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第五章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北宋建立后,在强化中央集权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集中了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
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北宋的这些措施,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措施又是一把双刃剑,在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同时,也为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一是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二是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三是地方财政困难。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北宋中期,统治集团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土地兼并严重;
其次,冗官、冗兵、冗费;
第三,农民的反抗斗争;
第四,辽、西夏的威胁。
这四种表现,导致了三大危机。一是财政危机四种表现中有哪几点会导致财政危机呢?
土地兼并严重,冗官、冗兵、冗费和辽、西夏的威胁。
北宋统治者为取得地主阶级的广泛支持,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放任土地兼并,土地买卖得到保护,因此土地兼并现象加剧,自耕农人数下降,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出现的呢? 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出现的原因:冗官①宋太祖在强化中央集权时,为了防止文武百官专权,采取分权的办法,结果导致机构重叠。
②科举制的改革,导致官吏人数激增。
③还因为大官僚的子孙、亲属、门客可以以“恩荫”而受官。好。这些是冗官出现的原因,那么冗兵、冗费出现的原因呢? 冗兵:由于实行养兵和募兵制等政策,就出现了冗兵现象。一遇灾年,出现大量流民,北宋朝廷便大量募兵。 (扩编后的军队,素质地下,临阵多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冗费:①冗官、冗兵现象必然导致官俸、军费开支增大,导致冗费现象。
②那时,北方和西北方的辽、西夏政权又一直威胁着北宋,而北宋的兵员由于兵将分离等政策,战斗力非常弱,打仗需要钱,北宋战败了又要给辽、西夏“岁币”。因此这些庞大的开支使北宋政府入不敷出,出现严重的财政困难。(宋仁宗时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形成“积贫”的局面。) 二是政治危机什么表现是政治危机呢?
农民的反抗斗争。农民为什么反抗?
土地兼并造成广大农民流离失所,生活恶化。
财政困难又使统治者加重对农民的剥削。所有这些情况,加剧了阶级矛盾导致农民起义不断爆发。人民的反抗斗争,极大地威胁着北宋的封建统治。据不完全统计,从北宋太祖到仁宗朝,大小起义上百次,参加者有农民、士兵、少数民族。特别是到了仁宗庆历年间,农民起义更是“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同伙)强于一火。”其中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一次是发生在今四川地区的由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994年)。 三是边疆民族危机北宋中期,辽、西夏不断进攻北宋。
北宋在战争中进一步消耗了财力,导致积贫积弱局面的加剧。这些危机互相交错,互相影响,北宋统治面临全面的危机。 这些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是封建制度的固有矛盾。
土地兼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
冗官、冗兵是北宋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必然结果。
所以说,这些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固有矛盾。二、庆历新政北宋中期,各种矛盾的急剧发展,使北宋统治集团日益深刻地感觉到,已经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怎样巩固地主阶级专政,成为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士大夫最先提出一套改革方案,并在宋仁宗的支持下,于1043年付诸实施,史称“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有:
一、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
二、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
三、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
四、裁并州县,减轻徭役;
五、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庆历新政的五点内容,其中的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三点是围绕官僚制度的,所以这次新政的特点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整顿官僚制度,节约国家开支,并在整个官僚机构改善的基础上,实行“厚农桑”“减徭役”的政策,从而有助于发展生产,缓和农民反抗,达到稳定封建统治的目的。 这次新政的结果如何?为什么?
庆历新政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因此在新政实施的过程中,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强烈反对。反对派诬陷范仲淹等人结成“朋党”,进行恶意中伤。新政实行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改革派相继被排挤出朝廷,改革措施也被废止,改革失败了。 三、王安石变法新政虽然失败了,但北宋统治阶级内部要求改革的呼声并未停止,相反,随着危机的加深,改革现状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于是,北宋又进行了一次更大规模的改革,就是王安石变法。1.背景、目的变法的背景是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疆民族危机。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推行的庆历新政又失败了。
变法的目的是为了使北宋政府摆脱统治危机。2.主要内容(1)理财措施
(2)军事措施
(3)教育措施3.变法成效 通过王安石变法,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王安石变法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强了北宋的实力,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但是,这样有成效的变法其结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变法后来被废除了。这是因为,新法在推行的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更主要的是,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有些地方官拒绝执行新法。 4.变法失败原因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变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
第二个原因是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第三个原因是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在变法的后期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所以变法失败了。 (1994年高考)在王安石新法推行过程中,最大的阻力来自
A.大地主
B.中小地主
C.农民
D.皇室5.历史地位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运动。虽然变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比较相同点: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比较不同点:课堂小结:北宋初期,统治者的一系列措施,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但是也带来了诸多困难。到北宋统治中期,就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如:政治危机、财政危机、边疆危机等。为了解决这些危机,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改革派,先后进行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但是他们的改革都触犯了大地主和大官僚的利益,因此最后都失败了。 (2005春季文综)王安石变法诸措施中,旨在限制高利贷盘剥以缓和社会矛盾的是A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2001年上海卷)?在王安石变法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C)
A均输法??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2000年上海卷)?下列变法改革中,涉及学校教育、人才选拔方面的是?(C)
?A王莽改制??B周世宗改革??
C王安石变法??D张居正改革????????(2004年江苏卷)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D)
A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2004年上海卷)?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万多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D)
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2001年全国、天津文综卷)?历史上的重大社会变革,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根据相关历史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家是??A墨子??B孟子??C商鞅??D荀子????(C)
2.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A汉武帝改革??B北魏孝文帝改革??C唐代杨炎“两税法”改革??D宋代王安石变法????????????(D)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募役法 D.市易法
答案:C4.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失败原因。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答案:背景:为了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巩固封建统治,提出变法的主张。
失败原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而失败。
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行动。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2005广东历史)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政知事,主持变法,以缓和严重的社会危机。请问,当时社会危机的主要体现有哪些?王安石变法涉及军事、财政、教育等多方面内容,请说出教育方面的措施,你是怎样看待这些教育改革措施的?(12分)
答案要点:表现: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冗官、冗兵、冗费;辽和西夏的威胁。
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看法:有利于教育发展,有利于人才选拔。(1998年上海卷)?南宋朱熹认为,王安石“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一位史学家评论道:“朱熹的看法有一定依据。但是如此曲解变法之目的和否定其作用,那就有失公允了。”你是否同意?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王安石变法确实存在用人不当、操之过急而造成的一些弊端(如进一步举例,只要正确,每例可加分)。但是王安石变法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如答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可得分)、培养和选拔人才。朱熹把群奸肆虐、流毒四海归结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显然有失公允(如用变法内容来具体说明,只要正确,可加分)。变法的作用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它使政府的财政情况大为改善,积贫的危机有所缓和。