的住户或者说看着那些邻居打招呼。但老头自作多情,那些邻居面无表情,根本不理睬他。老头也不恼,只笑着跟自己说:“这城里人脸上怎么都像打了石膏一样?”
这后来的一天,老头闲不住了,老头自告奋勇在小区里扫地。小区本来请了清洁工,但那人懒,一天只在早上扫一次,其余时间便见不到他的人。那时候正是秋天,满地落叶,老头就拿一把扫把,提一只撮箕,扫地上的落叶。小区的人见老人满小区扫地,忽然就明白了,他们说:“原来这老头是扫地的。”
小区有一个角落,大概有两三亩大。这儿也栽了草,但因为偏僻,没人精心管理,草长得稀稀拉拉。有一天,老头在这儿侍弄起来。开始,小区的人不知老头做什么,以为老头在栽草。过了几天,看见老头把地全翻了,才知道老头要栽东西。保安当然不会坐视不管。保安有一天拿着警棍走过来了,他们凶着老头说:“你在这儿做什么?”
老头说:“看这块地闲着,想种些庄稼。”
保安就“咦”一声,大声凶着说:“你以为这儿是你乡下呀?”
老头说:“这地闲着不是浪费吗,种些庄稼多好。”
几个保安不再跟老头哆唆了,推走他,一直往小区外面推。保安仍没把这个老头当小区里的人,所以往外推他。老头看着要把自己推出小区了,便大声凶着保安说:“你推我去哪儿嘛?老子住这里呢。”
保安这才住手。
老头后来继续挖着那块地,保安也时常过来干涉,但并不奏效。老头倔得很,把他赶走了,他过了一会又来了。小区的人后来都知道老头要在那儿种庄稼,他们看着老头,总摇头,还说:“典型的一个农民,走哪儿都忘不了种地。”老头随人家怎么说,把地挖好了,竟种上了玉米。老头应该是种田的好手,几个月过去,那块地的玉米竟青青翠翠好看得很。小区的人大多没见过玉米,有时候,他们会走过来,很有兴趣地欣赏着。
这天深夜,有一个贼翻墙进来,然后潜进一户人家想偷东西。正要偷时,被发现了。贼跳窗跑了出去,然后往玉米地里跑。刚好保安往玉米地边走过,保安当即把蹿进玉米地的贼捉住了。
这个小偷一看就是个乡下人,保安打了他两警棍,然后让人去喊老头来。看见老头来了后,保安说:“这个小偷一看就是一个乡下人,他是不是和你一起的?”
老头很生气,老头说:“他和你是一起的差不多。”
保安说:“我现在才知道你为什么要在这儿栽玉米,原来是为了你们偷东西好藏身。”
另一个保安甚至用警棍指着老头说:“你们肯定是一伙的,一伙乡下人合伙在城里偷东西。”
老头暴怒起来,老头说:“你他妈的才是贼!”
一个保安举着警棍打过来,还说:“看你一副贼相,还嘴硬。”
这句话极大地伤害了老头,老头半晌说不出话来。后来老头说话了,老头说:“我是贼相,好,我让你们知道我是不是贼相。”老头说着,从身上拿出手机来。十分小巧的手机,很精致。老头迅速拨了个号,然后说:“你过来一下。”
毫无疑问,老头给他当市长的儿子打了一个电话。
大概十几分钟后,市长就坐着车来了,市长一见老头就喊道:“爸,出什么事了?”
门口围满了人,有人认得市长,这人叫了起来:“这不是李市长吗?”
