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知 识 积 累
字音字形
衰草连天(shuāi) 连翘(qiáo) 纬度(wěi) 翩然(piān) 销声匿迹(xiāo) 蓑衣(suō)
忌讳(huì) 簌簌(sù) 悄然无声(qiǎo) 阻挠(náo) 萌发(méng) 刺槐(huái)
多音字
zài(风雪载途) qiáo(连翘) guān(观测) zhǒng(种子)
载 翘 观 种
zǎi(记载) qiào(翘起) guàn(道观) zhòng(耕种)
词语释义
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花香鸟语:鸟语:鸟鸣如同讲话一般。形容春天动人的景象。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生态学:研究生物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条件相互关系的科学。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内容主旨
《大自然的语言》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重点难点
1.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中 考 对 接
一、积累运用
1.(2018·泰安模拟)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再过两个月,燕子翩(piān)然归来。不久,布(bù)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B.到处呈(chéng)现一片哀草连天的景像,准备迎接风雪载(zài)途的寒冬。
C.古代流(liú)传下来的许多农彦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hòu)知识。
D.但是在大连,连翘(qiáo)和俞叶梅的盛(shèng)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2.(2018·泰安模拟)下面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春天来啦!
B.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C.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都可以叫做物候。
D.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描绘草长莺飞的美妙春景。
B.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C.在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文明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监管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周而复始。
4.依次填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______________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①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②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
③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
④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
A.③①④② 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
二、阅读提升
(2018·毕节)阅读文章,完成问题。
生命与气候
林道之
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当时的土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使植物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动物再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过去约4000万年来十量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
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参与其中了。
(选自《大科技》2018年第3期,有改动)
5.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气候与生命的关系。
6.贯穿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它与说明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7.本文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词语“果真如此”能否删去,为什么?
8.联系本文内容,调动知识储备,请你谈谈若干年后,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简述理由。
三、语言运用
9.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不超过30字)
细菌虽然小得肉眼看不见,但它们在分解枯枝败叶的过程中确实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它们能将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养分而长成的树干与枝叶,再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若没有细菌的存在,那么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只能维持植物利用40年,因为碳素将被锁定在植物体内而不能参与到物质循环中去。由于细菌的这种作用,维持了整片森林甚至整个地球的盎然的绿意。
10.调整句序。
①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②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③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④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⑤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⑦不久,布谷鸟也来了。⑧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正确的句序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练笔
11.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请写下来并加以解说。
参考答案及解析
1.A 2.A
3.D 点拨:“周而复始”指绕完一圈又从头开始。用于形容不断循环的规律。一般作谓语。此处用来形容“变化”不妥。
4.C 点拨:语境中提到气候与物候两个名词,再结合空格后提到的“小满”可知空格中要以“小满”为描述重点,③为第一句;结合上句中的“节气”一词进一步阐释,④为第二句;结合“物”这一语境理解①为第三句;②对以上描述作了小结,是尾句。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③④①②。
5.生命与气候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6.时间顺序。说明内容(生命和气候)就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的。时间验证着生命和气候的关系;生命和气候的斗争推动着时间向前。
7.不能删去。说明文的准确性要求我们表述的必须和事实是一致的。果真如此,是因为人类存在的时间之前的历史,还没有得到完全的科学论证,还含有推断的成份。所以不能删去。
8.如果人类都能像中国一样承担责任,保护生态,若干年后,地球气候可能会比现在更好;如果都像美国那样退出世界气候协定,不愿为保护世界生态出力献力,若干年后,地球气候可能会风暴肆虐,海平面上升,很多低海拔国家消失。
9.示例:细菌能分解树木,释放出二氧化碳,维持整个地球的盎然绿意。
10.②⑤⑧⑦④③⑥①
11.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