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七年级 学科: 科学
课题: 科学测量 第 1 课时 教师 蔡宏涛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测量的意义,知道长度单位以及换算关系。
2.知道不同测量对象、测量工具需要达到的测量精度不同,熟悉刻度尺上的刻度特征,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3.理解测量定义的含义,并用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同时举例表明1米、1厘米、1微米、1纳米的大小概念。
4.理解刻度尺的读数,了解估读的意义。
5.学会用累积法测量一元硬币的厚度、一张纸的厚度等。
二、教学重点
1、能熟练的进行长度单位的选择与转换。
2、能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3、了解测量的概念,学会测量读数。
三、教学思路
导入——小故事——提问(测量的定义)——概括——讲解长度的单位——引出长度大小概念和相互之间的单位转换——强调换算格式——介绍其他长度测量工具——刻度尺观察——刻度尺的使用规范——活动(测量科学教科书的长和宽)——总结
四、教学过程
一、测量的概念
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科学测量当中的长度测量,在初中学习中,对于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要学习的测量方式了。
引入:有一次国王问阿凡提:“ 人人都说你智慧过人, 那么你知道眼前这池塘里的水有多少桶吗?”阿凡提回答:“如果这个桶有这个池塘一样大的话,那就只有一桶水。如果水桶有池塘一半大的话 那就有两桶水 .....”
学生:池塘中的水—待测量 这个桶有这个池塘一样大的话—标准量
教师:回答的很好,那到底什么是测量呢?
ppt指出:测量:就是把“待测量”与“公认的标准量”比较的过程。
并举例说明:
教室的长宽高;学生的身高 待测量
一把标准的刻度尺 公认的标准量
二、长度的单位和相互之间的转换。
设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长度的单位,那么长度的标准单位是什么?
学生:米(m)。
PPT指出米是国际上统一的标准单位。(国际制单位)
设问:那1米到底有多长?(让学生展示,并向学生展示米尺)
设问:同学们还了解哪些长度单位呢?
学生:千米( km ) 分米( dm ) 厘米( cm )毫米(mm) 微米(μm ) 纳米( nm )
接下来向学生提问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设问:1千米= 米
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毫米= 微米
1微米= 纳米
教师要向学生描述1微米大概是一根头发直径的60分之一,而1纳米是一根头发直径的6万分之一,让学生体会微米和纳米。
请给下面的测量数据填上符合实际的单位:
(1)某同学身高17.0
(2)教室的长度约为8
(3)1元硬币的厚度约为2
(4)墨水瓶的高度约为4
(5)小明的跳高成绩为1100
如何去换算?
PPT上出两道题目,叫学生上黑板解答。
2.675米= 厘米 7609毫米= 米
解:2.675米=2.675×1米 解:7609毫米=7609×1毫米 (演示操作不用写)
=2.675×100厘米 =7609× 0.001米
=267.5厘米 =7.609米
三、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认识一下其他测量工具:皮尺 卷尺 三角尺 游标卡尺 螺旋测微器
教师:那今天我们重点来认识一下刻度尺。。。。。
教师:我们现在拿出我们手中的刻度尺观察一下,刻度尺上面的刻度面有哪些部分组成?
学生:零刻度线,量程,数值单位,最小刻度
老师:最小刻度为1毫米,所以我们把这把刻度尺叫做毫米刻度尺。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两把刻度尺有什么区别?
学生:他们的最小刻度不一样,一把最小刻度是1厘米,叫做厘米刻度尺,一把最小刻度是1毫米,叫做毫米刻度尺。
教师:设问如果拿这两把刻度尺去测量一个物体,那把刻度尺更加精确,为什么?
引出概念:长度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的。
测量的实践活动
活动:同学们一起来测量一下《科学》教科书的长度和宽度。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表明;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刻度尺量程
最小刻度
长
宽
老师归纳:
1 、会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最小刻度越小越好,测量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就是注意刻度尺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练习一下:
刻度尺(最小刻度毫米,长20厘米) 量跳远成绩
钢皮卷尺(最小刻度毫米,长2米) 制作几何图形
米尺(最小刻度厘米,长1米) 裁剪布料
皮卷尺(最小刻度厘米,长10米) 量窗户玻璃长宽
2 、会放:零刻度线或某一数值刻度线与待测物的起始端对齐,刻度尺有刻度的边紧贴待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并解释为什么选择B这种放置方式,反正刻度尺厚度带来的误差。)
3 、会看: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4 、会读:读数时,要估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会记:记录的测量应是数字和单位组成。
(刻度尺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
老师叫学生改正刚刚测量书本的长度读数,并自己进行总结。
老师对刚刚刻度尺的使用过程进行总结。
设问:1 :如果刻度尺受热膨胀了,对测量值的结果有什么影响?