一伙人鸦雀无声。
不一会,物业经理和开发商都来了。开发商一个劲地道歉,还跟老头说:“我们立即把那几个保安辞了。”
老头说:“那倒不必,我只是想让他们知道,我不是一副贼相。”
这事过后,老头还是原来那个老头,老头每天拿着扫把撮箕出来扫地。见了人,仍然笑一笑。
小区的人现在都知道老头是市长的父亲,见老头笑,也忙不迭地回一个笑。
老头的玉米地还在,老头真是侍弄庄稼的能手。那片地,后来真结出了一个又一个玉米。把这些玉米收了后,老头竟一户一户地去敲人家的门。门开了,老头递过去几个玉米,然后说:“我栽的玉米,你们尝尝吧。”
小区所有的人都高兴地接过老头送来的玉米,在老头走开后,有人说道:“难怪老头的儿子会当市长,原来老头人这么好。”
(选自2014年第16期《小小说选刊》)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老头面对保安的污蔑,迫不得已只能把当市长的儿子叫来,这是对自身尊严的维护,采取的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
B.小说善于在对比中彰显人性,通过对比,不仅将人物的趋炎附势、以貌取人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暗含对这些人以貌取人、善于见风使舵的讽刺与批评。
C.小区的住户对笑着主动打招呼的老头,起初“那些邻居面无表情,根本不理睬他”,后来“见老头笑,也忙不迭地回一个笑”,可见只要以诚相待,必能温暖人心。
D.小说娓娓道来,在舒缓平稳的故事叙述中展现人性百态,制造矛盾冲突,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强烈不满。
5.小说中老头的性格鲜明,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分)
6.小说故事简单,但意蕴丰富,作者以犀利冷峻的文笔解剖人性,拷问人生,请从小说主题的角度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本题共3小题,10分)
材料一:
1月3日晚上,两位90后女主播在某平台直播手撕郭敬明和沈煜伦的书,双双称不读书也能赚大钱开跑车。在当晚的直播视频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唯独对其中的书本不屑一顾,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长大以后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读书又有何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很大,波澜壮阔、不可名状。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17年1月4日)
材料二: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读了几年大学,还不如中学毕业就去做生意的同学,人家都有车有房了,自己却什么都没有……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其实,广义来说,读书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学会思考的长期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等同于换一个高等学历。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读了大学,不代表马上就能实现“逆袭”,但不读大学或许更难华丽转身。
它反馈于人的“好处”,未必能够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马上兑现,而常常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其中好处,需慢慢体会。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除了薛屯村,媒体还报道过河南林州的梨园村、河北邯郸的王桃园村、山东平度的庄子村……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这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任何观念的形成,都有其内在逻辑。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
除了贫穷、当地基层村组织格外重视教育等原因,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1日)
7.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 )
A.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C.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D.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这些地方上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材料一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有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B.材料二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是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并没有什么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9.针对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一)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合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一选自《兰亭集序》
(二)
至贞观中,太宗以德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写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辩才之所。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诏见翼。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
太宗依给。
翼遂改冠微服,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
