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同步练习卷: 14.1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同步练习卷: 14.1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2-25 20:2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1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一、单选题
1.工业、农业及城市生活污水中含有磷,家用洗涤剂是生活污水中磷的一个重要来源(洗涤剂中含有三聚磷酸钠)。在处理污水时要不要除去磷?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
A.?磷是生物的营养元素,不必除去
B.?含磷的污水是最好的肥料,不必除去
C.?含磷的污水排到自然水体中会引起藻类增殖,使水变质,必须除去
D.?磷对人体无害,除去与否无关紧要
2.下列现象的形成与酸雨无关的是(????)
A.?秋天叶色变黄?????????????B.?建筑物外墙腐蚀?????????????C.?露天塑料腐蚀?????????????D.?雨水刺激粘膜和皮肤
3.下列叙述与可持续发展观点相悖的一项是(??? )
A.?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矛盾时,首先保护当代人的利益
B.?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C.?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D.?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保护环境
4.目前摩拜单车已成为很多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下列不属于该项举措的意义是(???? )
A.?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B.?减少对能源的消耗??????C.?减少对环境的污染??????D.?减少市民出行的费用
5.以下做法有利于保护生物圈的是
A.?围湖造田???????????????????????????B.?开垦湿地???????????????????????????C.?植树造林???????????????????????????D.?过度放牧
6.保护生态环境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应该是(  )
A.?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B.?国家政府的职责?????????C.?环保工作人员的责任?????????D.?科研人员的职责
7.由二氧化碳增加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A.?酸雨????????????????????????????????B.?雾霾????????????????????????????????C.?臭氧空洞????????????????????????????????D.?温室效应
8.中国率先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实现了连续稳定产气,可燃冰也叫天然气水合物,下列对可燃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一种清洁能源??????????????????????????????????????????????????B.?替代石油使用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
C.?是一种高效能源??????????????????????????????????????????????????D.?开采不用考虑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9.下列不是酸雨对生物直接危害的是(? )
A.?危害植物的芽和叶??????????????????????????????????????????????B.?使河流、湖泊酸化,鱼虾受到影响
C.?造成水土流失?????????????????????????????????????????????????????D.?使土壤养分变化,植物不能吸收利用
10.下列做法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是??????????????????????? (???? )
A.?鼓励购买使用私人汽车???????????????????????????????????????B.?将工业废水排人大海
C.?限制使用一次性塑料包鞋袋????????????????????????????????D.?大量使用空调
11.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
A.?退耕还林 ????????????????B.?使用无磷洗衣粉 ????????????????C.?使用一次性筷子? ????????????????D.?植树造林
12.下列哪项不利于环境保护( )
A.?双面使用纸张 ?????????B.?提倡乘坐公交车 ?????????C.?开发使用新能源 ?????????D.?野外焚烧大量秸秆
13.下列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中不科学的是(  )
A.?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B.?广泛应用科学的耕作技术
C.?大量引进害虫的天敌 ???????????????????????????????????????D.?发展垃圾处理的新技术
二、填空题
14.常见的大气污染源一般有以下几种:工业生产的排放,________,车辆、船舶尾气,________。
15.酸雨属于大气污染,酸性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________?造成的,PH小于________?的将雨水即称为酸雨,被称为“________”
16.保护生物圈的前提是: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三、解答题
17.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就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号召全国人民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目的是在发展高效经济的同时,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今年6月17日为首个全国低碳日,倡导节能低碳、绿色生活.请你联系日常生活实际谈一谈在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我们中学生应该做些什么?
四、综合题
18.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生态农业能够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既能增产增收,又能保护环境.如图1为某生态农场的部分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该生态农场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
(2)如图2的选项中属于水稻细胞结构图的是________?.
(3)下列有关生态农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农场内所有的杂草是一个生物种群
B.?生态农场内所有的生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C.?这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双向的,逐级递减的.
