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回顾·拓展三 (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回顾·拓展三 (共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2-25 20:0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回顾·拓展三R ·六年级下册 本次“交流平台”主要回顾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回顾本组课文所记录的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交流时,可以着重回忆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一个片段、一个细节。在此基础上,尝试用简要的语言比较全面地介绍革命先辈的事迹,以训练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交流平台 二是回顾本组课文写法上的特点。本组课文有三篇回忆录,可以先回忆它们的相同点。例如,采用倒叙的写法,以第一人称来叙述,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接着可以回忆它们各自的特点。回忆一下本组有哪几篇课文?重点课文:10、《十六年前的回忆》
12、《为人民服务》
略读课文:11、《灯光》
13、《一夜的工作》 第三单元主题是“革命志士的理想与信念”。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写了人物的事迹:
李大钊被捕后倍受酷刑,但是面对敌人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解放战争时期的郝副营长在一次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壮烈牺牲;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虽然没有具体介绍张思德的事迹,但通过资料可以知道战士张思德同志打仗、纺线、烧炭,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为救战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开国总理周恩来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日夜操劳; 这些人物所处时期不同、岗位不同、事迹不同,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却是相同的。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让我们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囚 歌
叶 挺
为人/进出的门①/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②/敞开着,
一个声音③/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日积月累①为人进出的门:指革命者所走的道路。②为狗爬出的洞:指出卖革命,充当可耻叛徒的投降之路。③一个声音:指国民党反动派声嘶力竭叫喊诱降的声音。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词义。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④,
将我/连这活棺材⑤/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⑥!④地下的烈火:指革命的烈火。⑤活棺材:指国民党反动派关押革命者的牢房,也指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社会。⑥永生:永远活着,永久的生命。指革命者为革命献身的精神永不磨灭。【译文】
革命者所走的路被敌人紧紧地锁着,出卖革命、充当可耻叛徒的投降之路却敞开着。反动派声嘶力竭地叫喊着:投降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得到自由,但是我深深地懂得——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怎么能靠出卖革命获得自由!
我希望有一天,革命的烈火把我和反动派的监狱——这黑暗社会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火与血的斗争中得到永生。【作者简介】
叶挺(1896-1946),广东惠阳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新四军领导人。毕业于保定军校。曾于1921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警卫团营长。1924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处长、独立团团长。参加领导了1927年的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抗战爆发后任新四军军长。1946年4月8日由重庆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赏析】
这是一首用生命和热血写成的诗歌。诗人运用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向人们昭示了革命者坚强的革命意志、崇高的革命气节和奋斗到底的革命精神。诗歌语言铿锵有力,层层推进,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小说《红岩》的作者是著名作家罗广斌、杨益言。主要描写解放前夕,革命者为迎接全国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斗争的故事。课外书屋作品有纪实性,成功地塑造了以许云峰、江姐、成岗和华子良等人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英雄形象,感人至深;同时对反面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很有特色,揭示了他们的反动本质。作品语言朴实,笔调悲壮,被中宣部、文化部、团中央命名为“革命的教科书”。 课余时间,我们可以阅读这部革命巨著《红岩》,也可以读一读《红日》《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小游击队员》《赤色小子》等其他革命题材的小说。 《红日》:吴强所著红色经典小说,描写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歼灭国民党部队整编74师的故事。故事以军长沈振新、政委丁元善所率领的一支部队为主线,环绕着山东战场上著名的莱芜、孟良崮两大战役,描绘了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和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铁道游击队》由刘知侠所著,是一部描写在抗日时期,鲁南地区确有这样一支游击队,开始在临(城)枣(庄)支线,以后发展到津浦干线上活动。在广大的革命根据地中,由共产党人领导的一支特殊的游击小分队,以打击日伪军的交通线为目的而与日伪势力进行游击斗争的英雄故事。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和成长命运的优秀长篇小说。作者杨沫,出生于北京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在河北省定县等地教书,后又在北京做过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在此期间接触了马列主义思想,并加入了共产党。这种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她的小说创作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