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日:“弟子先门,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又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辩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辩才。辩才熟详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贫道有一真迹,颇亦殊常。”翼日:“何帖?”辩才日:“《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伪作耳。”辩才日:“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时,亲付于吾。”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选自《兰亭记>,有删改)
【注】响拓:古代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
10.对下列画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或因寄所托 因:依,随着
B.不能喻之于怀 喻:通“愉”,愉悦,愉快
C.弟子又幼来耽玩 玩:研习、玩味
D.辩才熟详之日 熟:仔细的、详细的
11.下列“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
A.太宗以德政之暇
B.知在辩才之所
C.梁元帝之曾孙
D.及其所之既倦
12.下列对文中个别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序”,也作“叙”或“引”,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介绍写作目的、编写体例和主要内容。《兰亭集序》便属此类。
B.“若合一契”中的“契”指的是符契,用木或竹刻成,分为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C.旬朔,十日为一句;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朔。旬朔指十天或一个月,亦泛指时日。
D.微服,通常指帝王、官吏等外出时为不暴露身份而换穿便服。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兰亭集序》借快乐年华易逝的感叹,借生命长短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感叹,借古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引出对人生的痛惜,充分肯定了“死生之大”的观点。
B.唐太宗非常喜欢临摹王羲之的真书、草书的法帖,一心想得到《兰亭》帖,所以接受了房玄龄的推荐,让萧翼前去办理此事。
C.唐太宗答应了萧翼提出的条件,并让萧翼乔装打扮,混入寺内,接近辩才禅师并逐步取得他的信任。
D.辩才十分喜爱书法艺术,所以一眼就看出萧翼的二王法帖虽是真迹,却不是上品,远比不上《兰亭》帖。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翼佯笑日:“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伪作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 -16题。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
曹邺
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
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每年春草芳。
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
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非我乡。
15.下面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本诗标题“送进士下第归南海”交代了送别朋友的缘由,朋友因被贬官到遥远的南海,心情悲伤,我为他送行,依依惜别。
B.首联描绘了夕阳下的一幅送别图。夕阳斜照,几片红霞,诗人和朋友,手挽着手,饮酒送别。
在轻快明丽的景色衬托下,友朋宴别的感情显得深情而明朗。
C.颈联对仗工整,情意深长。蓝关、湘浦是友人前往南海的必经之地。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
D.尾联以更深一层的劝勉作结。“十二楼”即传说中昆仑山的仙人居所,此处借指俗世繁华。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间惆怅留连,不要执着于人世浮华。
E.古人送别诗,多是渲染别情的孤楚、悲苦,本诗没有像一般送别诗悲叹、沉浸于别离的凄苦,而是意境鲜明,语气亲切委婉,格调清新明丽,别具一格。
16.诗歌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归园田居>中“ , ”两句写鸡狗的叫声,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2)《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 , ”。
(3) 《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怏乐场景的句子是“ , ”。
(4)《离骚》中用反问句表明屈原即使受挫也不会改变自己志向的两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题。 (16分)
18.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菲薄(fěi) 寥落(liáo) 敛裾(jū) 短小精悍(hàn)
B.踌躇( chú) 桀骜(ào) 涸辙(hé) 博闻强识(shí)
C.喋血( dié) 停泊(pó) 戊戌(xū) 熙熙攘攘(rǎng)
D.祷告(dǎo) 游说(shuì) 弄堂(nòng) 大笔如椽(chuán)
19.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 )
A.步履蹒跚 绿树成茵 流觞曲水 遗世独立
B.苍海桑田 克敌制胜 满目疮痍 情随事迁
C.参差斑驳 酣酒临江 正襟危坐 清流激湍
D.急不暇择 视同至宝 冯虚御风 惹是生非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党中央明确提出建设廉洁政治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以不懈的努力换得政治清明、河清海晏。
②南方航空公司的客机历经3个小时的试飞顺利返航,这标志着新疆若羌县楼兰机场试飞圆满成功,该机场离正式通航的日子近在咫尺。