19.中央电台播放特别节目《望长城》中,提及我国西部的“楼兰国”,西汉时曾森林茂盛,草原广袤,生态优越,人丁兴旺.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生态平衡被破坏,如今一片荒漠草木不生.据文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造成生态平衡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森林的哪些保护作用?
(2)该事实启示人们,对于任何生产活动都要放在生态系统的________? 的普遍联系中,放在立体交叉的生物网络和生态系统的________?过程中加以考察.
(3)现在,许多公民倡导“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木筷”,主要原因是什么?试分析这种作法的理由.
(4)如果你的周围进行着人为捕杀野生动物或乱砍伐森林破坏其栖息环境的作法,你会怎样做?


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C
【解析】【解答】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无机盐,但水体中如果含磷过多,会造成水质中富营养化,水中藻类等植物生长旺盛,造成水中缺氧,使水下的各种鱼类无法正常生活。同时,藻类大量繁殖后,植物的遗体导致水质的污染。因此,含磷的污水排到自然水中前要除去。
故选:C
【分析】明确含磷污水的危害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答案】A
【解析】【解答】此题考查的是酸雨形成的原因和危害,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含有氮的氧化物和硫的氧化物造成的,主要是二氧化硫造成的,所以酸雨与环境污染有关,秋天叶色变黄,是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故选:A
3.【答案】A
【解析】【分析】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入需求,又不对后代入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其关键就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使再生性资源能保持其再生能力,非再生性资源不至于过渡消耗并得到补充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点评】此题是道基础题,解答需熟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概念。
4.【答案】D
【解析】【解答】环境保护的措施有很多,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更环保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有效地防止了温室效应,节约了消耗的能源、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开发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减少了污染,减少了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即是低碳环保的,而减少市民出行的费用与该措施无关。
故答案为:D
【分析】“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5.【答案】C
【解析】【分析】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自然环境提供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资源的同时,也遭到了人类极大的破坏,只有当自然环境处与一种生态平衡的和谐状况时,人类的前景才是乐观的,我们要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入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围湖造田、开垦湿地、过度放牧,不符合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
【点评】此题为基础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哪些做法有利于环境保护。
6.【答案】A
【解析】【解答】解:保护环境,善待家园,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家园,在茫茫的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目前尚未发现其他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在这个家园里,人是地球的主人.除了我们人类以外,还有许许多多有生命的物质,如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这些生物与我们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组成了这个大家庭.水是生命之源,人的生命离不开水.人体中所含的水分约占体重的65%,如果人体损失10%以上的水分,就会导致死亡.空气,是人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无时无刻不在呼吸空气.氧气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各类植物是氧气的加工厂.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植物,我们人类和其他生命将不复存在.野生动物依赖于植物,也可以保护植物.以鸟类为例,90%的鸟类以昆虫为食,许多益鸟是庄稼,树木的卫士,是害虫的天敌.100条树虫十几天便可以吃光一棵大松树的树叶,而一对大山雀一天可以吃400多条虫子.如果没有这些益鸟,害虫就会泛滥成灾.在地球上,人类植物和动物,实际上是一个互相依赖的“生物圈“、“朋友圈“,谁也离不开谁.人类之所以能在地球上生存是因为生态平衡的缘故.地球给我们人类乃至所有生命的形式,提供了一个生命支持系统﹣﹣空气、水、适当的光和热、以及能源等等.事实上,这种原始的生态平衡从全球范围来看是极其难得的,我们今天或许只能在人类未曾涉足的地方才得以看到.自然环境提供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资源的同时,遭到了人类机大的破坏.只有当自然环境处与一种生态平衡的和谐状况时,人类的前景才是乐观的,所以,请大家保护环境,善待家园,保护生态环境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应该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故选:A
【分析】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7.【答案】D
【解析】【解答】A、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过多,会造成酸雨,与二氧化碳无关,A不符合题意;
B、雾霾天气的形成是空气污染的结果,与二氧化碳无关,B不符合题意;
C、冰箱中逸出的氟利昂等物质,是造成臭氧空洞的主要原因,与二氧化碳无关,C不符合题意;
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8.【答案】D
【解析】【解答】A、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污染环境,是一种洁净的新能源.不符合题意.