2 :如何提高测量的准确程度呢?
学生回答:。。。。。。。。。。。。。
设问:某同学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先后五次测出同一木板的长,其记录结果如下:17.82cm,17.81cm,17.52cm,17.82cm,17.83cm,这五次测量记录中有一次错了,哪个数值是错的?物体的真实长度接近于多少?
老师:强调提高测量准确程度的方法。
六、总结
长度的单位 单位换算
长度的测量
工具的选择
放正确
测量工具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看正确
读正确
记正确
七、家庭作业:
(1)作业本B第3~4页
(2)科学书课本第26页练习第1~3题
(3)联系前面所学知识,预习体积的测量。
3
第4节 科学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
有一次国王问阿凡提:“ 人人都说你智慧过人, 那么你知道眼前这池塘里的水有多少桶吗?”阿凡提回答:“如果这个桶有这个池塘一样大的话,那就只有一桶水。如果水桶有池塘一半大的话 那就有两桶水 .....”
池塘里的水
待测量
这个桶有这个池塘一样大的话
标准量
测量:就是把“待测量”与“公认的标准量”比较的过程。
什么叫做测量
教室的长和宽,就是
“待测量”
“公认的标准量”
一把刻度尺就是
1.长度的单位
千米( ) 分米( )
厘米( ) 毫米( )
微米( ) 纳米( )
国际上统一的标准单位是
“米”,用“m”表示。
(国际制单位)
1千米= 米
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毫米= 微米
1微米= 纳米
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规律:
请给下面的测量数据填上符合实际的单位:
(1)某同学身高17.0
(2)教室的长度约为8
(3)1元硬币的厚度约为2
(4)墨水瓶的高度约为4
(5)小明的跳高成绩为1100
分米
米
毫米
厘米
毫米
如何去换算?
例一:2.675米= 厘米
解:2.675米=2.675×1米
=2.675×100厘米
=267.5厘米
例二:7609毫米= 米
解:7609毫米=7609×1毫米
=7609× 0.001米
=7.609米
换算过程
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是( )
A.1.8米=1.8×1000=1800毫米
B.1.8米=1.8米×1000=1800毫米
C.1.8米=1.8米×1000毫米=1800毫米
D.1.8米=1.8×1000毫米=1800毫米
一定注意格式,千万别写错
D
米尺
皮尺
钢卷尺
游标卡尺
螺旋测微器
刻度尺观察
零刻度线
cm
数值单位
最小刻度
量程
最小刻度:1毫米
毫米刻度尺
长度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的
一:同学们一起来测量一下《科学》教科书的长度和宽度。
正确使用刻度尺:
1 、会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最小刻度越小越好,测量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连一连
刻度尺(最小刻度毫米,长20厘米)
钢皮卷尺(最小刻度毫米,长2米)
米尺(最小刻度厘米,长1米)
皮卷尺(最小刻度厘米,长10米)
任务
工具
量跳远成绩
制作几何图形
裁剪布料
量窗户玻璃长宽
正确使用刻度尺:
2 、会放:
零刻度线与待测物的起始端对齐,刻度尺有刻度的边紧贴待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特例:厚度较大的刻度尺测量摆放
将尺侧立
零刻度线与待测物的起始端对齐,刻度尺有刻度的边紧贴待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正确使用刻度尺:
3 、会看: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2.7+0.08+cm=2.78cm
2.78cm
正确使用刻度尺:
4 、会读:读数时,要估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会记:记录的测量应是数字和单位组成。
刻度尺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2.78cm=2.7+0.08+cm
1.50cm
2.15cm
1.观察:
量程、最小刻度、零刻度线。
2.正确使用:
2放正确: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一端对齐,刻度尺紧贴被测物体;
3看正确: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长度测量工具--刻度尺的使用
4读正确:准确值(+估计值);
5记正确:别漏了单位!
1 选正确: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3:某同学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先后五次测出同一木板的长,其记录结果如下:17.82cm,17.81cm,17.52cm,17.82cm,17.83cm,这五次测量记录中有一次错了,哪个数值是错的?物体的真实长度接近于多少?
1 :如果刻度尺受热膨胀了,对测量值的结果有什么影响?
2 :如何提高测量的准确程度呢?
二:你能测出科学课本中每张纸的厚度吗?
一张纸的厚度=一本书总的厚度÷张数
用大量相同量积累起来算出总量,在计算出每一个量的多少来减少误差.
长度测量小结:
长度的
测量
长度的
单位
测量工具
单位换算
工具的选择
刻度尺的
正确使用
放正确
看正确
读正确
记正确
(1)作业本B第3~4页
(2)科学书课本第26页练习第1~3题
(3)联系前面所学知识,预习体积的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