③著名演员吴京安加入《天下粮田》剧组后,潜心研读剧本,反复揣摩人物心理,最终挥洒自如地演绎了刘统勋这个为百姓谋福利的清官角色。
④梦想还是要有的,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
⑤降央卓玛演唱了八首歌曲,这些草原歌曲各有特色,曲尽其妙,洋溢着浓郁的亲情、友情,让歌迷们尽情地体会到了草原风情。
⑥许多人不了解抑郁症的危害,又怕得了这种病殃及家庭、工作和声誉,讳疾忌医,心存侥幸,以致延误病情。
A.②④⑥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⑤⑥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微信是一种更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更灵活、智能,且节省资费。
B.曹操对“建安风骨”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对文人学士的鼓励,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的诗歌创作,对建安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C.“双十一”期间,许多网络诈骗分子瞄准消费者抢购期间放松警惕的机会,设置重重陷阱,利用弹出窗口、假客服、假链接、网络诈骗等手段层出不穷。
D.奥巴马在给乔布斯的悼词中说:“乔布斯将互联网装进了我们的口袋里,他让人们不但享受到信息革命的成果,而且改变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字。 (4分)
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主席深刻分析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那么当今世界,什么是滚滚向前的潮流和大势?他给出了三个关键词: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放眼今日全球,① ,而冷战思维愈发陈旧落伍,妄自尊大或独善其身只能四处碰壁: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② 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在这个世界上,无论选择哪一条道路,它都是荆棘与鲜花同在,有晴空也有冷雨。我们的人生,或许是凯鲁亚克《在路上》,”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也或许是李娟的”沿着漫漫时光,沿着深沉的威严和恐惧,崎岖至此的道路”。道路的故事充满了人生的经验,没有路的时候,心里会彷徨,路多的时候心里又会迷失。走好选择的路,别只选好走的路。
这是<朗读者》的一段开场白,以上内容引发你哪些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联考2019年入学考试参考答案语文
1. B2. A3. D4. B
A原文是“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 C、专制君主对一切世俗组织都必然心怀警惕 D、“影响不再”错应是缺乏坚定的精神信仰A、强加因果B原文“并没有太多的禁欲规定”C、无中生有A项,对人物性格理解不当,曲解了人物的性格。B项正确。C项,犯了背离文章主旨的错误。D项,分析和鉴赏言过其实。
5.①低调内敛,如虽为市长父亲,但从不张扬和显摆;②待人热情,如笑对邻居,主动打招呼等;③有责任感,如主动打扫小区卫生;④纯朴厚道,如为保安求情等。(要点一点1分,答三点3分,有分析2分。共5分)
6.①一方面小说通过老头的形象表达了对纯朴厚道的品德、看重人格尊严的人的赞美;②另一方面又表达了对人性阴暗面的批判:小区里,不管什么样的人,诸如保安、开发商等,对别人的作为可以轻率地批评,冷漠地对待,但是只要一遇到强权,立刻就显示出软弱的本性,可怕的不仅仅是个别人、个别事,而且还有集体的无意识。
小说直指人生现实,振聋发聩。(一点3分,共6分)
7.C A项名人的话意是创业要有胆量,不能唯学历是举。B项,“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错误,从材料二来看,之所以要读书学知识,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C项,外国网友的回答是强调:虽然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长大以后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但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滋养我们的灵魂。D项,材料三指的是“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
8.B A项,“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错误,材料一开头对这件事进行的是客观叙述,只是结尾的“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有轻微的否定色彩;C项,“没有什么可供借鉴”错误,材料三第二段说“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可见还是有丰富的经验可借鉴的;D项,“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错误,材料三并没有分析原因,也没有强调有用性。
9.示例:①宣传“读书有用论”,使人们正确认识读书的价值,明确读书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提升个人能力等;②拓宽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使有知识者有施展才华,获得收益的舞台;③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意思对,即可酌情赋分,答对一点1分,二点3分,三点4分。)
10.B喻:明白11.D D项“之”是“往,到达”,其它三项为结构助词“的”。
12.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为晦。
13.C唐太宗“让萧翼乔装打扮,混入寺内,接近辩才禅师并逐步取得他的信任”错,是肖翼自己提出要微服前往,掩饰身份接近辩才并逐步取得他的信任。
14 (1)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一”“虚诞”“齐”“彭殇”各一分)
(2)萧翼假装笑笑说:“多次经过社会动荡,真迹怎能还存在呢?肯定是响拓伪造的。”
(“佯”“数”“岂”“必” “伪作”各一分)
15. AD A.“朋友因被贬官到遥远的南海”错,朋友因科举考试落第回到南海。D. “十二楼”指出世隐居。