B、天然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导致酸雨的形成,从而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不符合题意.
C、可燃冰与煤、石油、天然气相似,形成过程复杂,属于化石燃料,是一种高效能源,不符合题意.
D、为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还要考虑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开发利用可燃冰为我国在新世纪使用高效新能源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9.【答案】C
【解析】【解答】解:酸雨的直接危害体现在: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酸化的水源就会威胁人们的健康,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酸雨降落到陆地上,可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体吸收和利用;酸雨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会使植物全部死亡.
故选:C.
【分析】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造成的.酸雨的主要成分是硫酸、硝酸等.
10.【答案】C
【解析】【分析】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应该合理使用资源,避免环境污染。
A、汽车行驶过程中排放大量的尾气,造成环境污染,鼓励购买使用私人汽车,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故不符合题意;
B、工业废水经过处理后排放,不会污染海水、河水等,否则会造成海水污染,故不符合题意;
C、一次性塑料包鞋袋的使用,是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限制使用一次性塑料包鞋袋,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故符合题意;
D、大量使用空调,空调靠氟利昂制冷,氟利昂有毒,一旦进入空气,对人有害,故不符合题意。
【点评】此题为基础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采取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综合措施,防止水污染、空气污染,限制不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11.【答案】C
【解析】【解答】A、“退耕还林”能加大植被面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的健康和谐发展,故正确;
B、由于磷元素是植物的营养元素,如大量使用含磷洗衣粉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故应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故正确;
C、推广使用一次性木质筷子会直接导致大量树木及森林的砍筏,破坏生态平衡.故错误;
D、植树造林,能加大植被面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的健康和谐发展,故正确.
故选C
【分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要从各个方面注意环境保护.
12.【答案】D
【解析】【解答】A、纸张双面使用能够节约造纸所用的木材,减少树木的砍伐,增强二氧化碳的消耗.A利于环保;
B、提倡乘坐公交车减少了私家车的使用,减少了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利于低碳生活.B利于环保;
C、开发使用新能源可减少污染.C利于环保;
D、野外焚烧大量秸秆,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烟雾.D不利于环保.
故选:D
【分析】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13.【答案】C
【解析】【解答】解:A、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可以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属于科学方法;不符合题意.
B、应用科学的耕作技术,可以保护土地,保护环境,属于科学方法;不符合题意.
C、大量引进害虫的天敌,可能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引发新的环境危机,是不科学的方法;符合题意.
D、垃圾处理的新技术可以更好的处理垃圾,变废为宝,属于科学方法.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我们在保护环境的时候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如退耕还草、科学的耕作技术等.
二、填空题
14.【答案】秸秆焚烧;地面扬灰
【解析】【解答】解: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秸秆焚烧、燃料燃烧、汽车尾气、地面扬尘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
15.【答案】酸性物质;5.6;空中死神
【解析】【解答】正常雨水因溶解了二氧化碳而使其pH为5.6,如果雨水中溶解了二氧化硫或氮氧化物,使雨水变成亚硫酸或硝酸溶液,亚硫酸不稳定易被氧气氧化生成硫酸,硫酸和硝酸都是强酸,导致雨水的pH减小,小于5.6.
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还可以腐蚀建筑物及其他物品.酸雨危害水生生物,它使许多河、湖水质酸化,导致许多对酸敏感的水生生物种群灭绝,湖泊失去生态机能,最后变成死湖.酸雨还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破坏水生生态系统此外,酸化的水源威胁人们的健康,酸雨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因此被称为“空中死神”.
故答案为:酸性物质;5.6;空中死神.
【分析】酸雨主要是一些酸性气体升到空中与空气中的水蒸汽结合,使雨水酸化.罪魁祸首是煤、石油大量燃烧生成的酸性气体,据此选择即可.
