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2-25 21:16:3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题:13.《短文两篇》
课型:讲读课 课时数:2课时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主备人: 审核: 执教:
学 案 班级 姓名 座号 教 案
【学】★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诗歌创作背景。2.了解本文修辞的特点,理解诗歌中众多意象的含义。 3.感悟诗人的爱国之情,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志。 第一课时★预习导学(一)了解作者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毕业于剑桥大学,后又学习法律。他将随笔这种文学体裁引入了英国,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 (二)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怡情(yí) 藻饰(zǎo) 狡黠(xiá) 诘难(jiénàn) 滞碍(zhìài) 味同嚼蜡(jiáo) 吹毛求疵(cī) 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着色。文中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狡黠:聪明而狡猾。 诘难:诘问,为难。 滞碍:不通畅。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预习中的疑难问题、质疑记录: 【启.讲】★小组交流中的质疑、探究、启发与课堂展示记录: 一、朗读感知 整体把握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句。圈点批注课文论述的不同内容,并尝试划分段落层次,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而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接着,论述读书与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主要论述读书的方法,指出对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主要论述读书的益处。二、品读课文,分析论证方法通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回答,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试举例说明。 明确:①比喻论证。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接”比喻“求知学习”,论证了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②对比论证。例如,文章开头从正面论述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论述了读书的三种偏向。正面与反面结合,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③归纳论证。例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前六个分句具体论述了读书的作用,最后分句对前面的论述内容加以概括。在分述的基础上归纳并得出结论,这是归纳论证法。由于前面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最后得出的论断就会更使人信服。三、自主解读,提出观点见解现在,请运用你最喜欢的阅读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语言,感受文中喷涌而出的足以改造世界、改造自我的力量。(生自由读课文) (1)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请以它作论点说一段话。 (2)文中有没有你不同意的观点?勇敢地站出来与培根“对话”。) 明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品读课文,积累读书名言鲁宾斯坦曾这样评价培根的作品:“文章中充满灵感的常理,迄今仍然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实用智慧,理解了它可以改造世界。” 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进行赏析,小组交流,全班分享。发言时请用“诵读式点评”的方式。即先诵读你所点评的读书名言,然后朗读你的点评。 明确:生1:“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句式整齐,论证有力,论述了读书需讲究的方法。 生2:“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用排比句式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生3:我很赞同“讨论使人机智”的说法。有人说过:“你和对方每人一个苹果,相互交换一下,每个人手里还是一个苹果,但是,你和对方每人一个思想,相互交换一下,每个人就拥有了两种思想。”【课堂总结】学习议论文,重要的不是接纳观点,而是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来分析判断,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内涵。“你唱我和”不是真正的思考,“百家争鸣”,思想碰撞,才是提升我们思维的深度、广度和高度的重要方式。★课后巩固。1.课外阅读培根《谈读书》的其他译文,与本文进行比较,体会语言运用的奥妙。 2.模仿《谈读书》,写一篇“谈交友”的文章。 3.完成《练习册》。 ★学习过程中对自己或同学的评价记录: 第二课时★预习导学(一)了解作者 马南邨(cūn)(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语》、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二)文体知识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1)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2)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 ①直接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 ②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 ③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预习中的疑难问题、质疑记录: 【启.讲】★小组交流中的质疑、探究、启发与课堂展示记录: 一、朗读感知 整体把握学生自读,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方法,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 (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明确:“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2)《不求甚解》一文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又是如何驳或者立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 (3)通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①道理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名词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②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一味地咬文嚼字,而须理解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③对比论证。将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构成正反对比。二、对比阅读,品味探究小组合作探究:《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明确:相同点:①两篇短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围绕读书来谈,都谈到了读书的态度、方法。②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③论证方法灵活多变,有理有据。 不同点:①两文论证的方式不同。《谈读书》是立论,从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不求甚解》是驳论,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②论证的方法略有不同。《谈读书》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归纳论证等论证方法;《不求甚解》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③两文语言风格不同。《谈读书》的语言精练华美;《不求甚解》的语言严谨质朴。三、畅所欲言,抒发感悟通过对两篇短文的学习,你对读书有什么新的认识,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①读书要仔细推敲、认真思考,不可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局限于文字推求。②对不同的书,要用不同的读书方法。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课堂总结】这两篇短文都是作者思想的结晶,读《谈读书》如同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读《不求甚解》如同聆听长者的谆谆教诲。两文思路清晰,论证方法灵活多变,是议论文中不可多得的精品。明晓读书的要义,掌握立论、驳论两种论证方式,是学习本文不菲的收获。★课后巩固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新解;③“滥竽充数”新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掌握、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2.掌握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3.体会语言的意蕴美和形式美。4.学习驳论文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1.导入激趣,激发学生读书的乐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围绕“读书”这个话题进行探究。 2.自主感知、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和体验中去感受读书的快乐,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理解和个性表达。 3.引导学生跳出文本,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4.比较阅读,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异同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感受读书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品质及高尚的情趣。 【教学重点】(1)理解两篇短文的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2)运用比较阅读法,分析两文论证方式的不同。(3)初步领会驳论文的写法。 【教学难点】(1)理清培根《谈读书》的论证思路。(2)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导学设计】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更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该怎样读书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前的先哲的高论吧。 【导学设计】“不求甚解”是我们在《五柳先生传》中学到的一个词语,今天我们要学到的这篇课文以它为题,意在让我们了解陶渊明说此话的本意。那么,“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 2.预习、小组交流、学生质疑、探究、启发等环节的组织形式和策略: 3.课堂展示设计: 检测反馈记录: 学教随笔、反思
家长评价在家自学态度:①非常认真( ) ②较认真( ) ③ 一般( ) ④ 差( )
小组评价课堂学习态度:①非常认真( ) ②较认真( ) ③ 一般( ) ④ 差( )
任课教师总评:①非常认真( ) ②较认真( ) ③ 一般( ) ④ 差( )
家长签名:



PAGE




九下语文 “教一遍,不如学一遍;学一遍,不如练一遍;练一遍,不如讲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