16.①友人离别的不合,对友人的担忧。首联写送别的宴饮中,与友人手挽着手,饮酒送别,依依不合。提醒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②安慰友人不必因为下第而伤感。颈联描写了明丽美好的春光,每年都有科举,中举的机会还多。③鼓励友人积极入世选取。
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不要作出世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世进取。(一点2分,共6分)
鉴赏: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诗是曹邺送别诗的名作,晚唐诗人韦庄在他的著名唐诗选本《又玄集》中, 选录了这首诗。可见这首诗在当时就受到人们的欢迎。
景色明丽的初冬傍晚,夕阳斜照,天边飘着几片红霞,和夕阳相互映衬着。诗人和即将南归的朋友,手挽着手,在路边设酒宴送别。他们饮了一杯又一杯,送了一程又一程。
在轻快明丽的景色衬托下,友朋宴别的感情显得深情而明朗。
诗的后三联是关怀劝勉友人的诗句。“行人莫叹碧云晚”借江淹“日暮碧云”之语,一是表示惜别,一是劝勉友人不必因为下第而感叹。语气委婉舒缓,使失意的朋友感到友谊的温情。“上国每年春草芳”承接前一句,进一步鼓励朋友,诗意仍然是委婉含蓄。 “上国”是京城的代语,“每年春草芳”用暗喻手法,意思是京中每年都举行科举考试, 中举的机会很多,正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这一句描绘了明丽美好的春光,对前途充满信心,给友人更大的鼓励与安慰。
颈联中诗人转而想念友人此行之前途。“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情意深长。南海,今广州、佛山一带,蓝关、湘浦是友人前往南海必经之地。
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 这里既关怀友人漫长途程,又以体察入微的态度理解友人心情,给人如获知音的亲切感。
尾联以更深一层的劝勉作结。十二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此处借指出世隐居。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不要作出世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世进取。这里回应了“上国每年春草芳”一句,对友人充满了期冀、祝祷的真情厚意,使整首诗的含意更为超凡、脱俗。
古人送别诗,多是渲染别情的孤楚、悲苦,曹邺这首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悲叹,不仅仅沉浸在别离的凄苦中,它在色泽明丽的背景下,有安慰、有关怀、有理解、有鼓励、 有期待,意境鲜明、语气亲切委婉、格调清新明丽,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作。
17.(一空1分,共8分)
(1)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3)总角之宴,言笑晏晏(4)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18.A(B项,博闻强识zh 1;C项,停泊bo; D项,弄I 6 ng堂)
19.D (A.茵一荫B.苍海一沧海C.酣一酾)
20.C(河清海晏:黄河的水清了,大海也平静了,用来形容天下太平。正确。近在咫尺:
形容距离很近。此处不正确。挥洒自如:指写作诗文或书画,运用笔墨不受拘束,非常流利自然。此处不正确。涸辙之鲋:在干涸的车辙里的鲫鱼,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
运用正确。“曲尽其妙”,指把其中的微妙之处委婉细致地充分表达出来,形容表达能力很强。不能用于“歌曲”,句中望文生义,误把“曲”理解为“歌曲”,错误。“讳疾忌医”,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使用正确。)
21.B(A项,成分残缺,缺少“具有”一词的宾语,应在“显示实时输入状态”后加“的功能”。C.不合逻辑,“网络诈骗”与“弹出窗口、假客服、假链接”之间是包含关系,去掉“网络诈骗”;结构混乱, “利用……层出不穷”句式杂糅,将尾句改为“利用弹出窗口、假客服、假链接等手段进行诈骗”。D项,语序不当,应把“不但”放在“让人们”
前面。)
22、根据三个关键词判断①围绕和平合作补写,②围绕变革创新补写。
答案:①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②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每空2分,共4分)
23.作文提示:
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坎坷,人生之路该怎样去走?选定正确的路,尽管前途可能艰难;坚定地走好选择的路,不要彷徨与迷茫。
人生路上有很多经验,由此思考可以有很多写作角度:
人生路上的喜怒哀乐:
别只顾赶路,要欣赏沿途的风景;不忘初心,方能到达目的: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人生之路,便是心灵之路。如屈原、陶渊明、荆轲、司马迁、曹雪芹、曹操、苏轼等人生之路,便是他们精神的展现。
【参考译文】贞观年间,唐太宗在实行仁德之政的闲暇,一心一意赏玩书法,临摹王羲之真书、草书的法帖,购置征集得十分完备,唯独没有得到《兰亭》帖。寻找打听这本法帖,得知在辩才的住所。尚书右仆射房玄龄上奏说: “我听说监察御史萧翼,是梁元帝的曾孙,有才艺,多计谋,可以去办这件事,一定能成功。”太宗于是下诏召见萧翼。萧翼回答道: “如果公开前去讨要,从道理上讲是不能够获得的。我请求私下到他那里,但必须要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各种法帖几件。”太宗依他说的给了他。
萧翼就改换帽子穿上平民的服装,傍晚时走进寺庙,在巡廊里观看壁画,路过辩才的院子,停在门前。辩才在远处看见萧翼,就问道: “施主是哪里来的?”萧翼就上前行礼叩拜,道:“弟子是北方人,带有一些蚕种来卖,游历寺中恣意观看,有幸遇到禅师。”寒暄过后,言谈议论能说到一起。
于是没过多长的时间,萧翼拿出自己效仿梁元帝画的《职贡图》给辩才禅师看,辩才禅师赞赏不已,于是论及书画。萧翼说:“弟子的先人,都继承二王的楷书法帖,弟子自幼潜心研究,现在也有几帖随身带着。”辩才高兴地说:“明日来,可以带到这里欣赏。”
萧翼如期前往,拿出二王法帖给辩才看。辩才仔细观看法帖,说:“这倒是真迹,但不是最好的。我有一真迹,很是不同寻常。”萧翼说:“什么帖?”辩才说:“《兰亭》帖。”
萧翼假装笑笑说:“多次经过社会动荡,真迹怎能还存在呢?肯定是响拓伪造的。”辩才说:“我师父在世时保护爱惜,临终之际,才亲手交给我。”辩才自己从屋梁上的暗槛内取出《兰亭》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