16.【答案】调查;监测;评价;预测
【解析】【解答】解:调查校园、周围或家庭所在社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可以进行实地调查,或到当地环境保护部门咨询,也可以通过图书馆、报刊杂志社、电视台或互联网站收集资料,了解当地存在的问题(如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或大气污染等),详细写出具体的实例和近些年来采取的措施(最好包括有关的数据).进一步收集和学习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知识,以便加深理解.因此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调查、监测、评价和预测,是保护生物圈的前提. 故答案为:调查、监测、评价、预测.
【分析】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三、解答题
17.【答案】(1)从我做起,说服家人和周围的人,共同参加节能减排全民行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好我们的生活环境.(2)杜绝电力、煤气(液化气)、汽油等能源的浪费;如尽量不使用空调、取暖机,使用时尽量将其调至最小耗电量.不要在电冰箱中放过多的东西,取东西后马上把门关上.洗衣服时尽量省水省电.尽量少使用电热水器、煤气热水器,要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近距离出行时不乘汽车,要步行或骑自行车.(3)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污染;如将背面没有字的纸用做草稿纸、记录纸.将报纸、纸箱、杂志、饮料瓶、酒瓶作为废品回收.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纸巾等.买东西时自己带包,尽量不用纸袋或塑料袋.尽量将厨房的垃圾用作堆肥.不要向河流、湖泊、海洋中倾倒垃圾.用过的干电池,要放入分类回收的垃圾筒里.(4)尽量减少化学物质污染的危害;如尽量不使用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尽量买未使用化肥和农药的蔬菜.少食用含有大量添加剂的食品.选用洗涤用品时要适量,不要大量使用.(5)爱护森林、绿地,保护有益动物;如不损坏树木,不践踏绿地;不打鸟,不捕鸟,不食用野生珍稀动物
【解析】【分析】“低碳生活理念”指的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生态恶化;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据此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四、综合题
18.【答案】(1)水稻→害虫→鸡
(2)C
(3)B
【解析】【解答】解:(1)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中间用箭头来表示,而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图中存在的食物链有:水稻→害虫→鸡.
(2)水稻属于植物,细胞中只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等,可见图2中C是水稻细胞结构图.
(3)A、所有的杂草是不同的生物种群,A错误.
B、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农场内所有的生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B正确;
C、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C错误;
故答案为:(1)水稻→害虫→鸡;(2)C;(3)B.
【分析】生态农业: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组织建立的新型人工生态系统,因此生态农业生态系统中结构协调、合理种养,具有良好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内部良性循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9.【答案】(1)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等.
(2)自身规律 ;自我调节
(3)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4)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解析】【解答】(1)在林木茂盛的地区,地表径流只占总雨量的10%以下;平时一次降雨,树冠可截留15﹣40%的降雨量;枯枝落叶持水量可达自身干重2﹣4倍;每公顷森林土壤能蓄水640﹣680吨;5万亩森林相当于100万立方米贮量的水库.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增加大气的湿度,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大多数陆生植物的根在地下分布深而广,形成庞大的根系,比地上的枝叶系统还发达.可谓“根深叶茂”,“树大根深”,森林的根系可以牢牢的抓住土壤,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加速降尘,在风害区营造防护林带,在防护范围内风速可降低30%左右;有防护林带的农田比没有的要增产20%左右.
(2)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两类:对生态系统影响最大的是人为因素,另一类是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如: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的破坏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例如,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等活动中,一定要尊重生态系统的自身规律,避免盲目性,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生态系统.
(3)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造成当地和相邻地区的生态失调、环境恶化,导致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河道淤塞乃至全球温室效应增强等问题,贺卡、一次性木筷造成大量林地被毁,因此我国大力提倡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免赠贺卡的出发点是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4)①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禁止、严惩滥捕乱杀的行为;②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规范人类的一些不法行为,最终达到从根本上治理环境的目的.
故答案为:(1)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等.
(2)自身规律;自我调节;
(3)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4)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森林的作用.解答时可以从森林在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破坏森林等方面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